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咖啡连锁集团虽然表示其上市传闻不属实,但未有指明哪一部份脱离事实,从它近年的种种举动,反映它正为重生作好准备

重点:

  • 《金融时报》报道,瑞幸咖啡正讨论包括重新上市在内的资本筹集方案,计划在今年稍后时间回归纳斯达克市场
  • 面对业界巨头星巴克与新晋对手Manner Coffee夹击,瑞幸未来道路并不平坦

何仲尼

曾经被呛了一口的投资者,会愿意再喝这杯咖啡吗?

2017年10月在北京成立,仅仅用了19个月、2019年5月便在纳斯达克市场挂牌的瑞幸咖啡,翌年却涉及虚报22亿元营业额,上市只有13个月便被除牌。但种种迹象显示,这个中国最大咖啡连锁品牌可能计划在美国重新上市。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去年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的瑞幸咖啡,最近与投资者及顾问举行了会议,讨论包括重新上市在内的资本筹集方案。由于公司最近的业务增长理想,对投资者而言,它的吸引力正慢慢重现。

虽然消息传出后,瑞幸咖啡相关负责人作出否认,但市场一直憧憬这家公司浴火重生,抗衡主要对手星巴克(SBUX.US)。消息传出后,瑞幸的美国场外交易(OTC)股价在上周三大涨16%,但随着公司作出回应,翌日随即回落6.2%。如果瑞幸真的希望二度登陆纳斯达克,这个可能性有多大?它会面临什么挑战?

瑞幸咖啡2020年6月被纳斯达克除牌后,的确大刀阔斧努力改革,首先是清理董事会,由另一位联合创始人郭谨一担任董事长,并解除四名董事职务;同年12月,瑞幸与美国证交会以1.8 亿美元(11.4亿元)罚款达成和解,以解决对方提出的指控。直到2021年2月,瑞幸咖啡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以允许其继续经营及重组债务,并在去年12月获得美国法院同意,当破产程序完成后,公司可望重新进行上市计划。

财务表现改善

失去上市地位的瑞幸咖啡,2020年6月底选择落户OTC的粉单市场(Pink sheets),代号为LKNCY,截至本周一的股价为8.87美元,如果以粉单市场交易的初始股价0.98美元比较,它大涨了接近10倍。以瑞幸目前的22.5亿美元市值,也是粉单市场市值罕见规模较大的公司。

有分析认为,如果瑞幸试图重新上市,应不会面临重大的监管障碍,因为自去年以来,它一直在提交年度财务报告和定期财务报表,包括在去年第三季度提交丑闻后的第一份季度报告。

值得关注的是,瑞幸回归初心,真正透过销售产品和服务来赚钱,它去年透过新的零加盟费方式,吸引加盟商在具潜力的三四线城市开店,关闭一千多家表现不佳的门店,财务状况正在明显改善。

根据公司上月公布的去年第三季业绩,期内净营收同比大涨105%到23.5亿元,当中商品销售收入同比增加83.9%到19.3亿元,净亏损更同比大幅收窄98.6%到2,350万元。由此看来,瑞幸在短期内重新获利,应该不是奢侈的期盼。

虽然新冠肺炎变种病毒去年7月起在中国蔓延,对餐饮业带来不利影响,但瑞幸第三季度平均月交易用户仍达1,470万人,比2020年同期大升79.2%,中国门店数目也增加17.4%到5,671家,比星巴克同期的5,135间多约10%,反映这家曾因财务造假被称“钉在耻辱柱”的公司,正赢得中国消费者重新信任。

但是,即使瑞幸咖啡重新上市,但相比3年前的市场,又是否同一片光景呢?

至少,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已不止星巴克一家。来自上海的Manner Coffee,正迅速占据中国连锁咖啡市场,由于它的价格仅在每杯10元到20元之间,而且质量不错,受到中国年轻上班族欢迎,获颁“街头咖啡”这个平民化称号。

这家公司的不如瑞幸咖啡般快速扩张,反而是采取较健康的增长模式,门店数量从2018年底的仅8家,上升到去年的194家,绝大部分位于上海,其余落户在北京、成都与深圳等高消费力一线城市。

新晋对手冒起

更值得留意的是,基于它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Manner Coffee的上海门店能成功获利,而且每家门店估值达1,500万美元,是瑞幸的30倍。因此,它受到了不少大腕青睐,投资者包括美团 (3690.HK) 与字节跳动等科网公司,去年10月,公司曾传出计划到香港上市筹资3亿美元,但被公司创始人韩玉龙否认。

