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由年轻人创办的运动科技平台,在不足三年亏了54.3亿元,面对前期投资者的压力,终于启动上市计划

重点:

  • 成立8年的Keep Inc.,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 创办人王宁说,公司上市后会加强变现能力,例如推出为用户定制的高级健身套餐,并提供福利吸引订阅会员

叶天娜

新冠病毒疫情已维持两年多,大家有没有做运动增强体魄?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然而在疫情下,大家少了到实体健身房,应运而生的新产品,就是线上健身。

由“90后”王宁创办的运动科技平台Keep Inc.,经过了9轮融资,终于到了上市最后一步,在2月25日向港交所(0388.HK)提交上市申请。然而翻看申请文件,打着“自律给我自由”口号的Keep,其上市之路看来不太自由。

王宁在2014年成立了Keep,2015年展开线上健身平台业务,推出自有结构化的健身课程;同年,健身领域成为投资市场的黄金赛道,Keep的用户量突破200万,协助公司在2015年6月拿到A轮500万美元(3,180万元)融资,3个月后再取得998.8万美元的B轮融资,用户量突破1,000万,让Keep一下子火了。

烧钱取流量,是中国科网公司一贯做法。2021年Keep平均月活跃用户有3,440万,社区互动总数为17亿次。根据招股书引述的市场报告,以月活跃用户和用户完成的锻炼次数计算,Keep是中国以及全球最大的线上健身平台,例如70%的中国健身人群认识Keep的移动应用,可见品牌已经在健身界打响名堂,会员渗透率也从2020年的6.4%增至去年的9.5%,高过中国行业的平均值4.8%。

然而如何将流量变成现金,再让公司从中获利,是王宁面对的最大难题,他尝试覆盖用户“吃、穿、用、练”四个场境,然而效果不佳。2018年Keep推出自家智能硬件产品如跑步机、瑜伽垫、智能手环等,虽然有助营收,但面对小米(1810.HK)、华为等强大竞争对手,他并没有尝到甜头。

同年,Keep由线上打到线下,在上海和北京开了十几家健身店,然而竞争同样激烈,加上经营实体店的成本不低,最终在新冠疫情下,2020年关了上海所有门店,只留下北京的好几家。王宁也曾尝试进攻健身餐和运动装备,2019年推出小程序,主打轻食小沙拉外卖,但最后无疾而终。

根据Keep的申请文件,目前公司的收入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自营商城和第三方电商平台销售自有品牌产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以及广告和其他服务,截至去年9月底首9个月,收入分别为6.39亿、3.8亿和1.4亿元,同比增长33.6%至52.4%。

回馈前期投资者

收入上升的背后,靠的仍然是大撒金钱,期内销售和营销开支同比大增3.4倍,高达8.18亿元,占整体营收超过70%,Keep解释是因为2021年在战略层面增加在用户获取和品牌推广方面的支出,说穿了也说是为了帮助上市,把数据做漂亮。

花大钱换来的,是亏损大幅增加,Keep去年首9个月亏了24.6亿元,比2020年同期增加了68.2%。至于2020年和2019年全年,Keep分别亏了22.4亿元和7.3亿元,意味在两年九个月之间,就亏了54.3亿元。

虽然Keep长期亏损,但背后股东说是星光熠熠,9轮融资总共取得6.5亿美元(41.3亿元)资金,投资者包括腾讯(0700.HK)、香港知名地产商陈启宗家族的五源资本、高瓴资本等;该公司2020年底的F轮3.56亿美元融资中,更是由日本软银的愿景基金领投,令估值达到20亿美元,并在去年底的F-1轮进一步上升至24.9亿美元。

截至去年9月底,Keep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有16.7亿元,可以说是暂时不缺钱,然而却开始面对前期投资者退出套现的压力了。风险投资一般的投资年期是5到7年,由于距离Keep取得首轮融资已踏入第7年光景,这或许说明了王宁为什么选择在科技股表现不振之时,仍然急于把Keep上市,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受到前期投资者的催促。

自律给我自由?

