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对头试验胜过“肺癌药王” ?同源康医药临床结果引争议
同源康医药公布重大利好消息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也是该股被纳入港股通名单生效的第一天 重点: 同源康医药并没有公布临床试验的详细数据,阿斯利康回应称无法就现有信息给予反馈 在TY-9591主攻的肺癌脑转移领域有其他产品抢得先机,同类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莫莉 在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每一次新药披露临床试验数据都可能意味着现有药物市场格局的改变,如果一款新药能够通过“头对头”试验胜过现有的重磅药物,其商业前景将不可估量。当中国创新药企同源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410.HK)宣称,旗下核心管线TY-9591在二期临床的“头对头”试验数据优于已经上市的“肺癌药王”奥希替尼时,投资者不禁要问:价值千亿的肺癌靶向药市场是否将迎来新的搅局者? 3月9日,同源康医药发布公告称, TY-9591在关键二期临床中,一线治疗EGFR突变的脑转移肺癌患者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和重大临床获益。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披露的二期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终点是颅内客观缓解率(iORR),在这一指标上,TY-9591对比奥希替尼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明显改善。 “头对头”试验是指采用临床上已使用的治疗药物或方法作为直接对照,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开展的临床试验,是两种药物效果的直接对比。 TY-9591是一种第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是通过用氘取代奥西替尼中的某些氢原子进行改良,来减少或减缓奥西替尼的分解,目的是提高其安全性,允许更大的给药剂量,从而有可能提高疗效。同源康医药表示,计划于近期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突变之一,约占整体患者的三分之一,因此EGFR成为靶向治疗的常见靶点。阿斯利康(AZN.US)旗下的奥希替尼是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的代表性药物,相比于前两代EGFR-TKI具有更强的耐药性及单药疗效更优,是当前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一线用药。2024年奥希替尼的全球销售额达65.80亿美元,同比增长16%,奥希替尼也因此被称作“肺癌药王”。 公布重大利好消息的第一个交易日,同源康医药的股价早盘一度上涨50%,最终全日收涨16.18%。有趣的是,这一天也是同源康医药被纳入港股通名单生效的第一天,当天该股票的成交量高达339万股,而该股此前的单日成交量长期在20万股左右徘徊。不过,资本市场很快冷静下来,在随后的三个交易日里,同源康医药股价接连回调,累计跌幅达到21.23%,股价甚至低于二期临床数据公布前的位置。为何在短短四个交易日内,同源康的股价会发生如此巨震呢? 临床结果含金量存疑 在这份公布在港交所的公告中,同源康医药并没有公布临床试验的详细数据,仅表示将于近期在国际或国内临床学术会议上公布。阿斯利康在回应媒体时亦表示,由于该研究目前披露的信息比较有限,无法就现有信息给予反馈。 更重要的是,在癌症药物临床研究中,试验终点至关重要,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无疾病生存期 (DFS)是常用的主要终点,而同源康医药选择的客观缓解率(iORR)并非行业金标准。这项临床试验仅纳入244例受试者,未来还需进行更大规模的三期临床试验,届时TY-9591的疗效能否胜过奥希替尼暂不可知。 此外,在TY-9591主攻的肺癌脑转移领域,已经有其他产品抢得先机。2024年11月,晨泰医药与阿斯利康合作研发的佐利替尼片在中国获批上市,这是全球首个针对肺癌脑转移的EGFR-TKI产品。 同源康医药是一间成立于2017年的创新药研发公司,2024年8月在港股上市。当时的招股书显示,除了进展最快的TY-9591之外,其余10款候选管线大多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由于缺少自主造血能力,公司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第一季度分别净亏损3.12亿元、3.83亿元和1.08亿元。在IPO之前,公司财务状况亦相当堪忧,截至2024年3月底,公司净负债9.34亿元,持有现金7,720.8万元。 在第三代EGFR-TKI领域,中国已有至少六款产品上市,还有多款同类在研产品进入三期临床,贝达药业(300558.SZ)、正大天晴、君实生物(1877.HK)、齐鲁制药等药企也已启动第四代EGFR-TKI的临床试验,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在一片红海的的市场环境中,同源康医药如何能突出TY-9591的自身优势获得商业化突破,仍有待时间来验证。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集采打击成药业务 石药集团预告利润缩水三成
