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仅4个月“摘B” 博安生物面临两风险

这家2022年底才上市的生物制药公司即将“摘B”,生物类似药为其带来营收,却未必有助增强投资者信心 重点: 博安生物目前已有两款产品上市,收入增长协助公司迅速“摘B” 该公司主打的生物类似药能快速带来营收,但普遍面临激烈竞争,更有被纳入国家带量采购令售价降低的风险   斯年 依靠两款生物类似药的销售增长,上市仅四个月,山东博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955.HK)就即将成为第8家在港股“摘B”的生物科技公司。 4月14日,博安生物发表公告,透露港交所已授出批准上市规则第18A.09至第18A.11条不适用于该公司的申请,自2023年4月19日起,公司的中英文股份简称将不再加上“B”的标记。 根据港交所规定,未有收入和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可以提交上市申请,但获批上市后,其名称结尾需有“B”字供投资者识别风险。截至2022年,已有56间企业通过该规定登陆港股。但如果年收入高于5亿港元(4.35亿元)、市值大于40亿港元的公司,经港交所批准后,则可以移除“B”的标记,等同于常规下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将来有更大机会纳入恒生指数和港股通,除了有利于提高股票流动性,也可以提高市场对企业的关注度,更容易进行股权及债务融资。 博安生物在2023年4月14日,市值已经达到96.5亿港元;此外,基于两款产品博优诺和博优倍的商业化贡献,博安生物去年的年收入达到5.1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5%,成功满足港交所的摘B规定。 尽管快速摘B,但博安生物始终未能展现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其主打的生物类似药面临市场激烈竞争,更有被纳入国家带量采购而需降价的政策风险,公司能否给投资者带来信心,还有待观望。 博安生物成立于2013年,2019年被绿叶制药(2186.HK)收购,然后又被分拆,历经两次递表后,去年12月30日在港交所上市。上市时,博安生物因连年亏损被标注“B”字,但仅仅4个月后就成功摘B。 专注生物类似药 从产品研发管线看,生物类似药是博安生物的主要发力点,包括已上市的两款产品和后续在研的肿瘤、代谢和眼科领域的5款产品,都是生物类似药,这类药物往往瞄准已上市多年的热门生物药进行仿制,研发门坎较低而成功率较高,如果在原研药专利到期后快速上市,就有机会争取巨大的可替代市场。 在博安生物之前,复宏汉霖(2696.HK)也曾依靠生物类似药带来大量营收,在港股上市3年后成功摘B。根据该公司的业绩报告,其生物类似药去年销售收入约23.4亿元,占总营收的73%,其中治疗乳腺癌的生物类似药汉曲优收入达到16.94亿元。 尽管如此,投资者对生物类似药企业难言看好,例如博安生物于上市日的股价曾经破发,上周五的收盘价18.94港元,仍然比招股价19.8港元低4.3%。估值方面,博安生物的市销率虽高达23倍,远高于复宏汉霖的2.7倍,但随着旗下两款产品收入快速飙升,将有助收窄估值差距。 对企业来说,专注于生物类似药也是一把“双刃剑”,正因为研发门坎较低,这些药物往往面临大量竞争,企业需要抬高销售成本,但却未必能带来理想收入和利润。 博安生物的首个商业化产品博优诺就面临这种处境。博优诺是贝伐珠单抗的生物类似药,可用于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适应症,但贝伐珠单抗的原研药、罗氏公司的安维汀2004年在美国上市、2010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自从2018年专利到期后,多家公司都争先恐后地推出生物类似药。2021年上市的博优诺是贝伐珠单抗在中国上市的第四款生物类似药,但如今同类产品已增长到9款。 为扩大销售,博安生物在2021年选择与销售实力强劲的跨国药企阿斯利康(AZN.LN)合作推广。在上市后的8个月里,尽管这款药为博安生物贡献1.59亿元收入,其行政开支和销售开支也同时抬高8.5倍,未能让博安生物扭亏为盈。 产品将出海巴西 去年11月,博安生物也迎来第二款上市的生物类似药博优倍,用于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这款药的原研药是跨国药企安进公司的普罗力,博安生物介绍,普罗力2021年在全球的销售额高达32.48亿美元(223亿元),博优倍是其中国上市的第一款生物类似药,这款药销售的情况目前还有待观望。 此外,生物类似药还有一项风险,就是国家带量采购(集采)。这是一种由政府牵头、“以价换量”的政策,一旦产品被纳入集采,尽管有助增加销售量,但也意味着必须大幅降价,令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 但值得留意的是,可能是为了打开更多市场,又或是为了抵抗随时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博安生物正积极为现有产品拓展海外市场。 根据该公司上周二公布,博诺优的上市许可申请已获得巴西国家卫生监督管理局受理,希望拓展这个全球第八大医药市场。此外,博优倍也正在欧美同步进行国际临床试验和注册,反映公司正积极把这款药物推向全球市场。博安生物能否借着扩展全球的努力来抵消两大经营风险,时间将证明一切。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6955.HK

