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創新醫療器械公司只餘下1.28億元現金,在急需補血的情況下,第二次向港交所申請上市

重點:

  • 康灃生物一款核心產品於6月獲批上市,市場推廣及擴大生產均需要大量資金支援
  • 公司主攻的冷凍治療賽道相對冷門,雖然已有多款產品商業化,但去年收入只有兩千多萬元

莫莉

去年2月完成B輪融資的康灃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決定第二次衝刺港交所,這家創新醫療器械公司獲得高瓴資本、元生創投、比鄰星基金等知名醫療健康投資機構青睞,擁有6款商業化產品、104項待審批專利申請,但可惜至今尚未盈利。

康灃生物上週二向港交所提交主板上市申請,花旗銀行與華泰國際為聯席保薦人。這是該公司今年1月提交的IPO申請過期後,再次闖關港交所。

康灃生物成立於2013年,專注於微創介入冷凍治療領域,其核心產品之一是膀胱冷凍消融系統,今年6月獲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是全球首批獲准商業化的專門用於膀胱癌的冷凍治療器械,配合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可以降低殘留腫瘤的復發。

公司另一款核心產品是內鏡吻合夾,是用於消化道軟組織閉合治療的吻合夾,治療出血、穿孔及組織缺損,公司預計在今年第三季度有望獲批。

新核心產品商業化在即,市場推廣及擴大生產均需要大量資金支援。雖然康灃生物去年1月在B輪融資籌得1.93億元,但由於連年虧損,截至今年4月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餘1.28億元,可見公司急需上市集資補血。

招股書顯示,公司擬將IPO所籌資金的20%用於膀胱冷凍消融系統的研發、商業化和製造,包括升級製造設施及購買新設備,以及聘用、挽留及培訓相關生產人員;另有10%和12%分別用於內鏡吻合夾和心臟冷凍消融系統的研發、商業化和製造。

冷凍治療較“冷門”

康灃生物的主攻領域是冷凍治療,這是近期新興的微創治療手段之一,通過極低溫凍結及破壞異常細胞或病變組織,以微創方式有效破壞病變組織並阻止癌細胞的生長或擴散。相較於開放手術等傳統治療解決方案,介入冷凍治療通常更經濟、安全,同時副作用更小、術後併發症的機率更低。

介入冷凍治療器械市場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因為冷凍消融設備需要精准控制液氮等冷凍劑,而液氮容易氣化、體積大幅膨脹,控制不當或會傷害人體。康灃生物擁有獨特的液氮冷凍技術平台,可解決氣化相關的體積過分膨脹問題,並且還開發了其他核心技術,可大幅提升手術安全性。

招股書引述的報告稱,中國介入冷凍治療器械的市場規模由2016年的僅9,800萬元,大幅增加至2020年3.9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高達41.3%,更預計2030年將達到112億元。

雖然康灃生物主攻的冷凍治療賽道相對冷門,但其產品對目標疾病領域包括心房顫動(房顫)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以及經自然腔道內鏡手術,可協助治療膀胱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等。這些均是醫療行業大賽道,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房顫、呼吸系統疾病及癌症等患者數量大幅上升,中國介入冷凍治療器械將迎來巨大需求。

以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房顫為例,治療的冷凍消融產品僅有美敦力(MDT.US)的一款冷凍球囊獲批,康灃生物的心臟冷凍消融系統,則有望成為中國首款獲批商業化的治療房顫國產冷凍消融產品,公司預計可在2023年第二季獲批。此外,康灃生物還有9款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冷凍治療在研產品,管線佈局豐富。

盈利暫未見曙光

康灃生物擁有廣闊市場空間及技術護城河,但這些前景尚未在財報中得到體現。2020年及2021年,其收入僅為905萬元及2,243萬元,主要來自已經實現商業化的微創手術耗材,包括肺結節定位針和單孔多通道腹腔鏡手術入路系統。

由於多個管線的產品均處在研發過程中,相關投入快速上升,研發支出從2020年的4,231萬元倍增至2021年的8,983萬元,這兩年的虧損為1.59億及1.26億元。雖然公司銷售收入增加、行政開支收緊,但隨著新產品獲批,推廣及商業化費用還將大幅上升,何時盈利仍是未知數。