在业绩预告中,石药集团将业绩下滑的矛头指向集采政策 重点: 石药集团的利润锐减此前已现端倪,前三季度的利润已经同比减少15.9% 医药界知名人士刘勇军去年入职石药负责创新药研发,可他履职仅3个月便宣布离职 莫莉 作为曾经市值千亿的中国药企巨头,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被业界视作仿制药“四大天王”之一,凭借在肿瘤、抗生素领域的布局,石药集团的业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稳定上涨。然而,在国家医保带量集中采购的影响下,石药集团的王牌产品销售额纷纷下滑,利润受到冲击。 2月25日盘后,石药集团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全年净利润预计较2023年的58.73亿元减少约26%,主要原因在于成药业务收入同比减少约7%。石药集团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成药销售,在2024年上半年,该业务分部贡献收入135.5 亿元,占总营收的83%,公司其他业务包括销售维生素C原料、抗生素原料以及功能食品。 在业绩预告中,石药集团将业绩下滑的矛头指向集采政策。其中,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长效升白药物津优力在京津冀“3 + N”联盟药品集中采购中价格下调了约58%,用于一线治疗淋巴瘤、卵巢癌、复发或转移乳腺癌等肿瘤的多美素则在同一个集采中价格下调23%。2024年3月,相关地区开始执行集采价格后,这两款明星单品的销售额随之显著下跌,因此,抗肿瘤治疗业务的收入在2024年同比下滑28 %。 虽然没能在集采中标的产品无需大幅降价,但是失去集采市场后同样影响收入。石药集团指出,用于治疗高血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玄宁未能在2023年的国家第八批集中采购中中选,使其在严格执行集中采购的医院的销售受到较大的冲击。因此,心血管治疗业务收入同比下跌约15 %。 对于石药集团这类拥有大量仿制药产品的企业来说,能否在集采中标,对收入影响相当大。在最新一次第十批集采中,石药集团有15个产品中选。国家医保局在2024年12月举办的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上透露,石药中选的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原因在于石药集团凭借原料药自产及智能制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事实上,石药集团的利润锐减此前已现端倪。在2024年上半年,石药集团营业收入162.84亿元,仅仅同比增长 1.3%,股东应占基本溢利为32亿元,同比增长2%;到了Q3财报公布时,前三季度的利润已经同比减少15.9%,全年利润进一步下跌意味着第四季度的业绩下滑速度进一步加剧。 押注创新药合作 近年来,不少老牌仿制药企业为了应对集采的影响,纷纷向创新药转型,同样被称作仿制药“四大天王”之一的恒瑞医药(600276.SH)就是其中佼佼者。恒瑞医药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业绩下滑,直到2023年集采对公司负面影响基本出清,创新药业务开始带动恒瑞医药业绩重回增长。 石药集团自2018年以来同样重金投入创新药研发,布局了mRNA 疫苗平台、ADC、单抗、双抗等多个平台,但大多数管线仍然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至今只新增了3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其余管线在短期内难以弥补核心产品纳入集采后导致的收入损失。2024年中期财报显示,公司有约 60 个重点在研药物进入临床或申报阶段,其中 7 个已递交上市申请,19 个处于注册临床阶段。 可是,石药集团负责创新药研发的高层却频频变动。去年9月,医药界知名人物刘勇军从信达生物离职后随即出任石药集团执行总裁、全球研发总裁,市场期待在刘勇军的带领下,石药集团的创新药研发进程有望提速。但刘勇军履职仅3个月便宣布离职,让市场不得不担忧石药集团创新药研发的后续进展。 不过,石药集团近期接连达成创新药的license out合作,与其他创新药企仅出售海外权益不同的是,石药集团的多项合作并未保留大中华区的权益,或许显示其对于创新药业务的战略转向了专注前期研发。…
逃税风波下 阿斯利康中国营收仍创新高