卖厂卖管线断臂求生 和铂医药转型CRO

这家财务状况紧张的创新药研发企业,经历出售厂房及药物管线的求生阶段后,正寻求业务转型 重点: 和铂医药去年营收同比增加逾8倍,源于与大型药企的多项药物对外授权合作 该公司去年向受托研究组织(CRO)进发,为客户提供完整临床前药物开发服务,并已获得多张订单   莫莉 2022年下半年,和铂医药控股有限公司(2142.HK)经历了一段低谷期,研发进展最快的两款核心产品一个被叫停,一个被出售,尚未使用的全新工厂也转手卖出,原因在于运营资金紧张,力图收缩管线以便“囤粮过冬”。 在生物医药行业回暖之际,和铂医药的业务似乎也出现起色。该公司上周四发布的2022年财报显示,去年录得4,066万美元(2.8亿元)收入,同比增加843.8%,但仍然录得1.37亿美元亏损,与2021年基本持平。 该公司收入大增,源于多项药物对外授权合作,期内与跨国药企阿斯利康(AZN.LN)达成双抗开发及商业化的全球授权协议,获得2,500万美元的预付款,以及最高3.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特许权使用费;另外,和铂医药与石药集团(1093.HK)的合作,也让公司获得了1.5亿元的首付款以及超过10亿元的里程碑付款。 今年2月,和铂医药再宣布一项重磅授权合作,公司将一项肿瘤相关的双抗药物在美国的开发及商业化的独家权限,授予制药公司Cullinan Oncology(CGEM.US),和铂医药将获得2,500万美元预付款和最高达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近20%销售额百分比的分级特许使用权费。 和铂医药是一间成立于2016年的创新药研发企业,公司在创始之初通过收购荷兰的Harbour Antibodies,获得了全球稀缺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发平台,2017年再从韩国药企HanAll Biopharma引进了巴托利单抗和特那西普在大中华区进行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权利,这两款药也是和铂医药进展最快的两个管线。 曾陷财务困境 由于没有商业化产品,和铂医药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外部融资。2022年9月5日,和铂医药遭港股通名单除名,遇上生物医药行业资本寒冬,公司几乎无法再通过融资获得现金支持。截至去年6月底,其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余额为2亿美元,而上半年的研发开支加上行政开支就已达1亿美元,手头资金或许只能支持一年运营。 虽然去年4月与阿斯利康达成的合作协议,为和铂医药带来高昂收入,但依靠授权合作非长久之计。因此,其管理层决定“断臂求生”,不仅大幅缩减管线,也开始抛售资产。10月10日,和铂医药宣布将巴托利单抗转让给石药集团子公司,同时也结束了特那西普的III期临床试验,这两项决策不仅快速回笼资金,也减少了在临床试验和商业化等环节的更多支出。 既然两项最接近商业化的项目均已脱手,下一个动作便是转卖生产厂房。同年11月,该公司位于苏州的产业化基地以1.45亿元转让给了药明生物(2269.HK)子公司药明海德,带来约6,193万元的财务亏损。 尽管手头资金并不充裕,但和铂医药并未在研发上减少投入,去年研发开支高达1.35亿美元,同比增加26%;不过,行政开支已大幅减少32%至2,727万美元,其中员工人数从385人下降至216人,员工成本接近减半至1,477万美元。 除了努力“节流”,和铂医药亦设法“开源”,通过转型为平台药物发现公司,跻身受托研究组织(CRO)的行业上游位置。 与莫德纳合作 去年11月,和铂医药宣布成立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将利用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发的免疫细胞衔接器双抗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从发现到临床研究审批(Idea-to-IND)的完整临床前药物开发服务。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是抗体药物开发的重要引擎,可以产生全人源、亲和力成熟,并具有优良成药性的单克隆抗体以及新型抗体。 诺纳生物成立不久,订单已纷至沓来。11月11日,诺纳生物与莫德纳(MRNA.US)达成合作,根据协议,莫德纳将使用诺纳生物专有的平台发现开发核酸免疫疗法,诺纳生物将一次性获得600万美元预付款、最高约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相关分级特许使用权费。 11月21日,诺纳生物与Dragonfly Therapeutics合作,进行双特异性抗体及多特异性抗体疗法的开发。此外,科伦博泰12月将7款临床前用于治疗癌症的抗体偶联物(ADC)药物授权给默沙东(MRK.US),当中有两款是与诺纳生物联合开发的产品,诺纳生物享有30%权益。 和铂医药从成立到登陆港股市场,一向颇受一级投资者青睐。2020年底登陆港股市场时,高瓴资本、贝莱德等多间明星资本跻身基石投资者,IPO前投资者也包括鼎晖投资、君联资本、国寿大健康等医疗赛道专业投资者。 可是,和铂医药上市以来,股价却一路走低,目前已跌至2港元水平,比招股价12.38港元跳水逾八成。该公司当前的市净率约2倍,远低于同样拥有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的百奥赛图(2315.HK)的8倍市净率,显示投资者信心不足。和铂医药断臂后谋求轻装上阵,可是切入CRO赛道是否为能带来更佳收益,则需较长时间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142.HK

