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den signs new order limiting US investing in Chinese chips, AI

拜登总统新签署的一份行政令是华盛顿为阻止美国为人工智能和微芯片等敏感领域的中国初创企业提供资金采取的最新举措

重点:

  • 拜登签署行政令,限制美国私募股权和风险资本投资微芯片和人工智能等敏感行业的中国公司
  • 此举连同去年的类似举措,越来越多地吓跑美国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和有限合伙企业,它们曾经是中国科技行业最大的资金来源之一

 

阳歌

美国总统拜登新签署的行政令可能会重创中国科技公司,其最大的影响是切断这些公司在早期发展阶段所需的资金。尽管股市反应相对温和,或许是因为最新举措仅针对少数几个行业,但这一动作的影响,可能会比早期反应所暗示的要大得多。

媒体报道,拜登周三签署的行政令旨在阻止美国投资资金流入中国的少数尖端高科技领域,包括半导体、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目前细节仍不明确,可能是因为很多细节仍在制定中。

相关限制适用于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公司,这表明此举旨在扼杀某些类型的早期中国科技初创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那些生产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产品的企业。

在芯片领域,该命令针对的是涉及芯片制造技术的公司,而不是芯片设计公司。这意味着中国的芯片制造设备和用于芯片设计的软件的制造商(这些产品目前由应用材料[AMAT.US]和新思科技[SNPS.US]等西方公司主导),将成为美国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的禁区。但这些资金或许依然能够投资真正的芯片设计公司,它们的数量要多得多。

人工智能的情况可能也类似,只有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技术的开发公司受影响。因此,面部识别人工智能开发商可能会被禁,而投资聊天机器人等更无关紧要的人工智能可能依然是允许的。这种含混不清或导致很多美国投资者因为怕惹上麻烦而彻底避开整个行业。

股票投资者似乎对最新命令并没有太惊慌,至少在过去几天里一直有关于它的传言。我们关注的两个基准指数,即在美国挂牌的MSCI中国ETF和香港的中国企业指数,周四实际上均小幅上涨,本周前四个交易日基本持平。

平静的反应可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新命令重点关注的是拟上市公司,因此目前已经上市的公司应该不会受到影响。但此举最终可能会扼杀一些中国初创企业。以前在早期阶段,这些企业通常依赖的是西方资金。这最终会渗透到IPO市场,因为此类公司传统上是最有吸引力的美股IPO候选者,不过很多公司越来越多地前往中国香港和内地的两大A股市场。

不过,股票买家,尤其是大型机构买家,可能会三思而后行。这是因为上周有其他报道称,美国众议院的一个委员会已开始调查贝莱德等主要资产管理公司是如何利用指数基金等渠道,为美国投资者本不得投资的对中国公司的投资提供便利。

总之,在前总统特朗普和现任总统拜登的领导下,美国决心在可能构成国家安全风险的行业,切断流向处于各个发展阶段的中国科技公司的资金。

担忧何来?

说实话,这些新举措对规模较小的散户来说应该不会太过困扰,因为他们有很多股票可以选择,而且买卖快速、方便。但对于动辄成百上千万投入的机构投资者来说,这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

这种格局转变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出现在6月份,当时美国的风投巨头红杉资本宣布计划将其中国和印度部门分拆为独立公司,不再与加州的母公司挂钩。外界纷纷将此举解释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红杉资本试图与中国子公司保持距离,以避免因投资敏感领域而陷入麻烦,尽管红杉中国已经避开了人工智能等领域。

另一个可能会陷入麻烦的例子发生在2021年12月,当时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商汤(0020.HK)被迫在最后一刻推迟在香港上市,因为它的名字突然出现在美国的黑名单上,投资者不能购买其股票。该公司在略有推迟后成功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但自那以来,它的股票表现不佳——损失了一半以上的价值——主要是因为巨额亏损,但可能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美国投资者缺席,导致流动性较低。

科大讯飞(002230.SZ)和海康威视(002415.SZ)等其他很多中国公司也被美国列入黑名单,而美国众议院的最新调查显示,任何试图找到变通办法继续投资这些公司的美国投资者最终都可能陷入困境。

