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HT.US 1179.HK

被華住集團收購四年後,儘管疫情後出現復甦,但德意志酒店集團這筆歐洲資產繼續錄得嚴重虧損

重點:

  • 華住集團第一季營收增長67%,但該公司預測目前季度的增長將放緩至53%左右
  • 該公司的德意志酒店集團業務第一季淨減四家酒店,雖然收入增長強勁,但依舊報告經營虧損1.58億元

 

陽歌

首屈一指的中國酒店營運商華住集團有限公司(HTHT.US; 1197.HK)的最新季報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元素,其中很多都和中國後疫情時代的旅遊復甦有關。華住集團旗下營運著經濟型連鎖品牌漢庭,以及更高端的全季酒店,它報告了近兩年來的首次盈利,因為在後疫情時代的「報復性旅遊」浪潮中,中國民眾紛紛上路。

但在我們看來,最值得注意的因素之一是,該公司的歐洲業務,即2019年以7.2億歐元(52.4億元)價格收購的德意志酒店集團(Deutsche Hospitality),表現持續不佳。這筆交易曾是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公司進行海外收購,以擴大其國內成功的廣泛趨勢的一部分。

此類中國收購方通常將目光投向陷入財務困境的收購目標,認為自己擁有扭轉局面的專業知識。但對於這些相對缺乏經驗的中國公司來說,問題往往過於根深蒂固,無法解決。更重要的是,由於不熟悉完全不同的市場,這些問題往往更難處理,比如在歐洲,工會政治就在管理公司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復星集团便是少數幾個類似案例之一,從中可以一窺旅遊行業的此類困難。在先後投資、接管了曾經赫赫有名但後來倒閉的英國旅行社Thomas Cook後,復星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我們不想給華住集團疫情後的復甦成績潑冷水,因為週一發佈最新財報中的數字看起來確實很不錯。但這家中國公司遲早要考慮歐洲業務對自己的拖累,它佔其最近這個季度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

華住集團的德意志酒店集團表現不佳這一點,在最新財報中相當明顯。該業務在收入方面實際上表現相當不錯,第一季按年增長118%至8.86 億元。這反映出歐洲2022年2月開始重新開放這個事實,意味著一年前的數字相當低迷。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德意志酒店集團在本季度僅新開兩家酒店,關閉了6家,這意味著該業務在酒店總數方面實際上正在收縮。儘管生意反彈,但該業務仍在虧損——這與華住集團的中國業務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業務在疫情之前盈利就相當可觀,並且在最近這個季度恢復了盈利。

具體而言,德意志酒店集團在最近一個季度報告了1.58億元的經營虧損,不過與一年前仍受疫情影響時的2.92億元虧損相比,已有所改善。德意志酒店集團也對華住集團的淨收入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其第一季淨收入下降2億元。

準備轉賣?

誠然,華住集團收購德意志酒店集團僅四年時間,其中三年還包括艱難的疫情時期。因此,現在判斷這次收購是否成功,仍然為時尚早。但華住集團顯然不願意在這項資產上投入更多資源,加上在疫情後的旅遊業熱潮下,德意志酒店集團依舊苦苦掙扎,這讓我們忍不住想,賣掉這項表現不佳的資產對華住集團來說是否會更好。

在業績公佈後,華住集團在香港上市的股票週二上午下跌1%,表明投資者對這份報告印象不大好。今年,該股已經下跌11%,較2月份的高位下跌28%,這表明市場已經預料到這種疫情後的反彈。

即使在這種下跌之後,投資者似乎仍然相當看好華住集團的核心中國業務,以及它與法國酒店巨頭雅高(ACC.PA)的戰略合作。按照其2023年預測收益,該公司目前的市盈率為32倍。這個數字高於中國高端酒店營運商亞朵(ATAT.US)的27倍,也比全球巨頭雅高和萬豪(MAR.US)的20倍市盈率高出不少。

說到這裏,就可以看看華住集團最新的財報數據了,其中第一季收入按年增長67%至45億元。該公司中國業務的增長實際上略低,為58%,但整體數字受到前面提到的歐洲業務118%的增長提振。

值得注意的是,華住集團預測德意志酒店集團將在二季度再次拖累營收。該公司預計,二季度公司的整體收入增幅將在51%至55%之間,但它補充說,中國業務的增幅將高得多,在64%至68%之間。

