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電動車生產商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63.HK)周四在港交所掛牌,開市報41港元,比招股價48港元大挫14.6%。

利好:該公司發行的1.3億股中,佔90%的國際配售部分市場反應不俗,錄得233%的超額認購。

值得關注:零跑科技的香港公開發售部分反應相當冷淡,只有16%的股份獲得認購,因此該公司最終以招股價範圍下限的48港元定價,集資約63億港元(58億元),稍低於市場傳聞的78億港元。

深度:零跑科技由安防科技巨頭大華技術股份(002236.SZ)和其主要創辦人於2015年共同創立,至今已推出四款車型,補貼後售價約由8萬元至27萬元,並計劃在2025年底前推出7款新車,涵蓋各種尺寸的轎車、SUV及多功能休旅車(MPV)。據招股書資料顯示,由於銷售成本昂貴,該公司成立以來從未錄得利潤,去年度營收31.32億元,按年增加近四倍,但虧損也擴大159%至28.46億元,並預計今年將持續未能獲利。

市場反應:該公司周四早上跌幅擴大,中午收市報30.3港元,比招股價大挫36.9%。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兩輪電動車需求爆發 綠源上市進軍東南亞

這家中國兩輪電動車企業,在疫情嚴厲封控下,銷量仍持續上升 重點︰ 綠源集團再次申請在港交所上市,去年在新冠疫情下,其收入仍增長近四成,淨利潤突破1億元 東南亞是中國電動兩輪車必爭市場,綠源正積極部署增加產能,把更多產品在當地銷售   葉天娜 國內不少大城市塞車問題嚴重,想在大街小巷左右穿梭,電動兩輪車便大派用場。以往中國人習慣踏單車,但隨着社會進步,電動兩輪車成為不少人的代步工具,在中國更是一個千億級別的紅海市場,吸引不少廠商加入競爭。 這家成立於2003年,打着「一部車騎10年」旗號的中國兩輪電動車廠商綠源集團控股(開曼)有限公司,繼去年11月申請在港上市無功而回後,最近捲土重來,第二度向港交所遞表。 綠源專注於設計、研發、製造及銷售電動兩輪車,雖說有20年歷史,但在中國電動車兩輪市場只屬於第二梯隊。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以2022年總收入計算,綠源僅排在第5位,市佔率只有4.5%,排第一的是雅迪控股(1585.HK),市佔率高達26.9%,排第二的愛瑪科技(603529.SH)市佔率也達到18%,因此僅兩家企業已佔整體市場44.9%,而9大電動兩輪車製造商共佔80%以上的市場收入,反映行業高度集中。 在節能環保政策下,國民出行方式改變,新能源車銷量節節上升,而在短距離交通工具上,伴隨即時配送及外賣等新消費模式興起,電動兩輪車的需求在過去幾年大爆發。招商證券的分析認為,今年中國電動兩輪車總銷量仍將保持10%以上的增長,預計到2026年達到每年6,970萬輛,複合年增長率為7.1%。 根據綠源的招股文件,公司產品總銷量在過去三年都有所增長,從2020年的147.3萬輛,增至去年的242.5萬輛,但對比雅迪和愛瑪去年分別賣出1,401萬輛和1,077.3萬輛,可見綠源仍遠遠落後。 為了部署下沉市場,綠源的零售店從2020年的5,400多家,差不多翻倍至去年的9,800多家。伴隨銷售點愈來愈多,公司收入持續增加,2020年至2022年總收入分別為23.8億元、34.2億元及47.8億元,淨利潤也從2020的4,029萬元,大增至去年的1.18億元。 毛利率遜同行 為了搶佔市場,綠源選擇以價取勝。去年平均每輛電動車的售價為1,423元,低於雅迪的1,568元和愛瑪的1,931元。然而相對便宜的價格,換回來就是較低的毛利率,該公司過去三年的毛利率分別只有11.2%、9.9%及10.7%,對比雅迪及愛瑪,前者去年毛利率高達18.1%,後者毛利率也有16.36%,其盈利能力也自然較弱。 從種種數據來看,難怪市場把綠源定為中國電動兩輪車第二梯隊。但如果對比被視為第三梯隊的小牛電動(NIU.US),在同樣面對中國疫情封控舉措的影響,小牛電動去年收入下跌14.5%至31.7億元,更由盈轉虧4,946萬元,反映綠源的表現已算不錯。 面對競爭,同行以「外觀專利」為主,綠源則看重「發明專利」。目前公司在中國持有374項專利,其中包括45項發明專利與219項實用新型專利。2019年,綠源更推出自主研發的「液冷電機技術」,減低電機與電池過熱的問題,增加車輛及電池的壽命。 公司在招股文件中披露,這次上市集資主要用於研發,其次是加強銷售渠道,以及用於品牌和營銷活動;另外,就是建設新的生產設施,畢竟公司目前只在大本營浙江、山東及廣西擁有生產基地,截至去年底的電動兩輪車年產能只有約330萬輛,想追趕雅迪及愛瑪,必須要增加產能。 積極部署海外 除了在國內搶市場,兩輪電動車另一個戰場是在國外,尤其是這幾年國際對環保減排等議題高度關注,市場預計傳統摩托車將被電動摩托車取代。由於東南亞市場的車輛「油換電」起步較晚,加上泰國、緬甸和越南政府推出一系列支援低碳環保出行的政策,藉着軟硬兼施推動電動兩輪車發展,令這些市場深受期待。 綠源在海外銷售的步伐較慢,雖然已通過海外經銷商在泰國、印尼及菲律賓等44個國家及地區銷售產品,令海外經銷收入按年大增81.2%,但相關金額只有1.15億元,佔總收入2.4%。不過,公司正努力急起直追,今年3月於東盟國家推出多款技術產品,並在泰國啟動新一輪營銷計劃,更準備在當地設立工廠,估計管理層在公司上市後獲取足夠資金,便將全面進軍東南亞市場,為業務提供新增長點。 從投資市場來看,新能源車絕對是這幾年來炙手可熱的黃金賽道,比亞迪(1211.HK)和特斯拉(TSLA.US)的股價在過去三年大漲4倍及2.6倍:2016年在港股上市的雅迪,當年上市價為1.72港元,上周五收報16.58港元,市值更高達500億港元以上,因此綠源的前景或值得投資者憧憬。 從估值上看,目前雅迪的市盈率約20倍,以綠源去年獲利1.18億元推算,其上市市值只有26.2億港元(23.8億元),然而作為中國電動兩輪車排名第五的企業,估計管理層未必願意「平賣」股份。但在目前港股疲弱,不少新股認購金額不足的劣勢下,要說服投資者以較高估值入股,還看創辦人兼大股東倪捷和胡繼紅夫婦如何駕馭投資者期望。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快訊:項目延遲影響收益 達豐設備預告轉虧

