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5.HK 0083.HK
vitasoy

急欲復蘇的香港老牌飲料企業維他奶,內地業績好轉之際,新加坡富豪卻在虎視耽耽,一場飲料大戰隱然開打

重點:

  • 上半年維他奶多賺5%至1.7億港元,內地市場經營溢利年增15%
  • 新加坡黃志祥家族連續增持股權,維他奶股價兩個月升1.7倍

  

李世達

因為三年前的一場公關危機,香港豆奶大王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0345.HK)在內地市場遭受嚴重打擊,業績與股價雙雙跌落谷底。所謂「趁你病要你命」,品牌力受損的維他奶近期疑遭新加坡富豪家族敵意收購,這家老牌企業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10月上旬開始,新加坡菊花茶品牌楊協成(Yeo Hiap Seng)開始增持維他奶股票,楊協成背後則是新加坡前首富、香港信和置業(0083.HK)主席黃志祥家族。黃志祥胞弟黃志達,透過楊協成及其家族辦公室陸續增持,截至11月底,持股比例已從一個多月前的不到5%快速升至12.26%。

黃家的大動作引起市場的收購猜想,公司股價從9月23日收市價4.52港元飆升至近期逾12港元,大增1.7倍,市值也猛增至逾132億港元。

面對這樣的變化,83歲的維他奶主席羅友禮,在業績發布會上回應:「你直接去問他(增持方),我都不知道他想做什麼」。被問到會否增持時則說:「我會向聯交所申報,到時大家就會知」,似乎意味著他們不會束手就擒。

內地市場定成敗

羅友禮的父親羅桂祥,於1940年創立維他奶,現時產品包括豆奶、檸檬茶、果汁及瓶裝水等。1994年,維他奶在香港上市,同年在深圳設廠,朝內地市場發展。2008年,內地爆發三聚氫氨毒奶粉事件,植物奶製品迎來一波高速增長,2008年至2019年,維他奶在內地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6%,內地市場銷售額也在2016年超越香港。

2019年是公司業績的巔峰,錄得75.3億港元收入,創下新高紀錄,其中內地市場收入就高達46.3億港元,佔比超過61%。

沒想到轉折發生在兩年後,2021年,維他奶因為在香港襲警事件中發出失當聲明,引發內地輿論的強烈不滿,品牌遭消費者抵制、產品也遭商家下架,內地業績遭受重創。截至2022年3月底的財年,維他奶在內地市場的收入驟降23%,公司錄得淨虧損1.59億港元,為上市26年來首虧。

在盈利層面,公司通過降本等方式在下一個財年實現扭虧,惟收入規模仍逐年下降,至2024年3月底止的年度,公司收入已萎縮至62.2億港元

為扭轉劣勢,維他奶也試圖轉型,在內地植物基飲料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公司以另一王牌產品「檸檬茶」為基點,試圖擴大茶飲市場空間,同時陸續推出無糖檸檬茶、無糖冷泡茶、無糖茉莉花茶等產品,追趕無糖茶風口。

受惠於銷售執行及產品創新,公司業務稍有好轉。截至今年9月底的上半年度,維他奶收入按年增2%至34.4億港元,股東應佔溢利年增5%至1.7億港元。其中,內地市場收入雖然仍在下滑,但減幅已大幅收窄,同時透過降低原材料價格及嚴控成本,期內公司在內地的經營溢利增長15%至2.2億港元。

「奶」「茶」之戰

業務復蘇漸顯成果,但低迷的股價卻給人可乘之機。自2019年6月來到42.6港元的歷史高點後,維他奶股價至今年9月已下探至4.47港元,自高位下滑超過九成。

或許因為跌幅實在太大,新加坡富豪、信和置業主席黃志祥家族開始大舉買入公司股票。在最新一次增持後,黃志祥胞弟黃志達及旗下機構已持有12.26%股權,加上黃志祥持有的5.10%,黃家持股已超17.36%。

羅家方面,公司主席羅友禮持有約16.3%股權,若結合羅桂祥基金權益及羅家後人的持股,總數超過25%,仍優於黃志祥家族。因此其他股東的動向或將成為左右戰局的關鍵,目前三菱日聯金融集團及加拿大基金Global Alpha Capital Management,分別持有維他奶約6.8%及5.1%股權。其中三菱日聯已陸續出售股權予黃家,若加拿大基金也倒戈,形勢將對羅家相當不利。

黃志祥家族旗下持有的楊協成飲料品牌,創立於1900年,歷史較維他奶更悠久,主要市場在東南亞,產品包括菊花茶、馬蹄爽與豆奶等,且近年有意擴大茶飲業務,收購維他奶自然成為打入中國市場的突破口。

對黃家來說,即使收購失敗,也可出售股份大賺一筆,但是對投資人來說,由於市場的過度追捧,目前公司市盈率已來到95倍,甚至高過可口可樂(KO.US)的25.4倍,一旦黃家收手,股價可能快速崩跌,有意追高者需要衡量風險。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新聞概要:任命CEO兼派特別息 鬥魚息誘投資者