與大多數主要的全球營運商一樣,華住集團也越來越關注酒店管理加盟和特許經營業務,這通常比直接擁有酒店有著更高的利潤率和更低的成本。截至3月底,其資產組合包括8,592家酒店,按年增長7.6%,其中92%為管理加盟或特許經營酒店。

廣受關注的酒店業指標──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RevPAR)顯示,華住酒店集團的中國業務在第一季達到了210元,按年增長59%,也明顯高於疫情暴發前2019年第一季的178元。該公司指出,業務在2月份達到頂峰,然後在3月份趨穩,儘管這兩個月的業務仍高於疫情前的水平。不過,這似乎表明大流行後的熱潮可能很快就會消失。

最重要的是,華住集團在本季度實現了9.9億元的利潤,這是該公司近兩年來首次實現盈利。但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利潤受到歐洲業務的拖累。剔除這一部分的損失,該公司當季將錄得12億元的利潤。

我們可能還需要再等幾個季度,看看歐洲業務是否能在走出疫情後的第二年最終表現出一些顯著的改善。如果它繼續掙扎,而華住集團決定脫手,我們也不會感到驚訝,這一幕也許最早會在今年稍後出現。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微盟折讓8.9%配股籌15億港元 無極資本成單一大股東

電商服務供應商微盟集團(2013.HK)周四宣布,配售6.88億股予無極資本,相當於擴大後股本約16%,配售價為每股2.26港元,較微盟上日收市價折讓8.9%,所得款項淨額約為15.6億港元。 微盟表示,所得款項淨額約30%將用於探索AI在SaaS中的整合及應用。30%用於擴大媒體渠道及加強精準營銷服務。10%用於海外業務發展,30%撥作補充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完成配售後,無極資本持股16%成公司最大單一股東,孫濤勇、方桐舒及游鳳椿組成的主要股東集團持股比例,則由8.1%降至6.8%。 微盟股價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2.61港元,升5.24%。年初至今累跌20.7%。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國富氫能配股集資1億元

氫能設備製造商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2582.HK)周三公布,將以每股50.13元配售199.48萬股新股,集資金額約1億元。 配售價較公司周三收市價55.5港元折讓9.68%,配售股份將佔擴大後已發行股份約1.8%。 集資所得的72%資金,將用作支持集團業務的營運,包括支付薪金、社保,以及供應商款項;20%用於償還現有信貸融資,餘下8%用於投資中國及海外氫能項目。 國富氫能周四開市跌0.1%報55.45港元,公司股價較過去一年高位下跌65%。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Medcaptain steps into IPO spotlight