事件的主角之一,很可能是此前因“配合调查”而消失于公众视野的阿斯利康前中国区总裁王磊 重点: 若阿斯利康被最终判定需承担法律责任,或面临最高450万美元的罚款 2024年中国市场营收同比增长11%,占阿斯利康总营收的12% 莫莉 2024年,跨国医药巨头阿斯利康 (AZN.US)在中国遭遇重大变故,但上周四公布的全年财报却显示,中国市场的业绩表现依然不俗。在这份财报中,阿斯利康披露了一项重磅消息,因涉嫌通过粤港水路走私两款抗癌药物,公司被深圳海关指控偷逃税款90万美元,而这场风波的主角之一,很可能是此前因“配合调查”而消失于公众视野的阿斯利康前中国区总裁王磊。 财报显示,2025年1月,阿斯利康收到深圳海关出具的《移送审查起诉告知书》以及《鉴定意见通知书》,意见书显示阿斯利康涉嫌偷逃进口税款90万美元。根据相关信息,阿斯利康判断,走私所涉药品为度伐利尤单抗(Imfinzi)和替西木单抗(Imjudo)。 替西木单抗尚未在内地获批,但是香港已经批准将替西木单抗与度伐利尤单抗联合用于肝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因此有人将这两款药物从香港非法走私到内地牟取私利。这与阿斯利康在11月的投资者交流活动中透露的消息相吻合,公司当时表示,有员工涉嫌非法将某些肿瘤药物从香港走私到中国内地。 中国区总裁落马 若阿斯利康被最终判定需承担法律责任,可能被处以偷逃税款一至五倍的罚金,公司表示将会继续全力配合中国相关部门。以深圳海关所指的偷逃税款90万美元计算,罚款额最高为450万美元,这相对于阿斯利康全年70.4亿美元的税后利润来说,可谓是九牛一毛。或许市场解读认为,该调查所涉的风险不高,并未影响阿斯利康在中国的核心业务,财报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公司股价高开4.5%,全日收涨2.01%。 当时间回拨到3个月前,即2024年10月底,阿斯利康突然在官网披露,时任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主席及中国区总裁王磊被带走调查。这一消息如同一颗投入深水的重磅炸弹,导致阿斯利康股价连续下跌,7个交易日内累计下跌14%,市值蒸发约300亿美元,阿斯利康一度失去英国市值第一上市公司的宝座。 资本市场的恐慌源于对阿斯利康中国业务稳定性的担忧。王磊执掌阿斯利康中国长达10年,在这期间中国区成为阿斯利康全球市场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2017年王磊升任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负责亚太区的战略及业务发展,创下中国本土职业经理人在跨国药企的晋升天花板。不过,王磊带领的团队以“狼性”文化出名,部分销售人员在追求业绩过程中手段较为激进,2021年以来曾有多名员工涉嫌骗取国家医保资金被捕。 中国市场营收创新高 尽管阿斯利康管理层在2024年遭遇风波,但公司整体业绩表现相当亮眼,总营收同比增长21%至541亿美元,税后利润更是同比上涨29%至70.4亿美元。其中,中国区的营收达到了64.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占公司总营收的12%,营收额创下历史新高,也让阿斯利康超越默沙东,重新成为在中国收入最多的跨国药企。 阿斯利康表示:“对中国市场的中长期发展充满信心,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深耕中国市场。” 2024年11月,阿斯利康总计9个药物及适应证被纳入最新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2024全年,阿斯利康共有8个新药及新适应证在中国获批,2025年1月,又有3个药物新适应证在中国获批。2024 年,阿斯利康宣布在无锡投资新建小分子创新药工厂。 目前,阿斯利康的市盈率约为32倍,远高于同样在华取得优异成绩的默沙东(MRK.US),后者的市盈率仅有13倍,但是比起凭减肥药备受关注的礼来(LLY.US)高达75倍的市盈率,阿斯利康的估值仍有上升空间。 2024年12月4日,阿斯利康任命此前领导疫苗和免疫疗法业务部的Iskra Reic出任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负责人,全面负责包括中国、亚洲和欧亚市场等地区的整体战略。Iskra在阿斯利康任职已超过20年,2017年出任全球执行副总裁、欧洲和加拿大负责人,但她未曾涉足过中国业务,接管中国业务后能否处理当前公司在华的复杂政商关系、延续王磊在任时中国市场的高增长,仍有待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概要:阿斯利康涉骗医保案 中国总裁证实被调查