這家直播遊戲平台在其首席執行官被捕一年多後公佈新領導層,目的希望克服多方面的挑戰 余特莉 在線直播遊戲平台鬥魚控股有限公司(DOYU.US)週四任命一位新的聯席首席執行官,填補長時間的領導真空。同時,公司宣佈巨額特別現金分紅,希望引投資者購買其股票。 公司表示,任思敏將擔任聯席首席執行官,即時生效,填補自2023年11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少傑被捕後的管理層空缺。當時,陳因涉嫌經營賭博和允許鬥魚平台發佈色情、低俗及其他敏感內容而被拘留。 此後,一個臨時委員會負責公司運營。在收入收縮的情況下,缺乏強有力的領導對鬥魚的股價造成影響,公司的市值從2019年上市時的37億美元暴跌至約2.85億美元。 任思敏表示:“鑒於我們目前的現金狀況和戰略商業計劃,我們將繼續專注提高運營效率,努力克服宏觀經濟和運營環境中的挑戰,以支持公司的長期發展。” 任於2021年6月加入鬥魚,曾擔任副總裁,負責項目管理和合規。 任思敏被任命的同一天,鬥魚還宣佈派發每股9.94美元的特別現金分紅,等於公司週三收盤價的80%。在這兩項公告發佈後,鬥魚的股票在週四交易中飆升27.7%,達到15.69美元。過去12個月,其股價幾乎翻倍。 這並不是鬥魚第一次分發特別股息。去年7月,公司宣佈類似規模的每股9.76美元的特別現金分紅,幾乎相當於當時約18美元股價的一半。 騰訊支持的鬥魚由陳少傑於2014年創立,在2019年美國IPO時因直播遊戲的強大人氣而蓬勃發展。然而,公司面臨來自虎牙(HUYA.US)、快手(1024.HK)和嗶哩嗶哩(BILI.US; 9626.HK)等對手的激烈競爭,政府對未成年人遊戲的限制也對其業務造成了打擊。最近,經濟放緩也導致直播粉絲減少開支。 所有這些因素對鬥魚造成了影響,過去三年其業績屢次未能讓投資者滿意。去年的第三季度,公司報告收入同比下降21%,降至10.6億元(約合1.515億美元)。其核心直播收入同比暴跌34.7%,降至7.52億元,主要由於總付費用戶和每用戶平均收入的下降。其季度調整後淨虧損為3,980萬元,而一年前的調整後利潤為7,190萬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淋巴瘤藥物銷售強勁 諾誠建華收入增長37%

諾誠健華醫藥有限公司(9969.HK; 688428.SH)周四公布,去年公司收入增長37%至10.1億元,主要受惠專治淋巴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藥物奧布替尼(Orelabrutinib)的強勁增長。公司表示,去年約10億元的收入來自奧布替尼,該藥品銷售額同比增長49%。 諾誠健華繼續虧損,去年蝕4.43億元。但比2023年的6.44億元虧損減少約30%。公司表示,虧損收窄既得益於奧布替尼的銷售額增加,也得益於業務規模擴大下,運營效率提高。 周五上午,諾誠健華在港的中午收市上漲4%,報5.46港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魚油加工商高龍海洋港股IPO獲獲備案

魚油加工商高龍海洋集團有限公司(Coland Ocean Group Ltd.)周四獲證監會頒發境外上市備案通知書,這是中國企業境外上市的必要程序。高龍海洋擬發行不超過1.15億股,在港交所上市。 成立於2008年的高龍海洋是一家飼料級及食品級魚油精煉及濃縮企業,主要生產基地在福建省。根據灼識咨詢報告,截至2023年底,按銷售收入計,公司於中國飼料級魚油精煉及濃縮市場中的市場份額為24.8%,排名第一;食品級魚油市場則排第八。 2024年上半年,高龍海洋的收入為2.45億港元,同比續增14.8%,錄得淨利潤版1,035.2萬港元,同比大降65.2%。毛利率由2022年的24.3%下滑至2024年上半年的7.4%。公司表示,產品售價的下降以及原材料成本的居高不下是主要原因。作為公司產品的重要原料,秘魯毛魚油離岸價格自2022年起暴漲,主因是秘魯政府實施捕撈配額措施。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私有化提價低 利福中國開市急挫15%

經營百貨及零售的利福中國集團有限公司(2136)周四公布,主席兼大股東劉鑾鴻修訂私有化作價,由每股收購價0.913港元,上調7.3%至0.98港元,並強調不會再上調價格。 劉鑾鴻去年12月提出私有化利福中國,當時出價每股0.913港元,較股份停牌前的0.75港元溢價約21.7%。他與一致行動人士共持有近75%股份,向小股東的收購價只需近3.4億港元。 截至去年6月底止,利福中國的每股資產淨值為6.981港元,是次即使提價,也較資產淨值折讓86%。 市場早已預計劉鑾鴻會提價,因此近期股一直高於私有化出價,但最終公布的價格,調升後只與周四收市價相若,市場大為失望。利福中國今天開市急跌15.3%,報0.83港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