然后,还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问题,涉及向大型风投和私募股权公司提供实际资金的有限合伙企业。其中许多都是美国的,通常包含一系列公司,从保险公司到养老基金和大学等不一而足。

这些有限合伙企业不仅为美国的私募股权和风投提供资金,还为许多非美国公司提供资金,例如中国的高瓴资本。但这些美国资金来源正越来越多地对关注中国的投资者敬而远之,它们更倾向于避开华盛顿未来的行动可能会带来的任何潜在风险。

从数字上可以明显看出,美国投资者变得越来越谨慎。路透社援引PitchBook的数据称,去年美国对中国企业的风投总额只有97亿美元(702亿元),不到2021年329亿美元的三分之一。此外,据路透社报道,美国风险资本今年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投资只有12亿美元。

虽然其他资金来源,尤其是来自中国国内和中东等其他地区的资金,必然会填补部分资金缺口,但它们无法取代西方投资者撤离所造成的巨大缺口。这最终将沿着食物链向下传递,导致曾经对中国的增长故事趋之若鹜的股票投资者所能选择的热门投资品种越来越少。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丘钛科技料上半年盈利增长150%

手机镜头制造商丘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478.HK)周四公布,预期于截至6月底止上半年综合溢利,较2024年同期的1.15亿元(1,600万美元)增长约150%至180%。 该公司称,预期综合溢利明显增长,主要由于期内应用于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模组之规格继续提升,令集团中高端产品的销售比重继续提升,并进一步改善毛利率。此外,集团指纹识别模组产品的销售数量较同期增长约59.7%,销售数量和产品结构的双重改善令得指纹识别模组产品的销售收入明显增长,毛利率有所改善;以及一家联营公司新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业绩有所改善。 今年6月,丘钛科技摄像头模组销量达3,434.8万套,按年增长4.1%,指纹识别模组销量1,390万套,按年增长7.3%。 公司股价周五高开4.22%,至中午休市报10.68港元,升2.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代币化点石成金 德林股价一度狂飚

从事金融服务的德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709.HK)周四公布集团资产代币化的进展,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可完成合作框架与资产评估,并将向监管机构递交申请,到明年第二季度起,平台可正式上线并开始长期监控。 集团上月公布,把持有的资产进行代币化,涉及金额最高5亿港元,首批的资产包括位于中环的德林大厦若干权益,以及三项由集团管理的基金资产。 德林表示,将资产代币化后,将以分派方式赠予合资格股东、德林证券(香港)的合规用户,以及“突触科技”平台的认证用户。透过实物分派,让参与者能够直接持有链上资产,享有更高的透明度与流动性,并参与新一代的数字金融生态。 德林股价开市升4.2%报4.18港元,过去一个月公司股价上升42%。 刘智恒
Haier-India

