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總部位於北京、從事物聯網(IoT)技術的初創公司G7表示,該公司在摯信資本(Trustbridge Partners)牽頭的新一輪融資中籌集了2億美元,令其估值升至22億美元(140億元)。

利好:該公司表示,這筆新資金將具體投入於開發新技術和招聘人才。事實上,本輪融資獲得國投招商、寬帶資本及信達漢石等現有股東追加投資,反映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

值得關注:本輪是G7的E+輪融資,公司對上一次融資已數到2018年,當時由厚樸投資等領投的E輪融資,為公司籌得約3.2億美元,創全球物聯網領域融資金額最高紀錄。事實上,G7之前每輪融資金額都有所上升,但事隔4年之久,新一輪融資額卻減少至2億美元,或令市場揣測該公司的吸引力是否正在減退。

深度:G7是一家具有頗長歷史的初創公司,它在2010年成立,2011年取得A輪資金,主要向物流車隊、第三方物流公司、貿易商與製造業等貨運經營者,透過實時物聯網數據,提供車隊管理、安全管理、貨物管理及物聯保險等一站式數字化服務,以協助客戶提升訂單體驗、改善安全狀况及優化經營效率,目前連接車輛達200萬部以上,服務近5萬家貨運經營者。該公司未有上市,但股東陣容鼎盛,包括中銀投資、騰訊投資及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等。

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ATRenew boosts refurbishment

