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成人教育内容提供商的股票在首个交易日曾上涨36倍,但其后回落至接近IPO价格的水平

重点:

  • 见知教育首日大涨之后逐渐回落至IPO价格,显示出最近华尔街的中国迷因股热潮可能正偃旗息鼓
  • 虽然上周中美证券监管机构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但这次IPO未必代表中国公司将大规模恢复在纽约上市

阳歌

中型教育内容提供商见知教育科技集团(JZ.US)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后,终于成功登陆美股,它的耐力值得奖励一朵小红花。这次上市有很多地方值得一讲,该公司规模不大,市值仅为3.33亿美元(23亿元),但出于种种原因,它上市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

见知教育似乎是最近涌现、一系列“上市即大涨”的中国迷因股之最新成员。与此同时,它在上周五上市当天,美国和中国的证券监管机构宣布了一项备受期待的信息共享协议,可能会消除目前笼罩在所有在美上市中概股头上的退市威胁。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见知教育来自四面楚歌的教育领域,去年,北京在多个行业采取了大量监管行动,教育行业就是其整治的对象之一。

我们稍后将一一谈到这些问题。但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次IPO的基本情况。见知教育去年7月首次申请上市,筹资目标相对不大,为5000万美元。同一个月,中国公司在纽约上市的寒冬开始了,在此之前,滴滴不顾中国互联网监管机构的警告冲向市场,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在提交最初的招股说明书之后,见知教育又提交了13份更新,最终才于上周五以5美元的价格登陆股市,这个价格位于其5到7美元价格区间的底部。它最终募集了约2,500万美元,仅为最初目标的一半。

这就引出了第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见知教育跟新上市的一小批规模类似的中国公司一样,最近成了投资者的玩物,也就是迷因股,类似去年游戏商店运营商游戏驿站(GME.US)和影院运营商AMC(AMC.US)这些更高知名度的例子。

这只股票上周首个交易日开盘价为126美元,达到发行价的25倍,当天更曾飙升至186美元,比IPO价高36倍,市值更推高至120亿美元以上。首日收盘价18.75美元,仍然是其IPO价格的近四倍。但该股本周逐渐走低,最新收盘价为5.5美元,仅略高于IPO价格。

我们之前报道过这波浪潮中的其他中国迷因股,包括金融服务提供商尚乘数科(HKD.US)、智富融资(MEGL.US)和TOP Financial(TOP.US),以及另一家教育公司金太阳(GSUN.US)和在线家具销售商大健云仓(GCT.US)。

尚乘数科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其股价从7.8美元的发行价,上涨至高达2,555美元,公司估值一度超过了脸书的母公司Meta(FB.US)。尚乘数科的股价此后已经回落,但最新收盘价112.2美元仍然远高于IPO价格。其他股票都较IPO价格有所上涨,但涨幅要小得多。因此,见知教育第一周的表现似乎显示出,这种轮回仍在上演,但正在迅速失去动力。

IPO复苏?

说完有趣的迷因股故事,我们将注意力转向更为严肃的内容,也就是最近美国和中国证券监管机构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导致200多个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被赶出华尔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中国证监会(CSRC)上周宣布达成一项协议,使SEC的会计部门能够获得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审计机构持有的记录,从而朝着避免这一结果迈出重要一步。

SEC在协议公告中表示,它将在未来几个月与CSRC合作进行测试,并在12月提交进展报告。据路透社报道,相关最新进展是SEC选择了三大巨头——电商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京东(JD.US; 9618.HK),以及百胜中国(YUMC.US; 9987.HK)作为首批测试案例。百胜中国是肯德基和必胜客餐厅在中国的运营商。

见知教育是自去年7月以来、罕有地在纽约上市的几家中资企业之一,那么,它的成功上市是否意味着,中国企业跑到美国上市的闸门可能开始恢复到之前的水平?答案或许是否定的,因为这次IPO筹备了一年多,而且显然是在上周宣布达成的协议之前。

我们可能需要等到SEC在12月的最新报告,才能判定这种IPO是否以及何时恢复到更为正常的水平。如果SEC给出了正面的评估,这种IPO几乎可以立即恢复,因为在去年暂停之前,可能至少有二三十家更大的IPO正在筹备中。

