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63.HK
Sunshine sells insurance

陽光保險計劃成立一家子公司,管理規模200億元的基金,投資股票和固定收益工具

重點:

  • 陽光保險的資產管理部門將設立一家全資子公司,利用人壽業務出資的200億元資金從事基金投資
  • 此舉將使保險公司能夠從金融市場的波動中獲利,同時避免直接暴露於短期波動或承擔額外資本費用

  

梁武仁

陽光保險集團(6963.HK)正在金融市場構築一處避風港,以應對保險業在疲弱經濟下的困境。

上周五,公司宣布資產管理部門將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利用陽光人壽業務的200億元(28億美元)資金,管理一隻為期10年的基金。該基金將投資在香港、上海和深圳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以及固定收益工具。新成立的子公司將收取管理費和其他費用,並向陽光人壽分配收益。

這一舉措為陽光保險提供間接涉足金融市場的渠道,對其直接股票交易業務形成補充。雖然這個安排看似只是陽光保險內部實體間的資金調配,卻能為公司帶來好處。例如,通過這種方式創建投資工具,陽光保險就不必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為基金持有的股票等風險資產計提資本費用。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監管機構對保險公司的資本要求越來越嚴格。

通過此舉,陽光保險也無需將基金投資價值的變化,直接計入自身淨利潤,從而減少市場下跌期間賬面虧損的衝擊。陽光保險在披露公告中說:「有助於降低權益資產市值波動對本公司淨利潤的影響,提升本公司投資資本市場的能力」。

保險公司通常會用保費收入進行投資以獲取收益,這是它們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對陽光保險而言,這項收入在當前尤顯關鍵,因其保險承保業務利潤率持續低迷。數據顯示,公司去年保險營收增長不足7%,為640億元,但相關支出卻吞噬了逾90%的收入,且尚未計入再保險費用等其他成本。相比之下,包含資產賬面損益在內的投資收益則同比飆升145%,達130億元。

隨著中國經濟疲軟,導致消費者和企業縮減非必要支出,陽光保險等險企擴大核心保險業務利潤變得越來越難。這使得投資收益變得更加重要,儘管這收入來源不可避免地具有波動性。

為了提升收益,陽光保險本可增配高風險資產。但這也會造成兩難境地:此類操作會增加資本要求,並可能導致虧損。陽光保險設立的基金模式雖能避免資本要求增加和金融市場波動帶來的短期虧損,但無法規避買入資產後虧本賣出造成的實際損失。

保險公司還需擔憂投資期限與負債期限的匹配問題,以滿足客戶的資金需求。比如,極端情況下,若保險公司鎖定在長期投資中的資金超過其服務投保人所需,其將無力履行償付義務。

棘手的投資策略

所有這些都意味為保險公司制定投資策略是個棘手的問題,陽光保險的投資組合主要集中在固定收益資產上,這些資產通常比股票更安全。截至去年底,此類工具佔其投資資產的70%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債券,這被視為最安全的資產之一,其投資的大多數公司債券也具有很高的信用評級,足見其風險偏好較為保守。

通過成立一個專門運營投資基金的獨立實體,陽光保險可以有更大的餘地涉足它本來需要避免的高風險資產。公司計劃向基金投入200億元,這對陽光保險來說並非大數目。但考慮到公司在2024年底擁有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為120億元,這也不是小數目。陽光保險將分期為該基金注資。

除非新成立的子公司出現虧損,否則它可以通過向公司返還利潤來為陽光保險的淨利潤做出貢獻。但透過這個計劃,也可看出保險公司拓展實際業務的機會有限。歸根結底,200億元的專項資金足以資助一宗大型收購,或其他能推動陽光保險的保險和其他業務顯著增長的計劃。

事實上,陽光保險前不久確實進行了一筆這樣的收購,儘管這一舉措可能令許多人困惑:去年11月,公司同意出資約13億元,收購君創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約40%的股權。這家租賃公司主要為製造業及節能環保等領域的中小企,提供設備及其他資產租賃服務。