萬物新生聯手蘋果 翻新業務銷售倍增

這家回收專家表示,隨著與蘋果建立新的回收合作關係,公司業務增長,三季度翻新產品銷售額翻了一番 重點: 萬物新生三季度營收增長28%,翻新業務和非電子產品回收業務勢頭強勁 隨著與蘋果在中國內地達成合作,公司已開始加大對二手iPhone 的收購力度,這也是其最大的產品領域      陽歌 多元化是回收專家萬物新生集團(RERE.US)最新財報的主題之一,公司正試圖在早前聚焦iPhone的基礎上,把業務擴展到安卓產品,甚至奢侈品等其他領域。與此同時,公司也在嘗試擴大核心領域的盈利能力,不再只是簡單地收購和轉售二手智能手機,而是對它們進行翻新後再出售,以獲得更大的利潤。 上週三感恩節假期前夕發佈的三季度財報中,林林總總的跡象表明這些努力已開始產生回報。但投資者似乎不為所動,至少一開始沒有,報告發佈後,萬物新生的股價下跌了5%,不過在下一個交易日又收復了大部分跌幅。 公司在6月底開始與蘋果合作,協助後者在大陸地區回收手機。合作啓動後已經帶來3,000萬元(420萬美元)的銷售額。隨著9月下旬最新款iPhone 15的面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以舊換新,這項合作業務可能還會增長,萬物新生相信合作最終可能帶來超過10億元的營收。 說實話,儘管投資者可能還不認可萬物新生,這家公司在中國的發展前景還是比較好的,其中的原因很多。它主打「循環經濟」,完美契合北京堅定的環境承諾,包括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及更廣泛地污染治理目標。較之西方社會,這樣的契合在中國尤其重要。 另一個可能對萬物新生越來越有利的因素是經濟大環境,更多消費者開始控制支出,尤其是汽車乃至智能手機這樣的商品。同時,更多打細算的消費者可能會考慮二手智能手機和其他二手商品代替購買新品。 這些因素促使萬物新生的營收穩步增長,三季度同比增長28.4%至32.6億元,略高於公司在三個月前給出的預期。公司預計四季度營收將在37.3億元至38.3億元之間,按中值計算相當於同比增長27%。 在三季度的營收中,產品銷售額增長31.4%至29.2億元,佔比近90%。 由於公司更加註重產品銷售業務,服務收入增長要慢得多,僅增長7.3%至3.33億元。 產品方面的一大增長領域是前面提到的翻新業務。銷售翻新產品的利潤率通常會更高,因為與直接轉賣的手機相比,萬物新生這樣的公司對翻新機的收費要高得多。 公司表示,隨著翻新業務持續增長,三季度翻新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一倍多,達到2億元。 「我們有信心執行通過合規翻新業務、參與蘋果官方回收和換購計劃、擴大多種類回收及利用自動化技術提高效率,實現更高盈利能力的戰略,」萬物新生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陳雪峰在財報發佈後召開的公司投資者電話會議上說。 非電子產品業務 萬物新生的翻新業務正在不斷增長,其中最大的組成部分是電子產品。但另一個日漸壯大的領域是科技含量較低的消費品,如奢侈品、黃金,甚至是名酒。萬物新生今年一直在大力拓展這方面的業務,借助其回收專家的形象打入其他領域。 公司表示,隨著這項業務的增長,其「多品類業務」的 GMV(商品交易總額)在三季度達到了3.5億元,較前一季度的2億元大幅增長。陳雪峰指出,借助愛回收的品牌形象,這些產品正在吸引更廣泛的用戶群體。公司此前表示,截至6月底,在231家門店都能買到這樣的多品類產品,相關業務將擴大到其遍布全國的2,000家左右的門店。 作為蘋果手機之外的多元化發展的一部分,公司宣佈,於7月獲得授權,開始翻新華為產品。華為在繞過美國制裁,使用國內技術生產高性能智能手機後,公司業務正在復蘇。 陳雪峰表示,萬物新生還在探索其他安卓產品的翻新機會,但他未提供更多細節。安卓手機的回收將為該公司帶來一個巨大的新機遇——根據IDC(國際數據公司)的數據,三季度蘋果僅佔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大約16%的份額,而蘋果手機佔到萬物新生產品收入的約60%。 除了多元化發展,萬物新生還一直在採取措施提高效率。包括加大舊手機檢測流程的自動化,以城市為單元進行精細化經營,以及越過成本高昂的中介,直接與回收品的買家和賣家交易。 公司表示其non-GAAP(非公認會計准則)履約費用佔總收入的比例,從去年三季度的10.7%同比降至8.7%,反映了效率的提升。公司也獲得了創紀錄的7,380萬元non-GAPP經營收入,較上年同期的1,080萬元取得大幅增長。同時也繼續保持non-GAPP盈利,但按 GAAP(公認會計准則)計算,公司仍處於虧損狀態,虧損額為4,420萬元。 萬物新生的股價今年已下跌約一半,不過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近期普遍疲弱,主要緣於對中國經濟以及美中緊張關係的擔憂。按照目前的股價水平,該股的市銷率(P/S)相對較低,只有0.27倍,介於服裝回收商Rent the Runway(RENT.US)的0.12倍和二手奢侈品銷售商The RealReal(REAL.US)的0.40倍之間。二手車專家Carvana(CVNA.US)在遇冷多年後今年股價大幅上漲,其市銷率也更高,為0.49倍。現在,萬物新生和其他回收公司一樣,都希望能像Carvana一樣重新被投資者認可。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RERE.US
Xiaomi quarterly results better than expected

