隨著這家加密貨幣礦商似乎為了控制成本而大幅放緩主要的礦池業務,其去年第四季淨虧損劇增

重點:

  • 比特礦業去年第四季營收暴跌88%,淨虧損增加超過10倍
  • 由於主營的礦池業務似乎已接近停滯,該公司的加密資產大幅縮水,表明其處置的加密幣貨幣多過產出的加密貨幣

梁武仁

隨著加密貨幣寒冬持續,礦業公司能夠安撫投資者的辦法不多。它們能做的一件事,是用手中剩下的資金繼續積累數碼資產,哪怕那些貨幣的疲弱會導致損失激增。它們希望,等到這個行業的春天終於到來時,它們的囤積行為會得到回報。

但對比特礦業(BTCM.US)而言,這種策略其實並不可行,因為它會迅速耗盡自己的資金。這意味著該公司處於一種無可奈何的境地,只能寄望於正在迅速消失的現金儲備,並希望春天早點到來。

比特礦業上週五公佈的最新季報,清晰地反映了該公司的困境。其去年第四季營收按年暴跌88%,僅為6,100萬美元(4.2億元)。不出所料,該公司同期淨虧損激增逾10倍,約為1.23億美元。2022年全年,這家加密礦企營收僅為6.5億美元,較上一年減少一半有多,但淨虧損卻增加兩倍多至1.7億美元。

考慮到自去年夏天以來席捲整個行業的嚴重不景氣,如今對於大多數加密公司來說,如此慘淡的業績是常態。比特礦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其主要的採礦業務似乎已完全陷入停滯。截至去年底,該公司的數碼資產價值僅為1,500萬美元,遠低於一年前的5,500萬美元。

只是加密礦企名下資產價值的下降,並不一定意味著其營運放緩。顯然,如果加密貨幣的價格像去年那樣大幅下跌,即便是增加了新資產,投資組合的整體價值也可能會下降。但比特礦業似乎並非如此。截至去年底,其比特幣持有量減少了36%以上,至289個,而該公司重點關注的以太幣庫存也減少了約18%,至4,845個。

加密資產持有量下降,表明比特礦業處置的資產多過其產出的資產。比特礦業表示,第四季它從加密貨幣出售中獲得了約200萬美元的淨收益。

該公司似乎基本上停止了其核心的礦池業務,該業務佔其收入的大部分。這一點沒有明確說明,但如果屬實的話,則能夠解釋問題。如此急劇的放緩似乎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即第四季與該業務相關的成本比上一年下降了85%。該公司將其礦池營運鑄造的新加密貨幣價值確認為收入,然後向礦池參與者支付挖礦獎勵,並將其計入成本。這種挖礦獎勵佔了比特礦業大部分營運費用,因此在其收入成本中也佔了很大一部分。

這正是為甚麼該公司第四季營運費用下降84%令人擔憂,而非令人鼓舞,因為這表明因礦池挖礦參與者的活躍度降低,該公司向他們支付的費用要少得多。

能源成本高昂

與採礦業務相比,行政費用等其他成本不足為道,而且不管怎麼壓縮,都是比較小的降幅。換句話說,比特礦業不可能在不犧牲其主要礦池業務的情況下大幅削減成本,因此我們斷言,成本的大幅下降是因為這塊業務的大幅收縮。

加密貨幣礦商的另一個主要成本是能源開支,在俄烏戰爭爆發後,能源價格急劇上升。而一家公司挖礦越多,需要的計算能力就越大,能源帳單上的數字也就相應越大。因此,較高的電力成本和低迷的加密貨幣價格相結合,就意味如果比特礦業增加採礦,其虧損情況可能只會進一步惡化,已經快速縮水的現金會消耗得更快。去年底,該公司持有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從一年前的近2,000萬美元降至僅540萬美元,儘管它在去年8月的新股銷售中籌集了930萬美元。

比特礦業最初是一家彩票網路銷售商,於2021年轉型為加密貨幣礦商。除了礦池業務外,它自己也有挖礦業務,還生產礦機和營運數據中心。但這些業務對收入的貢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礦池業務佔公司總收入的近90%。

