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G.US
GreenTree returns to profitability

在7月因新增餐饮业务而带动股价大幅上涨后,市场对格林酒店的最新财务业绩更为谨慎

重点

•  格林酒店今年上半年收入增长12.1%,恢复盈利

•  尽管关停了64家餐厅,但近期的收购令2023年上半年亏损1,410万元

     

谭英

随着游客和差旅人士在疫后重新上路,格林酒店集团(GHG.US)的酒店业务如日中天。其上周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这家中国第四大酒店运营商从2022年的严重亏损中恢复过来,实现盈利。

表现强劲的核心酒店业务,带动了格林酒店的整体业务,包括3月通过两次收购,从创始人手中收购的餐饮业务。在2022年上半年亏损后,格林酒店今年重回增长轨道。截至6月的中期业绩,收入同比增长12.1%至7.94亿元(1.09亿美元),并以1.77亿元的净利润扭亏为盈。

关于这家公司,近期的消息可谓好坏参半。

好消息主要来自格林酒店核心的酒店业务,在六个月内的收入同比增长23%至5.63亿元,净利润1.92亿元,扭转了年前中国严格的疫情管控导下,导致3.61亿元的亏损。

不太好的消息则来自餐饮业务,尽管格林酒店关闭了64家亏损的连锁餐厅——其中大部分位于超市内,但餐饮业上半年仍亏损1,410万元,营收2.32亿元。

格林酒店的股价在业绩公布的第二天小幅下跌,但之后止跌回升,截至周三收盘,该股较业绩公布前上涨5.4%。有几家分析机构关注该公司,7月和8月接受雅虎财经调查时,其中很多对该股给出了“持有”评级,不过到了9月,它们变得看好该公司了。

格林酒店市值4.58亿美元,市盈率为22倍,显然没有像亚朵(ATAT.US)或华住(HTHT.US)等同行那样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这两家的市盈率分别为62倍和84倍。然而,与市盈率同为22倍的全球市场领导者万豪国际(MAR.US)相比,格林酒店看上去更健康。

但这里我们应该注意,万豪国际的市盈率可能反映了疫后全球旅游热潮的见顶。因为世界大部分地区去年就恢复旅行。相比之下,中国恢复出行的时间,比世界其他地区晚了大约一年,去年年底结束新冠疫情管控后才开始出现。

格林酒店公布一季度业绩后,收到了更为积极的回应,那时的业绩显示中国旅游复苏刚刚开始。在7月初公布业绩后的数周时间里,其股价涨幅超过20%,达到年内新高。但之后,随着中国疫后经济显示出越来越多的放缓迹象,该股基本呈下跌走势。

亏钱的餐饮业务

对于格林酒店来说,投资者热情减弱,可能反映出他们对其餐饮业务持续亏损的担忧。格林酒店还承认,后疫情时代消费趋势正在发生变化。其新收购的两家连锁餐厅——大娘水饺和鹿港小镇,此前均为格林酒店创始人徐曙光所有。他还拥有格林酒店83.9%的投票权。格林酒店表示,餐饮可以很好地和酒店互补,因为与酒店住宿相比,餐饮服务的需求更加稳定,受“酌情支出”的影响较小。

公司表示,问题在于消费者正在避开超市,并且越来越被餐饮独立品牌吸引,而格林酒店的很多餐厅就开在超市内。超市里人群拥挤和对传染病挥之不去的恐惧,也可能是因素。格林酒店餐饮业务单店日均销售额为6,213元,同比增长22.9%。尽管亏损同比收窄,但还不足以让餐饮业务盈利。

格林酒店上半年关闭的64家餐厅,大部分都开在超市里。徐曙光说,独立店铺更受消费者欢迎,但重组需要时间。他告诉投资者,虽然格林豪泰可能希望在2023年开设20到30家新餐厅,但它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增长,确保不会消耗大量现金,并确保我们能够抓住消费趋势”。

另一个让投资者望而却步的潜在原因,可能是格林酒店过去曾经多次调整业务方向。它与雅阁品牌的收购持续了三年,去年因一场至今尚未解决的纠纷而终止。2019年,它的第二笔收购是国内的一家连锁酒店——都市酒店集团70%的股份,最终以一场不太激烈的分手告终,原所有者同意回购股份。

因此,投资者可能会持观望态度,想看看格林酒店究竟是认真对待它新的餐饮业务,还是一时之性。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旅客重新开始商务和休闲旅行,格林的酒店业务正处于最佳时机。该公司近90%的酒店都属于中档或经济型酒店,不过它也在进军更高端的市场。徐曙光表示,他预计在2023年将签署600家新酒店合同,到今年年底将有420家新酒店到位。

格林酒店于2004年成立时,中国的旅游热潮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过去二十年里,这个行业迅速发展。预计今年国内游客将达到55亿人次,而格林酒店是该行业最大的企业之一,在全国拥有4,108家酒店,其中大部分位于城市核心地段之外的地方。

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在2022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严格的防疫措施,中国酒店行业遭受重创,但现已大幅反弹,预计到今年年底,至少将达疫情前水平的90%。