小米季績超預期 利好因素或已透支

小米第三季度業績比市場預期強勁,但智能手機平均售價卻跌穿1000元大關,為2019年第四季後首次。 重點: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三季出貨量下跌,但小米出貨量卻上升,市佔率更連續三季有增長 小米預期市盈率逾廿倍,對比龍頭科網中概股估值不平      白芯蕊 港股2023年似乎難逃衰運,恒指年初至今跌逾一成,如無意外將會連續四年見紅。當中拖累大市最大元兇是美團(3690.HK)及京東(9618.HK),藍籌科技股中,小米集團(1810.HK)表現亮麗,是匯豐控股(0005.HK)及中國移動(0941.HK)後,第三大貢獻主力,令恒指今年未再跌得更深的重要支柱之一。 小米股價跑出,今年累飆42%(截至11月28日止),因全球手機市場進入寒冬,但它仍成功霸佔更大市場佔有率。據Canalys數據,2023年第三季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跌1%至2.95億部,當中市佔率第一及第二大巨頭三星電子(005930.KS)與蘋果(AAPL.US),上季出貨量分別只有5,860萬和5,000萬部,按年分別降8.5%和5.5%,市佔率也從2022年第三季的21.5%和17.8%,下降到2023年第三季的19.9%和17%。 相反小米手機在環球市佔率卻有所提升。據小米第三季業績披露,集團上季出貨量達4,180萬部,按年增長4%,市佔率達到14.1%,年增0.5個百分點,更連續三個季度實現市佔率按季增長,令集團上季經調整淨利潤約60億元(8.4億美元),大增1.8倍,遠比市場預期47億元佳。 不過,季績公布後翌日(11月21日),小米股價不升反跌,全日更挫4.9%,原因是市場關注平均售價及手機業務收入下跌,尤其是上季均價按年挫5.8%至只得997元,為2019年第四季首次跌穿1,000元大關,令小米第三季手機收入按年跌2%至416億元。 手機毛利率創新高 幸好受惠產品組合升級,同時境外市場存貨減值撥備減少,以及核心零件價格下降,帶動智能手機毛利率在第三季按年大升7.7個百分點至16.6%,創紀錄新高,令上季手機業務毛利大升83.1%至69.3億元,足以抵消手機收入下滑及平均售價下跌帶來的影響。 儘管小米手機業務收入下跌,但毛利率及銷量支撐下,集團總裁盧偉冰對明年形勢感樂觀。他在季度業績會上表示,集團最初預期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今年會跌半成至一成,但第三季表現已明顯跌幅收窄,故有信心第四季整個智能手機市場能重返增長正軌,更派定心丸料明年行業形勢樂觀,料全球手機出貨量按年將有機會增5%。 從近期小米14銷情火熱,手機業務毛利率創新高,連蘋果最強分析員天風國際的郭明錤亦睇好小米,大讚目前品牌認受性高,佈局亦全球化,遠比中國其他手機品牌具有更大競爭優勢,估計明年小米手機出貨量將有雙位數增長,相信今年第四季及明年利潤有望超過市場預期。 冀登上世界五大 除小米14大賣外,集團更大賣點是小米電動車有望在2024上半年登場。據內地工信部公布小米汽車申報資訊顯示,市場期待已久的小米汽車,最終會以轎車形式出現,電池則會採用比亞迪(1211.HK;002594.SZ)旗下的弗迪電池,以及寧德時代(300750.SZ)供應的三元鋰電池。據報小米汽車已經小量試產,預計12月批量生產,明年2月開售。盧偉冰在季績會中亦大展雄心壯志,希望用15年至20年時間,打入世界頭五大車廠。 早在十年前,小米董事長雷軍對發展電動車已雄心勃勃,2013年他曾先後兩次拜訪特斯拉(TSLA.US)行政總裁馬斯克,隨後更購買特斯拉電動車,之後更入股多家造車新勢力企業,包括在2015年參投蔚來(9866.HK, NIO.US)A輪融資,翌年進一步加碼投資蔚來。到2017年參投小鵬汽車(9868.HK, XPEV.US)A+輪融資。至於汽車電動化領域方面,小米已投資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的蜂巢能源,還有贛鋒鋰業(1772.HK;002460.SZ)旗下的贛鋒鋰電,連下一代的固態電池與電池原材料領域,也已見小米投資的身影。 電動車進入戰國時代 不過,電動車市場已進入戰國時代,特別是特斯拉連番減價搶佔市場,加上理想(02015.HK, LI.US)MEGA大賣,還有比亞迪擁有一條龍電動車產業鏈,變相在成本擁有極大優勢,更大敵人是老對手華為,首款轎車智界S7比小米汽車更早登場,華為董事長余承東揚言會蝕錢賣車,因此小米要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汽車市場,闖出血路絶不容易。 更何況小米估值絶對不平,據《彭博》數據顯示,集團預期市盈率達21.2倍,預測股本回報率(ROE)只得10.6%,對比中概科網龍頭騰訊(0700.HK)、阿里巴巴(9988.HK)及京東(09618.HK)預期市盈率分別為18.5倍、8.6倍和9.7倍,ROE則分別達16.3%、12.3%和11.1%,小米不單市盈率貴,ROE亦偏低,加上電動車業務經營初期難免會面對燒錢情況,相信小米股價在早前抽升過後,現水平已透支近期利好因素。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1810.HK
Yan Palace still faces an uncertain future