我们看看与Keep接近的线上运动平台、在美国上市的Peloton Interactive (PTON.US),2019年上市时的估值是81亿美元,其后市值曾冲上300亿美元,但随着科网股表现疲软,股价已从169美元的高位,跌到最近的29美元水平,市值余下96亿美元。从这点看,如果Keep现在上市,可能较难取得很高估值。

一场新冠疫情改变了大家的习惯,Keep也乘上了这股线上运动风,知名度愈来愈高,但王宁要面对的,仍然是如何加强变现能力,尽快找到盈利方向回馈股东。他在申请文件中也有说明,会探索与整体业务互补的变现渠道,除了录播与直播健身课程外,也计划为高增值用户提供高级健身套餐;另一方面,公司期望通过为订阅会员提供独家福利和产品,吸引更多用户转为订阅会员。

如果王宁的如意算盘打得响,将有效改善毛利率,但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在健身达人这一块有小红书和抖音等竞争;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主要的线上健身平台,难免会受到中央《反垄断法》与《数据安全法》等法规关注,Keep在申请文件中也有提到相关风险。

由此可见,王宁上市后能否真正达到 “自律给我自由”,投资者还要拭目以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恒瑞医药首挂 半日升三成

中国领先医药企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276.HK; 600276.SH)周五在港交所挂牌,开市报57港元,较招股定价高29%,早盘一度升逾33%,至中午收市报57.65港元,升30.87%。 公司公布,此次全球发售约2.245亿股股份,香港公开发售占21.50%,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获454.85倍认购,国际发售获17.09倍认购。股发售价44.05港元,为上限定价,全球发售净筹约97.473亿港元(12.45亿美元)。 1970年创立的恒瑞医药,是中国最大的抗肿瘤药和手术用药的研究和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具创新能力的大型制药企业之一。今年首季度,公司收入同比增长20.1%至72.06亿元,利润同比增长37.2%至18.76亿元。 李世达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tour operates hotels

新闻概要:零售业务强劲增长 推动亚朵首季营收飙升三成

该酒店运营商的零售业务在第一季度增长67%,占其营收的三分之一以上    阳歌 酒店经营商亚朵生活控股有限公司(ATAT.US)周四公布第一季度财报,尽管中国经济放缓导致核心酒店业务疲软,公司仍依靠新酒店开业及零售业务的强劲表现,带动整体营收大幅增长。 根据最新季报,亚朵首季营收达19.1亿元(约2.6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4.7亿元同比增长29.8%。公司预期第二季将延续类似增速,营收同比增幅介于25%至30%。 具体业务方面,酒店业务首季营收同比增长16%至11.6亿元,占总营收约61%;而客房内商品(如枕头、床品等)的零售业务表现亮眼,营收同比暴增67%至6.94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8%上升至36%。 另外,首季度净增加108家酒店,总数增至1,727家,总体增长6.7%。不过,平均入住率由去年同期的73.3%下降至70.2%,日均房价亦由430元跌至417.9元,导致综合入住率和房价的行业指标——每可售房间收入(RevPAR)同比下滑7.2%,降至304.4元。 首季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5.5%至2.44亿元,但经调整后净利润则上升32.3%至3.45亿元。 董事长兼CEO王海军于财报电话会上表示:“2025年第一季度,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下,中国国内旅游市场出现波动,多重不确定性带来挑战与机会。进入第二季度后,我们观察到市场需求持续分化,商务旅行虽有复苏但仍存在不确定性,休闲旅行需求则展现出显著韧性。” 最新业绩发布后,亚朵股价周四上涨8.9%收报32.86美元。年内累计上涨24%,当前市盈率为26倍,与国内竞争对手华住集团(HTHT.US;1179.HK)的25倍相近,高于法国雅高集团(AC.PA)(索菲特和宜必思品牌运营商)的20倍。 中国酒店业者正面临经济放缓带来的需求压力,与专注中高端市场的亚朵相比,华住集团旗下汉庭等经济型品牌运营商通常表现更好。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 广告会员业务承压 爱奇艺首季营收下滑

线上视频平台爱奇艺(IQ.US)周三公布财报,受核心会员与广告业务萎缩拖累,第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9%。 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当季营收从去年同期的79.3亿元降至71.9亿元。其中会员服务收入同比下滑8%至44亿元,在线广告收入下降10%至13.3亿元,内容分发收入同比暴跌32%至6.29亿元。 公司净利润同样大幅缩水,当季实现盈利1.8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55亿元骤降72%。 财报公布后,爱奇艺股价周三收跌8%。该股年内累计跌幅已达15%。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erfect Diary makes makeup

