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DA.US
Dada Nexus earns first-ever non-GAAP profit

这家同城配送服务供应商二季度首次录得非GAAP盈利,收入增长23%

重点:

  • 达达集团二季度首次录得非GAAP盈利,但按净值和运营计算依然亏损
  • 该公司可能会受益于对食品日杂配送的大力关注,因为在当前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中国消费者更多在家吃饭

 

阳歌

同城配送专家达达集团(DADA.US)首次实现调整后盈利,令投资者惊叹不已。尽管中国经济面临的逆风日渐加剧,其二季度仍录得强劲增长。不过,由电子商务巨头京东(JD.US;9618.HK)持有多数股权的该公司在最新季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警告,由于当前的经济不确定性,实现可观盈利的道路可能会崎岖不平。

 “当然,我们预计关键的盈利能力和利润率不会在短期内快速增长,尤其是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前景下,”首席财务官陈兆明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对分析师如此表示。尽管他们都对该公司取得的这座盈利里程碑赞不绝口。

投资者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告诫的言论,追踪这家规模相对较小、市值不足15亿美元(110亿元)的公司的大批分析机构也是如此。据雅虎财经称,目前关注该公司的所有18家分析机构均给予了“买入”或“强烈买入”的评级,其中10家将其评为“强烈买入”。 而且尽管该公司发出了警告,但分析机构预计达达集团的利润将从今年的约3,100万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4.08亿美元。

周三,也就是其在收盘后发布二季度业绩的第二天,达达集团的股价上涨5.2%,并在周四继续上涨。该股在过去52周的走势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从去年10月的低点飙升至1月底的高点,涨幅接近四倍,但最终又回吐了大部分涨幅。在经历了所有的起起落落之后,该股目前的交易价格略低于52周前的水平。

那么,为什么在达达集团自身相当谨慎的情况下,分析机构和投资者却转而看好这家公司呢?这种分歧并不罕见,因为企业向来不想让投资者变得过于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似乎确信达达集团可以利用与京东日益密切的联系来推动自己的业务。他们似乎还相信,它可以挖掘自己作为中国大部分排名靠前的实体连锁超市主要送货合作伙伴的地位,来利用日益精打细算的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

该公司主营两项服务。达达快送在中国2,000多个城市提供同城配送服务。另一项服务京东到家与京东的联系更为紧密,人们可以从本地商家那里订购商品,然后送货上门。京东到家的业务很大一部分来自大型超市连锁,它们利用达达集团的司机在本地送货,从而使这些商店能够与叮咚买菜(DDL.US)和美团(3690.HK)等只提供线上服务的杂货商竞争。

在这两项服务中,京东到家在过去两年取得更大发展势头,特别是京东去年将其在达达集团的股份提高到目前的53%,获得多数控制权之后。该服务目前出现在京东的大部分用户界面上,京东到家在最近一个季度贡献了该公司总收入的约三分之二,而2020年仅为40%。

强劲的收入增长

我们将在本文的后半部分仔细看看达达集团最新的财务数据,包括其增长和实现盈利背后主要的驱动因素。

该公司的收入同比增长23%至28.1亿元。管理层指出,去年同期数字相对较高,是因为去年二季度中国大范围实施封控(包括该公司总部所在地上海为期两个月的封控),对送货上门服务的需求增加。因此,如果去年的收入处于更正常的水平,最新的增长数字可能会更高。

在总体收入当中,京东到家的收入同比增长25%至18.3亿元,而达达快送的收入也录得20%的增长,达到9.8亿元。

京东到家强劲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与一些超市合作伙伴开展的免费送货试验推广活动。鉴于这个试验项目的初步效果相当显著,达达集团表示将把它推广到其他大型连锁超市。

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食品日杂配送业务已经占到京东到家经手的商品交易总额(GMV)的近一半。在当前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会更多在家吃饭,减少下馆子的次数。毫无疑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欢迎免费送货带来的额外节省,这将使京东到家在未来几个季度有可能实现强劲增长。