從業務多元化的角度來看,這筆交易具有合理性。但目標公司盈利能力薄弱,目前尚不清楚陽光保險能否改變這種狀況。因此,這項投資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是值得懷疑的,而且這也表明,如今有吸引力的收購目標並不多見。

自2022年上市以來,陽光保險的股價已下跌超40%,目前的往績市盈率(P/E)為6.5倍,市銷率(P/S)為0.47倍。這個市銷率與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在線(6060.HK)的0.5倍相當,但後者的市盈率高達28倍。在同類企業中,本月在紐約上市的保險分銷商元保(YB.US)市盈率高達67倍,市銷率8.9倍,這可能反映出投資者更青睞元保這類為陽光保險和眾安在線等實際承保公司提供服務的企業。

自投資基金計劃公布以來,陽光保險的股價持續下探,這表明市場對該方案並不買賬。在當下中國經濟低迷的背景下,要想從同業中脫穎而出,公司需激發更強勁的增長。最新舉措雖然或能提供些許助力,但更像是變相承認其保險主業已陷入增長停滯。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GEM's IPO application

十年打造城市礦山 格林美能否迎來豐收期?

新能源車快速放量,電池報廢潮也在逼近,格林美正站在這波循環經濟浪潮的前沿,能否把廢舊電池變成金礦 重點: 2026年中國動力電池或將迎來規模化報廢階段 上半年回收退役鋰電池2.24萬噸,同比增長37%    李世達 你淘汰的手機電池,很可能正在一家工廠裡被拆解、提煉,然後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回到一台新能源車的動力系統之中。這樣的「重生」正在中國湖北上演,這正是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002340.SZ)的主要業務。對於一個14億人口的市場來說,廢棄物利用無疑是個龐大商機。 一塊電動車的動力電池質保期為八年,以中國新能源車銷量在2018年首次突破百萬輛計算,到了明年,動力電池將會進入規模化報廢階段,未來數年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乘著這個龐大商機帶來的潛力,格林美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為今年港股市場的熱度再添一把柴火。 格林美的業務同時涵蓋「回收」與「再造」的角色。一端是報廢電池、廢舊金屬,另一端則是高端的三元前驅體與正極材料。這種「雙輪驅動」模式使它能夠在原材料價格波動的行業中保持一定的韌性,也迎合了當前ESG與碳中和趨勢的大背景。 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指出,格林美在2024年的三元前驅體出貨量全球排名第二,市佔率超過19.7%;在超細鈷粉領域,市佔率則已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 產業鏈「金礦」 依照中國新能源車發展趨勢,到2030年,中國動力電池退役量有望達到230 萬噸,屆時全球約三成的電池原料——鎳、鈷、鋰將來自回收。而格林美在 2015年已著手布局廢舊電池回收與利用,實現高於行業平均的拆解良率,並已與寧德時代、比亞迪、小米、吉利等頭部企業建立定向回收合作。這意味著未來報廢潮來臨時,它將坐擁產業鏈的「金礦」。 2024年,格林美的收入體量已經達到332億元,較2017年的107.5億元翻了兩倍。2022至2024年雖持續增長,但增速已放緩至年複合約6%。同期淨利潤分別為12.96億、9.35億與10.2億,略為波動。到了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75.61億元,同比僅增長1.28%,但淨利潤按年增13.9%至7.99億元。 毛利率方面,由2022年的14.5%增至去年的15.3%,但今年上半年放緩至12.5%。其中,新能源材料與鋰電池回收業務毛利率分別約13.1%和10.1%,並不算高。 申請文件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回收動力電池2.24萬噸,同比增長37.4%%。除了來自回收的「城市礦山」,格林美在印尼青美邦也擁有礦產項目,已形成 15萬噸MHP(氫氧化鎳中間品)年產能,提供穩定原料來源;2024年公司自供鎳26,563金屬噸、鈷10,672金屬噸,並透過內供與外購靈活調配,逐步提高原料自給率。 固態電池的想像 而在技術路線上,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5.1億元,同比增長6.1%,佔淨利潤約64%,持有專利累計超過5,500件。研發成果也在逐步落地,超高鎳 9系核殼三元前驅體已通過認證並實現量產;富鋰錳基前驅體材料也已進入噸級認證、出貨階段,覆蓋3C消費電子、無人機、機器人等下游主流應用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高鎳、超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和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均為未來固態電池材料的主流研發方向,同時也是競爭相當激烈的領域。 公司的問題也顯而易見,那就是利潤率不高,2024年淨利率僅約4%,賺得是辛苦錢,無法與高附加值的科技公司相比。不過,在EBITDA margin層面則有12.4%,今年上半年更進一步到升至14%,顯示盈利質量正逐步改善。 格林美在A股的市值約382億元,市盈率約34倍,高於華友鈷業(603799.SH)的17倍和中偉股份(300919.SZ)的31倍,但低於容百科技(688005.SH)的80倍。公司股價今年以來累升19.6%。考慮到港股估值通常較A股低兩到三成,若遵循這一規律,投資者或能以更合理的估值參與。 對市場來說,格林美似乎兼具了故事性與落地性。其研發固態電池用的部分材料已獲得客戶認證,雖然短期內對財務影響有限,但已足夠支撐市場給予它更高的估值與敘事空間,就看未來能否在一眾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有句格言這樣說:「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20年前,其次是現在。」在格林美的故事里,他們在10年前種下了「電池回收」這棵樹,如今正在逐漸進入收穫期,而港股市場或許正是它迎來果實的另一片土壤。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娃哈哈擬換標「娃小宗」 續整頓家族企業