业绩急升却出售近半股权 海尔印度的资本博弈

在印度的收入快速增长之际,海尔仍决定出售近半数股权,以换取更多本地化发展空间 重点: 去年海尔印度收入超10亿美元,按年增长超30% 海尔印度拟释出2%股份予员工,并计划于未来两年启动IPO    李世达 在全球家电巨头中,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6690.HK; 600690.SH)是少数能在新兴市场取得本地化成功的中国品牌。但令人意外的是,这家中国制造“出海标杆”企业,在其印度子公司年收入突破10亿美元、南亚市场持续高速成长之际,却传出拟出售近半股权予印度本地企业,这一操作再次凸显了中国资本在海外发展面对的困境。 据《商业旗帜报》、路透社等媒体报道,印度巴帝电信(BRTI.NS)创始人苏尼尔·米塔尔(Sunil Mittal)的家族办公室,正联合美国私募股权公司华平投资,提出以600亿卢比(7.2亿美元)收购海尔印度49%的股份。目前海尔仍在评估此一交易,尚未做出最终决定。 此前,彭博社于5月份一则报道也透露了这一可能性,但当时传出的估值为20亿美元,最新报价折价幅度高达64%。路透社称,估值缩水关键因素是海尔向印度子公司收取的高额品牌使用费和特许权费用,侵蚀公司未来的利润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部投资者的估值预期。 制造业出海先行者 回头来看,海尔集团可说是中国最早一批布局全球化的制造企业之一,从冰箱起家,逐步拓展至洗衣机、空调、厨电、电视等多元家电产品,并成功并购GE Appliances、Candy等国际品牌,成为全球智能家电领导者之一。截至2024年底,海尔连续15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品牌市占第一,海外营收占比达52%。 早在2004年,海尔便已进入印度市场,是首批在印度设厂的中国家电品牌之一。2007年,海尔在普纳(Pune)设立首座工厂,生产冰箱与洗衣机,并在2017年于大诺伊达(Greater Noida)兴建第二座综合工业园区。截至2024年底,海尔印度拥有近3,000名员工,当中技术与研发人员占比达25%以上,实现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四位一体的本地全链条运营体系。 根据2024年报,海尔印度收入首次超过1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30%,公司更定下2027年达20亿美元的目标,成为公司海外业务最大亮点之一,帮助公司去年年度收入与净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第一季,南亚市场(主要是印度)收入年增超过30%,印度地区零售额与零售量市占率分别提升0.6与0.7个百分点,对开门冰箱的市占率更达到21%。 这样的业务表现应当吸引母公司继续增资扩产,却为何选择出售近半股权? 必然的妥协 从地缘政治因素来看,自2020年中印边境爆发冲突以来,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投资采取更高的审批标准。根据“Press Note 3”政策,所有来自与印度接壤国家的投资案皆需政府逐案核准,不适用自动通道。海尔印度曾于2023年申请100亿卢比的直接投资计划,用以扩建现有产能与建设新厂,但截至2024年底仍未获批。 事实上,自印度总理莫迪于2014年提出“印度制造”以来,一直力图将印度打造为全球制造中心,并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尤其是家电、电信与半导体等敏感领域。对外资企业而言,若想在印度取得政策支持与市场拓展机会,通常需在股权、治理结构与供应链层面进行本地化调整。在此情形下,海尔势必要降低“中国控制”的敏感标签。 虽然交易后仍由中资控股,但透过让渡49%股份给印度本地商界与西方资本,可形塑出一种“多元治理”、“间接本地化”的形象,降低在产能扩张与IPO等关键节点上被卡关的风险,在不丧失实控权的前提下,获得更多制度操作空间与政策通融余地。 这种“让渡而不放权”的资本设计,或许是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中国企业海外求生的必然妥协。 根据路透报道,海尔印度还将释出2%股份予员工,并计划于未来两年启动IPO。这一安排也有助强化公司在印度的“本地企业”形象,有利于说服印度监管层其治理结构符合当地利益。以目前7.2亿美元收购49%计算,整体估值仅14.7亿美元。若未来IPO估值回升至20至25亿美元,母公司持有的51%股份市值也将回升至10亿美元以上,加上品牌授权收入与潜在技术服务费,可实现实质收益放大。 不过,交易后势必仍需面对严格的审批与资本回报限制,而高额的品牌授权费与技术转移费若未调整,仍可能抑制海尔印度本地利润,影响IPO估值表现,同时股权的让渡也意味着治理复杂度提升。但对海尔而言,这仍然是一场值得下注的转型赌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多晶硅制造商拟设公司 收购业内陷困境对手

财新网周三报道,因多晶硅供应过剩,导致过去一年价格持续暴跌,中国主要多晶硅制造商,计划设立一家公司收购国内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以拯救备受产能过剩困扰的行业。 财新援引熟悉计划的消息人士称,参与该倡议的主要包括通威股份(600438.SH)和协鑫科技(3800.HK)。新公司将与较大生产商合作,以便更好地控制行业产出并支撑价格。 新公司的筹建谈判始于今年初,目前参与方包括主要多晶硅制造商、潜在收购目标和金融机构,并已就推进方案达成共识。 大全新能源 (DQ.US; 688303.SH)的现状折射行业困境,2025年首季度多晶硅销售均价跌至每公斤4.37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66美元骤降43%。但大全在2025年首季度的平均生产成本达每公斤7.57美元,相当于每售出1公斤产品即亏损3.2美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