该公司表示,预计三季度收入将保持目前的增长水平,同比增长18%至26%。

在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达达集团成功地通过大幅削减促销支出、一般性和行政支出以及研发支出来控制成本。因此,当季总成本和支出仅增长3.8%。该公司仍报告了当季营业亏损和净亏损,不过这两项数据均较上年同期大幅收窄。

但该公司最高兴的显然是宣布了有史以来的首个非GAAP利润,这通常不包括员工股票薪酬等一些非经营性项目。其非GAAP利润总额为840万元,数字不算大,扭转了去年同期3.96亿元的亏损。现在,该公司只需实现净利润,分析机构预计这将在第三或第四季度实现。

正如我们之前所指出的,该公司在电话会议上也多次提醒投资者和分析师不要过于兴奋,因为中国经济面临日益强劲的逆风。其中包括近期陷入通货紧缩、出口大幅下滑、青年失业率创历史新高,以及对中国房市健康状况的担忧与日俱增。

达达集团的投资者关系主管卡罗琳·董在电话会议上说:“从宏观方面看,今年上半年经济和消费温和复苏,我们预计下半年消费复苏存在不确定性。”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这样的警告性言论无疑显得相当谨慎,并最终可能让近期围绕达达集团和其他公司的热情冷静下来。不过,至少就目前而言,该公司还是可喜可贺,因为它终于实现了盈利,即便这是在非GAAP基础上的盈利。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小米SU7再传碰撞燃烧致死意外 累股价挫逾5%

小米汽车再度卷入安全风波。周一凌晨,四川成都一辆小米SU7行驶中发生碰撞后起火燃烧,导致驾驶人死亡。成都警方下午通报,死者31岁邓姓男子涉嫌酒后驾驶,事故仍在调查中。 小米集团(01810.HK)股价盘中一度重挫逾8%,最终收报49.08港元,跌幅达5.71%,单日市值蒸发近770亿港元。消息引发市场关注,自九月下旬新品发布会以来,小米股价累计下跌逾13%。 据财新报道,这已是今年第三起小米汽车碰撞后起火事故。3月安徽铜陵一辆SU7在高速公路激烈碰撞隔离带后起火,造成3人死亡;4月广东徐闻亦发生SU7与电动二轮车相撞酿两死事故。小米当时表示,火势为对方电动车电池爆燃所致。 SU7自去年3月上市以来累计销售近34万辆,小米汽车业务在今年第二季毛利率升至26.4%,显示业务仍维持高速增长。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IT Mining's data center in Ethiopia

