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下旬發佈關於中國公司境外上市的新法規之後,中國最高證券監管機構再度發聲

重點:

  • 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證監會希望迅速落實中國企業海外上市新規
  • 冷軋鋼生產商宏力型鋼在美國新提交IPO申請,延續了中國企業赴紐約上市的重啟勢頭

陽歌

大概在四周前,中國就本土企業海外上市發佈新規,明確將加強政府監管。它借此釋放出清晰信號:有意讓這類上市繼續。自此之後,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高層官員持續跟進,發出一系列信號,以強化這一訊息,包括在中國主要的英文電視臺高調接受採訪。

本周,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SRC)通過其主席易會滿的評論發出最新信號。我們稍後將對這些評論進行總結,並看看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新年後不久接受中國環球電視網採訪時發表的更長的評論。

總括而言,這些資訊是明確的,即中國將繼續允許公司赴海外上市。去年,這些公司赴美上市的其中一個主要依據突然成為問題焦點,中國證監會和美國證券監管機構對此表達了不同的擔憂。

中國主要關注涉及擁有大量敏感性資料的上市企業存在的國家安全問題,而美國主要擔心無法獲得中國公司的會計記錄,以及由於中國公司經常使用可變利益實體(VIE)這種存在爭議的公司架構,而導致缺乏透明度。

與此同時,赴美上市申請已逐漸恢復,當然這些申請都不屬於有著大量敏感性資料的高科技公司領域。最新的此類申請是在去年年底提出的,當時冷軋鋼產品製造商宏力型鋼(HLP.US)首次公開招股,籌集了不多的3,000萬美元(1.9億元)。

我們稍後將回來看看宏力以及近幾個月申請在美上市的其他幾家中國公司,它們是自去年7月滴滴出行(DIDI.US)上市後不久,此類申請突然叫停以來的第一批企業。

但首先我們要看一下來自中國證監會的最新信號,它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清晰的跡象,即中國赴美的IPO列車,可能在今年2月1日農曆新年後開始加快步伐。

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的這番話,出現在週一發表的一份工作報告中,該報告總結了證監會去年的成就,以及2022年的工作重點。據財經刊物《財新》報導,這份充滿官方措辭的報告指出,監管機構的目標是“加快推進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制度政策落地”。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接受CGTN時間長達半小時的採訪時,發表了更生動、有更多細節的講話。根據CGTN自己的採訪內容報導,方星海說耶誕節前發佈的新規則旨在“改進監管和更好地保護投資者”。

資訊共用

方星海還透露,中國證監會一直在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就一項資訊共用協定進行談判,該協定將允許美國監管機構在紐約上市的中國公司涉嫌違規時獲得公司的會計記錄。這樣的談判以前也有傳聞,但方的講話是迄今為止表明它正在進行中的最明確跡象之一。

這樣的協議是美國關注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無法獲得會計工作檔是SEC的主要不滿之一。如果雙方無法達成這樣的協定,去年通過的一項法律可能賦予SEC權力,從2024年1月開始將中國公司從美國的證券交易所退市。

方星海解釋說:“新規定提供了一個規範的流程供企業遵守,也能讓境外市場的監管機構對中國赴境外上市的企業更具信心。”他還說,假如企業存在問題,SEC和中國證監會將能在該企業赴境外上市前取得共識,這將會大大降低監管的難度,”CGTN在對該採訪的評述中說。

綜上所述,我們現在就來回顧一下滴滴事件之後的幾個月裡,四家公司的IPO申請情況,來為本文收尾。

到目前為止,這四家公司中只有生物科技公司聯拓生物(LIAN.US)真正開始交易,該公司在去年11月上市時籌集了3.25億美元的巨額資金。自那以來,該公司的股票表現慘澹,從16美元的IPO價格跌至4.94美元的最新收盤價,縮水約三分之二的價值。酒店運營商亞朵集團的上市規模與聯拓生物類似,但在去年11月提出最新的申請之後,就沒有了動靜。醫療器械製造商美華國際三周前剛剛提交了一份規模較小的申請,擬籌集7,000萬美元的資金。 

在擁有可能引起中國監管機構關注的敏感性資料方面,這三家公司看起來都沒有什麼問題。宏力型鋼也是如此,它的客戶包括卡特彼勒(CAT.US)、日立(6501.T)、現代(005380.KS)和富豪(Volvo)等大公司。