截至去年底,比特礦業在短期債券上投資了240萬美元,這是它在前幾年從未做過的事情。此舉突顯出比特礦業急於尋找其他收入來源。可能得益於這些投資,該公司去年獲得了15萬美元的利息收入。

與比特礦業不同,世界上最大的一些加密貨幣礦商最近其實一直在擴大產能,以產出更多數碼資產。其中,總部位於美國的Riot Platforms(RIOT.US)儘管在去年首9個月虧損,但去年12月的比特幣產量較上年同期增長55%。去年底,該公司持有近7,000個比特幣,儘管去年12月賣出了約600個,獲得了1,000萬美元。

另一家總部同樣位於美國的礦商Marathon Digital Holdings(MARA.US)去年的比特幣產量也比2021年增長了30%,但其淨虧損同時激增。

儘管比特礦業上一季度的業績幾乎沒有什麼值得歡呼的成就,但其股價在報告發佈當天上漲了近7%,這可能是因為比特幣價格飆升所致。然而,該股票的市銷率僅為0.02倍,與Riot的2.8倍和Marathon的5.2倍相比,可謂微不足道。

搞清楚為何存在這麼大的估值差距並不費勁,因為比特礦業似乎來日不多了,如果加密貨幣市場不能很快站穩腳跟的話,它可能很快就會氣數殆盡。加密貨幣價格似乎已經觸底,並在最近出現了輕微反彈,這或許能讓該公司略感安慰。不過,這是否標誌著加密貨幣市場回春,目前仍是未知數,因此比特礦業的命運還是懸而未決。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Senasic IPO

胎壓有數盈利未明 琻捷電子要測試市場溫度

憑藉傳感SoC的技術突破與政策紅利,琻捷電子正以高增長之姿敲響港交所大門 重點: 過去三年,公司收入由1億元增至3.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83% 胎壓監測SoC佔公司收入約60%    李世達 在汽車世界裡,最不被人注意的零部件,往往承擔著最重要的角色。胎壓檢測裝置、電池溫度監測,往往能在危急時刻避免嚴重意外的發生。這些關乎安全的資訊,全仰賴隱身於輪胎或電池之中的傳感晶片。 汽車傳感晶片製造商琻捷電子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SENASIC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近日,琻捷近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準備在香港資本市場尋求新的發展契機。 琻捷是一家專注於傳感SoC(System on Chip)的半導體企業。SoC是一種將處理器、記憶體、通信模組及感測電路等多種功能整合到單一晶片上的設計。它的優點是體積小、功耗低、性能高,常用於手機、汽車電子與物聯網設備中。 琻捷的產品主要應用於汽車領域,尤其是胎壓監測系統(TPMS)與電池管理系統(BMS)。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琻捷在2024年已是全球第三大、全中國第一大的無線汽車傳感SoC供應商,市場份額達7.3%。 可想而知,這家公司的崛起,仰賴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幾個趨勢。 首先是新能源車的快速滲透。隨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對電池安全的要求不斷提升。中國在2020年推出強制性標準,要求電池在熱失控前能及時預警;而2026年即將生效的新規更進一步要求,在熱失控後至少兩小時內不得燃燒或爆炸。琻捷正是全球首批量產電池保護SoC(BPS SoC)的公司之一,搶先卡位這一政策紅利。 時勢造英雄 另一大趨勢是汽車智能化與無線化。傳統上,車內大量數據依靠線束連接,既增加成本也影響可靠性。無線電池管理系統(wBMS)的出現,有望徹底改變格局。根據行業預測,wBMS市場在2026年至2030年間的年均增長率或高達270%以上。琻捷已提前推出符合新標準的產品,並開始在2025年錄得wBMS相關收入,未來有望在這片藍海市場奪得先機。 同時,中國汽車行業的「內捲」氛圍也為琻捷提供了機遇。當車企陷入價格戰壓力時,對於性價比更高、供應安全性更強的本土半導體供應商需求反而提升。琻捷作為唯一能大規模供應TPMS SoC的中國企業,成功打入前十大整車廠的供應鏈,具備了不可忽視的替代效應。 這些趨勢反映在公司的業績上,呈現出驚人的增長速度。2022年,琻捷的收入為1億元,至去年已攀升至3.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83%。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進一步增至1.7億元,同比增長27.1%。毛利率亦逐步改善,由15.4%升至27.1%。 拆解收入結構可以發現,胎壓監測SoC仍是最大支柱。2024年,這類產品收入佔比達60%,2025年上半年維持在58%左右。BMS SoC收入貢獻相對波動,但隨著新能源車標準收緊,未來潛力巨大。USI SoC則在底盤、空調、制動壓力等傳感場景中廣泛應用,長期維持約25%的收入佔比。 成本壓力抑制利潤 然而,自成立以來,公司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短期內仍可能持續。申請文件顯示,2022年,公司淨虧損已達2.1億元,至去年則維持在3.5億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公司依然錄得約1.4億元的虧損。 管理層解釋,虧損一方面源自業務規模尚未放大到能攤薄固定成本,另一方面來自每年約3至4億元研發經費,車企的成本壓力也壓縮了利潤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剔除金融工具估值波動、股份支付以及商譽減值等非經常性因素,公司的經營虧損其實已有收窄跡象。2022年的經調整虧損約為8,360萬元,到2025年上半年則減至約1,570萬元。這意味著,隨著收入持續擴張和毛利率改善,琻捷的盈利拐點或許並非遙不可及。…
Bain sells Chindata, which operates infrastructure

