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HK TSLA.US
This Chinese maker of electric vehicles has emerged as the No.4 auto brand in the world after Toyota, Volkswagen and Honda.

这家中国新能源车龙头,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品牌,仅次于丰田、大众汽车及本田

重点︰

  • 比亚迪最近公布盈利预喜,预计第三季净利润为95.5亿元至115.4亿元,同比大升最多一倍
  • 该公司在新能源车价格战中仍能维持盈利高速增长,市场认为受惠于垂直产业链,更有效控制成本

 

裴梓龙

今年初,新能源车掀起价格战,各大品牌相继减价抢占市场,到8月再打响次轮降价混战,特斯拉(TSLA.US)、比亚迪(1211.HK)、蔚来(NIO.US; 9866.HK)、小鹏汽车(XPEV.US; 9868.HK)、理想汽车(LI.US; 2015.HK)、零跑汽车(9863.HK)和上汽大众等多款新能源车纷纷降价,希望在消费不振的大环境下,捍卫市场占有率。

这场“无烟之战”虽然仍在继续,但两家巨头率先公布成绩,结果来自中国的比亚迪顶住了压力,相反特斯拉的业绩在价格战中暂告败阵。

根据比亚迪在10月17日晚上公布的第三季盈利预告,期内净利润在95.5亿至115.4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升67%至102%,平均每天赚逾1亿元;至于前三季度盈利在205亿元至225亿元,大增120%至142%。公司表示,旗下新能源车销量持续创新高,稳居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第一。

相反,特斯拉三季度盈利同比大挫44%至18.53亿美元(136亿元),收入233.5亿美元,增长速度为9%,比华尔街预期低,并创三年以来最小升幅。最令市场失望的是,特斯拉三季度毛利率受价格战严重拖累,比去年下降7.2个百分点,只有17.9%,是超过四年以来的低点。

业绩公布后,两家公司翌日股价高下立见,比亚迪大涨6.9%,反观特斯拉重挫9.3%,创三个月最大跌幅,上周更累跌逾15%。

近年比亚迪在国策支持下发展迅速,根据TrendForce的数据,以销量计算,该公司今年8月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品牌,仅次于丰田、大众汽车与本田,而比亚迪的纯电动车销售,与特斯拉的王者地位也只是一步之差。

截至今年9月30日的数据显示,比亚迪前三季度累计销量同比增长76.2%至207.9万辆,已完成今年目标300万辆的近70%,纯电动车销量共104.8万辆,同比增长八成。单计三季度,其电动车销量为43.16万辆,比二季度增长23%,特斯拉三季度的交付量则为43.5万辆,两者差距只有约3,400辆。

作为世界两大新能源车企,比亚迪一直在狙击特斯拉,去年相继推出对标特斯拉Model 3及Model Y的“海豹”及“海豚”车款。投行瑞银更拆解了“海豹”的成本,由于75%的零件由比亚迪自行生产,它比在上海超级工厂出产的特斯拉Model 3低15%,更比大众在欧洲生产的类似车型便宜多达35%。

大华继显(香港)策略师杨韵锐称,比亚迪三季度盈利增长的幅度高于整体销量,意味在市场大打减价战的时候,它每辆车的利润反而增加,这点最令市场惊喜。

他分析说,随着销量持续上升,规模效应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比亚迪有自己的电池,旗下也有比亚迪电子(0285.HK)提供零件及芯片,这种垂直产业链模式是其绝对优势,更容易控制成本。”

与特斯拉不同的是,比亚迪一直维持“车海战术”,推出大量车款,除了“海豚”及“海豹”外,下半年至少陆续推出其他6款新车,加上在高端市场部署了“仰望U8豪华版”,售价达109.8万元,助力盈利上升。

另一方面,比亚迪早在两年前已宣布“乘用车出海”计划,目前已经进军巴西、澳洲、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去年更打入欧洲19个国家,最近进一步在匈牙利首都开设两家门店,推出BYD ATTO 3、“海豚”及“海豹”三款纯电动车,是公司进入中东欧市场的首站。

海外增长成新引擎

比亚迪出海成绩相当不错,9月份乘用车出口量达28万辆,同比增长2.6倍,出口量占整体销量9.8%,公司更明言海外将会是主要增长引擎。为减低物流成本,比亚迪正在海外扩充厂房,去年9月在泰国购地建厂,估计主攻东南亚;今年1月宣布与乌兹别克汽车工业公司合作于当地生产,可能是为了进军中东;7月再宣布于巴西设厂,可想而知其海外扩充的野心。