阿斯利康宣布,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总裁王磊正配合中国政府调查,但强调在中国的运营持续,并由中国现任总经理赖明隆的领导下继续进行 欧美美 英国知名跨国药企阿斯利康(AZN.L)上周三宣布,其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总裁王磊正配合中国政府调查,但未有透露调查内容、以及王磊的下落。公司强调在中国的运营持续,并由中国现任总经理赖明隆的领导下继续进行。 据《彭博社》9月报道,中国当局今年拘留了5名阿斯利康的前任和现任员工,原因是他们涉嫌从事非法活动,包括可能侵犯中国的数据隐私权法规,以及进口未经批准在中国大陆销售的药物;直到10月30日,阿斯利康披露其中国业务主管被调查的消息。 而在阿斯利康公布前几天,据《界面新闻》的报道指出,百济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的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殷敏就传出被监管机构带走调查,但她被调查的原因,与百济神州的经营无关,反而是涉及她在阿斯利康中国分公司任职肿瘤业务部总经理期间,有工作人员涉嫌篡改肿瘤患者基因检测结果,以骗取官方医疗保险基金。 殷敏于2006至2021年在阿斯利康工作,期间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并于2021年12月离职,加入百济神州。 至于王磊一直被视为阿斯利康在中国业务大幅增长的最大功臣,在他效力阿斯利康十多年期间,成功推动中国业务发展,并协助阿斯利康一度成为在华收入排名第一的跨国药企。他亦成为在华跨国药企中,职位最高的中国人,成为业界标志性人物。 不过,这宗涉嫌诈骗案,恐怕会成为王磊的职业生涯污点。据财新报道,阿斯利康自2020年起,就涉嫌在中国篡改癌症患者基因检测结果,以及骗取医保基金。执法当局经过长达三年的调查,前后已拘捕数十名阿斯利康中国分公司的现任和前任高管、区域销售主管及药厂代表等,当中涉及的诈骗金额,或涉及数百万元。 涉肺癌药骗保险 调查的核心是阿斯利康的肺癌药物Tagrisso,它于 2017 年进入中国市场,最初被批准作为二线治疗药物,只有接受过一线治疗并出现耐药的患者,才有资格服用该药。这款药物最初的标价是每盒51,000元,每年费用超过60万元。不过,该药物在2018获纳入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容许出示基因检测结果的患者,以低至30%的价格购买。 据悉,阿斯利康部分销售人员和几家实验室公司的员工,涉嫌伪造患者基因检测结果,令一些本来无法获得该药物保险赔偿的患者,能以平价取得该药物。 自从中国医疗保险部门2021年9月启动对Tagrisso相关诈骗案件的大规模调查后,在中国至少6个省份,已有多项裁决出炉,结果阿斯利康多名区域销售总监及销售人员被定罪,并相继入狱,当中有员工的入狱年期更长达11年半。 踏入2024年,涉及Tagrisso的诈骗调查,除了向全国层面蔓延外,并正向该公司的更高层员工升级,对阿斯利康的中国业务前景,将添上一层阴霾。 在王磊被捕的消息传出当天,阿斯利康周三在伦敦的股价下跌2.8%,并在其后两个交易日持续跌幅。不过,截至上周五,该股本年至今仍录得8.9%升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石药研发新帅上任 势提振创新药发展?
刘勇军在创新药商业化领域的资深经验、以及跨国药企的人脉关系,都是转型中的石药集团所迫切需要的 重点: 刘勇军在信达生物任职期间,促成了与赛诺菲的深度合作,公司获批上市产品从两款大增至10款 石药集团上半年营收仅按年增长 1.3%,支柱产品面临集采影响,寻找下一个重磅药物迫在眉睫 莫莉 最近,又有一位资深的医药界高管,从创新药企业流向本土老牌药企。上周一,中国医药行业龙头企业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宣布,聘任刘勇军为执行总裁、全球研发总裁,这距离刘勇军正式离开创新药企信达生物(1801.HK)刚刚过去不到20天。 刘勇军是医药界知名人物,兼具学术和工业领域的经验,曾经是华人科学家在跨国大药企研发部门任职的天花板。他在生物医药行业深耕超过30年,是免疫学、肿瘤学以及转化医学领域科学家,曾担任过信达生物、赛诺菲和阿斯利康等多家公司的研发负责人。 过去四年,刘勇军在信达生物负责全球研发、管线战略、商务合作等工作。其间,信达生物获批上市的产品从两款大增至10款,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新获批了6项新适应症,在中国竞争激烈的PD-1市场中,成为唯一五大高发癌种一线治疗,均全部获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 PD-1 抑制剂。刘勇军还促成了信达生物与赛诺菲的深度合作,信达生物引进了赛诺菲开发的两款处于临床期间的药物,赛诺菲还对信达生物进行3亿欧元(20.7亿元)的初次战略股权投资。 刘勇军在创新药商业化领域的资深经验、与跨国药企的人脉关系,都是转型中的石药所迫切需要的。自从石药2018年开始重金投向新药研发,在心脑血管、代谢类疾病、抗肿瘤、精神神经和抗感染等五大新药领域布局超过300个在研项目以来,至今只新增了三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大多数项目的进展仍然缓慢。 刘勇军并非首个从创新药企走向国内老牌本土药企的高管,2023年1月,前任基石药业(2616.HK)总裁江宁军加入恒瑞医药(600276.SH),主要负责临床研究和商务拓展工作。 不过,研发新帅的上任,也未能挽救石药步步下滑的股价。