簡訊:貝恩資本40億美元出售中國數據中心業務予本地買家

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周三宣布,已同意以40億美元將其中國數據中心業務出售予深圳東陽光實業(600673.SH)為首的財團,這筆交易是中國歷來最大規模的數據中心出售案。 此次出售的資產原名為秦淮數據,是WinTrix DC集團的中國業務,標誌著貝恩資本全面退出中國數據中心市場。該公告發布前,今年8月下旬曾有媒體報道數家企業競購WinTrix中國資產,交易估值或達42億美元。 貝恩資本2019年整合亞洲兩項數據中心資產組建WinTrix,2020年推動秦淮數據在美國上市,後於2023年以31.6億美元估值完成私有化。 伴隨人工智能崛起推高算力需求,數據中心近兩年已成為熱門投資領域。與此同時,中國政策要求國內通信基礎設施由本土企業和投資者持有,貝恩資本可能因此面臨出售WinTrix中國資產的壓力。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特朗普擬限制中國藥品與療法 引發製藥巨頭反彈

美國特朗普政府正考慮簽署行政命令,限制來自中國的藥品和實驗性療法,措施若落實,恐衝擊美國製藥產業與病患用藥來源。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草案要求,美國製藥公司收購中國新藥須經外資審查委員會(CFIUS)強制審查,並提高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中國臨床數據的審核門檻與監管費用;同時推動本土生產抗生素與止痛藥,並給予稅收優惠與政府採購優先,以降低對中國依賴。 此舉在華府引發正反雙方的激烈遊說。支持該項草案的保守派投資人彼得·泰爾(Peter Thiel)、創投家喬·朗斯代爾(Joe Lonsdale)等,主張中國生技業快速崛起已對美國形成「生存威脅」,必須果斷反制。他們在美國初創生技公司持有龐大投資,卻因中國競爭而難以退出。相對地,輝瑞(PFE.US)、阿斯利康(AZN.US)、默克(MRK.US)等跨國藥企,近年大量收購中國低價實驗藥物,視其為研發管線的重要來源,因而對新政感到不安。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型藥企收購案中有38%涉及中國藥物,十年前幾乎為零。同時,中國今年上半年發起的新藥臨床試驗數量已超越美國,而美國生技IPO市場則陷入低迷。業內人士稱:「美國目前仍領先,但我們正在失去優勢,必須立刻行動。」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K-POP return

韓流回潮:你是否依然愛我?