最新:達豐設備服務有限公司(2153.HK)周三發出盈利警告,表示與上一年度的4,760萬元淨利潤相比,預計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財政年度,將錄得3,500萬元至4,500萬元虧損。 利好:該公司由盈為虧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將外幣貸款兌換成人民幣貸款時,產生了一次性的匯兌虧損,而這個因素與其日常業務無關。 值得關注:由於新冠疫情在上個財政年度持續爆發,加上公司業務所在的華東地區實施管控措施,部分項目遭延後及推遲,對期內收益造成負面影響。 深度:達豐設備經營的塔式起重機業務,可以利用上高落低、縱橫交錯的方式瞬間搬運建築材料,屬於大型土木工程工地不可或缺的運輸工具。受惠中國力爭2030年前碳排放達到峰值,以及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背景,核電、風電在內的綠色能源獲大力發展,該公司中標了多個相關起重機項目,擴闊收入來源。但受到疫情影響,該公司已在去年的中期業績表示,疫情的嚴重性及影響範圍,均對其產業價值鏈上的各分部施加了具大壓力,將適時檢討及修改公司策略及計劃。 市場反應:達豐設備周四的股價曾挫7.3%,其後跌幅收窄,收市倒升0.8%至1.25港元,處於過去52周的中間水平。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2153.HK