格林酒店今年上半年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revpar)比2022年增长35.8%,这是酒店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它在酒店领域的强劲表现能否吸引更多投资者,尤其是在中国后疫情时代复苏放缓的情况下,仍是一个未知数。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博雷顿折让15%配股 集资2.5亿港元

电机制造商博雷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33.HK)周日公布,拟配售最多1,000万股新股,占扩大后H股3.98%,配售价25.08元,较上交易日收报折让14.98%,集资总额2.51亿港元(3200万美元)。 公司公布,集资所得款项70%拟用于团海外光伏及储能项目的投资及开发;15%偿还计息借款;余额拟重点投入多模态大型模型驱动的无人驾驶矿卡协同调度系统研发、商业化及示范应用。 博雷顿股价周一低开,至中午休市报27.92港元,跌5.36%。该股于今年5月在港交所上市,过去一个月累跌逾2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

简讯:中伟新材低位定价 首挂午收仍挫5%

新能源材料生产商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579.HK)周一在香港挂牌平开报34港元,股价之后回软,中午收市报32.3港元,跌5%。 公司发售1.04亿股,每股售价34至37.8港元,最终以低位定价。公开发售录得超额26.9倍,国际配售则录得超额3.08倍,集资净额34.3亿港元。 去年公司收入增长17.4%至402亿元,但盈利不升反跌,按年下挫24.7%至14.67亿元。今年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业绩,收入同比升6.1%至213.2亿元,但盈利则下跌14.8%至7.53亿元。 集资所得的50%,将用作扩大生产及供应链能力,约40%用于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及推进数字化,余下10%作为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oodbaby makes strollers

生育低迷关税打击 好孩子叫苦连天

全球最大婴儿手推车与安全座椅生产商好孩子,正受美国关税与中国生育低迷的双重打击 重点: 公司今年前九个月的收入下滑,在上半年录得小幅增长后再度转为收缩 亚洲和欧洲市场的增长,正抵消美国市场的疲弱销售   谭英 当好孩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1086.HK)在2010年启动香港IPO时,受惠于新兴中产阶级家长渴望为孩子提供最好用品的需求,公司已连续17年成为中国婴儿手推车市场的领导者。其后,公司利用上市所得资金展开全球并购,最终成为全球最大的婴儿手推车及儿童安全座椅供应商。 除了在中国本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外,公司亦在1996年成为美国最大婴儿手推车供应商,并在七年后登上欧洲市场首位,为Quinny、Nike Kids和Tommee Tippee等品牌代工生产产品。 然而,受多项不利因素拖累,公司近期发展不再如此强劲,这些因素包括中国出生率下滑、本土消费者愈加谨慎,以及今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些挫折在公司本月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中表露无遗,数据显示其表现较上半年已显乏力的业绩进一步恶化。 最新报告,好孩子国际今年首九个月收入按年下跌1.1%至64.2亿港元,在2025年上半年曾录得2.7%的收入增长后,再度陷入收缩。其中,内地gb品牌表现最差,期内收入大跌18.1%;旗下婴儿安全座椅品牌 Evenflo下滑 10.9%;设计谘询业务Blue Chip收入则按年下降19.9%,反映其客户在美国关税动荡下的脆弱性。 不过,上述跌幅在一定程度上被高端婴儿车品牌Cybex的增长所抵销。该品牌期内收入上升11.7%,并占集团总收入的57.5%,成为主要支撑来源。 公告发布后的四个交易日内,好孩子股价曾下跌4.2%,惟其后收复失地。然而,该股最新收市价1.19港元仍仅为其4.90港元上市价的五分之一。这对一家曾经看起来潜力无限的上市公司而言,显然称不上是一个亮眼的成长故事。 好孩子未在最新报告中披露盈利数据,仅提供有限资讯。但公司8月发布的中期业绩显示,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大跌43.7%至1.055亿港元;期内净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至2.5%。因此,可以合理推测,相关盈利指标在第三季大概率持续恶化。 在中期业绩公布前不久发布的盈利预警中,公司将利润下滑归咎于美国业务疲弱,虽然其他地区的业务有所改善,部分抵销了相关影响。削弱盈利的其他因素,还包括为符合汽车安全座椅新监管标准而产生的额外成本,以及更高的推广与市场营销开支。 好孩子早期的成长,很大程度反映中国制造业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崛起历程,以及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产业规模进一步攀升。 公司由现年76岁的宋郑还创立,他曾是一名中学副校长,并于1989年至1993年期间负责学校附属工厂的管理。在政府鼓励民众创业的背景下,他发明了“推摇两用”婴儿推车,并以“好孩子”品牌推向市场,最终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产品名称。 全球并购扩张 2014年,公司先后收购了德国儿童安全座椅品牌Cybex,其创办人Martin Pos 目前仍出任好孩子董事会成员;同年又收购创立于1920年的美国公司 Evenflo。Evenflo最初以生产奶瓶起家,后来逐步将产品线扩展至儿童安全座椅与婴儿手推车等品类。 据多家媒体报道,美国自今年4月起对婴童用品加征关税后,婴儿手推车、儿童安全座椅等主要品牌价格迅速上调,其中手推车平均涨价25%,儿童安全座椅平均涨价20%。这可能是令好孩子今年上半年毛利率按年下降3个百分点至 49.6%的原因之一,显示其关税成本转嫁能力受限,部分成本需自行消化。 由于美国市场占好孩子今年上半年销售额约三分之一,上述关税冲击显然是个坏消息。不过,与同样在美国市场建立产品主导地位的其他中国制造商一样,好孩子亦正进行调整,而公司目前的市盈率仅约7倍,估值显得相对偏低。 好孩子国际在美洲地区的收入占比已被其欧洲业务超越,欧洲板块收入占比由…
Seeking a profile boost, Boxihe pivots to Hong Kong IPO