自从8月21日发布中期财报以来,石药的股价已经累计下跌逾两成,在公布刘勇军任职消息的三个交易日内,其股价仍然下挫约4.6%。 营收增速缓慢 2024上半年,石药营业收入162.8亿元,仅同比增长 1.3%,净利润则微升2%至32亿元。其中,成药业务营收上升5%至135.5亿元,主要聚焦神经系统、抗肿瘤、抗感染、心血管等重点治疗领域。神经系统业务贡献营收52.4亿元,增长15%,在总营收中占比32%。 脑卒中治疗药物恩必普,是石药神经系统业务的核心产品,公开数据显示,其2022年销售额超66亿元。上半年财报称,恩必普两剂型用药时长增加,与非处方药及零售渠道持续拓展,是该板块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恩必普及其制备工艺于2023年底到期,现在已有仿制药在申请上市阶段,市场担忧当仿制药获批后,石药的收入和利润都将受到重挫。 在肿瘤药物领域,与其他创新药企业主攻生物靶向药不同的是,石药旗下产品多为化疗药物,如长效白细胞增强药津优力和注射用紫杉醇克艾力,这些产品均已纳入中国官方集体采购。上半年,石药抗肿瘤业务营收下滑10.2%至26.83亿元。财报显示,受到区域联盟药品集中采购的影响,肿瘤领域50亿大单品多美素的销售额也已下滑。 对石药而言,寻找恩必普、多美素之后的下一个重磅药物,迫在眉睫。为此,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今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达到25.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3%。目前,该公司有约 60 个重点在研药物进入临床或申报阶段,其中 7 个已递交上市申请,19 个处于注册临床阶段。石药还大手笔引进创新药管线,2021年8月以10亿引进康宁杰瑞(9966.HK)的HER2靶向双抗KN026,2022年10月与和铂医药(2124.HK)达成超10亿元合作,共同开发巴托利单抗。 在国内转型创新药的老牌大药企中,常常与石药集团做对比的是恒瑞医药。虽然上半年恒瑞医药的总营收136亿元不及石药集团,但是营收增速高达22%,创新药贡献了营收的半壁江山,市盈率达到53倍,而石药集团的市盈率仅有8倍,可谓远远落后。 或许,在本就信心不足的医药市场中,石药集团转型不顺的财报让投资者倍感失望,且看新帅上任后能否带来研发新气象,以挽救股价颓势。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普方生物卖盘 中国创新药企的出路?
最近多家中国相关的创新药企被大型外国买家收购,该公司是其中最新一员 重点 抗癌药物制造商普方生物宣布,丹麦公司Genmab将以18亿美元收购它 这是过去四个月里第四家被外国公司收购的中国相关创新药企 阳歌 在单打独斗多年后,中国创新药企可能终于开始意识到,有个富裕的金主来料理自己的财务会轻松得多。普方生物成为其中最新一员,该公司上周宣布,丹麦公司Genmab A/S(GMAB.US)将以18亿美元现金收购它。 过去四个月里,突然出现了一连串涉及中国创新药企的类似交易,这是其中的最新一笔。一开始是英国巨头阿斯利康(AZN.L)去年12月,宣布将以高达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亘喜生物。此后,至少又出现了三笔涉及收购中国药企的交易,包括普方生物这笔交易在内,总交易数量已达到四笔。 今年才过去几个月,意味着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我们很可能还会看到更多这样的交易。我们稍后再来细说每一笔交易,它们中既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但首先,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推动了这一新趋势,以及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这个趋势才开始出现。 之前中国创新药企基本上不会出现在外国股票市场上,直到2018年香港修改规则,允许此类公司上市(现在这类公司多数在香港上市)。在改变规则之前,香港要求大部分公司必须实现盈利才能在主板上市,而这个条件几乎所有初创药企都达不到。 规则变化推动大量公司在香港上市,也带动了少量公司在美国上市,比如亘喜生物。这些公司大部分是研发前沿药物的,其中很多药物使用新一代高度靶向性疗法来治疗癌症。 在西方,此类公司通常会通过私人渠道获取资金,直到研发的药物进入后期临床试验阶段。到那时,如果结果看上去很有希望,像阿斯利康这样财力雄厚的大药企,通常会介入并收购这些规模较小的初创公司,这些初创公司的投资者则会获得可观的利润。 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很多旗下药物前景明朗的中国公司不是把自己卖给大公司,而是选择自己上市,为耗资巨大的药物研发提供资金。它们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因为股市投资者愿意以高估值购买它们的股票,即便大部分公司还需要数年才能盈利。 