虽然中国主要城市的咖啡市场拥有巨大增长潜力,但在外资龙头与具实力的本地新丁夹击下,瑞幸的增长策略所受的挑战不低。

另一方面,香港股票分析师协会副主席郭思治认为,由于瑞幸咖啡曾涉及虚假财务数据,事件当时触发美国两党议员不满,甚至推动促使中国企业遵守美国审计规则和信息披露要求的法案。在这样的敏感背景下,即使瑞幸重新符合上市要求,基于诚信曾出现问题,相信美国证交会(SEC)将会严格处理,不容易允许该股再度上市,而且对相关财务文件的要求将会相当严格。

对于瑞幸咖啡能否如其他中概股般,转移目标到港股上市,郭思治指出,该公司属于传统经济业务,除非它能将公司包装到具备大数据等科技元素,否则以它目前的财务状况,应该不足以符合港交所最新的上市公司盈利要求。

一动不如一静,瑞幸在寻求再度上市前,也许默默做好本业,证明公司已经“洗心革面”,期待赢回信任,再决定下一步该怎么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新股王宁德时代中午收升17%

动力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750.HK, 300750.SZ)周二正式挂牌,开市报296港元,较招股价上升12%,中午收报307.6港元,升17%。 公司发售近1.18亿股,7.5%在港公开发售,每股招股价263港元,最终录得150倍超额认购。 虽然宁德时代的发售采取“Reg S”方式,即不会向美国境内投资者售股,但未对国际招股有大影响,国际配售录得超额14倍。 是次公司集资净额达353.3亿港元,约90%用于推进匈牙利项目第一及二期建设,约10%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刺激政策带动 奇富首季盈利大增54.6%

网贷服务商奇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QFIN.US; 3660.HK)周一公布,今年首季收入按年增12.94%至46.907亿元(6.53亿美元),按季升4.65%,净利润按年大增54.6%至17.96亿元,但按季减6%。 其中,信贷驱动服务净收入为31.109亿元,按年升3.14%,按季升7.66%;平台服务净收入为15.798亿元,按年升38.96%,按季跌0.82%。本季贷款促成与发放总额达888.8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8%。截至2025年3月31日,平台累计连接2.68亿名消费者,年增11.1%;获批信用额度用户达5,840万人,年增11.6%;成功提款借款人达3,550万人,年增13.8%。 公司表示,由于政府官员发布的强刺激政策信息略微改善了公众情绪,季初用户活动有所增加。然而,由于与资费相关的经济不确定性可能持续至今年年底,在业务规划方面仍将保持审慎。 奇富港股周二高开0.5%,至中午收市持平,报178港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hao Weiguo gets suspended death sentence