转攻加密币挖矿碰壁 比特矿业急变身Solai 

从在线彩票销售转型加密币挖矿仅五年,这家公司再度易名,以彰显新业务重心 重点: 经股东批准,比特矿业将于10月20日起更名为Solai,标志这家公司第二次品牌重塑 经过五年的加密货币挖矿业务,公司正陷困境,迫使转向Solana,一个拥有原生加密货币的区块链网络   梁武仁 近期比特币热潮催生大批新兴矿企,导致行业生存环境恶化。在过热领域中,生存变得愈发艰难,身处漩涡的比特矿业(BIT Mining Ltd.)(BTCM.US)正启动新一轮业务转型。 上周五,比特矿业宣布易名为Solai 已获股东批准,公司股票将于10月20日起启用新交易代码。8月的公告称,品牌重塑旨在转型为“聚焦新一代区块链基础设施、去中心化金融,及智能合约创新的综合数字资产公司”。 这是比特矿业第二次重塑企业身份,公司2001年创立时是在线彩票销售平台,二十年后转型为加密货币矿企。涉足数字资产系顺势而为的战略,当时虚拟货币看似即将成为新风口,中国更是全球最大加密挖矿中心。 不过,比特矿业的加密豪赌迅速遭遇重创。首先在转型同年(2021年),中国出台挖矿禁令震动行业;随后加密寒冬长期持续,币价暴跌。如今,虚拟货币再度席卷市场,比特币价格屡创新高,加剧了对其有限供应量的争夺。财报显示,自2022年起,比特矿业的营收连年下滑,印证了这些挑战。 因此,公司最新商业模式调整具有一定合理性。本轮转型不似首次转型那样激进,更重要的是,拥有数据中心及矿机的比特矿业,能相对轻松地将这些资源用于新业务,毕竟新业务同样属于加密货币生态圈。 新名称Solai巧妙融合了公司押注的Solana(基于区块链、拥有同名加密货币的加密网络)与人工智能(AI)元素。公司补充称,未来将不仅限于Solana,还会拓展至其他平台。 转向Solana Solana作为比特币替代品正崭露头角,其高速低费特性,适用于游戏至去中心化金融等多场景。其同名代币过去一年增值约42%,但仍低于同期比特币近80%的涨幅。 上周五的公告中,公司董事长余波表示:“从比特矿业到Solai的转型,标志企业从加密挖矿向人工智能与区块链交叉领域的战略转变。我们预见,下一波创新浪潮,将诞生于智能系统与去中心化基础设施的连接点,从而实现更快速、安全、高效的信息与价值交换。” 今年7月,比特矿业首次披露转向Solana的计划。该战略包含建立Solana储备库,通过新收购及现有加密资产转换实现。为筹措购币资金,公司拟分阶段融资2亿至3亿美元。鉴于其目前市值仅5,000万美元,融资颇具挑战。但截至去年末,现金及等价物仅180万美元,外部募资势在必行。 7月,比特矿业分两阶段完成了对埃塞俄比亚数据中心的收购,尽管该交易在制定Solana计划前就已启动。 此后,公司迅速推进业务,8月初建立首个Solana验证节点(参与区块链交易验证的计算机节点),同期斥资约490万美元购入27,000枚Solana代币。 当月稍晚,比特矿业通过与Brale公司合作,推出美元稳定币Dolai,在Solana网络运行,该合作确保符合美国监管标准。Dolai可用于商户消费者交易、机构及跨境支付。公司强调,其独特价值在于连接AI智能体,实现机器间自主交易。 上月,比特矿业宣布增持Solana代币,加密货币储备总量突破44,000枚,按现价估值约850万美元。 这一切听起来美好,但Solana布局最终成效几何、比特矿业具体如何盈利,目前尚不明朗。 在披露最新购币情况时,比特矿业称将利用其不断增长的加密资产储备及验证节点业务,“把握Solana链上经济快速扩张的财务与战略红利”。由此可见,公司寄望于Solana持仓升值及验证服务费(以数字货币支付)创收。 但与其他加密货币类似,Solana价格可能剧烈波动,使公司面临亏损。此外,验证节点能否盈利存疑,除高昂的设备购置运维成本外,节点需支付费用才获参与交易验证(验证流程核心环节)的投票资格。 比特矿业股价在公布Solana计划初期飙升,但已回吐多数涨幅。当前市销率(P/S)仅为1.6倍,与BitFuFu(FUFU.US)的1.7倍基本持平,后者除提供挖矿服务外也在构建加密资产组合。嘉楠科技(CAN.US)作为矿机制造商兼矿企,市销率更低至1.2倍。 上述估值表明,尽管行业热炒,投资者对中资背景从事加密相关业务的企业持谨慎态度。比特矿业的Solana转型或助其脱颖而出,但见效尚需时日。对企业而言,这实为背水一战。第三次可能是有好运的转折,但频繁业务重组恐令已失耐心的投资者担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山东黄金受惠金价急涨 首三季盈利有望翻倍

黃金生产商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二预告今年首三季业绩,截至9月底止料盈利在38亿元至41亿元间,与去年同期比较,增长介乎83.9%至98.5%。 公司表示,由于统筹优化生产布局,强化核心技术,提升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了运营效能。同时,由于黄金价格在期内上行,导致公司利润大幅上升。 山东黄金指出,在黄金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将加大各类基础工程投入,进一步增加生产设备、更新工人配备,并逐步将矿山采掘外委施工转为自营。 公司周三开盘跌5%报38港元,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上升逾两倍。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etting on AI glasses potential, Goertek and Sunny Optical forge ‘Optical Alliance’

看好AI眼镜前景 歌尔与舜宇打造“光学同盟”