杨韵锐认为,特斯拉在海外增长有一定阻力,例如难以进入低价的东南亚市场,“相反比亚迪有能力推出廉价车款,其次是充电问题,由于欧洲的充电设备仍然不足,特斯拉是纯电动车,而比亚迪有提供混能车,加上车价具竞争力,因此看好公司在欧洲的发展。”

从估值上看,比亚迪的预测市盈率只有22倍,特斯拉则为约56倍,前者相对被低估,估计部分是反映股神巴菲特的沽货压力,以及中国整体股市疲软。

但是,一众投资银行仍然看好比亚迪,高盛认为公司业续比该行预期更佳,而电池原材料成本下降,有助抵销价格战的影响,重申“买入”评级,目标价321港元。野村则相信,比亚迪将进一步巩固市场领先地位,受益于持续增长的业务规模,评级“买入”,目标价上调7.3%至382港元。

看得“最牛”的投行是美银,把比亚迪2023年至2024年销售预测调高,每股盈利上调24.9%及13.6%,至11.18元及12.88元,目标价更高达431港元。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吉利入股雷诺巴西 获得本地化产销资源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0175.HK)11月3日宣布,与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及法国雷诺集团(RNO.PA)签署巴西战略合作最终协议,吉利将收购雷诺巴西公司26.4%股份,并共享其工厂产能与销售网络。 据财新报道,雷诺巴西公司总估值约合135.84亿元(19.1亿美元),吉利汽车和吉利控股集团主要通过技术资产入股,对应估值分别约为33.45亿元和9.44亿元,吉利汽车仅需额外现金出资约5.85亿元。 吉利控股集团是吉利汽车控股股东,按照此前发布的交易公告,吉利汽车和吉利控股在雷诺巴西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1.29%和5.11%。 雷诺集团称,雷诺巴西公司已成为吉利旗下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巴西的经销商,目前纯电动车型EX5已通过雷诺品牌经销商渠道全网销售。雷诺集团还将采用吉利的一款新能源汽车架构,推出本品牌新能源产品,雷诺巴西公司的Ayrton Senna工厂将共同生产吉利品牌与雷诺品牌车型。 吉利汽车股价周三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7.42港元,跌0.8%。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雅居乐10月销售环比升同比跌

房地产开发商雅居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3383.HK)周二公布十月份销售数据,全月预售金额为7.1亿元,较9月份上升54%,但与去年同期比较,则大跌49%。 10月份销售的建筑面积为8.3万平方米,较9月上升48%,但按年则下跌30%。上月每平米均价为8,517元,环比上升3.3%,但同比则下跌37%。 今年首十个月,雅居乐预售金额累计为74.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35.6亿元,大幅下跌45%。 雅居乐周平开报0.425港元,过去一年公司股价从高位下跌近6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ird-quarter revenue sets new record as Lens Technology approaches second “iPhone moment”

三季度营收创新高 蓝思科技迎第二个“iPhone时刻”