最后,还有教育问题,见知教育的上市是否标志着去年大规模打击行动的放松?因为去年的监管政策彻底摧毁了提供K-12课程的一众公司。见知教育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这种打击,因为它面向大学和图书馆出售内容,主要是教学视频,然后它们再将内容提供给大学生和成年人。

见知教育经营的成人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股的热门新领域,因为北京正在大力推动民营部门参与这些不太敏感的业务。

因此,基于该公司2021年5,290万元的利润,其市盈率相对较高,为43倍。如果我们以该公司2020年较高的利润为基数,这一数字将略有下降,至26倍,尽管这两个数字可能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后面这个数字与职业教育机构中国东方教育(0667.HK)22倍的市盈率和学习设备制造商读书郎(2385.HK)的25倍市盈率大致相当。

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Top Sports sees 10% profit dip, pays dues for new brand expansion

上半年少赚一成 滔搏为新品牌交学费

这家昔日耐克、阿迪达斯的最大中国经销商,正押注“跑步+社群”,打造新品牌切入专业运动市场 重点: 公司上半年收入122.99亿元、按年下滑5.8%,但毛利率仍稳守41% 自创品牌ektos开业后,线上帐号已超800个、会员达8,910万   李世达 中国的消费仍待回温,但并非所有产业都在退潮。疫情过后的复苏期里,健康与运动成为少数逆势而上的领域。根据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数据,2024年全国运动用品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22.6%,越野跑、露营与路跑活动的参与人数持续攀升。 然而,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早已不同于以往——他们追求的不只是运动功能,更是生活方式与社群认同。这股从“功能导向”转向“体验导向”的浪潮,推动了运动产业的再洗牌。 滔搏国际控股有限公司(6110.HK)正处于这场变局的中心。这家曾是耐克(Nike)、阿迪达斯(adidas)最大经销伙伴的中国零售巨头,正在转身成为“品牌运营商”。当然,转型并非没有代价。 根据最新财报,公司2025财年上半年录得收入122.99亿元,同比下降5.8%;净利润按年减少9.7%至7.89亿元。管理层解释,短期压力主要来自线下零售疲弱与主力品牌增速放缓。不过,滔搏的毛利率仍维持在41%,存货与销售费用都录得下降。截至期末,公司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5.38亿元,扣除短期借款后仍维持净现金约12.68亿元,显示财务结构仍稳健。 滔搏的策略转折始于2024年。当国际品牌加快DTC(Direct-to-Consumer)布局、削减分销渠道时,滔搏选择主动“去依赖化”。公司一方面收缩传统门店网络,从巅峰时期的8,395家降至今年的约5,020家;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新的成长曲线——专业跑步与高端户外。 社群零售跑出第二曲线 2025年,公司在上海愚园路开设首家跑步多品店ektos,这是滔搏自创的全新品牌。店内集合了加拿大越野跑品牌norda、英国跑步品牌soar、加拿大品牌 Ciele Athletics等滔搏独家代理品牌,并引入HOKA与adidas等高性能产品。ektos的目标不只是销售,而是打造一个结合“选品+社群+文化”的跑步生活平台。 滔搏副总裁丁超形容这个项目是“传播跑步文化的平台”——从门店设计到运营逻辑,都以社群为核心。首店设于多条跑步路线交会点,店内设有淋浴设施与开放空间,为跑团活动与品牌体验服务。这种由下而上的“社群零售”模式,正是公司试图重塑与消费者关系的关键。 除了ektos,滔搏近年频频与国际品牌签约,构建多品牌矩阵。包括挪威高端户外品牌Norrøna、加拿大norda、英国soar与Ciele,公司作为它们的中国独家运营伙伴,负责从品牌定位、营销推广到渠道开发的全链路工作。这让滔搏从单一分销商转为具有品牌塑造力的运营商。 在数字化层面,滔搏正以“全域零售”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报告期内,公司在抖音、视频号运营超过800个账号,小程序门店超3,600家,即时零售渠道达3,700家,抖音运动户外类目排名第一。 线上零售额实现双位数增长,部分抵消了线下销售下滑。会员体系方面,累计用户突破8,910万,会员贡献零售额达93%,高价值会员的平均客单价约为整体的六倍。这些指标显示,滔搏正在从“卖货导向”转为“人群运营导向”。 股价不跌反涨 虽然短期内新品牌尚未带来显著营收贡献,但在品牌声量与定位上已初见成果。norda与soar在越野跑圈层迅速累积忠实用户,公司也在多个赛事现场设立快闪活动。管理层表示,未来将以ektos为核心平台,推动自营与合作品牌协同发展,逐步建立“滔搏版的Lululemon生态”。 尽管滔搏上半年收入与盈利双双下滑,但绩后股价不跌反升,首个交易日上涨5.8%至3.48港元,今年以来累升约16%。目前滔搏市盈率约16.5倍,略高于安踏体育(2020.HK)的15.4倍与李宁(2331.HK)的15.7倍,反应市场对其转型方向的认可。加上其维持超过100%的高派息率及净现金状态,都有助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滔搏的短期挑战在于消费疲弱与转型成本,但中长期价值则在于能否在“专业运动生活方式”赛道建立护城河。若ektos成功复制并带动品牌矩阵协同,滔搏或将成为中国新一代运动零售的范本。随着跑步与户外业务逐步成形,这家昔日的分销巨头,正尝试跑出自己的新节奏。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海辰储能营收飙升 更新香港IPO申请 