韓流巨星在澳門的演唱會依舊轟動,線上音樂平台開始對若有似無的「限韓令」進行試探。但問題是,歸來的韓流還有一樣的威力嗎?    李世達 嚴格來說,所謂的「限韓令」從未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出現過。中國政府既沒有公開頒布過相關禁令,也沒有明確宣布過解除。然而,在過去九年,韓劇下架、韓星鏡頭被刪、偶像巡演停擺,韓流在中國市場驟然降溫,從「暖流」變成「寒流」。但來到2025年,春江水暖鴨先知,業界敏銳地注意到,這個隱形的禁令已出現鬆動跡象。 韓國海關統計顯示,2025年1至2月,韓國對華音像產品出口額達925萬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5倍;而截至2月為止的六個月,累計出口額更突破3,152萬美元,同比增長逾兩倍。這組數字清楚表明,中國市場對韓流內容的需求依然存在,一旦政策稍有鬆動,消費力便會迅速釋放。 線下活動的回歸同樣值得關注。近年來,韓星在中國舉辦粉絲見面會的數量明顯增多,從新生代偶像到資深團體成員,逐步恢復與內地粉絲的近距離互動。雖然規模尚難與2010年代盛況相比,但其頻率與覆蓋城市的增長,已經反映出文化交流正在重啟。 更具象徵性的場景出現在澳門。近來多場韓流巨星演唱會在當地舉行,不僅座無虛席,還吸引大批內地觀眾跨境觀演。澳門因此成為「限韓令」解凍的窗口,也顯示出中國內地民眾對韓流的熱情並未消退,只是暫時被壓抑。 在這股回潮的風口上,線上音樂平台最為敏感。騰訊音樂(TME.US)便是典型代表。今年5月,該公司斥資12.9億元,入股韓國SM娛樂(041510.KQ),成為其第二大股東。SM曾打造SuperJunior、EXO、aespa等多代偶像,如今與中國互聯網巨頭結成資本聯姻,市場相信更堆韓流資源將被系統性引入中國市場。 隨後,騰訊音樂又宣布與 The Black Label、H MUSIC 等韓國公司展開合作,將更多K-pop專輯、MV與獨家物料導入平台。更重要的是,騰訊音樂將韓國風靡多年的「Bubble」私密互動社群 引入中國。粉絲只需花28元便能「加入」偶像小圈子,接收專屬訊息,甚至享有優先購票權。這種「情緒經濟」模式,正在顯著提高平台的用戶黏性與付費率。 數據已經反映成效。2025年第二季度,騰訊音樂營收達84.4億元(11.74億美元),同比增長 17.9%;淨利潤更大漲三成以上。付費用戶數突破 1.24億,其中超級會員達1,500萬。業內普遍認為,K-pop內容拓展與演唱會業務是推動這份成績單的關鍵。相比之下,主要依靠獨立音樂人和社群經濟的網易雲音樂(9899.HK),,雖然上半年在盈利上有所突破,但收入卻出現下滑,凸顯出韓流對平台黏性的獨特價值。 你還愛我嗎? 然而,「韓流回潮」並不必然意味著韓流將全面復蘇。首先,中國本土娛樂市場已發生結構性變化。近年來,國產電影與偶像文化的號召力明顯增強,例如《哪吒2》的票房神話,展現了本土文化同樣能引發全民共鳴。韓流再入中國市場,更多可能是作為「圈層文化」的補充,而非壟斷性主流。 其次,九年的「限韓令」已經重塑了新一代年輕觀眾的文化偏好。雖然政策層面逐步鬆動,但部分消費者更願意支持本土偶像與文化產品。這種心理隔閡,可能成為韓流全面復甦的無形阻力。 平台過度依賴外部IP也隱含風險。如果未來政策再次收緊,或粉絲熱情下降,平台可能面臨內容依賴的隱憂。對騰訊音樂而言,韓流既是商業賭注,也是一場必須小心駕馭的情緒經濟試驗。在商言商,引入韓流加碼情緒經濟仍然值得一搏。只是當韓流的燈光再度於中國舞台上亮起,尖叫聲中夾雜的或許是更複雜的情緒。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