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0.HK
Ubtech Robotics set to keep stumbling into the red

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大,参与者包括小米、特斯拉、亚马逊、OpenAI

重点:

  • 优必选料半年收入增长快,惟市场预估未来业绩仍会见红
  • 人形机器人制造及营运成本高,手术机器人前景较俏

白芯蕊

全球人口老化及出生率低,已令多个国家面对劳动人口不足问题,变相拉高企业成本,但自从2022年底OpenAI推出ChatGPT后,加上特斯拉(TSLA.US)发布人形机器人技术,机器人作为AI大模型最重要应用场景之一,突然再被投资者高度关注。

港股虽然缺乏人工智能芯片股,但机器人概念股方面,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80.HK),去年12月29日于港交所挂牌,食正人形机器人狂热,上市后一度飙至328港元,远比招股定价90港元高2.6倍,及后市场热情冷却,优必选股价从高位回落超过一半。

公司最近公布,受惠教育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收入增长,加上持续推出消费级智能新产品,带旺硬件设备收入上升,预期截至今年上半年收入有望达4.5亿至5亿元(6,200万美元至6,900万美元),按年增加72%至91%。

尽管预计中期收入增长不俗,但市场相信优必选全年业绩仍要见红。国泰君安指优必选去年亏损12.3亿元后,料今年将蚀10亿元,明年亏损缩至7.9亿元,2026年才再进一步下降至蚀4.2亿元,显然扭亏为盈的道路相当漫长。

另一方面,优必选上市不足一年,突在8月1日宣布以大折让16%方式,配售142万股新H股,集资额却只得1.3亿港元,用作营运和发展等,反映财务压力不小。

200亿美元

所谓机器人,简单来讲是利用程序编制控制,透过感应器接收讯息,之后利用计算机分析数据后作出相关动作及行动。按应用领域分类,机器人可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目前人工智能经常提及的人形机器人,主要归入服务机器人类别,应用在教育培训、服务行业、公共服务等行业。

受惠人工智能普及,大型语言模型(LLM)推陈出新,配合芯片运算力提高,有望为机器人智能上注入新动力,令投资者认为“钱”途无限。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6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在服务领域中,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更有望突破200亿美元,单是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占全球四分一推算,届时内地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至最少50亿美元,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至于人形机器人竞赛中除了优必选外,还有特斯拉Optimus。此外,OpenAI在2月时亦宣布参战,与机器人初创企业Figure AI签署合作协议,计划进军人形机器人市场。其他对手还包括本田(7267.T, HMC.US)的ASIMO、小米(1810.HK)的CyberOne、亚马逊(AMZN.US)有份投资的Digit等等,更大强敌是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该公司经过多次易手后,现归韩国现代汽车(005380.KS)旗下。

除了行业竞争大外,人形机器人制作成本亦高,原因是整体按照复杂的人体结构设计,涉及大脑、关节、躯干等多个重要部分,需要大量零部件,加上行业处于发展初期,部分零部件要专门订制,无法通过规模效益摊薄成本,因此成本不菲,例如小米的CyberOne,生产成本达60至70万元,特斯拉Optimus则约10万美元,亚马逊Digit估算约25万美元。

成本有待下降

至于营运成本亦不平,以Digit为例,每小时营运成本达10至12美元,续航能力仅16小时,负重亦只得16公斤,亚马逊表明要提升大量生产,才能将营运成本大幅降至每小时2至3美元。

虽然人形机器人仍未成气候,估计未来两至三年多时间,中美企业仍处“烧钱”阶段,但全球整个机器人行业,个别领域早已有盈利公司出现,例如美国上市的手术机器人龙头Intuitive Surgical(ISRG.US),其产品在全球市占率达57%,具龙头地位,过去五年均录得盈利。据彭博数据显示,估计今年纯利有望达21.2亿美元,按年升18%。

内地方面,手术机器人虽仍处初步阶段,但由微创医疗(00853.HK)分拆的微创机器人(02252.HK),旗下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更于2022年获中国药监督局批准上市,至于骨科手术机器人鸿鹄,除了已获内地上市外,更获亚洲、北美、南美、欧洲和大洋洲五地认证。虽然微创机器人去年业绩仍录亏损,但在商业化进度良好下,去年收入已大升3.8倍至1.1亿元,市场估计2026年有望实现亏转盈。

总括来讲,机器人行业变量仍多,尤其人形机器人生产以至营运成本仍高,短中期内业务扭亏为盈机会不大。至于手术机器人竞争者较少,加上拥有人口老化概念,盈利前景亦较明确,因此若要投资机器人行业,押注手术机器人会较划算。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Lalamove relaunches IPO

