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0.HK
Luk Fook is mainly engaged in the design and sale of gold and platinum jewelry. It was established in 1991 and went public in 1997.

最新:六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590.HK)周五公布,經調查後,發現有人試圖未經授權提取及瀏覽集團數據庫,大約1,800名香港客戶的部分紀錄從數據庫中被提取。

利好:該公司已採取更多遏制措施,包括但不限於定期監控其網絡,以識別潛在惡意活動,以及僅允許與受影響的伺服器進行可信任的連接。此外,亦實施了額外的安全措施,以防止同類攻擊再次發生。

值得關注:資料外泄事件可能會導致客戶的潛在損失,並打擊客戶及投資者對該公司的信心。

深度:六福主要從事黃鉑金首飾及珠寶的設計與銷售,於1991年成立,並在1997年上市。集團今年初完成收購香港資源(2882.HK)旗下的「金至尊」品牌,將金至尊的218間店鋪納入其下,因而有助提升第四財季度(1至3月)的零售收入。另外,公司指出,因應內地對鑽石產品需求疲弱,正計劃積極推廣其它定價首飾產品,以改善業務表現。

市場反應:六福周一股價上升,中午收市漲1.4%至16.96港元,貼近過去52周的低位。

記者:歐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Li Auto no longer unrivaled: front-runner doesn’t always finish first

理想不再一騎絕塵 領頭者不一定能過終點

理想汽車雖是造車新勢力的龍頭,但競爭對手已逐漸趕上來,理想面對嚴峻挑戰 重點: 去年全年盈利下跌31%至81億元 i8成公司進入純電動車領域的重中之重   劉智恒 新能源汽車勢將主宰未來的汽車市場,理想汽車(2015.HK, LI.US)於電動車領域首先脫穎而出,銷售數量擊敗一眾對手,亦在云云造車新勢力中,率先獲取盈利,於賽道上初段領放。 然而,新能源汽車行業彷如殺戮戰場,暫時看不見那家企業擁有堅如磐石的護城河;今天領跑,難保明天已被超越,因為背後追趕的車企不計其數,隨時可彎道超車,迎頭趕上。 理想剛公布2024年的業績,或許可看出一點端倪。收入縱然上升16.6%至1,444.6億元,盈利卻出現大幅倒退,按年下跌30.7%至80.85億元,主因是營業費用上漲,當中銷售及管理費大升25%至122億元。 開局交付脫腳 理想去年的交付量踏入新里程,按年增長33%至突破50萬輛,可踏入2025年,情況似乎不太樂觀,銷量有點停滯不前。