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36.HK
The Chinese steel-trading platform is applying to trade on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 after merging with its shell company partner.

内地钢铁交易网站找钢网向港交所递交“去SPAC”上市申请,成功后将是本港首宗案例

重点︰

  • 找钢网与Aquila Acquisition的并购交易,议定估值高达百亿港元
  • 截至今年1月底,找钢网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余下1.29亿元

 

裴梓龙

终于,水尽鹅飞的港股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市场有了新消息。

找钢产业互联集团(ZG Group, 找钢网)在3月10日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将与招银国际资管等成立的SPAC Aquila Acquisition Corporation(7836.HK)合并,以类似反向收购的“去SPAC(De-SPAC)”方式在港上市,估值约100.04亿港元,如果成功,将成为香港第一家SPAC并购交易,为沉静的SPAC市场带来喜讯。

去年8月31日,Aquila宣布与找钢网合并,当时预计在去年四季度完成交易,但一直未有进一步消息,首先因为港股市场表现疲弱,但最重要是等待中证监为其上市“开绿灯”,而这次找钢网正式递交上市申请,也意味已获得中证监批准。事实上,找钢网2018年曾尝试在港交所上市,最终失败而回,这次可谓变阵再战港交所。

不过,找钢网在2021年至2023年分别净亏损2.74亿元、3.66亿元及4.69亿元,三年合共亏损11.12亿元。连年亏损,公司都有解释,2021年亏损是因为公司处于由“重”到“轻”转型阶段,以及组建销售及营运团队,并发展一站式数字化基础设施;2022年则诿过于新冠疫情;到了2023年亏损增加28.1%,公司解释是因为一次性3.43亿元以股份为基础的开支,以及同样属一次性的与SPAC并购交易有关的3,960万元专业费用。如果撇除这两项,2023年的净亏损为8,360万元,比2022年净亏损3.66亿元大幅收窄77.2%。

中国的钢铁市场需求一向庞大,但是供应和需求都非常分散,地域覆盖受限制,分销层级多,导致整个钢铁交易价值链成本高、效率慢及透明度低,所以一直以来内地的钢铁行业对使用数字化平台转型,以达到减低交易成本的要求非常大,找钢网就抓住了这个机遇。以2022年在线钢铁交易吨量计算,找钢网是全球最大的三方钢铁交易数字化平台,目前更将业务逐步拓展到非钢铁工业原材料市场,包括电子元器材、电工电气和五金机电等。

自找钢网于2019年实行平台化后,数字平台的三方钢铁交易吨数增长不错,去年达到3,530万吨,约占中国三方在线钢铁交易总吨量的38%,公司的交易总吨量由2021年的3,560万吨增至2023年的4,900万吨,复合年增长率达17.3%;而公司的商品交易总额(GMV)也从2021年的1,872亿增至去年的1,955亿元,截至去年底,找钢网的数字化平台连接超过12,600名注册卖家及逾177,000名注册买家,大多数都属于中小企业。

曾经在电竞业发展、也当过老师的找钢网创办人兼行政总裁王东,于2008年进入钢铁行业。在工作中,他发现买家在购买钢铁的过程非常复杂,售前要询价、比对价格、议价、锁货;销售中有结算、付款等,售后则要开发票等,起初王东只想做一个钢铁版的“去哪儿网”,主要是帮助买家通过搜寻直接找到货源,改变繁复的交易过程,成为找钢网的雏型。

曾获6轮融资

2012年,王东与拍挡王常辉和饶慧钢成立了找钢网前身上海钢富,同年完成A轮融资,其后在2013年、2014年、2015年、2018年共得了5轮融资,6轮融资获得近25.28亿元资金,估值由当初的3,000万元大增至79.3亿元,翻了近263倍。

找钢网这次上市,是采用同股不同权的架构,紧随SPAC并购交易后,王东及王常辉将拥有公司约65.7%投票权,而包括王东和王常辉在内的一致行动人士,将有公司约66.9%投票权。

找钢网如果想继续拓展业务,需要投入更多资本,但据招股文件显示,截至去年底,其流动负债达113亿元,但今年1月底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1.29亿元。这次合并,找钢网最多可以获得9.59亿元,其中约25%将用于通过数字化加强服务供应、约20%用于扩大买家群体并增加黏性、约20%用于加强技术,约25%探索跨行业扩张。