上市闖關終成功 燕之屋前景仍存懸念

經過多次失敗的嘗試,「燕之屋」即將走完上市前的最後一里路,但產品營銷費用高及「智商稅」的疑慮、都讓這個「燕窩第一股」的未來充滿懸念。 重點: 業務增長仍然依賴開拓更多營銷渠道及投入更多營銷經費來實現 今年首五個月盈利增長超過20%至9,500萬元        李世達 中國人食用燕窩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明朝時燕窩隨著鄭和的海上貨船傳入中國,此後500年來成為宮廷御膳中滋補養顏、補中益氣的食補珍饈,並演變成身份地位的象徵。時至今日,作為保健品的燕窩產品在大健康時代受到矚目。 經營中國內地最大燕窩品牌的廈門燕之屋燕窩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近日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意味著這家燕窩食品龍頭距離上市只是一步之遙。 事實上,早在2011年燕之屋就籌備赴港上市,但同年發生亞硝酸鹽含量超標的「毒血燕」事件,致使首次IPO計劃擱淺,2021捲土重來亦無功而還,今年再戰港股,總算順利通過聆訊。 根據港交所披露的聆訊後資料集, 2022年,按零售額計算,燕之屋是中國溯源燕窩市場最大的燕窩產品公司,市場份額為14.0%。按燕窩專營門店數量和中國檢科院認證的進口數量計算,燕之屋也排名第一。 成立於1997年的燕之屋,產品主要包括了純燕窩產品、「燕窩+」產品(可添加進燕窩中的產品)及「+燕窩」產品(可添加燕窩提取物的產品)三種類別。其中2012年上市的碗裝即時燕窩,免去燉煮的麻煩,是最具標誌性的產品。 燕之屋收入由2020年的13億元(1.82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17.3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5.3%。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於2020年至2022年,燕之屋的市場零售總額亦以12.3% 的高複合年增長率增長,高於行業平均水平8.6個百分點,並在同年的五大燕窩品牌中處於最高水 平。 從盈利看,燕之屋過去三年的表現理想,盈利由2020年的1.22億元增至2022年的1.92億元。今年5月底止五個月為9,505.8萬元,按年亦增長20.7%。 營銷費用不菲 雖然過去三年燕之屋產品毛利率分別達到42.7%、48.2%、50.8%,但淨利潤率卻僅有9.5%、11.4%、11.9%。主要原因是過高的營銷推廣費用。 2008年,燕之屋首次請來劉嘉玲代言,一句「吃燕窩,我只選燕之屋碗燕」耳熟能詳,快速打開市場知名度。2018年再請來林志玲擔任品牌代言人;2022年更簽下當紅明星趙麗穎。