蓝思科技押注AI眼镜与具身智能,试图在下一轮科技浪潮中,再次打造新的高光时刻 重点: 第三季营收207亿元,同比增19.3% AI可穿戴设备与具身智能成为新增长动能   李世达 20年前,湖南的一间玻璃工厂,靠着一片防刮玻璃敲开了苹果供应链的大门;20年后,这家名为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613.HK; 300433.SZ)的精密制造大厂,正尝试在AI浪潮中为自己找到第二个“iPhone时刻”。 公司创办人周群飞,从蓝领女工到“果链女王”的奋斗故事堪称传奇。她在2003年创立蓝思科技,以蓝宝石和钢化玻璃加工技术打入苹果供应链,成为iPhone、iPad、Mac系列的核心供应商,成为全球精密制造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 蓝思科技近日公布7月登陆港股后的第二份业绩报告。2025年前三季度收入536.63亿元,同比增长16.08%;净利润28.43亿元,同比增长19.91%。其中第三季度单季收入按年增19.3%至207.02亿元。净利润达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12.6%。 蓝思的传统业务——手机玻璃与结构件制造——依旧稳健,但真正让市场侧目的,是它押注的新方向。公司表示,增长动能除来自传统手机业务回暖,更源于AI可穿戴设备与具身智能等新业务逐步放量。 16岁就与玻璃为伍的周群飞,深知企业的经营如同玻璃般脆弱。当市场周期更替、智能手机增长放缓,蓝思开始在智能眼镜、具身智能和高端机器人领域全面布局。 加码布局AI眼镜 在AI眼镜领域,蓝思称已为北美头部客户提供精密结构件、光学与声学模组。外界普遍认为,市场普遍推测其北美头部客户即是Meta(META.US)。Meta与雷朋(Ray-Ban)共同推出的AI眼镜,结合语音助理、影像识别与实时翻译等功能,被视为“AI时代第一款真正商用化的智能可穿戴产品”,自2024年底上市以来销量超出预期。 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与Counterpoint数据,2024年全球AI/AR眼镜出货量约670万副,2025年预计将达1,200万副,年增近80%,其中Meta出货占比逾40%,居全球首位。这一增长对蓝思科技尤为关键,因为公司不仅提供镜片与结构件,更逐步切入SMT(Surface-Mount Technology)模组、无线充电与整机组装等高附加值环节。 虽然公司未单独披露AI眼镜收入,但从第三季度营收及毛利的持续提升来看,该领域贡献已开始显现。管理层在投资者交流中指出,公司“AI硬件业务已进入批量交付阶段”,有望成为2026年业绩的主要增长来源。随着Meta AI眼镜出货放量,蓝思有望在未来几季持续受益。 公司并在长沙成立一家光电公司子,专注研发光波导镜片与高附加值元件,明确瞄准AI眼镜与AR显示市场的核心零部件。今年2月底,公司也与AI眼镜制造商杭州灵伴科技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提供技术与产业链支持。 在具身智能方面,蓝思十年间持续布局,现已建成人形与四足机器人制造平台。旗下新总部与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将于11月启用,年出货人形机器人3,000台、机器狗超万台,产品已供应至北美及国内头部企业。蓝思的制造与供应链能力,使其有机会成为AI机器人产业的上游核心供应商。 蓝思于7月在香港上市,当时募资约47.68亿港元,其中48%用于扩展产品组合、28%投入海外业务。截至9月底,尚有约七成募集资金未动用,主要保留用于海外产能建设与AI新业务投资,意味公司仍具较强的现金储备与扩张弹性。 构建海外产能 截至第三季度末,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58.44亿元,虽同比小幅下降约7%,但仍保持稳健。手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仍有72.6亿元,为后续研发与扩产提供充足支撑。另外,公司在建工程金额增加约47.94%,主要来自越南与泰国新厂建设,为海外订单与AI硬件量产做准备。 从估值层面看,蓝思科技目前港股市盈率约为31倍,高于舜宇光学(2382.HK)的24倍及大立光(3008.TW)的13倍。反映了市场对AI可穿戴设备及具身智能业务的较高预期。也意味蓝思不再被视为单纯的苹果代工厂,而是AI硬件的制造商。如未来AI眼镜出货如期成长,公司在具身智能与AR光学领域的布局将更具说服力,其估值或仍具上行空间;但若进度不及预期,短期波动风险亦需关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星巴克以40亿美元估值向博裕资本出售60%中国业务权益

连锁咖啡巨头星巴克公司(SBUX.US)周一宣布,已与中国领先投资机构博裕资本(Boyu Capital)达成协议,成立合资企业共同经营其在中国的零售业务。根据协议条款,博裕将向星巴克按40亿美元企业价值付款,以获得合资企业最多60%的股份。星巴克将保留40%股权,并继续拥有品牌与知识产权。 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继续拥有品牌与知识产权。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包括出售控股权所得、持股价值,以及未来十年以上品牌授权收入的净现值。新公司总部将设于上海,将营运目前全国约8,000间门店,并计划长期拓展至20,000间。 星巴克董事长兼CEO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博裕的本地经验将加速公司在中国的扩张,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博裕合伙人黄宇铮(Alex Wong)则称,双方将结合星巴克的全球品牌力与博裕的市场洞察,共同推动创新与在地化发展。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星巴克于1999年在中国开设第一间门市,至2015年中国已发展成为该公司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该公司近来在中国的业务表现欠佳,主要因面临以瑞幸咖啡(LKNCY.US)为首的一批本地竞争对手的挑战,这些品牌的咖啡价格通常更为低廉。 博裕资本成立于2010年,是中国最大的私募投资公司之一,主要投资领域包括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消费品与零售以及媒体和高科技等。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