腾讯及启明创投撑腰 伯希和转攻港股上市

户外服品牌伯希和正申请在港上市,由于中国内地性能户外服饰人均支出仍远较美日低,伯希和所处的市场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重点: 获腾讯及启明创投入股 广告开支占比高,拖低2025上半年纯利增长   白芯蕊 中国零售业有回暖迹象,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年升3%,好过市场预期,加上港股气氛仍炽热,除科技股寻求在香港上市外,高性能户外服饰及装备品牌商伯希和户外运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也在港递交上市申请文件。 集团前身为险峰服装,由公司主席刘振2006年成立,最初只是经营海外品牌服装出口贸易,2012年推出旗舰品牌伯希和,随着品牌迅速获得认可,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按2024年零售额计算,伯希和跻身中国内地三大本土高性能户外服饰品牌,市场份额达5.2%。 腾讯持股逾一成 伯希和原先计划在内地深圳交易所上市,但集团称由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市场,能提供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渠道,增强融资能力及股东基础,因此转到香港寻求上市。 上市前,集团股东阵容强大,当中包括腾讯(0700.HK)及内地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启明创投,分别持有10.7%和5.4%股权,至于大股东为刘振及其配偶花敬玲,合共持有63.2%股权。 虽然2019年全球爆发新冠疫情,但无阻户外服饰行业增长,单是中国市场规模从2019年1.7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2.03万亿元,复合增长达3.1%,当中伯希和主攻的功能性服饰的市场增长更快,同期复合增长达10.3%,占2024年中国户外服饰行业规模的23.9%,达4,843亿元。 随着户外活动越来越受欢迎,消费者越发重视服饰的技术特性、耐用性及功能性,市场估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达8,231亿元,相当于2025年至2029年复合增长加快至10.9%。 尤其是中国高性能户外服饰人均支出仍低,参照2024年数据,人均支出仅73元,对比美国及日本,其人均支出分别达440元及170元,明显落后一大截,意味中国高性能户外服饰未饱和,伯希和作为龙头之一,未来仍有增长空间。 第二大冲锋衣裤 特别是伯希和在冲锋衣裤行业表现突出,更是中国第二大冲锋衣裤品牌,冲锋衣裤为高性能户外服饰重要类别,为在户外活动中抵御极端天气而设计的高性能外套,公司在2024年市场份额6.6%,平均售价为400至1,000元,该业务在2024年及2025上半年毛利达5.81亿元和2.3亿元,占集团总毛利的55%和40%。 在销售上,内地线上零售生态发达,伯希和以网上直接面向消费者(DTC)模式和电子商务平台为主,例如天猫、抖音及京东,当中线上门店数量由2022年的37家,增至2025上半年的62家,至于透过旗舰店及向电商平台销售所产生的收入,便分别占集团总收入76.5%和70.7%。 除线上布局外,伯希和为增加与消费者互动及黏性,正扩大线下销售渠道,截至2025年6月底,集团拥有163家线下零售店,主要位于内地一线及二线城市未来亦计划稳步实体零售店网络,重点关注经济实力强劲兼户外消费潜力高的城市。 广告占比逾四成 尽管集团积极布局线上与线下业务,带动2024及2025上半年销售收入增长94%和62.3%,但纯利增长却明显放慢,由2024年按年升86.3%,大幅放慢至2025上半年的3.7%增幅;其中集团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比大幅攀升,分别由2023年和2024年的30.5%和33.2%,急增至2025上半年的41.5%,最终拉低伯希和纯利增长。 环顾香港上市的内地体育用品股中,包括安踏体育(2020.HK)、李宁(2331.HK)及特步国际(1368.HK),目前的预期市盈率为15.7倍、16倍及9.8倍,但市值差异大,当中安踏市值已超过2,200亿港元,李宁则不足500亿港元,特步市值更细,目前约150亿港元左右。 整体来讲,伯希和作为中国第二大冲锋衣裤品牌,若以15倍预期市盈率上市,其估值实属合理,一旦低于10倍,估值更吸引,但集团最大问题是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比大幅攀升,一旦占比由升转跌,将有助盈利重拾增长,甚至有能力挑战安踏及李宁地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