業績扭虧助攻 麥科田生物衝刺港股上市

在經歷多年虧損後,麥科田生物於2025年上半年首次實現盈利,反映出公司營運效率提升,以及核心業務的穩健擴張 重點: 麥科田的產品已遍及全球逾140個國家及地區,在多個細分領域的市場佔有率排名前列 在麥科田的三大業務中,微創介入的收入穩步提升,佔比逐步超五成    莫莉 2025年港股醫療板塊持續火熱,恒生醫療保健指數今年以來累計上漲近一倍,顯示出市場對於港股生物醫藥充滿信心。在火熱的市場氛圍下,多家醫療企業爭相遞表赴港上市,9月11日,醫療器械企業深圳麥科田生物醫療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由摩根士丹利和華泰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麥科田成立於2011年,提供創新且全面的產品組合以滿足醫療機構內廣泛的臨床科室、病房和診所以及社區衛生中心、檢驗機構和家庭護理場景的臨床需求。公司業務主要專注於生命支持、微創介入和體外診斷三大板塊。 其中生命支持醫療器械主要用於重症監護室、手術室和急診室,以管理和護理重症患者,其產品主要包括藥物輸注產品、麻醉機、氣道管理產品、肺功能檢測產品等;微創介入產品主要用於消化系統包括胃腸道和肝膽道以及泌尿系統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包括可重復使用及一次性內窺鏡系統以及相關耗材;體外診斷設備和耗材等產品組合,涵蓋凝血、血型檢測、化學發光和分子診斷,包括供血栓彈力圖、常規凝血產品、全自動血型檢測儀等。 在多個細分領域,麥科田的市場佔有率排名前列。根據灼識咨詢的資料,以銷售額計,麥科田於2018年至2024年的各個年度在中國輸注工作站市場排名第一,2022年至2024年各年度在中國消化系統微創介入耗材市場排名第二,並且於2024年躋身中國血型檢測設備市場前五名。 截至2025年6月30日,麥科田已將超過50種生命支持產品、80種微創介入產品及210種體外診斷產品商業化。麥科田的產品已遍及全球逾140個國家及地區,在中國和英國各地戰略性地設立五個研發中心和六個生產中心。在中國,公司的產品已累計覆蓋超過6,000家醫院,包括約90%的三級甲等醫院,覆蓋31個省、直轄市及自治區。 根據灼識咨詢的研究,麥科田所專注的醫療器械行業正保持快速增長,並展現出巨大的未來潛力。2024年,全球生命支持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達到751億美元,中國達到人民幣557億元,麥科田核心布局的三大領域——生命支持、微創介入和體外診斷未來增長動力強勁。灼識咨詢預計,到2030年,全球生命支持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增至1097億美元,中國市場將增至932億元人民幣。 營收增長穩健 麥科田的財務數據顯示出良好的增長勢頭。2022年、2023年、2024年,公司收入分別約為人民幣9.17億元、13.13億元、13.99億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達到7.87億元,同比增長15.31%。在此期間,毛利率方面也呈現持續改善趨勢,由2022年的43.7%逐年上升,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的52.9%。 在麥科田的三大業務中,微創介入的收入穩步提升,佔比逐步超五成。2025年上半年,生命支持產品收入3億元,佔比37.9%;微創介入收入4億元,佔比51.1%;體外診斷收入8,622萬元,佔比11%。其中,生命支持產品銷售的收入曾出現較大波動,2023年該板塊收入達到5.64億元,2024年卻同比減少12.4%至4.94億元。公司解釋,這是因為醫院為確保臨床供應充足,在上一個疫情年度期間進行提前採購,導致使用週期延長並於2024年減少採購。 公司於2025年上半年成功實現扭虧為盈,期內利潤達4,096.8萬元,較上年同期的虧損5,802.6萬元顯著改善。這一盈利能力的轉變主要得益於銷量增長、製造效率提升以及固定生產成本的有效攤薄。回顧過往業績,公司的淨虧損已從2022年的2.26億元收窄至2023年的6,450.8萬元,這主要源於產品組合的擴大和客戶需求增長所帶來的銷量提升。然而,受生命支持產品市場需求在2023年疫情高峰期後逐步回歸常態的影響,收入增速在2024年有所放緩,導致當年淨虧損增至9,661.7萬元。 麥科田背後有著豪華的投資者陣容。自2016年起,公司已進行多輪融資,投資者包括高瓴、深圳創新投集團等知名機構。根據招股書披露,高瓴實體持股20.79%,深圳創新投集團實體持股8.54%。2023年,麥科田最後一輪股份認購時的投後估值為82.45億元,以其2025年的盈利計算,其市盈率約為100倍,醫療器械行業龍頭邁瑞醫療(300760.SZ)的市盈率為32倍,前者有較大溢價。不過基於其2025年上半年扭虧為盈和核心業務在細分市場的領先地位,建議投資者謹慎關注其長期成長價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極氪私有化獲股東大比數通過

電動車(EV)製造商極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ZK.US)周一表示,大多數股東投票通過私有化要約,有96.8%支持該交易。 極氪於5月首次宣布私有化計劃,由在港上市的吉利汽車(0175.HK)牽頭的集團,對該公司每股美國存托憑證(ADS)出價25.66美元。但部分股東抗議價格過低後,吉利在7月將收購價上調至每美國存托憑證26.87美元。 此次私有化發生在極氪於2023年5月在紐約IPO籌集4.4億美元之後不到兩年,極氪及吉利汽車均隸屬於吉利集團,旗下其他上市公司包括汽車製造商沃爾沃(VOLCAR-B.ST)和路特斯(Lotus Technology)(LOT.US),以及汽車技術公司億咖通科技(ECX.US)。 公告發布後,極氪股價於周一上漲2%,周二又上漲0.7%,收於29.88美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