1月交付2.99萬輛,2月更跌至2.63萬輛,要知道,去年底理想連續兩個單月交付均超過4萬輛。 相反對手出一兩個爆款系列或型號,銷售即時倍翻。小鵬(9868.HK, XP.US)平價車型「MONA M03」連續兩個月交付超過1.5萬部,另外「P7+」上市兩個月,累計交付突破2萬輛。受惠兩款新車助力,小鵬1及2月的交付均在3.04萬輛,連續兩個月趕過理想。 至於近期走勢凌厲的零跑(9863.HK),過去兩個月每月分別交付也達2.5萬輛,狠狠追貼理想的交付數量。 當然,我們不能以短期的交付去論英雄,畢竟每家車企有新款推出,一旦受市場歡迎,銷售會突然火爆起來。然而,幾家造車新勢力在過去半年的交付量,確實有顯著的升勢,當其它車企漸漸出現規模效益,理想先前的優勢就逐漸褪色,所謂新勢力一哥的稱號,將愈叫就愈細聲。 小鵬零跑來勢洶洶 事實上,理想正面對來自各方的挑戰,一方面是造車新勢力的對手在後面急起直追,小鵬及零跑外,華為的鴻蒙智行於1月時交付一度達3.5萬輛,小米的來勢也甚洶洶。 另外,傳統車企也擔心再不加把勁發展新能源汽車,早晚要在汽車市場掉隊,甚至被淘汰出局,吉利(0175.HK)早已發展極氪,一汽亦要夥同零跑去拓展新能源汽車。至於海外勢力的特斯拉(TLSA.US),為提高競爭力及應對中國疲弱經濟的大環境,將中國的車價調低,直接與內地車企貼身肉博。 除面對列強爭逐外,過去理想賴以拋離對手的殺手鐧-增程式電動汽車,也不斷被對手衝擊。所謂增程式電動汽車,是在純電動汽車的基礎上增加汽油機,作用是為車輛的電池充電,或直接驅動車輛的電機,解決續航的問題。 隨著理想的成功,其它車企豈會䄂手旁觀,零跑是其中一家押注增程電動車而成功的例子,問界M7亦曾連續多月銷量超越理想L系列,直接衝擊理想的核心市場。 決勝全在純電動 隨著純電動技術越趨成熟,增程車的升勢不但會放緩,甚至成為明日黃花,始終增程式汽車因燃油機加上電機的雙系統,令維護成本高,技術複雜度大,逐漸失去吸引力,純電動車才是明日市場的主角。 別人看到的問題,理想創始人李想又怎會看不到。早於去年公司推出的理想MEGA,就主攻純電動市場。然而李想能看見是一件事,能成功又是另一回事,MEGA出師未捷,更被批評得體無完膚,甚至有說車型像殯儀車,結果2024年的銷量僅得1萬輛。 今年理想在純電動車上將捲土重來,首款純電SUV的理想i8將於7月上市,公司視之為純電動車的重要試金石,甚至不惜以犠牲盈利為前提。理想明言,相比短期銷量,更在意為用戶帶來價值及體驗,以及充電網絡的補能便利性,目標是爭取在三年內,成爲高端純電第一梯隊。 理想能否再上一個台階?未來電動車市場又誰主沉浮?暫仍言之尚早,但肯定的是電動車加智能駕駛,技術迅速更新迭代,投資動輒數百億計,競爭慘烈,造車,再也不是如李書福所言:「不就是四個輪加兩張沙發」那樣簡單的事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aozun does e-commerce