中國最大飲料企業之一的娃哈哈,正面臨商標使用權與整頓家族成員公司交織的風波。據財新報道,宗馥莉接掌後的娃哈哈已啟動換標計劃,將自2026銷售年度起,逐步以新品牌「娃小宗」取代「娃哈哈」。 一份流出的內部通知顯示,公司因「複雜歷史問題無法短期解決」,始終暴露於法律風險之下。依現行股權結構,「娃哈哈」商標須經全體股東一致同意方可使用,否則任何一方均無權單獨操作。目前,娃哈哈集團股東包括持股46%的杭州市上城區國資、持股29.4%宗馥莉及持股24.6%的職工持股會。部分員工已就持股權屬問題對宗馥莉提起訴訟。 新品牌「娃小宗」由宗馥莉實控的宏勝飲料集團於2025年5月申請註冊。報導引述消息人士稱,宗馥莉為其定下的年銷售目標達300億元,接近娃哈哈品牌全年實際銷售規模的八成。 同時,公司亦在「清理」家族子公司。上海娃哈哈飲用水公司因商標授權到期於7月被迫停產。該公司成立超過20年,由宗慶後堂弟宗偉持股30%,其餘股份由浙江娃哈哈實業及社會股東持有。宗偉表示,公司多年盈利,但未獲新授權合同,最終被市場監管部門查封。 娃哈哈集團方面則強調,授權合同已到期,且未簽訂續約。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EC operates casinos and hotels