香港改变规则后不久,投资者对这些公司兴趣浓厚,但过去三年里,浓厚兴趣转变成了悲观情绪,导致许多上市药企的股价暴跌。最初看好它们部分源于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很多公司都计划在中国销售自己的药物。 事实证明,这些希望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中国通常要求提供大幅折扣,才会将药物纳入多数中国民众的医保。这一现实,加上新药研发耗资巨大,导致很多公司的盈利被推迟数年。与此同时,股票买家对这些公司的耐心和兴趣都在迅速减弱。 中美混血 了解了这个背景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Genmab计划收购普方生物的交易。尽管普方生物自称总部在西雅图,但它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是一个中美混血儿。公司把它的研发中心放在了苏州。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赵柏腾是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得克萨斯大学获博士学位。 公司有三款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最先进的药物是rinatabart sesutecan (Rina-S),这是一款用于治疗卵巢癌和其他实体瘤的尖端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该药目前处于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并在今年1月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资格,这将有助于更快地将其推向市场。 就在两个月前,普方生物宣布完成了1.12亿美元的B轮融资。公司的投资者包括奥博资本和礼来亚洲基金,后者是美国制药巨头礼来(LLY.US)在亚洲的风险投资公司,最近宣布的几家中国公司收购交易中都能看到这两家公司的名字。 另外两笔收购都是上个月宣布的,全是非上市公司。肾脏药物制造商信瑞诺表示,将被瑞士制药巨头诺华 (NOVN.SW)收购,但没有透露收购条件。在另一笔交易中,精准癌症治疗药物制造商葆元医药表示,将以全股票交易方式被Nuvation Bio Inc.(NUVB.US) 收购。葆元医药表示,作为交易的一部分,它将持有Nuvation约33%的股份,按照Nuvation目前的市值计算,葆元医药的估值为2.4亿美元。 这些交易涉及的金额各不相同,从葆元医药的2.4亿美元到普方生物的18亿美元,范围涵盖了大多数上市中国药企的估值。四笔交易中有三笔涉及非上市公司,这一事实似乎表明,IPO前的制药商可能是更受欢迎的收购目标,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更需要现金。 但上市公司也可能越来越多地成为收购目标,因为许多公司发现,要让股市投资者继续拿钱为它们的亏损业务埋单变得越来越困难。这类被收购的目标,可能包括与礼来等外国公司有关联的药企,例如1月在美国上市的博悦生物(AVBP.US)和去年9月在香港上市的宜明昂科(1541.HK)。 这些公司大多拥有前景不错的药物,对于现金充裕的大型买家来说,这些药物将成为其产品组合中的重要补充。现在,这些中国初创药企终于意识到,单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一家新的制药公司是相当困难,而把自己卖给一个有钱的支持者往往会容易得多,因为后者可以为它们的亏损运营埋单。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快讯:亘喜生物股东 同意阿斯利康全购
最新:亘喜生物(GRCL.US)周二公布,在2月19日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上,股东已投票同意阿斯利康(AZN.L)对其提出的全资并购提案。 利好:由于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企业的看法不如以往般乐观,相关企业融资困难,亘喜生物仍获得跨国药企全资并购,对其投资者而言,是极富吸引力的一条退路。 值得关注:预计合并于2月22日前后完成后,亘喜生物将成为一家私人公司,其美国存托股票将不再在任何证券交易所上市或交易。 深度:亘喜生物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开发创新、高效的细胞疗法,并于2021年登陆纳斯达克,当时每股发行价为19美元,筹资2亿美元。由于中概股在美股市场近年不被看好、创新药行业遇上融资寒冬,加上其管线尚在临床早期,研发工作仍需大量资金支持,其股价去年曾大挫逾92%。去年12月,该公司获得阿斯利康提出以每股10美元、最高12亿美元的代价全资并购,为其过去三年闯荡纳斯达克的旅程画上句号。 市场反应:亘喜生物周二收盘升1%至10.24美元,贴近过去一年的高位。 记者:欧美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