寶尊三年首錄盈利 Gap今年擬增40門店

這家電子商務服務和品牌管理公司第四季度收入增長7.7%,並計劃今年在中國淨新增40家Gap服裝店 重點: 寶尊電商去年第四季度取得三年多以來的首次淨盈利,其品牌管理和電子商務服務業務錄得強勁增長 公司截至去年底在中國擁有152家Gap門店,並計劃2025年再淨新增40家門店 陽歌 寶尊電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的最新季度報告滿足了所有人的需求。公司營收繼續以可觀的速度增長,旗下的中國Gap網絡實現了同店銷售額增長,在當前消費者信心低迷的環境下,這是罕見的成績。最重要的是,公司還報告了三年多以來的首次季度盈利,並承諾2025年將「帶來變革」。 但投資者對此並不買賬,周四在最新財報公佈後,該股下跌12.7%,給原本看起來非常不錯的財報潑了一盆冷水。即使在這一輪拋售之後,該股在過去六個月里仍上漲了15%,似表明投資界對公司越來越有信心。 雅虎財經調查的七家分析機構中,有五家將寶尊評為「買入」,另外兩家則給予「持有」評級。但投資者對寶尊的評價並不高,其市銷率僅為0.17倍,相比之下,Gap Inc.(GAP.US)的市銷率為0.52倍,競爭對手零售商佐丹奴國際(0709.HK)的市銷率為0.63倍。當我們將寶尊電商與其他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這是寶尊的另一項主要業務)進行比較時,差距進一步拉大。國內競爭對手微盟集團(2013.HK)的市銷率為3.12倍,而美國巨頭賽富時(CMS.US)的市銷率為7.18倍。 要更好地理解投資者為何如此不看好寶尊電商,我們需要追溯該公司的歷史。它最初是一家為電子商務商家提供軟件服務的供應商,與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的生態系統關係緊密。直到今天,阿里巴巴仍然是其主要股東之一。但近年來,這塊業務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停滯。 不久前,公司引發媒體關注,它在2023年收購Gap的中國業務,邁出了進軍品牌管理的步伐。其後不久,公司還與Authentic Brands Group成立合資企業,將這家美國品牌所有者旗下的Hunter品牌引入亞洲市場。 進軍品牌管理行業的舉措最初引起了很多質疑,因它與寶尊電商提供電子商務服務的核心服務相對距離遙遠。品牌管理業務最初也拖累了寶尊電商的整體業績,因為該公司關閉了許多Gap門店,並試圖重新定位該品牌,使其更具競爭力。這些努力似終取得了一些成果,品牌管理業務現在約佔寶尊電商收入的五分之一。 該公司第四季度總收入同比增長7.7%,從27.8億元增至30億元,是公司連續第二年實現全年收入增長,而2021年和2022年這個數字均出現了收縮。 訂單履約成本同比持平,而銷售和營銷成本增長了17%。 由於這兩個因素相互抵消,公司報告本季度盈利10萬元,是自2021年第二季度以來的首次淨盈利。董事會主席仇文彬表示,這一勢頭在2025年繼續保持,分析機構紛紛預測,公司今年將實現年度盈利,這將是自2020年以來的首次。 仇文彬在公司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2025年是我們戰略轉型的結合,為未來的增長奠定基礎。」他續稱:「我們加強了高級管理團隊,以推動下一階段的發展。」 Gap拓展版圖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瞭解公司的兩項主要業務,首先是較新的品牌管理業務,這業務在經歷了初期的收縮階段後,正步入增長模式。儘管寶尊電商表示,最近在上海和馬來西亞開設了首批Hunter實體店,但Gap品牌門店仍佔這塊業務的大部分。 品牌管理業務的產品銷售(主要來自Gap門店),第四季度同比增長17.3%,從上年同期的4.56億元增至5.35億元。 公司稱,去年下半年,新開了40家Gap門店,其中第四季度新開16家,截至2024年底,中國Gap門店總數達到152家。公司表示,計劃今年再開設50家新店,在關閉表現不佳的門店後,今年門店的淨增量將達到40家。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表示Gap門店在第四季度實現「低個位數的同店銷售額增長」,在當前許多零售商,都在報告銷售額下滑的經濟環境下,這一表現相當令人鼓舞。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進展是,公司正與加盟商合作,把店開到二線城市,這是許多品牌越來越多采用的策略,以便向中國較小城市拓展業務。 「我們在全年開設新門店的同時,也戰略性地關閉了一些表現不佳的門店,以優化線下門店網絡,使2024年成為結構升級的一年。」寶尊品牌管理的首席財務官Ken Huang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說。「展望未來,我們計劃加快擴張步伐,優先考慮人流量大、銷售潛力最大的地點。」 Ken Huang還表示,繼最近在上海開設了一家Hunter門店後,公司正計劃將該品牌拓展到中國的其他市場,如北京、深圳和杭州。 在電子商務方面,公司表示其服務收入在第四季度同比增長了9.3%,從上年同期的17.3億元增至18.9億元,主要得益於網店運營和營銷服務兩位數的增長。但由於消費者情緒疲軟,電商產品銷售額從上年同期的5.98億元下降4.3%至5.72億元,部分抵消了這一增長。 品牌管理業務的良好表現,加上電子商務服務業務的出色業績,抵消了電子商務產品銷售業務的疲軟,使寶尊電商的經營利潤從上年同期的640萬元增至7,320萬元。正如我們已經提到的,公司在經歷了三年多的虧損後,也重新實現了盈利。…
Kanzhun’s net profit jumped by 42.6% to 1.57 billion yuan last year