燃石醫學虧損收窄 與藥企合作謀增長

這家癌症檢測專家虧損收窄,同時與藥企加強合作尋求更大增長 重點: 由於研發與銷售費用減少,燃石醫學今年第一季淨虧損按季收窄14%至1.85億元 該公司的藥物研發服務營收按年大漲136%,成為最新增長引擎   莫莉 繼連續三年保持雙位數營收增長後,癌症檢測專家燃石醫學(BNR.US)開始向縮小虧損的階段邁進,能否協助其股價終止跌勢? 由於淨虧損擴大,投資者加速逃離,這間癌症早篩龍頭企業的股價從2021年2月一路向下。上週二,燃石醫學公佈了2023年第一季業績,淨虧損按年縮小29%至1.85億元。期內,該公司的毛利為9,880萬元,按年增長12.8%,毛利率上升4.7個百分點至69.3%。 雖然在財報公佈當日,燃石醫學的股價上漲2.6%至2.73美元,但其後三天卻累積大挫11.4%,上周五以2.42美元收市,意味投資者對其前景仍然有保留。今年以來,其股價一直徘徊在4美元以下,比2021年2月的歷史高點大挫逾九成。 投資者對燃石醫學並不樂觀的原因,可能與其營收增速明顯放緩有關。在去年第四季,該公司營收為1.42億元,按年下降3.5%,雖然今年第一季營收恢復增長,但僅僅微升5.2%至1.43億元,未有明顯回暖趨勢。 更重要的是,燃石醫療的淨虧損收窄並非源於增效,而是建立在成本下降之上,其持續性成疑。該公司第一季的毛利按季減少250萬元,但研發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的支出則縮減了6,320萬元,對於醫藥企業而言,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與業務規模息息相關,一旦公司繼續擴張發展,相關費用或將再度回升。 期望年收入增兩成 雖然第一季營收增速並不亮眼,但燃石醫學的管理層仍然樂觀,在財報中重申2023年營收按年增長約20%的指引。過去三年,其營收不斷創新高,從2020年的4.29億元增至2021年的5.08億元,再到2022年的5.6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4.56%。回顧去年的增長僅約10.8%,市場將密切關注其管理層如何施展魔法,把今年的增幅翻倍至20%。 燃石醫學的主營業務是腫瘤基因檢測,包括體檢中的腫瘤早篩,也可以幫助腫瘤患者檢測是否攜帶某些基因變異,指導腫瘤靶向藥的使用。與其他單一病種入局的腫瘤篩查企業不同,燃石醫學的產品已經能提供不同腫瘤的高通量測序(NGS),以實現多個癌種的早期篩查。 今年2月發表的研究顯示,燃石醫學開發的一項技術平台在中國6大高致死性癌症──即肺癌、肝癌、結直腸癌、卵巢癌、食管癌和胰腺癌的早檢中,表現出98.9%的特異性和69.1%的敏感性。 除了在早篩產品中尋找差異化之外,燃石醫學也力圖在銷售模式與同行拉開差距。腫瘤基因檢測服務主流銷售模式有兩類,一種是中心實驗室模式,即作為第三方檢測公司承接各類醫療機構的檢測服務訂單,二是醫院與檢測公司共建實驗室的模式。相比之下,中央實驗室模式的市場准入門檻相對較低,競爭更加激烈,需要更高的銷售費用投入,而院內業務的合規性更強,一旦與醫院完成實驗室共建,可以獲得更穩定收入,利潤也會更高。 從第一季財報來看,燃石醫學正大力推進院內業務。其中,中心實驗室業務收入為6,180萬元,較2022年同期的7,421萬元減少16.7%,主要是新冠疫情的後續影響,令1月份檢測量下降,以及專注推動中心實驗室業務向院內業務的轉化;同期,院內業務產生的收入為5,156萬元,較2022年同期的4,896萬元增長5.3%。 藥企服務收入飆升 除了向患者提供檢測服務之外,燃石醫學還有另一大收入來源──藥企服務,也就是為藥企提供「伴隨診斷和微小殘留病灶(MRD)檢測」產品的研發服務,協助藥企更好地篩選靶點,以研發新藥。 中國如今正成為全球醫藥創新的重要加速器,為創新藥研發提供技術支援的服務需求量高。在今年第一季,燃石醫學與藥企相關的藥物研發服務營收達2,915萬元,較2022年同期的1,236萬元大增136%。此外,期內藥企合作簽約總金額達7,500萬元,按年增長27%,將持續支持公司未來的營收增長。雖然藥企服務對於腫瘤檢測公司來說,並不是一塊很大的蛋糕,但是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中,亦能為其業績提供新的增長動力。 作為行業龍頭,燃石醫學仍然保持高比例研發投入,第第一季研發投入達9,442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達66.3%。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持有的現金、現金等價物、限制性現金及短期投資為8.03億元,雖然比三個月前減少13.2%,但相信仍然足夠支持較長時間的支出。 環顧其他同類中概股,與燃石醫學同期赴納斯達克上市的泛生子(GTH.US)已經兩次因股價持續低於1美元而收到退市警告,目前燃石醫學的市銷率為3.3倍,雖然高於泛生子的0.86倍,但相比在港股上市、去年已接近扭虧為盈的腫瘤檢測公司諾輝健康(6606.HK)擁有高達26.1倍的市銷率,反映投資者對燃石醫學的看法相對保守。 對於燃石醫學來說,在維持營收增長的同時,相信要在短期內實現盈利路線圖,才有望重振市場信心,以爭取較高估值。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NR.US