這樣的大牌客戶名單,加上它在一個相對成熟的行業中所處的地位,可能也會受到SEC的歡迎,因為操縱財務資料的空間較小。從實際的財務狀況來看,宏力型鋼的營收從2019年到2020年增長了20%,至1,120萬美元,而同期的利潤增長14%,至240萬美元。同樣,這兩個數字看起來並不醒目,不過倒也合理,因此可能也會受到SEC的歡迎。

最後,我們來關注一下宏力型鋼招股說明書中與風險相關的措辭,它相當直接地指出:“投資我們的普通股涉及很高的風險,包括損失全部投資的風險。”相比之下,亞朵集團和美華國際的招股說明書使用了更簡單的語言,只是說投資它們的股票“涉及高度風險”。

更重要的是,隨著SEC試圖提醒投資者這一類股票的相對投機性,披露材料中與風險相關的措辭正變得越來越長、越來越明確。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快訊:去年虧損再擴大 開拓藥業創新低

最新:開拓藥業有限公司(9939.HK)周四公布去年業績,期內公司未錄得任何收益,虧損由前一年同期的8.42億元擴大13.3%至9.54億元。 利好:受惠於去年12月配股集資約5.1億元,該公司截至去年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以及定期存款達8.8億元,足以支持藥物研發及臨床研究工作。 值得關注:該公司去年的研發成本增加7.8%至8.3億元,但表示由於中國及全球已有多款新冠口服藥獲批銷售,考慮到市場競爭激烈以及公司的財務狀況,決定減少旗下新冠口服藥普克魯胺的臨床試驗開支。 深度:開拓藥業的本業爲生產抗癌藥物,於2009年成立,2020年在港交所上市,但至今未有獲批准商業銷售的藥物,並已至少連續五年虧損擴大。在新冠疫情於全球爆發後,該公司於2021年開始研發用於治療新冠病毒的口服藥普克魯胺,但該藥物至今仍處臨床試驗階段,並未正式推出市場。由於研發成本大增,該公司單是去年上半年已錄得6億元資金淨流出,因此去年12月決定配股,以補充營運資本需要。 市場反應:開拓藥業周五股價大跌,中午收市挫6.2%至6.61港元,創52周新低。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9939.HK