就業大潮來臨 看BOSS直聘能否抓住拐點

企業招聘穩步復蘇,帶動BOSS直聘業績顯著增長,面對今年的就業大潮,公司將迎來更大的機遇與挑戰 重點: 公司去年淨利潤增長42.6%至15.7億元 去年平均月活躍用戶數增長25.3%至5,300萬    李世達 套一句電視劇裡的台詞,「風浪越大,魚越貴」,意指當環境越差,獲得的回報就越豐厚,人力資源行業似乎也是這樣的生意。近年內地經濟低迷,求職人數增加,也讓人力資源行業的「客戶」越來越多。但實際上,唯有當市道開始好轉,企業招聘需求增加,真正的效益才能顯現。 中國最大網上招聘平台BOSS直聘,近日就用一份亮眼的年度成績單,預告經濟復蘇的轉捩點即將到來。 BOSS直聘的母企看準科技有限公司(2076.HK; BZ.US)近日公布,去年度收入及盈利雙雙增長,年收入增長23.6%至73.6億元(10.2億美元),淨利潤更大增42.6%至15.7億元。截至去年底,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短期定期存款及短期投資總額為147億元,較2023年底的129.1億元增加了13.8%。 其中,公司第四季收入按年增長15.4%至18.2億元,為連續六個季度保持雙位數增長;淨利潤則為按年增長34.1%至4.44億元。受到亮眼成績激勵,BOSS直聘美股在財報發布後漲幅逼近5%,或可視為當前的市場環境與公司的增長邏輯受到市場。 公司業績的增長,來自用戶的持續增加。2024年,公司平均月活躍用戶(MAU)達到5,300萬,按年增長25.3%,不過,去年第四季度MAU則從第三季的5,800萬下滑至5,270萬。儘管如此,若以第三季的數據比較,BOSS直聘的MAU量相當於智聯招聘、前程無憂及同道獵聘(6100.HK)等競爭對手的總和。 企業客戶帶動業績增長 求職者就像大海裡的魚,越是風高浪急,越是成群結隊。事實上,招聘網站賣的是求職者的履歷,付費的則是企業主。BOSS直聘的收入決定大部分來自企業的付費服務。 公司表示,去年全年,企業用戶的活躍度也顯著提升,付費企業客戶數達到610萬,同比上漲17.3%。企業客戶的線上招聘服務收入由2023年的58.9億元增加23.4%至2024年的72.7億元,是帶動公司收入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另外,向求職者提供的增值服務收入,也按年增長36.2%至8,57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BOSS直聘的營銷費用由2023年的19.9億元增加4.1%至2024年的20.7億元,主要由於僱員相關費用增加,部分被廣告及營銷費用減少所抵銷。截至去年底,BOSS直聘共有5,688名僱員,較2023年的5,346人增加342名增長6%,其中銷售和營銷人員佔比超一半。 接入DeepSeek 而在技術層面,BOSS直聘APP也已接入DeepSeek-R1,在APP中的一些場景中進行灰度測試。同時,産品上也採取自研模型「南北閣」提供服務。公司稱「南北閣」與DeepSeek的結合,能夠在保障用戶服務的同時,進一步降低成本。 在面對招聘端者的服務中,能夠利用AI在龐大的求職者數據庫中自主選擇和匹配,向僱主推薦候選求職者,並以具體的推薦理由提供參考,進階的服務則包含進一步與目標求職者溝通等。而針對求職者端,則提供「向AI提問」的交互模式,支持用戶用更自然的語言表達需求,獲取職位、就業相關信息及問題答案,同時也提供模擬面試功能。 瑞銀發表報告指出,今年以來企業招聘情緒正穩步復蘇,該行對公司近期表現持更正面看法,將今年首季及全年收入預測分別上調3.5%至0.4%,至按年增長12.2%及12.1%,維持「中性」評級,美股目標價從17美元上調至19.5美元。 從市盈率來看,目前BOSS直聘約為40倍,高於萬寶盛華(MAN.US)的19倍,顯示投資人頗為看好其未來的增長前景。不過,內地經濟是否如近期股市所反應的那般,迎來市場拐點,才是真正的考驗所在。 「就業難」問題一直是最受關注的社會議題,而今年將是「就業大年」。統計預測,今年夏天將有1,222萬名高校畢業生進入社會,市場是否有足夠的招聘需求相匹配,很快就會見真章。對招聘網站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面對持續增長的就業需求,與AI技術的日漸進步,BOSS直聘雖然在人力資源行業依然保持領先地位,但仍需繼續充分利用用戶優勢與技術優勢,以應對市場的改變與競爭。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YK Medicines