储能企业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周一提交香港IPO更新申请,显示其在2025年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69.7亿元(约合9,800万美元),同比飙升224.6%,毛利润激增逾10倍至9.16亿元。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是全球顶尖的储能系统(ESS)电池及成套设备制造商之一。公司提供针对多元应用场景定制的储能产品与解决方案,业务贯穿全产业链——从储能电芯到集成储能系统和端到端解决方案。 公司处于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的风口中,也是首家在美国本土生产储能系统的中国企业。自去年起已实现调整后盈利,今年上半年延续此态势,经调整净利润达2.47亿元,正快速迈向全年净利转正的目标。 海辰储能凭借差异化技术构筑显著竞争优势,尤其在长时储能赛道拥有很大的领先优势。公司强调其系全球首家推出容量超1,000安时储能电池的企业。 公司规模化生产覆盖587安时与1,175·安时等多规格储能电芯,形成适应电力和工商业场景的产品矩阵。公司亦是业界首家实现314安时储能电池量产的企业。 阳歌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滴普科技首挂大涨 半日收升121%

企业级大模型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商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84.HK)周二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开市大涨112%,至中午休市报59港元,升121.31%。 公司公布,是次全球发售2,663.2万股,发售价26.66港元,集资净额6.1亿港元。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获得热捧,录得7,568.83倍超购,香港公开发售原占5%,按回补机制增至532.64万股,占发售总数20%。国际发售录得15.61倍超购。 滴普科技主要为企业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主要客户涵盖消费零售、制造、医疗及交通等多个领域。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18.4%达到1.32亿元。整体毛利率提升至55%。亏损由去年同期的6.2亿元收窄至3.1亿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Everdisplay makes AMOLED displays

长期亏损的和辉光电 上市集资力攻“柔性技术”