「買定離手」 國際娛樂12億美元押注菲國賭場

隨著菲律賓啓動政府資產私有化進程,國際娛樂正斥重金押注馬尼拉賭場的收購項目 重點: 國際娛樂上周發佈兩年內第五次盈利警告,最新財年虧損幅度擴大60% 隨著菲律賓政府拋售旗下43家國有賭場,公司斥資12億美元在馬尼拉市中心打造的綜合賭場酒店項目即將重啓運營 譚英 國際娛樂有限公司(1009.HK,IEC)的盈利根基仍未穩固,但投資者似乎押注其經營狀況即將迎來轉機。 上周,這家雄心勃勃的博彩運營商發布盈利警告,預計截至6月的最新財年稅前虧損將達2.6億港元(約合3,340萬美元)或更高,較上財年1.622億港元虧損額顯著擴大。然而,市場反應波瀾不驚,投資者既未顯露驚詫也未表現出憂慮,消息發布後數日間股價基本維穩。 投資者如此淡然或緣於見怪不怪。畢竟,這是這家公司自2023年2月以來第四次發布盈利警告。其收入來源包括新海岸酒店運營及向毗鄰賭場出租設備,該賭場隸屬菲律賓國有博彩監管機構Pagcor。 預期2025財年虧損源於多重因素:管理費用激增、賭場營銷活動支出攀升,以及賭場改造相關資產撇銷。定於9月26日發佈的最終年報,料無重大意外。 儘管持續虧損,但國際娛樂或值得重新審視,公司於2024年5月簽約收購毗鄰新海岸酒店的Pagcor旗下賭場並獲後續經營權。事實上,期內虧損大半源於包含物業重大改造在內的轉型陣痛,這解釋了投資者為何甘願承受更大額虧損,他們正期待經營狀況的實質性改善。 Pagcor啓動大規模賭場資產私有化進程之際,此項收購使國際娛樂成為行業先行者。根據協議,該公司承諾投入10億至12億美元實施改造,將該物業轉型為集博彩與家庭娛樂於一體的綜合度假酒店。Pagcor最終計劃悉數出售旗下43家賭場,目標籌措至少500億比索(約合8.7億美元)資金。 縱使虧損加劇且頻發盈利預警,國際娛樂近期營收表現卻頗為亮眼。截至2024年12月底的六個月內,其營收同比勁增逾倍,由1.05億港元躍升至2.68億港元。儘管當期虧損從3,610萬港元擴至9,500萬港元,增幅近兩倍,但其銀行存款及現金結餘卻從2024年6月的6.17億港元增至2024年12月末的8.55億港元。 該強勁增勢較截至2024年6月的上個財年顯著提速,後者營收僅從2.07億港元微增11%至2.30億港元。需要指出的是,隨著接管菲律賓賭場業務,公司虧損持續擴大,2023財年尚錄得1,830萬港元微利,2024財年已轉為1.32億港元虧損。 新投資佈局 斥資改造擁有26年歷史的新海岸酒店(原凱悅酒店及賭場),是國際娛樂錄得赤字的主因。其2024財年管理費用同比翻倍至2.046億港元,當年財務成本近兩倍增至7,000萬港元。 國際娛樂的物業位於馬尼拉市中心老城區馬拉特(Malate),遠離聚集高端賭場度假村的娛樂城(也稱Pagcor城)及鄰近的阿基諾國際機場。國際娛樂在菲律賓的發展史可追溯至2007年,彼時,其收購馬尼拉賭場酒店及外港新填海區7,128平方米地塊,後者於兩年後建成L’Arc Macau酒店。 國際娛樂的前身為互聯網內容提供商HKcyber.com,隸屬香港新世界集團,2000年登陸港交所創業板。四年後其收購獨立製片公司M8經營權,更名為國際娛樂,並轉至港交所主板上市。 此後股價長期沈寂,直至2017年知名撲克選手、馬雲旗下雲鋒基金聯合創始人蔡朝暉啓動收購,最終獲得控股權。蔡朝暉主導下,公司取得撲克之星(PokerStars LIVE)在中國澳門、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柬埔寨的賽事主辦權。 2022年,蔡朝暉辭任主席,由原Frontier Capital Group主席、現任CEO 的Ho Wong Meng接任。Frontier Capital Group在菲擁有Stotsenberg Hotel及FortuneGate Casino。 面對已在菲博彩業佈局的其他私營企業競爭,國際娛樂實現新物業盈利仍面臨嚴峻挑戰。當前,馬尼拉娛樂城核心運營商包括新濠博亞娛樂(0200.HK,…

簡訊:女股神入股 阿里股價狂飈

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9988.HK,BABA.US)近日股價節節上升,據媒體報道,美國女股神Cathie Wood的方舟投資(Ark Invest)旗下基金,在4年前清倉阿里巴巴股份後,再斥資1,630萬美元購入該股。 另外,在2025年阿里雲棲大會上,公司宣布與英偉達開展Physical AI合作,包括數據合成處理、仿真數據生成、模型訓練及環境仿真強化學習等。 同日,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吳泳銘在大會上表示,積極推進3年3,800億元人民幣的AI計劃,並會持續加大投入;同時強調阿里雲全球數據中心的能耗規模,至2032年時將較2022年提升10倍。 受到多方好消息帶動,阿里周三在港股收市急升9%,周四則平開報174元,公司股價自今年初以來大升逾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