新闻概要:拉拉科技实现两位数增长 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

这家物流服务供应商表示,將重啟香港IPO,计划在进一步拓展中国同城货运市场的同时,加速进军全球物流市场   余特莉 物流巨头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Lalatech)27日提交的最新上市申请文件,文件显示上半年营收及关键运营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带动整体收入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延续稳健上升势头。 拉拉科技运营两大物流品牌: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采用Lalamove,中国內地市场使用货拉拉。公司采用平台模式,通过整合海量承运商资源在线连接商户与司机,满足即时或预约货运需求。其一体化“闭环”平台可管理从下单支付到匹配、追踪及结算的全流程交易。该模式使其成为全球闭环“商品交易总额”(GTV)最大的物流供应商,去年以53.3%的份额主导该细分市场。 公司最新招股书显示其上半年GTV同比增长17.7%,从2024年同期的約50.7亿美元增至約59.7亿美元。当期内全球履约订单量达4.55亿,较去年同期的3.39亿单同比提升34.3%。 拉拉科技上半年营收同样保持强劲增长,同比攀升31.8%至9.346亿美元,经调整利润达2.716亿美元。其海外营收同比增长34.3%至8,89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6,620万美元),占营收总额比例由9.3%提升至9.5%。截至6月末,平均月活商户数达1,970万,平均月活司机数为200万。 Lalamove于2013年在中国香港创立,次年即同步进军东南亚及中国内地市场。此后持续拓展其他海外市场,包括拉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截至6月末,公司业务覆盖全球14个主要市场逾400座城市,凭借行业经验成功在多地复制其商业模式。公司表示,东南亚及拉丁美洲仍是未来投资布局及提升市占率的核心区域,同时计划今年进军中东等其他市场。 以GTV计,2024年海外同城道路货运市场规模约为中国市场的三倍。据招股文件披露,东南亚和拉美市场2024年合计实现1,243亿美元GTV,预计将以年均4.1%的增速增长,到2029年达1517亿美元。 拉拉科技表示,作为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领域的先行者,凭借其技术基础设施优势,公司在深耕核心同城业务的同时,亦可拓展城际货运市场。截至今年6月,超过70%的首次使用城际货运服务的商户是使用其同城货运服务的现有客户。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美的第三季度盈收双升

家电品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升9%至118.7亿元。 今年首三个季度,累计收入3,631亿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亿元。 公司首三个季度,在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是306亿元、281亿元及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团开盘升0.06%报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达生物达成百亿美元BD  股价为何下行?

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 重点: 信达生物在核心资产IBI363上采取 “Co-Co”模式,共同承担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 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有望成为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莫莉 近期,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对外授权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从7月的荣昌生物到10月的诺诚健华、翰森制药等公司,多笔大额对外授权合作公布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普遍冷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信达生物制药(1801.HK )在上周三达成的超百亿美元重磅大单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后当天股价在高开后迅速走低,最终收盘下跌1.96%。 10月22日早间,信达生物公布一项被业内誉为“历史级”的BD协议:公司与全球制药巨头武田制药(Takeda International, 4502.JP)达成一项涉及三款在研产品的全球战略合作。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还包括武田制药认购的1亿美元的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协议日期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20%。 这笔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药是全球知名跨国药企,2024年营收达30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拥有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商业化经验。无论是首付款比例和总成交金额,还是合作方的过硬能力,信达生物这笔交易可谓货真价实。可是,资本市场却并不买单,消息公布后 信达生物的股价竟然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累计下跌2%。市场的矛盾表现背后,既有市场对BD交易结构的短期误读,也隐藏着当前生物医药板块整体面临的估值压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创纪录的交易组合的管线产品,信达生物此次将三款核心在研产品 以“打包”形式授权给武田制药。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剂之后,IBI363所在的领域被寄予厚望成为肿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疗法。IBI363已进入多项注册临床开发,包括一项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IBI363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向美国FDA申请加速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IBI363这一核心资产,信达生物并未采取大多数BD常见授权海外权益、收取销售分成的方法,而是采用“Co-Co”模式(共同开发),双方将按武田60%、信达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担IBI363在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尤其在美国市场,双方将进行共同商业化,并按同样比例分享利润或分担亏损。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信达生物将商业化权益授予给武田制药。 此外,信达生物还将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双特异性ADC IBI3001授权给了武田制药。CLDN18.2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领域最热门的靶点之一,竞争激烈,武田获得了IBI343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IBI3001尚处于临床I期早期阶段,临床前数据显示出广阔且高安全性的治疗窗口,武田则锁定了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市场担忧“共同开发”成本 股价下行的背后,或许反应了市场对于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担忧。有观点认为,信达生物仍需承担40%的海外开发成本,需要有持续的、巨大的现金流出,相较于直接将权益卖出、只收取销售分成的“轻资产”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释短期利润,显得“不划算”。 但是,市场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达生物重视的长远发展,董事长俞德超在电话会议中强调,在“Co-Co”模式中,BD金额不是首要的,未来走向会如何才是关键。这意味着信达生物并非被动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决策和执行,这对于一家志在成为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的企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适应症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开发成本的确定性较高,武田承担60%后也能缓解信达的现金流压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点也与共同开发模式直接挂钩,因为信达生物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这使其有望成为继百济神州之后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这标志着中国药企出海从简单的权益授权,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自身商业化能力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阶段。 回顾信达生物2025年中期财报,其营收达到59.5 亿元,同比增长50.6%,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下盈利8.34 亿元,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当前信达生物的市销率约为11倍,而创新药另一大巨头百济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销率约为7.5倍,显示前者已得到较高溢价。当12亿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达生物的财务实力将得到极大增强,为其他管线的研发和自身的商业化建设提供充足“弹药”。…

简讯:中兴通讯第三季净利大减87%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达289.67亿元(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但净利润仅2.64亿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计,收入总额达1,005.2亿元,同比增长11.63%,净利润降至53.22亿元,按年下滑32.69%。期间营业成本大增30.08%至698.11亿元,增速远高于收入增幅。 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按年减少77.9%至17.77亿元,主要因购买商品、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报268.01亿元,按年减少15%。 中兴通讯A股周三低开7.9%,至中午休市报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众假期休市。该股在深证及港股在过去六个月均上涨近5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