抗癌药首录收入 乐普生物迎收成

这家主攻抗体偶联药物的药企首次录得销售收入,准备踏入收成期 重点: 乐普生物首款商业化产品去年11月开始销售,在短期内贡献1,557万元收益 该公司在抗癌药物研发的热点ADC赛道布局颇多,拥有5款相关候选药物   莫莉 在经历多年“烧钱”研发,以低于C轮融资定价在港交所“打折”上市后,乐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157.HK)终于成功开拓商业化道路,不仅有一款自主研发的PD-1单抗药物去年获批上市,今年初更拿下了跨国药企阿斯利康(AZN.LN)的授权大单,预付款收入达6,300万美元(4.33亿元)。对于去年真金白银在IPO阶段支持乐普生物的投资者而言,上周五公布的2022年业绩报告,或许让他们看到了曙光。 2022全年,乐普生物收入1,557万元,收入来自于唯一获批上市的产品普特利单抗。虽然相比百济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信达生物(1801.HK)等创新药龙头企业而言,乐普生物的营收数字只是很低,但普特利单抗去年7月和9月才获批用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及黑色素瘤患者,其商业化团队仍处起步阶段,产品从11月才开始启动销售,未来营收数字将有很大上升空间。不过,普特利单抗处于竞争极为激烈的PD-1抗体治疗赛道,单在中国已有超过10款PD-1单抗上市销售。 去年2月,乐普生物在港交所上市之际,遇上医药股“资本寒冬”,最终IPO定价较C轮融资价格打了86折,“流血”上市的苦衷,是其高度紧张的现金流。乐普生物在招股书中直言,按照预设的现金消耗率计算,当时拥有的资金仅可维持3.7个月。据财报显示,其2021年底的账上现金仅有1.55亿元,但到了去年底,现金已增至6.69亿元,公司解释主要由于融资活动筹集资金增加,以及研发开支减少。 在2022年生物科技企业的寒冬中,乐普生物成功上市得以“续命”,但公司在过去一年也在努力开源节流,年内净亏损已大幅减少32%至6.89亿元。其中研发开支从2021年的7.91亿元缩减至5.24亿元,同比下降33.7%,主要因为将资源优先用于最具潜力的候选药物及适应症。财报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恰逢市场因瑞信被瑞银收购等事件影响,港股恒生指数大跌2.7%,乐普生物股价也下挫2%。 收取巨额预付款 今年2月,乐普生物与康诺亚生物(2162.HK)成立的合营企业KYM与跨国药企阿斯利康订立独家授权许可协议,阿斯利康获得癌症候选药物CMG901的研究、开发、注册、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全球许可,并负责进一步开发及商业化CMG901相关的所有成本及活动,KYM将获得6,300万美元的预付款,并在达成若干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后,收取最多11.25亿美元的额外潜在付款,未来亦有望从阿斯利康获得销售净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CMG901是一款抗体偶联药物(ADC),去年4月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资格认证及孤儿药资格认定,用于治疗胃癌(GC)或胃食管结合部(GEJ)癌症,同年9月获得中国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CDE)破性治疗药物认定,有望加速药物审评。 