自港交所2022年批准SPAC上市后,目前也只有5家SPAC成功登陆,然而香港的SPAC与美国或新加坡不同,对发起人、投资者及独立第三方投资者(PIPE)都有更严格的要求。而事实上,5家已在港上市的SPAC,全部都在2022年上市,由于SPAC要在两年内找到并购目标,故今年将是它们的最后限期,这5家SPAC除了Aquila外,还有Vision Deal(7827.HK)、汇德收购(7841.HK)、Interra(7801.HK)和TechStar(7855),其中Vision Deal去年底也宣布计划与内地社交平台趣丸集团合并,估值达82.15亿港元,是继Aquila后第二家公布并购交易的SPAC,至于其他三家SPAC仍未宣布任何并购目标。

对于一家三年亏损超过11亿元的公司,以百亿港元估值上市,是否过高实属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找钢网最后能成功与Aquila合并上市,至少可以让沉寂多时的SPAC市场泛起一点涟漪。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云锋金融获批开展虚拟资产业务

金融科技保险供应商云锋金融集团有限公司(0376.HK)周二表示,香港证监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已批准一项申请,将其现行证券交易牌照升级为涵盖虚拟资产交易服务。 公告发布后,股份周三飙升28%,创七年新高,收盘报5.42港元。其他港交所上市公司在宣布虚拟资产相关事宜后,也录得较大涨幅。 上月,云锋报告称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23%,至6.86亿港元,利润则增长142%至4.86亿港元。 加密货币挖矿和交易在中国大陆属非法,但在香港却是合法。众多企业正在香港试水虚拟资产投资及提供相关服务。香港于8月1日推出稳定币监管框架,为发行方订立许可与合规要求。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宁德时代江西锂矿即将恢复生产 快于市场预期

中国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3750.HK; 300750.SH)旗下位于江西宜春的枧下窝锂矿,在停产近一个月后,即将重启运营。该矿于8月9日采矿许可证到期,并于8月10日全面停产,此举曾一度推动中国碳酸锂价格在短短10日内上涨24%。 据CnEVPost报道,宁德时代子公司宜春时代新能源矿业周二召开“枧下窝锂矿复产工作会议”,会议上透露江西省枧下窝锂矿采矿权证及采矿许可证审批进展顺利。消息人士称,恢复速度“快于市场最乐观预期”。 停产期间,中国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自每吨70,000元跃升至86,500元,反映供应收缩带来的即时冲击。虽然近期价格回落至约75,000元,但波动显示锂供应对新能源汽车成本结构的重要性。碳酸锂与磷酸铁是锂铁电池的核心原料,占电动车整体成本比重甚高。 宁德时代港股周三高开,至中午休市报432.8港元,升0.4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oya makes cosmetics

珀莱雅能否将成功经验复制全球?