股票支付收購見成效 泛華施財技重啟增長

第一季,這家保險經紀公司用股票支付的收購帶來的收入增長超過開支 重點: 泛華第一季收入增長21%,而其營業成本的增幅則要低一些,為15% 該公司第一季完成了兩筆用股票置換方式進行的收購,無需現金便立即帶來了收入    梁武仁 將收入增長和有效的成本控制相結合,是一個經過時間考驗的提高利潤方法。但這兩樣說易行難,因為業務擴張通常需要巨額開支,尤其是戰略收購。保險經紀商泛華控股集團(FANH.US)找到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來解決這個棘手問題,即用股票支付最近的一系列收購,這些收購立即提升了它的收入。 根據上週二公佈的最新季度業績,泛華第一季總收入按年增長約21%,達到8.28億元。與此同時,該公司將營業費用的增長控制在了15%,促使其營業利潤增長近兩倍,達到6,000萬元。 不可否認,第一季引人注目的營業利潤激增,部分原因是一年前的數字較低。但該公司的營業利潤率從一年前的3%,提高到第一季的7.3%這一點,可能會得到投資者的讚賞,尤其是因為泛華表明,其獨立於收購之外的營業效率更高。更值得注意的是,泛華第一季從一年前的虧損轉為盈利,不包含在營業利潤內的投資收益和利息收入,完全抵消了所得稅費用。 最新的收入增長是由泛華在報告期內進行的新收購推動的。泛華是中國首家上市保險經紀公司,現在正在慶祝成立25周年,該公司稱今年前三個月收購了三家公司,為佔銷售額大部分的人壽保險收入增加了約1.64億元。 2月對泛華來說是忙碌的。短短幾天內,該公司簽署了兩項協議,用它自己的股票分別收購吉林中吉世安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和武漢泰平在綫保險代理有限公司51%的股權。這兩筆交易預計於3月底完成。 雖然泛華不必為了收購支付現金或借錢,但為支付交易費用而發行新股,也導致其股東股權被稀釋。不過用股票支付的收購,可以通過股票置換捆綁雙方利益,從而帶來長期的戰略利益。 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胡義南在本週二的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第一季業績不包括新收購公司的「營業收入貢獻」,因為對它們的整合尚未完成。 作為泛華家族的成員,被收購的公司可能會利用泛華的平台和其他資源獲得提振。此類收購往往還有助於通過消除相關各方之間的重疊資源,來提高利潤率。特別是,泛華正依靠其數字能力和新的開放平台,最大限度地提高收購帶來的收入和成本協同效應。泛華計畫上半年完成對新成員系統的整合。 「我們預計會看到,物資消耗協同效應和收入協同效應體現在我們未來的業績上,」胡義南說。 投資者受到泛華第一季財報的鼓舞,推動其股價在業績公佈後飆升逾20%。大部分漲幅在上周剩下時間得以維持,這表明市場反應不單是對主要數據的短暫樂觀。 更多交易陸續有來 泛華可能剛剛開始這類交易,因為它試圖將今年新的壽險銷售和營業收入提高50%。該公司在財報中表示,收購仍將是這家保險經紀公司實現該目標的重點。 首席執行官胡義南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說,「我們打算通過開放平台戰略和併購加速市場整合。」 收購可能是泛華重回前些年強勁增長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甚至在新冠疫情之前,該公司的年收入就開始下滑了,拖累股價從五年前的高位大幅下跌。此外,中國經濟仍在從抑制消費者支出的新冠疫情限制措施中復甦,在當前的氣候條件下,以有機的方式增加收入對保險公司來說並不容易。 網上保險經紀公司水滴(WDH.US)第一季的疲弱業績,生動地凸顯了這些挑戰,它比泛華更注重削減成本和有機擴張。第一季,水滴的淨營業收入按年下降6.6%,而儘管它努力控制支出,營業成本仍然增加了12%。 水滴和泛華有著不同的商業模式。前者專門從事短期產品的線上銷售,而後者則擁有龐大的實體經銷管道網路,專注於長期保單。然而,水滴所面臨的困難表明,整個保險行業尚未走出困境。 在推進收購的同時,泛華也一直在採取措施提高營運效率,這反映在其利潤率的提升上。例如,截至3月底,該公司的壽險代理人比一年前減少了四分之一。然而,在第一季,每個代理人促成的保費按年增長了近一倍。該公司表示,這是通過將重點轉向高端客戶、淘汰表現不佳的代理人來實現的。 當然,作為泛華目前最大的增長動力,收購活動也有其自身的風險和局限性。首先,好的目標不會唾手可得。即使完成了交易,後面暴露出隱藏問題的風險總是存在。此外,用股票進行收購最終會稀釋現有股東的權益,而用現金支付可能會迅速耗盡其資金儲備。 當收購熱潮放緩時,泛華可能更難以實現收入的快速增長,除非保險需求隨著經濟的改善而再次開始回升。 儘管上周股價大幅上漲,泛華的估值可能還需要一些火花。根據雅虎財經匯編的一家分析機構預估,泛華目前的遠期市盈率約14倍。它的市銷率也相對較低,僅略高於1倍,而水滴在2.5倍左右。 對於泛華來說,事情看起來可能很艱難,因為它正試圖重燃早年的強勁增長帶來的興奮感。但如果執行得當,它的收購之舉,加上提高效率的努力,可能會帶來回報,為股票注入新的活力。只有時間會給出答案。 詠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導,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資訊,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ANH.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