透過砸大錢請明星代言,吃燕窩重新成為一件時髦的事。 於2020年、2021年及2022年,燕之屋的銷售及經銷開支分別為3.2億元、3.9億元及五億元,分別佔同年總收入的24.4%、26.5%及29.1%。 同期,燕之屋的廣告及推廣費用分別為2.4億元、2.7億元及3.3億元,分別佔銷售及經銷開支的74.3%、67.4%及64.8%。 燕之屋三年的廣告及推廣費用合計達8.3億元,對比研發方面的開支,僅分別為1,770萬元、1,900萬元及2,400萬元。燕之屋收入的增長,更多依賴營銷費用的投入,而非產品研發。 「智商稅」疑慮 過度仰賴營銷推廣,不重視產品研發,似乎是燕窩行業的普遍現狀。問題的根源或許在於燕窩宣稱的功效不容易被證實。究竟是「滋補聖品」還是「智商稅」(指不必要的消費,通常是買了華而不實的東西)。 燕之屋在招股文件中表示,燕窩的主要成分唾液酸,在免疫調節、抗衰老等方面有益。該活性物質在燕窩中的含量可達10%以上。但也有研究指出,唾液酸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一些常見食品中也含有唾液酸成分。而且燕之屋並未擁有藥品、保健食品的批號,經營食品類別僅為罐頭、飲料。 去年燕之屋申請在A股上市,中國證監會曾向燕之屋發起問詢,要求燕之屋說明公司廣告等宣傳材料是否存在虛假宣傳等合規風險,以及是否因此受到行政處罰。 門檻不高競爭激烈 然而燕窩市場進入門檻較低、毛利高,令內地燕窩市場愈來愈熱鬧。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中國的燕窩產品公司數量由2017年的約8,000家穩定增長至2022 年的13,000家。上市文件中也稱,「無法保證一直會有充足的客戶需求支持燕窩行業的持續擴張」。 近年來,形成一定影響力的燕窩品牌有小仙燉、燕安居、燕府、熹焱燕窩、天賜福燕及中藥品牌同仁堂等。其中2014年成立的小仙燉,主打鮮燉燕窩及網絡差異化行銷,在2020年便實現十億元營收,並於2021年3月完成C輪融資,獲得投資人看好。 雖然按2022年零售額計算,雖然燕之屋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佔有5.8%的市場份額,但行業老二、老三市場份額分別為2.6%、2.3%,領先差距並不大,面對龐大競爭壓力。 面對後起之秀的競爭,燕之屋加大燕窩衍生產品的研發,包括以燕窩為基底添加了額外成分的燕窩產品,以及推出「燕之屋-燕寶詩」護膚品系列。燕窩+及+燕窩產品佔總收入佔比從2020年的3.3%提升到今年首五個月的4.8%。可看出燕之屋在此方面的努力。 燕之屋獲利持續成長,主要依賴營銷費用的投入,隨著市場逐漸飽和,也需要增加研發投入推動產品創新迭代,創造新的成長動力。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Yalla gaming revenue jumps