营收增速放缓之际,为提振海外扩张之势,这家中国化妆品龙头企业正寻求赴港二次上市 重点: 珀莱雅正筹划赴港上市,作为对A股地位的补充,并为跻身全球十大化妆品企业而募集资金 尽管野心勃勃,但经历五年强劲增长后,公司今年的核心护肤品增速已然放缓 谭英 2024年,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603605.SS)实现重大突破,成为首家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大关(14亿美元)的中国美妆企业,这标志着公司十年规划取得重要进展。事实上,创始人兼董事长侯军呈认为,要跻身全球十大化妆品企业,需要每年营收达到500亿元。 然而,珀莱雅最新发布的2025半年报似乎为上述前景蒙上阴影,尽管公司披露拟通过赴港上市,作为A股上市地位的补充,并募集资金提升全球知名度,但财报显示其营收增速放缓。市场关注焦点则恰恰完全落在增长放缓上,财报发布后两周内,投资者抛售导致公司股价跌幅逾10%。 许多在沪深交易所挂牌的企业,因看上香港市场的国际化而选择再赴港上市,珀莱雅若实现"A+H"上市,亦属顺应潮流。公司于2017年在A股上市,募资7.67亿元,后股价累计上涨四倍,早期投资者回报丰厚。 为实现全球布局,珀莱雅去年在巴黎设立欧洲研发中心。侯军呈去年12月向股东透露,计划“收购具有历史积淀与核心技术的欧洲品牌”,瞄准总价不超过5亿美元的护肤品及香水领域。 这家公司在其英文领英主页宣称:“赴港上市不仅能更有效触达全球投资者、传递品牌价值,还将加速多品牌矩阵国际化进程”,并指 “此举将助力吸引亚太地区核心消费群体与优质合作伙伴,为海外业务高速扩张提供支撑”。 珀莱雅当前市值逾320亿元,意味潜在港股上市募资规模可达数亿美元。 2024年,珀莱雅实现108亿元营收,同比增长21%,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净利润劲增30%至16亿元。 这些增长几乎全部来自国内市场,即使正值中国经济放缓、消费者捂紧钱袋。去年,这家公司在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收入仅1.406亿元(占总营收1.3%),尽管同比增幅达69%。公司在去年12月发布会上表示:“将持续探索和试水,深耕日本和东南亚市场,打磨产品的同时逐步渗透线下渠道。” 2006年,珀莱雅发轫于下沉市场,采取数字化优先策略,避开与国际大牌正面交锋。公司是首家在拼多多开设旗舰店的中国美妆企业,拼多多是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首选。除核心品牌珀莱雅护肤品外,该公司还培育了多个子品牌。 全球劲敌环伺 不过,面对法国欧莱雅(OR.PA)、西班牙普伊格(PUIG.MC)、日本资生堂(4911.T)等国际巨头,已属艰巨挑战,更遑论本土后起之秀。珀莱雅半年报显露增长见顶迹象,财报传递多重警报,营收与盈利增速骤降,核心珀莱雅护肤品线收入出现萎缩。 公司上半年营收53.6亿元,同比仅增7.2%;净利润7.99亿元,虽实现13.8%的增长,但仍远低于历史增速。占营收74%的珀莱雅品牌产品,收入同比微降0.08%至39.8亿元,为五年来首度下滑。同期,销售费用增长13.64%至26.6亿元,研发费用却持平,令一些分析师担忧,在功效型新品与细分赛道日益驱动增长的国内市场,此举恐难支撑后续发展。 志在角逐全球市场之际,珀莱雅本土大本营正遭受国内竞品日益严峻的挑战。对手毛戈平(1318.HK)和上美股份(2145.HK)上半年营收与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前者营收劲增31.3%至25.8亿元,后者增长17.3%至41亿元。 毛戈平着力布局体验式线下营销,在全国120个城市设柜并配备逾3,000名美妆顾问。反观珀莱雅,96%收入依赖线上渠道。上美股份则收缩达人带货策略,凭借韩束护肤品牌,强化抖音自有内容投放。 作为行业龙头,珀莱雅仍有底牌应对高增长对手的冲击,收购日本洗护品牌Off & Relax,该品牌上半年营收飙升103%至2.79亿元;另一宣称“致力于跳出主流叙事”的子品牌Insbaha原色波塔也表现强劲,营收增长80%至9,700万元。 中期业绩公布后,券商观点出现分化。杰富瑞将评级由“买入”降至“持有”,目标价从115元下调至102元;中信证券则肯定珀莱雅“新品梯队”建设与成本管控成效;招商证券维持“强烈推荐”评级,预计2025至2027年净利润将勉强维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12%、13%和10%。 珀莱雅A股市盈率约为20倍,估值看似合理,但远低于毛戈平84倍、上美股份39倍及欧莱雅35倍的水平。 纵使珀莱雅与本土竞争对手怀揣全球雄心,中国化妆品出口规模仍相对有限,今年上半年该类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2%至187亿元,主要销往美国、英国、印尼、荷兰及日本。 中国企业应能在东南亚发挥比较优势,当地支付生态与消费习惯与中国相似。欧睿数据显示,2019至2024年,中国大众彩妆出口年增速达70%,大众护肤与面部护理品牌同期分别增长115%和111%。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金茂销售渐复苏 八月按年增46%

房地产开发商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0817.HK)周二公布上月销售数据,8月销售金额90.77亿元,按年大增46%,按月上升7.3%。 今年首8个月,集团累计的销售金额达708.8亿元,按年上升25.7%,涉及的楼面面积达318万平方米。 中国金茂周三平开报1.52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逾五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