贪腐被判死缓 赵伟国跌岩起伏的一生

曾风光一时的紫光集团前董事长赵伟国,上周因贪污罪被判处死缓 重点: 赵伟国上周因贪污罪被判死缓,其命运的沉浮与中国激进的芯片野心紧密交织,并显出背后的隐忧 赵伟国构建芯片帝国紫光集团,在债务违约后进行了重组,目前的发展方向没那么激进    肖林 在平日,位于吉林省偏远城市的法院,并不会引起太多关注,它日常审理的均是当地案件。但上周,随着那里宣布的一项判决,在国内外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位曾象征中国大举发展芯片产业的人物也悄然落幕。 赵伟国被判死缓,他的故事反映中国与西方从微波炉到超级计算机的微芯片竞赛。但它也反映这场竞赛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包括数千亿美元的国家支持。 据多家媒体援引吉林省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报道,现年58岁的赵伟国,在担任由国家支持的紫光集团董事长期间,贪污、为亲友非法牟利,并使国家和上市公司遭受特别重大损失。 宣判当天的照片中,赵伟国在两名警察陪同下出庭,神情显得谦卑且憔悴——这与他昔日自信满满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曾几何时,他主导的收购行动堪称传奇,甚至一度放言要收购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芯片代工企业台积电。 法院查明,赵伟国在2014年至2021年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将业务和资产导向关联方,损害公司和国家利益。导致超过4.7亿元(6,500万美元)的国有资产被非法侵占,国家经济损失超8.9亿元,一家上市公司损失超4,600万元人民币。现实情况是,这些数字可能只是赵伟国任期内巨大贪腐和资源浪费的冰山一角。 依赖进口 全世界大部分电子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但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的半导体芯片,这些芯片构成了产品的“大脑”。随着近年中美紧张局势加剧,中国在进口一些最先进的技术(包括芯片和芯片制造设备)时,面临日益严密且协同实施的限制措施。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致力在这一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中国芯”等口号集中体现了这一目标。 2014年6月,中国的芯片自主行动提速,并发布了发展半导体产业的蓝图,目标是到2030年达到先进水平。三个月后,中国成立了规模庞大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又称“大基金”),扶持有助于实现独立自主目标的公司和项目。现时,该基金已进入第三期,迄今已募集到高达6,800亿元的资金,但贪腐和浪费现象却屡禁不止。 赵伟国似乎是领导此类雄心壮志的理想人选,他来自新疆的一个小村庄,出身贫寒,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顶尖的理工科学府清华大学。 赵伟国多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自己是在读了一本介绍硅谷以及苹果和惠普公司创立的书后,受到启发成为企业家。创业精神引领他先后在水泥厂、中国第一波互联网热潮、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创业,并于2000年代初创立了北京健坤投资集团。 2009年,赵伟国通过健坤集团收购了紫光集团的大量股权。紫光成立于1988年,旨在将清华大学的科研成果商业化。一年后,赵伟国出任紫光集团董事长。 多年来,紫光集团一直是一家平平无奇的国企,缺乏明确的战略和突出的产品。旗下两家子公司紫光股份和紫光国微分别于1999年和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但均未引起太多关注,基本属于无人问津的小盘股。 踏上并购之路 为了提高公司的知名度,赵伟国开始物色收购目标,为此他经常浏览财经网站。2012年底的一天晚上,他发现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电信芯片制造商展讯通信,并最终于2013年以17.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这家公司。这标志着紫光集团首次涉足芯片行业,开启了一轮持续数年、涉及中外知名企业的收购狂潮。 2014年,公司收购了展讯通信的竞争对手锐迪科微电子,随后将两家企业合并。2015年,又出资约23亿美元收购惠普旗下华三通信51%股权,以及这家美国PC巨头在中国的服务器、存储和技术服务业务。紫光集团最为人瞩目的成就之一,是2016年成立长江存储,该公司如今被视为中国存储芯片领域的国家队。 随着紫光集团声名鹊起,西方对中国获取尖端技术日益警惕,该公司收购国际科技巨头的尝试接连受挫。2015年,紫光集团对美国领先的硬盘驱动器制造商西部数据和存储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的收购,均因国家安全考量遭美方否决。赵伟国对台湾头部芯片封测企业的收购尝试,也因类似原因遇阻。 激进的扩张和失败的收购尝试,使紫光集团迅速成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芯片企业集团。但这也让公司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即便它从各渠道获得了大量国家资金,据报道,仅2017年它就从国家开发银行和“大基金”获得了1,500亿元。 由于很多投资项目吞噬了大量现金却没有带来丰厚的回报,公司的债务负担很快变得无以为继。2020年11月,公司第一笔债券违约,当时其已累计负债超过2,000亿元。紫光集团被迫进行重组,由北京智广芯控股有限公司牵头的政府主导财团,于2022年获得控制权,此时公司已经抛售旗下核心和非核心业务的股份。 当时,赵伟国的光环已经迅速褪去,中国针对芯片行业发起反腐运动,更给了他最后一击,最后不仅他本人落网,还牵出了“大基金”及其他芯片企业的多名高管。 因如实供述罪行并退还赃款,赵伟国获从宽处理,被判处死缓,最快15年后可出狱。但即便中国最终实现成为全球半导体强国的目标,紫光集团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给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仍将长期是中国芯片雄心的一个污点。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制造商大削产能 多晶硅产能利用率不足4成

据财新周五报道,企业正竭力扭转成本倒挂导致的亏损困局,中国多晶硅制造商已大幅削减产量,目前产能利用率不足40%。龙头企业大全新能源(DQ.US;688303.SH)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目前产能利用率维持在30%-40%区间,与行业平均水平一样。 大全及其同行的困境,源于过去两年多晶硅价格飙升时的大规模扩产。作为光伏电池核心原材料,多晶硅价格曾经历暴涨,然而产能的集中释放叠加光伏组件需求趋缓,导致价格断崖式狂跌,多数头部企业均陷入亏损泥潭。 大全的境况颇具行业代表性,财报显示,公司今年一季度多晶硅单位生产成本达每公斤7.57美元,同期销售均价仅为每公斤4.37美元,价格出现大幅倒挂。在主动减产与价格下行的双重压力下,大全收入从去年同期的4.15亿美元锐减至1.24亿美元,并由去年同期的1,55万美元盈利转为7,180万美元亏损。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向财新透露,多数生产企业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已启动限产措施。该人士强调,市场价格若要企稳回升,需经历大规模库存出清过程。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