頭對頭試驗勝過「肺癌藥王」 ?同源康醫藥臨床結果引爭議

同源康醫藥公布重大利好消息後的第一個交易日,也是該股被納入港股通名單生效的第一天 重點: 同源康醫藥並沒有公佈臨床試驗的詳細數據,阿斯利康回應稱無法就現有信息給予反饋 在TY-9591主攻的肺癌腦轉移領域有其他產品搶得先機,同類產品市場競爭激烈    莫莉 在醫藥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每一次新藥披露臨床試驗數據都可能意味著現有藥物市場格局的改變,如果一款新藥能夠通過「頭對頭」試驗勝過現有的重磅藥物,其商業前景將不可估量。當中國創新藥企同源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2410.HK)宣稱,旗下核心管線TY-9591在二期臨床的「頭對頭」試驗數據優於已經上市的「肺癌藥王」奧希替尼時,投資者不禁要問:價值千億的肺癌靶向藥市場是否將迎來新的攪局者? 3月9日,同源康醫藥發布公告稱, TY-9591在關鍵二期臨床中,一線治療治療EGFR突變的腦轉移肺癌患者的數據具有統計學顯著意義和重大臨床獲益。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披露的二期臨床試驗的主要研究終點是顱內客觀緩解率(iORR),在這一指標上,TY-9591對比奧希替尼顯示出統計學顯著意義和臨床意義的明顯改善。 「頭對頭」試驗是指採用臨床上已使用的治療藥物或方法作為直接對照,在同等試驗條件下開展的臨床試驗,是兩種藥物效果的直接對比。 TY-9591是一種第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是通過用氘取代奧西替尼中的某些氫原子進行改良,來減少或減緩奧西替尼的分解,目的是提高其安全性,允許更大的給藥劑量,從而有可能提高療效。同源康醫藥表示,計劃於近期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提交新藥上市申請。 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突變是最常見的突變之一,約佔整體患者的三分之一,因此EGFR成為靶向治療的常見靶點。阿斯利康(AZN.US)旗下的奧希替尼是第三代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的代表性藥物,相比於前兩代EGFR-TKI具有更強的耐藥性及單藥療效更優,是當前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一線用藥。2024年奧希替尼的全球銷售額達65.80億美元,同比增長16%,奧希替尼也因此被稱作「肺癌藥王」。 公布重大利好消息的第一個交易日,同源康醫藥的股價早盤一度上漲50%,最終全日收漲16.18%。有趣的是,這一天也是同源康醫藥被納入港股通名單生效的第一天,當天該股票的成交量高達339萬股,而該股此前的單日成交量長期在20萬股左右徘徊。不過,資本市場很快冷靜下來,在隨後的三個交易日里,同源康醫藥股價接連回調,累計跌幅達到21.23%,股價甚至低於二期臨床數據公布前的位置。為何在短短四個交易日內,同源康的股價會發生如此巨震呢? 臨床結果含金量存疑 在這份公布在港交所的公告中,同源康醫藥並沒有公布臨床試驗的詳細數據,僅表示將於近期在國際或國內臨床學術會議上公佈。阿斯利康在回應媒體時亦表示,由於該研究目前披露的信息比較有限,無法就現有信息給予反饋。 更重要的是,在癌症藥物臨床研究中,試驗終點至關重要,總生存期(OS)、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無疾病生存期 (DFS)是常用的主要終點,而同源康醫藥選擇的客觀緩解率(iORR)並非行業金標準。這項臨床試驗僅納入244例受試者,未來還需進行更大規模的三期臨床試驗,屆時TY-9591的療效能否勝過奧希替尼暫不可知。 此外,在TY-9591主攻的肺癌腦轉移領域,已經有其他產品搶得先機。2024年11月,晨泰醫藥與阿斯利康合作研發的佐利替尼片在中國獲批上市,這是全球首個針對肺癌腦轉移的EGFR-TKI產品。 同源康醫藥是一間成立於2017年的創新藥研發公司,2024年8月在港股上市。當時的招股書顯示,除了進展最快的TY-9591之外,其餘10款候選管線大多處在臨床前研究階段。由於缺少自主造血能力,公司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第一季度分別淨虧損3.12億元、3.83億元和1.08億元。在IPO之前,公司財務狀況亦相當堪憂,截至2024年3月底,公司淨負債9.34億元,持有現金7,720.8萬元。 在第三代EGFR-TKI領域,中國已有至少六款產品上市,還有多款同類在研產品進入三期臨床,貝達藥業(300558.SZ)、君實生物(1877.HK)、正大天晴、齊魯製藥等藥企也已啓動第四代EGFR-TKI的臨床試驗,市場競爭相當激烈。在一片紅海的的市場環境中,同源康醫藥如何能突出TY-9591的自身優勢獲得商業化突破,仍有待時間來驗證。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