不過,生物醫藥賽道的明星創投基金,則利用資金展示了對康灃生物的信心,高瓴資本當前持股比例達8.48%,是康灃生物最大的機構投資者,而公司在去年B輪融資的投後估值已達20.93億元。

康灃生物尚未有招股詳情,要估計其上市市值,可對比未盈利的創新醫藥器械公司心通醫療(2160.HK)、先瑞達醫療(6669.HK)與潤邁德(2297.HK)的市銷率,三者目前的市銷率差異甚大,分別為24.3倍、6.3倍和60.6倍,平均值為30.4倍,以康灃生物去年收入計算,推算其上市估值僅有6.8億元,遠低於最後一輪融資的估值。

但值得參考的是,康灃生物手握多個即將商業化產品,收入前景確定性較大,或許投資者會願意在其上市時接受較高溢價。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果鏈巨頭藍思科技 上市首日午收升5%

手機玻璃供應商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613.HK,300433.SZ)周三在港掛牌,開市升近4%報18.88元,之後股價窄幅上落,中午收市報19.06元,升4.8%。 公司發售2.62億股,每股以上限18.18元定價,錄得超額認購近462倍,國際配售超額16倍,集資淨額46    .9億元。 公司引入十名基石投資者,合共認購1.9億美元,當中包括有小米旗下的Green Better、Oaktree、UBS資產、Redwood Elite及世運線路版等。 藍思科技是蘋果的主要供應商,去年收入約699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升28.3%,盈利升近20%至36.2億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廣汽與Stellantis合資車企廣汽菲克正式宣告破產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2238.HK;601238.SH)與全球第四大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STLA.US)合資成立的廣汽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簡稱廣汽菲克),周二宣布已由破產管理人申請法院裁定破產。管理人表示,公司已無重整及和解可能,資產不足以償還全部債務,無力清償到期負債。 廣汽菲克透過管理人微信公眾號披露破產清算最新進展。該公司曾憑藉Jeep車型本土化生產,在中國市場取得高峰,但隨後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吸引力下滑,最終陷入長期停產。 2022年10月,廣汽菲克因經營不善,且實際資產無法償還全部債務,正式進入破產程序。隨後近3年裡,廣汽菲克拍賣了超過3,000件標的物,包括模具、試驗車等。至於土地、建築物及生產設備等核心資產已五次公開拍賣,但因無人出價而全部流拍。雖然該公司曾招募投資者重整,但一直無人問津。 廣汽集團表示,此為法院及破產管理人依程序推進的正常安排,集團將尊重並支持相關工作。Jeep品牌雖已停止中國本土化生產,但牧馬人、大切諾基等高端車型仍透過進口方式銷售。 廣汽股價周三低開,至中午休市報2.96港元,轉升1.02%。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小牛電動次季銷量按年增長36.6%

電動兩輪車品牌小牛電動科技有限公司(NIU.US)上周五公布,第二季共銷售電動出行產品350,090台,較去年同期的25.62萬台增長36.6%。 其中中國市場銷售318,719台,佔總量約91%,較去年同期207,552台增長53%;國際市場方面,小牛電動第二季銷售31,371台,較去年同期下降約35%。銷售數據涵蓋電動摩托車、電動輕便摩托車、電動自行車、滑板車和電動自行車。 公司表示,於「618年中購物節」期間,小牛多款高端車型在天貓、京東與抖音平台均登上銷售排行榜,有效鞏固其於中國高端智能兩輪市場的領導地位。 小牛電動股價周一一度升逾5%,收市報3.42美元,升1.7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綠城半年銷售跌11% 前董事長港機場被帶走

內房開發商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3900.HK)周一公布上半度銷售數據,今年首六個月,集團合同銷售金額803億元人民幣(下同),涉及的面積為229萬平方米,歸屬於綠城的權益金額為53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08億元下跌11.3%。 6月份綠城自投項目的銷售金額為142億元,同比下跌18.4%,但每平方米均價則上升6.8%至34,746元。 另外,多家內地媒體早前報道,綠城中國前執行董士及董事長張亞東,5月底時在香港機場準備飛往加拿大時,於登機口被帶走,但具體因何事則未有披露。張亞東曾任大連副市長,2016年調往央企中交集團,至2018年被派往報掌綠城。至今年三月,綠城突公佈張亞東呈辭。 綠城周二平開市報9.77港元,公司在過去一年的高位下跌27%。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