ADC药物是2020年以来抗癌药物研发的热点之一,这种药物具备高特异性靶向能力和强效杀伤癌细胞的优势,可以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高效杀灭,被称作“生物导弹”。去年底以来,ADC赛道明显升温,授权合作和并购频频发生,今年3月13日,辉瑞(PFE.US)宣布溢价32.7%收购ADC龙头药企Seagen(SGEN.US),总企业价值约430亿美元。 去年12月,默沙东(MRK.US)与科伦药业(002422.SZ)子公司科伦博泰达成合作协议,获得7款临床前候选ADC药物授权,科伦博泰将获得首付款1.75亿美元,未来最多可收到默沙东里程碑付款93亿美元。 乐普生物在ADC赛道布局颇多,拥有5款相关候选药物,涵盖多个热门靶点,适应症包括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晚期胆道腺癌、复发转移性鼻咽癌等多个高发癌种,是中国ADC药物研发第一梯队。其中核心产品MRG003和MRG002的多项适应症,已经进入二期甚至三期临床试验。 计划科创板筹资 虽然其定价低于上市前融资,但乐普生物在挂牌以来,股价仍然表现平平。去年9月初因获纳入深港通合资格股票、并建议到上海科创板上市的利好消息刺激下,其股价曾在去年9月9日一度单日飙升386%至31.8港元,但这仅仅是昙花一现。在市值突破400亿港元(352亿元)后,其股价快速回落至5至6港元水平,最新市值仅约92亿港元,仍较招股价下挫约20%。 正如刚才所述,乐普生物计划冲刺科创板二次上市,以筹集更多资金,并直接接触内地投资者。据去年9月的公告,该公司拟向中国相关监管机构申请发行不多于4.15亿股A股,但该申请暂未获批。 估值方面,由于其去年营收未能展现全年销售情况,较适合用市帐率与同类药企比较,该公司最新市净率为7.1倍,稍高于同类公司荣昌生物(9995.HK)与信达生物的4.3倍及5.7倍。虽然其估值看来较高,但其股价向来较波动,乐普生物需要在商业化方面有更显著的进展,才可望获得投资者的长期支持。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157.HK

快讯:和黄医药联手阿斯利康启动联合疗法治疗乳头状肾细胞癌全球三期临床

最新:和黄医药(0013.HK; HCM.US)公布,该公司和阿斯利康已启动赛沃替尼(Savolitinib)与英飞凡(Imfinzi)联合疗法治疗晚期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全球III期临床,首名患者已于本年10月28日接受首次给药治疗。 利好:赛沃替尼在中国获批,并以商品名沃瑞沙(Orpathys)上市用于治疗接受全身性治疗后疾病进展或无法接受化疗的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目前,赛沃替尼正作为单药疗法或与其他药物的联合疗法,开发用于治疗包括肺癌、肾癌和胃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类型。 值得关注:通过临床试验,赛沃替尼在MET 驱动的肿瘤中的应用是否能达到其主要或次要终点的预期还有待观察和探索,完成时间和结果发布的预期,还有待验证。 深度:深度:早些年,和黄医药与阿斯利康达成协议共同开发和商业化赛沃替尼。中国的联合开发由和黄医药领导,而阿斯利康则引领着中国以外的发展。和黄医药负责赛沃替尼在中国的营销授权、制造和供应。 市场反应:公告一出两个交易日,和黄医药美股和港股涨了接近6%,港股多家分析机构给予和黄医药股价走势乐观评价。 记者:小丁 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