宜明昂科獲禮來支持 冀藉腫瘤新療法上市

這家專注於腫瘤治療熱門賽道的創新藥企業,雖然未有任何收益,但估值卻遠高於在美國上市的同業 重點: 宜明昂科的核心產品是中國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預計第四季啟動關鍵性試驗 該公司自成立以來經歷6輪融資,獲跨國藥企禮來成為最大機構投資者,期望藉醫藥板塊回暖成功上市   莫莉 生物醫藥行業逐漸回暖,赴港上市活動也重新活躍起來。尚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業宜明昂科生物醫藥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去年6月曾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但6個月後招股書失效。更新了去年的財務數據後,該公司上周日再接再厲,仍然由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擔任其聯席承銷人。 初步招股文件顯示,宜明昂科成立於2015年6月,致力於開發新一代腫瘤免疫療法,擁有十多款創新候選藥物管線,其中8個項目已經進入臨床階段。詃公司暫無實現商業化的產品,向外授權的收入也極其有限,僅於2019年與未公佈名稱的第三方訂立過技術轉讓協議,獲得一定的里程碑付款。 過去兩年,宜明昂科僅確認收入507萬元及54萬元,來自2019年與一名獨立第三方簽訂技術轉讓協議項下的授權許可費、銷售細胞株及其他產品,以及提供檢測服務。與其他醫藥公司一樣,研發的持續投入帶來高昂開支,過去兩年的相關支出分別為1.76億元和2.77億元,而期內則錄得7.33億元和4.03億元淨虧損;公司稱,去年淨虧損減少,主要由於投資者優先權按公允價值的虧損計算,已在2022年1月終止。 宜明昂科的核心產品IMM01(SIRPα-Fc融合蛋白)是新一代CD47靶向分子,是中國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IMM01可以作為單藥或與其他藥物聯用,有望用於多種血液腫瘤和實體瘤的治療,包括淋巴瘤、急性髓系白血病、小細胞肺癌等患者眾多的癌種。在各個管線中,進展最快的是IMM01與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聯合療法,已經於 2022 年 1 月開始 Ib/II 期臨床試驗,預計今年四季度啟動關鍵性試驗。 專注腫瘤研發熱點 腫瘤免疫是一種革命性的癌症療法,旨在通過刺激和啟動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消滅癌細胞,而 CD47靶點的藥物研發被認為是繼PD-1之後,又一個腫瘤藥物研發熱點。相比PD-1/PD-L1僅有約20%的患者響應率(Response Rate),CD47的效果更好。 CD47是一種廣泛表達於多種癌細胞表面的糖蛋白,通過與巨噬細胞上表達的抑制性受體SIRPα結合,傳遞「別吃我」的信號,以抑制巨噬細胞的腫瘤吞噬作用。巨噬細胞作為一種主要的先天免疫細胞,廣泛分佈於多種腫瘤類型中。由於CD47的靶向藥物可以阻斷信號,讓巨噬細胞攻擊腫瘤細胞,因此成為目前最有開發前景的腫瘤免疫靶點之一。 由於PD-1/PD-L1的賽道已相當擁擠,全球許多創新藥企業已開始在CD47佈局,正在臨床開發的CD47/SIRPα靶向候選藥物已經有52種。宜明昂科擁有11款靶向CD47的創新藥組合,除了進展最快的IMM01之外,雙抗注射用IMM0306已經在今年3 月在中國開始 IIa 期臨床試驗。 許多跨國製藥公司也通過數十億美元的授權引入或併購交易,以便快速進入CD47領域。2020年3月,吉利德(GILD.US)以49億美元(337億元)收購專門開發研究CD47靶向藥物的Forty Seven及其CD47靶向抗體項目;同年9月,艾伯維(ABBV.US)以最高達29.4億美元的付款,從天境生物(IMAB.US)獲得處於臨床階段的CD47抗體於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獨家權利。 宜明昂科招股書援引的研究預計,隨著首款該類藥物有望在2024年上市,CD47/SIRPα靶向治療的全球市場有望迅速擴大。這個市場預計將從2024年的2億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124億美元,期間複合年增長率為108.2%。 估值高於美股同業 事實上,目前尚無CD47靶點的藥物獲批上市,可能因為它在藥物設計和開發方面存在較高門檻。因為CD47抗體在攻擊腫瘤細胞的同時,會與正常紅細胞結合從而引起血液學副作用,例如嚴重貧血,這使得CD47抗體作為癌症治療手段的研發和臨床應用受到阻礙。不過,申請臨床試驗的研發者已解決此類不足。…

快訊:淋巴瘤藥物商業化 藥明巨諾收入飆升

最新:生物科技企業藥明巨諾(開曼)有限公司(2126.HK)周三公布去年業績,期內收入飆升373%至1.46億元,扣除非經營損失的經調整虧損,則收窄10.9%至6.05億元。 利好:該公司旗下淋巴瘤藥物倍諾達於2021年9月獲批在中國上市後,去年已展開其商業化活動,並帶來顯著收入增長。公司預期,隨著更多患者接受該藥物治療,今年的銷售收入會繼續增加。 值得關注:雖然該公司實施的成本削減計劃,去年成功令研發開支及行政開支分別減少1.6%及10.8%,但由於涉及倍諾達的推廣費用上升,其銷售開支仍錄得11.8%的增幅。 深度:藥明巨諾是一家中美合資企業,由全球生物製藥公司百時美施貴寶(BMY.US)旗下朱諾醫療和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於2016年共同創立,並於2020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作為主攻「抗癌神藥」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療法)的創新藥企,雖然旗下首款藥物在2021年獲批銷售,但由於該產品費用不菲,而且未納入全民醫保,加上CAR-T僅作為末線療法獲批,即必須在其他更推薦的一線、二線等療法使用無效後,才能接受CAR-T治療,在患者背負沉重經濟壓力下,藥明巨諾要大規模拓展市場並不容易。 市場反應:藥明巨諾周四股價下挫,中午收市軟5.1%至3.36港元,貼近過去52周的低位。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2126.HK

播客:科網股派息新趨勢,淺談「投資未來的未來」股票

中國科網巨頭京東集團突然宣布派發末期股息,並暗示未來或恆常派息,可能會掀起科網股的派息新趨勢?百度近期推出的聊天機械人「文心一言」坊間口碑一般,但其未來增長潛力不容忽視,專家建議,不妨把它視為「投資未來的未來」股份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