遊戲增長效率提升 雅樂科技盈利猛增

這家中東社交媒體公司三季度營收創歷史新高,得益於成本控制和遊戲收入強勁增長,利潤猛增 44%         重點: 受遊戲業務收入增長31%的推動,雅樂科技三季度總收入增長6.4% 由於雅樂科技將重點轉向高價值用戶,公司的付費用戶數量在本季度出現了罕見的下滑       陽歌 對於主攻中東、土耳其和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市場的領先社交媒體公司雅樂科技(YALA.US)來說,遊戲開始了。 雅樂科技最初是一家社交媒體公司,在2020年IPO後不久,曾因基於語音的多項功能而短暫登上全球新聞頭條。但近年來公司將重心轉向遊戲業務,這也是它上周一發布的最新季報中的明星業務。隨著雅樂科技從之前專注於休閒遊戲玩家轉向更硬核的遊戲,公司的遊戲業務在報告期內取得了逾30%的營收增長。 與此同時,隨著對硬核遊戲玩家的關注,帶動平均每用戶收入增長7%。儘管如此,公司對頭兩款硬核遊戲的更新相對低調,這兩款遊戲分別是二季度推出的策略遊戲《Merge Kingdoms》,和先後於5月和8月在土耳其和中東推出的《Age of Legends》。 雅樂科技董事長楊濤在公司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就收入而言,三季度《Merge Kingdoms》在包括沙特阿拉伯和卡塔爾在內的海灣國家位列iOS策略遊戲收入榜前十。他接著表示,從收入來看,《Age of Legends》在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和阿曼位居Google Play上角色扮演類遊戲榜首。 「雖然和我們的旗艦應用相比,中核和硬核遊戲還沒有對集團的營收做出重大貢獻,但我們看到了這個領域巨大的增長空間,」楊濤說。 財報發布後,雅樂科技的股價下跌了逾9%,不過第二天就收復了部分跌幅。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對其新的硬核遊戲的預期不斷增強,該股目前的交易價格接近兩年來的高點。今年迄今為止,因其在中東社交媒體市場的強勢地位而重獲投資者青睞,該股已上漲約70%。 股價大幅上漲推動雅樂科技的市盈率(P/E)達到12倍左右,低於全球巨頭、Facebook的運營商Meta (META.US)的30 倍,但與領先的中國遊戲運營商騰訊(0700.HK)的15倍相差不遠。雅樂科技的市盈率也領先於微博(WB.US;9898.HK)的7倍,反映出目前社交媒體和遊戲公司的估值波動範圍之大。 雖然新推出的硬核遊戲仍在積累用戶,但雅樂科技的整體遊戲業務顯然是最新季報中的亮點。本季度遊戲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1%,達到3,120萬美元 (2.21億元),較上一季度僅2.8%的增長急劇加速。據此計算,遊戲業務目前佔雅樂科技總營收的37%,高於上一季度的30%。公司的其餘收入來自推出較早的聊天服務。 優質遊戲玩家 雅樂科技解釋說,它正在轉移側重點,原來是單純追逐付費用戶的數量,現在則是努力提高這些用戶的質量,換句話說,就是優先考慮那些捨得在網上花錢的人。 這一轉變體現在其最新的付費用戶數據上,它在當季罕見地同比下降了2.6%,至1,120萬。不過,儘管付費用戶數量下降了,但該公司每付費用戶平均收入 (ARPPU) 卻同比增長約7%,達到7.35美元。把這兩個數字結合起來,可以看出離開的付費用戶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些消費較低的人。 雅樂科技的遊戲業務表現不錯,但聊天服務中規中矩,收入同比下降4%至5,390萬美元。儘管此消彼長,雅樂科技在本季度的營收還是達到創紀錄的8,520萬美元,同比增長6.4%,遠高於該公司此前7,300萬至8,000萬美元的預期。 雅樂科技是一家相對穩健的公司,債務很少,現金儲備龐大,截至9月底總計5.45億美元。在當前利率高企的環境下,龐大的現金儲備發揮了優勢,最近一個季度為其帶來了的560萬美元的利息收入,而去年同期僅77.8萬美元。由於這筆意外之財,再加上公司持續嚴格的成本控制,雅樂科技本季度的淨利潤同比增長44%,達到3,520萬美元。 該公司當季的淨利潤率也從去年同期的30.5%躍升至41.4%,公司首席財務官胡楊表示,該公司預計2024年全年這個數字將保持在35%左右或更高。 雅樂科技已經表明,它並不羞於嘗試新事物,8月的時候它曾暗示,即將推出一個針對動畫愛好者的計劃。楊濤在最新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暗示,還有另一項新舉措。 他說,「除了中核和硬核遊戲,我們還在探索新的產品和業務,可以給(中東)用戶帶來傳統的線下服務,作為對雅樂科技產品組合的補充。」他還說,「當出現有意義的進展時」,公司將會提供更多細節。 最後,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雅樂科技透露,隨著在全球造成轟動的TikTok及其廣受歡迎的短視頻服務的進入,中東市場作為雅樂科技的主場正在悄然經歷大洗牌,並受到新的認可。雅樂科技的管理層目前似乎並不太擔心TikTok,不過他們也指出,市場上大家的感受並不都一樣。…
YALA.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