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制造商和辉光电本月初获中国证监会放行后,已重新提交赴港上市申请 重点: 为向柔性AMOLED显示面板转型筹集资金,和辉光电计划赴港上市募资 尽管过去三年营收稳步增长,但生产成本持续高于收入,因而引致巨额亏损   陈竹 中国从光伏到新能源汽车等各制造领域的制胜方略遵循相同路径:政府主导大规模投资,支撑企业渡过长期亏损,产能建设超前于需求。其底层逻辑在于,一旦市场最终跟上,盈利将随之而来。 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新兴行业,在显示面板等传统领域也如此,从早期LED、LCD时代起,该行业便持续经历技术迭代。中国以此战略追赶韩国市场主导地位,如今已培育出京东方(000725.SZ)等全球巨头。这家背靠政府的企业,在实现盈利前曾经历近二十载的亏损。 尚处该发展早期阶段的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688538.SH)已登陆沪市,上周再向香港市场提交上市申请,寻求募集新资金。因未能于6个月内获批,以致今年4月的申请失效后,要再重新递交材料。 2012年,这家公司由上海国资委控股设立,肩负突破当时外资主导的新兴显示技术AMOLED领域的使命。逾十年后,和辉光电虽成功在AMOLED市场立足并实现初期目标,但相较京东方,和辉光电仍深陷盈利困局,且未向投资者释放何时可能盈利的信号。 和辉光电寻求二次上市之举,正值于沪深上市的公司,赶上对接全球投资者的浪潮。公司选定头部投行中金公司担任保荐人,表明若能成功上市,此次募资规模应相当可观。 作为战略行业的国资背景企业,其上市几乎必然获政府强力支持,中国证监会本月稍早的放行即为明证。如今,和辉光电需说服可能要求更清晰盈利路径的香港投资者。 剖析公司运营及业务前,需先行了解其核心显示技术的背景。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属OLED主流技术,其特性在于每个像素点通过有机化合物自主发光。 相较LCD、LED等前代技术,AMOLED无需耗电背光模组,可呈现纯黑画面、更高对比度及显著纤薄屏体,已成智能手机及高端设备首选。当前柔性AMOLED更支持厂商制造曲面及可折叠屏,这方面在传统技术上是无法实现。 亏损加剧 市场数据佐证和辉光电在AMOLED领域的成就,申请文件引述的独立研究显示,该公司在中大尺寸平板及笔记本计算机领域破局,去年以14.5%的出货量占比,居全球第三、中国第一。 当前,其客户涵盖荣耀、传音等头部手机品牌及车企。财务数据印证业务增长,公司营收从2020年的25亿元,增至2024年的49.6亿元(约合6.97亿美元)。据申请文件披露,今年上半年虽增速放缓,仍同比增长12%至26.7亿元。 业务扩张必然要求巨额产能投入及研发开支,和辉光电当前运行两条产线,2012年投产的首条4.5代生产线,及2016年开建的第二条6代生产线。据国内媒体报道,此类产线造价高昂,6代AMOLED生产线预估耗资达273亿元。 自申请文件披露的最早年份2022年起,和辉光电营收成本连年高于实际收入。这意味着,未计入其他开支前已现亏损,折射出巨额资本支出衍生的沉重折旧成本。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毛利亏损3.95亿元,净亏损达8.4亿元。 上市申请文件援引第三方研究称,广义的AMOLED显示产品,在全球显示面板行业的渗透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29.2%提升至2030年的35.8%。 虽在中大尺寸领域表现亮眼,但和辉光电在智能手机市场,仅以3.7%的全球出货量占比位列第七。此短板影响重大,因智能手机恰是AMOLED渗透率提升潜力最大的细分市场。 和辉光电未能在手机屏市场斩获可观份额,主因是缺乏对柔性AMOLED的投资与产能,该技术当前广受欢迎。除苹果外,多数头部手机品牌均已开售折叠屏机型,尽管有传言称这家iPhone制造商正尝试该技术。 和辉光电长期主攻笔记本计算机等大尺寸屏应用的刚性AMOLED,为实施追赶战略,今年起推行“刚柔并济”的战略,即依客户需求生产两类产品。国内媒体报道称其6代生产线,已能小批量生产智能手机柔性AMOLED显示面板。 转向柔性AMOLED似为拓展业务,最终实现盈利,因该领域当前需求最旺。研究机构Omdia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柔性AMOLED机型,占智能手机出货量51%,达1.51亿部,同比增长15%。增长态势已延续三年,年增速持续徘徊20%左右。 不过,因该领域经验匮乏,转型需巨额投入,恐致近年财务状况恶化,盈利目标更为遥远。和辉光电须在扩张与财务纪律间寻求平衡,使投资者确信其长期成功概率。当下,港股成功上市对其至关重要,既为技术转型输血,也为鏖战日趋激烈的显示面板市场提供财务弹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