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0.HK
Nayuki's revenue drops

今年上半年,这家奶茶连锁店收入下滑1.9%,直营店收入下滑8%,但大部分被新推出的加盟业务的增长所抵消

重点

  • 奈雪的茶今年上半年陷入亏损,因为随着消费者越来越谨慎,单店销售额大幅下降,公司利润率暴跌
  • 公司的股票估值远低于更激进的同行,后者采用加盟模式,门店网络更大

阳歌

中国过热的茶饮经济正在酝酿亏损的苦涩滋味,奈雪的茶控股有限公司(2150.HK)已成为首批陷入亏损的大品牌之一。

奈雪的茶最新财报充满危机信号,反映该行业目前竞争激烈的状态,随着中国经济放缓,消费者越来越谨慎,这种状态正在加剧。令人担忧的信号包括单店收入下滑,这部分是由于每笔订单的平均销售额大幅下降。

从公司上周发布的最新财报看,人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让情况雪上加霜,导致奈雪的茶门店经营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20.1%下降12.3个百分点,至今年上半年的7.8%。因此,奈雪的茶期内陷入净亏损4.35亿元,去年同期则有盈利6,600万元的局面。

公司将困境归咎于消费者需求疲软,加上2023年年上半年疫情限制结束,中国民众纷纷出门,用珍珠奶茶等小奢侈品庆祝,导致去年同期的参照数据异常高,因而令今年期内出现“基数效应”。疫情后短暂的欣荣泡沫早已破灭,目前消费者信心疲软,以及处于茶饮市场过度扩张的状态。

自2021年在香港上市后,奈雪的茶一度是近三年里国际投资者唯一的中国茶饮股选择。但这情况在今年4月茶百道(2555.HK)上市后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规模比它大得多的连锁店,与奈雪的茶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采用纯加盟模式,而奈雪的茶则主要采用直营店模式。

与此同时,其他几个茶饮连锁,包括行业领导者蜜雪冰城,以及古茗沪上阿姨等也都申请赴港上市。就门店数量而言,奈雪的茶属规模较小的一家,截至6月底门店约为2,000家。相比之下,茶百道通过加盟模式,将门店网络迅速增加到6月底的8,385家,同比增长21%。蜜雪冰城位于行业之首,截至去年9月拥有3.6万家门店。

投资者并没有大量涌入任何一家茶饮股中,今年只有茶百道成功上市﹐但其股价已下跌近60%,而奈雪的茶今年也下跌了56%。

在这两只股票中,投资者显然更青睐茶百道和它的加盟模式。这个模式也帮助茶百道保持了盈利,不过今年上半年利润下降约一半至2.37亿元。茶百道的市销率(P/S)为1.68倍,为奈雪的茶0.42倍的三倍。领先的中国咖啡连锁店瑞幸咖啡 (LKNCY.US)也利用加盟模式迅速增长,其市销率与茶百道相近,为1.58倍。

消费降级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下奈雪的茶最新财报,里面几乎全是下滑的指标。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收入从去年同期的25.9亿元下降1.9%至25.4亿元,如果考虑到前文提到的去年同期的高基数效应,这个数字乍一看还不算太糟。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奈雪的茶直营店的期內收入实际下降了8%至21亿元。这个下降大部分被公司加盟业务的增长所抵消,这一块业务去年下半年才启动,到6月底已有近300家门店。

在竞争对手争相开新店时,奈雪的茶并没有坐以待毙,不过它的扩张速度要慢得多。截至6月底,公司的直营门店数量为1,597家,较去年同期增长1.5%,但如果算上新开的加盟店,其整体的门店增长幅度要高得多。

该公司的所有指标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每笔订单平均销售额和平均单店销售额的大幅下降。这两种趋势都反映出,过去一年中国消费者日益谨慎,因为人们担心工作不保和房价下跌等问题。

在此期间,电脑和汽车等大件物品受到的冲击最大,人们也不太愿意在高端茶饮等非必需品上大手花钱。这迫使奈雪的茶等公司降低价格,奈雪的茶传统上被认为属于高端茶饮,每杯的平均价格不低于20元。这也对蜜雪冰城等竞争对手有利,蜜雪冰城的产品以价格低廉而闻名,有时候的价格低至4到5元。

奈雪的茶称,因为更多人为了省钱而放弃了茶饮,上半年每笔订单平均销售额,从去年同期的32.4元下降了15%至27.5元。每家茶饮店平均每日订单量从去年同期的363单下降27%至266单。

虽然奈雪的茶单店收入在下降,但劳动力、租金和原材料成本却没有下降,这些成本占总收入的比例都在上升,这部分是由于加盟扩张所致。最终结果是利润率大幅下降,如我们前面所说陷入亏损。

奈雪的茶现在确实没什么值得兴奋,除非你认为它市销率低,可能是一个买入的机会。它正被竞争对手迅速超越,而且该公司很可能在未来至少一两年内继续处于亏损状态。与此同时,其他一些申请上市的同行很可能会在明年成功上市,令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美的第三季度盈收双升

家电品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升9%至118.7亿元。 今年首三个季度,累计收入3,631亿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亿元。 公司首三个季度,在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是306亿元、281亿元及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团开盘升0.06%报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达生物达成百亿美元BD  股价为何下行?