舜宇的技术与歌尔的产能接轨,或将为中国光学产业带来一个新巨头 重点: 歌尔光学与上海奥来将组成新公司歌尔奥来光学,舜宇光学成为第二大股东 上海奥来拥有全国唯一一台投入光波导量产的阿斯麦光刻机   李世达 资本市场的操作,不仅能揭露产业的走向,有时更像是一个宣言。本月智能硬件及光学模组制造商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382.HK)发公告,与歌尔股份(002241.SZ)成立合资企业。 舜宇光学将旗下的上海奥来全部股权转予歌尔股份,作价19.03亿元,以换取歌尔股份旗下的歌尔光学股权,并将歌尔光学更名为“歌尔奥来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双方再向新公司注资2亿元,完成后舜宇光学持合资公司约31.31%股份。 这项交易的关键在于“光波导”技术。 AI眼镜的灵魂 所谓“光波导”(Waveguide),是AR显示系统中最核心、也是最昂贵的部分。简单来说,它是一种能“导光”的透明光学结构,用来在透明基板上刻蚀出奈米级光学结构,使虚拟影像能在使用者眼前准确浮现。对AR眼镜而言,光波导就相当于“灵魂”,决定了整机的显示效果、视野范围与能耗表现。 上海奥来正是这项技术的佼佼者。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子公司,专注于碳化硅光波导与衍射光学元件的晶圆级制造。它拥有全中国唯一投入光波导量产的阿斯麦光刻机,并在上海临港打造了总投资32.8亿元的12英寸晶圆产线,被视为中国光波导技术商业化的里程碑。 虽然研发能力出众,上海奥来却长期面临“技术孤岛”困境——产品先进但缺乏市场出口。而歌尔正是这座桥梁,这家以代工见长的企业,长期为Meta、Pico等国际品牌提供VR与AR模组,拥有成熟的量产与供应链管理能力。 对歌尔而言,奥来的加入不仅意味着获得核心技术,更是让它从“代工厂”升级为掌握自主光学专利的系统供应商,进一步强化其在AI可穿戴设备供应链中的地位。合并后的新歌尔光学,有望整合舜宇的晶圆制程与歌尔的模组产线,产能规模可望达行业顶尖水准。 据京东消费电子事业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智能眼镜成交量同比增长超过八倍,天猫与抖音电商平台亦录得超过六倍的相关搜寻与销售增幅。行业机构Wellsenn则指出,到2030年,全球AI眼镜销量有望超过9,000万副,是成长最快的可穿戴产品。 AR眼镜的生产最受限于光波导的良率与成本,目前全球能稳定量产的企业屈指可数。舜宇与歌尔的结盟,正是在这个临界点出手,前者提供制程突破,后者掌握整机出货与系统整合能力。 两家公司也都有合作的充足理由。歌尔股份近年一直试图摆脱“果链”企业的印象,积极拓展非苹果业务,降低单一客户依赖。2024年,苹果业务占比已从2020年的48.08%降至31.96%。公司战略重心明显向AI硬件倾斜,尤其是AI眼镜市场,近期分别收购香港结构件企业米亚与英国Micro-LED公司Plessey,显示长期押注光学的决心。 光学巨头诞生 舜宇光学也是类似逻辑,在手机镜头业务增速放缓后,公司正寻求高附加值领域的新成长引擎,从业绩来看,上半年舜宇光学纯利按年下降超过20%至约7.2亿港元,毛利率则降至约19%,为近三年低位,主要受智能手机镜头需求疲弱及平均售价下滑影响。而借由与歌尔的股权合作,能够将研发转化为实际市场收益,减少长期资本负担。 市场显然是看好这桩交易的。在8月下旬消息公布后,舜宇光学股价一度升逾11%,如今虽稍有回落,今年以来仍升23%。目前舜宇光学市盈率约25倍,高于大立光(3008.TW)的14倍,但低于丘钛科技(1478.HK)的37倍,若新业务能够增强盈利能力,公司估值也有望持续上升。 歌尔与舜宇的结盟,像是中国光学产业的重要宣言,也是对穿戴式智能产品蓬勃发展的预言。当AI与AR融合的时代全面到来,舜宇与哥尔的“光学同盟”,也许正是全球产业重构的前奏。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