业务重心转移奏效 逸仙电商续获non-GAAP盈利

这家化妆品销售商报告,随着业务重心从彩妆转向护肤品,第一季度护肤品收入增长近50% 重点: 逸仙电商一季度净亏损大幅收窄至100万美元以下,并取得non-GAAP净利润 护肤品占公司当季净收入的43.5%,高于去年同期的31.7%    谭英 4月,逸仙控股有限公司(YSG.US)董事长黄锦峰宣称公司即将迎来业绩拐点,仅仅一个月后,他就用数据向投资者证明了这一点。5月16日,这家总部位于广州的化妆品公司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增长(此前曾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同时公司连续两季度实现季度non-GAAP盈利。 尽管公司当季仍录得净亏损,但亏损已不足100万美元,同比大幅收窄。这些积极信号表明,公司近年来对研发以及申请的240项专利(主要集中在护肤品领域)的大笔投资是值得的。黄锦峰在4月接收采访时说:“上市后,我们经历了转型阶段。”他续称:“2021年我们宣布将加大研发投入以扩大护肤品收入,这过程历时三年,并非易事。如今我们终于迎来了转变。”  逸仙电商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7.8%,从2024年同期的7.73亿元增至8.34亿元(1.149亿美元);净亏损同比收窄95.5%,从1.25亿元降至560万元。营收增长为2025年开了个好头,因为自2020年上市以来,逸仙电商从未实现过年度营收增长。 推动业绩逆转的主要是逸仙电商的护肤品,该品类当期收入同比飙升47.4%至3.62亿元。随着护肤品增速远超其他品类,其营收占比从去年同期的31.7%跃升至43.5%。这一转变带动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至79.1%,并实现非GAAP净利润710万元,而去年同期为非GAAP净亏损8,380万元。 尽管逸仙电商在公布季报的同时,宣布价值高达3,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但市场对这份乐观的财报却反应冷淡。自上周五公告发布后,该股在四个交易日内累计下跌逾8%。 逸仙电商目前的股价较IPO发行价跌超50%,市销率(P/S)仅为0.99倍,远低于已实现盈利的同行上美股份(2145.HK)的3.88倍,以及同样处于盈利状态的珀莱雅(603605.SH)的3.11倍。全球美妆巨头欧莱雅(OR.PA)尽管销售额和利润增长停滞,但市销率仍高达4.67倍。 逸仙电商成立于2016年,最初凭借完美日记和小奥汀等品牌,瞄准Z世代彩妆线上市场。其护肤品牌完子心选于2019年推出,但公司2020年11月上市时,该品牌的销售额占比仅为12.9%。就在IPO前夕的2020年10月,逸仙电商通过收购法国高端护肤品牌科兰黎,强化了护肤品业务布局。 收购护肤品牌起成效 此后公司又新增三个护肤品牌:达尔肤、伊芙珑和壹安态,都是2021年收购。护肤品牌完子心选于2023年逐步停产,但即便在该品牌停产后,2024年护肤品营收仍增长至13.9亿元,占公司当年总营收33.9亿元的41.1%。彩妆产品仍贡献了19亿元,占总营收的58%。但随着逸仙电商更加注重护肤业务,这一占比已在稳步下降。 业务重心转移的原因显而易见:护肤品是中国4,000亿元化妆品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数据聚合平台Statista指出,2025年中国化妆品销售额约为1,260亿元,年增长率为4.76%。而2018至2023年间,护肤品市场更是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7,000亿元。 护肤品跑赢彩妆的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一个因素可能是中国消费者对抗衰老和美白产品的重视。在当前消费者支出谨慎的大环境下,这类产品的需求可能更为稳定,而彩妆则可能被当作可有可无的奢侈品。  中国经济低迷已对国际美妆品牌在华业务造成冲击,从欧莱雅到奢侈品集团LVMH旗下的丝芙兰均未能幸免。韩国品牌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以外的市场以提振销售,2024年韩国超越法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化妆品进口来源国。 黄锦峰表示,逸仙电商在中国高度分散的化妆品市场所占份额只有1%。他指出,公司正努力定位为具有强大科技背景的产品销售商。逸仙电商也未受中美关税战影响,因它的原材料来自国内,而且出口量有限,主要面向东南亚市场。黄锦峰将逸仙电商在当前市场的相对成功,归因于公司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 黄锦峰在4月的采访中表示:“中国消费者很聪明,受过良好教育,对新的创新产品有着强烈需求。” 他续称:“他们追求前所未见的产品创新——这是我们观察到的消费决策核心驱动力。同时他们对性价比极为敏感,但这并非追求低价,而是寻求更高价值。”   在去年的《CBE·胡润中国美妆新势力品牌TOP50》中,护肤品占了25个。顶尖护肤品牌包括逸仙电商和巨子生物(2367.HK)旗下的可复美,这是一款重组胶原蛋白产品,自诩“更适合亚洲肌肤”。彩妆品牌在榜单中占19个。  当前市值达836亿港元(约合106亿美元)、市销率为14倍的巨子生物,或比传统彩妆企业更值得逸仙电商借鉴。相比之下,逸仙当前市值仅为4.49亿美元。 逸仙电商想必正以艳羡的目光注视着巨子生物的股价,自2022年在香港上市以来,该股已上涨两倍多。雅虎财经调研显示,三家分析机构中有两家给予逸仙电商“买入”或“强力买入”评级,表现尚可;但相较之下,跟踪巨子生物的分析机构多达20个,且全部给予其最高评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