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 重点: 信达生物在核心资产IBI363上采取 “Co-Co”模式,共同承担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 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有望成为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莫莉 近期,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对外授权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从7月的荣昌生物到10月的诺诚健华、翰森制药等公司,多笔大额对外授权合作公布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普遍冷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信达生物制药(1801.HK )在上周三达成的超百亿美元重磅大单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后当天股价在高开后迅速走低,最终收盘下跌1.96%。 10月22日早间,信达生物公布一项被业内誉为“历史级”的BD协议:公司与全球制药巨头武田制药(Takeda International, 4502.JP)达成一项涉及三款在研产品的全球战略合作。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还包括武田制药认购的1亿美元的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协议日期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20%。 这笔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药是全球知名跨国药企,2024年营收达30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拥有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商业化经验。无论是首付款比例和总成交金额,还是合作方的过硬能力,信达生物这笔交易可谓货真价实。可是,资本市场却并不买单,消息公布后 信达生物的股价竟然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累计下跌2%。市场的矛盾表现背后,既有市场对BD交易结构的短期误读,也隐藏着当前生物医药板块整体面临的估值压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创纪录的交易组合的管线产品,信达生物此次将三款核心在研产品 以“打包”形式授权给武田制药。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剂之后,IBI363所在的领域被寄予厚望成为肿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疗法。IBI363已进入多项注册临床开发,包括一项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IBI363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向美国FDA申请加速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IBI363这一核心资产,信达生物并未采取大多数BD常见授权海外权益、收取销售分成的方法,而是采用“Co-Co”模式(共同开发),双方将按武田60%、信达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担IBI363在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尤其在美国市场,双方将进行共同商业化,并按同样比例分享利润或分担亏损。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信达生物将商业化权益授予给武田制药。 此外,信达生物还将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双特异性ADC IBI3001授权给了武田制药。CLDN18.2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领域最热门的靶点之一,竞争激烈,武田获得了IBI343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IBI3001尚处于临床I期早期阶段,临床前数据显示出广阔且高安全性的治疗窗口,武田则锁定了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市场担忧“共同开发”成本 股价下行的背后,或许反应了市场对于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担忧。有观点认为,信达生物仍需承担40%的海外开发成本,需要有持续的、巨大的现金流出,相较于直接将权益卖出、只收取销售分成的“轻资产”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释短期利润,显得“不划算”。 但是,市场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达生物重视的长远发展,董事长俞德超在电话会议中强调,在“Co-Co”模式中,BD金额不是首要的,未来走向会如何才是关键。这意味着信达生物并非被动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决策和执行,这对于一家志在成为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的企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适应症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开发成本的确定性较高,武田承担60%后也能缓解信达的现金流压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点也与共同开发模式直接挂钩,因为信达生物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这使其有望成为继百济神州之后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这标志着中国药企出海从简单的权益授权,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自身商业化能力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阶段。 回顾信达生物2025年中期财报,其营收达到59.5 亿元,同比增长50.6%,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下盈利8.34 亿元,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当前信达生物的市销率约为11倍,而创新药另一大巨头百济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销率约为7.5倍,显示前者已得到较高溢价。当12亿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达生物的财务实力将得到极大增强,为其他管线的研发和自身的商业化建设提供充足“弹药”。…

简讯:中兴通讯第三季净利大减87%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达289.67亿元(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但净利润仅2.64亿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计,收入总额达1,005.2亿元,同比增长11.63%,净利润降至53.22亿元,按年下滑32.69%。期间营业成本大增30.08%至698.11亿元,增速远高于收入增幅。 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按年减少77.9%至17.77亿元,主要因购买商品、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报268.01亿元,按年减少15%。 中兴通讯A股周三低开7.9%,至中午休市报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众假期休市。该股在深证及港股在过去六个月均上涨近5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优步计划投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香港IPO

据彭博社周二报道,美国共享出行巨头优步科技(UBER.US)计划投资中国两大自动驾驶出租车营运商——小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PONY.US)及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WRD.US)即将在香港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IPO)。报道引述消息人士称,优步可能在小马智行的香港上市中投资约1亿美元,但未披露对文远知行潜在投资的金额。 小马智行拟在香港上市筹集近10亿美元资金,而文远知行的集资目标约为4亿美元。两家公司预计将于11月6日在香港挂牌交易。 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均于约一年前在美国上市。此次再赴港上市,正值越来越多在纽约挂牌的中资企业选择在香港进行第二上市,以对冲中美紧张关系带来的风险。优步此前已投资两家公司在美国的IPO,并与它们在全球多地合作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周二,小马智行美股上涨11%,较IPO发行价累升约68%;文远知行股价同日亦涨5%,但仍较其美国上市价低约2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