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美国政府可能出台新的限制措施,该公司股价在上个月暴跌,但上周宣布了新的合作计划后,股价也没有上涨

重点:

  • 近来,由于美国可能对该公司及其中国同行实施进口禁令,晶科能源的股价承压
  • 晶科能源最近与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结成战略联盟,但投资者可能还在等待更多细节,以确定该交易的意义

张劼

对于那些希望从中国领先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JinkoSolar Holding Co. Ltd.,JKS.US)的股票上赚快钱的当日交易者来说,最近有很多消息可用来交易,无论他们是多头还是空头。

最近一轮的新闻可以追溯到8月中旬,当时有消息流传,称拜登总统的政府打击涉及中国制造商的所谓侵犯劳工权利的行为,美国海关扣留了来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

当另一个大型生产商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Canadian Solar Inc.)透露,其运往美国的四款中国制造的样品组件因涉及组件材料的来源问题而被扣留时,问题首次曝光。阿特斯阳光电力后来表示,公司相信所有来自中国的太阳能组件都被美国海关扣留。

第二天,行业观察人士告诉媒体,晶科能源也有大约100兆瓦的产品被美国边境执法人员扣留,在海关调查进行过程中,公司可能会缩减美国的出货量。这标志着一个重大的挫折,因为根据其最新年度报告,该公司去年28.7%的收入来自北美。

两家公司的股票都在由此引发的“太阳能风暴”中遭受重创。消息传出后,阿特斯阳光的股票在短短三天内下跌了13.7%,加速了在消息传出前就已开始的下行。晶科能源也遵循类似的轨迹。它的股票在新闻发布前同样已开始下跌,之后三天又下跌了14%。

精明的卖空者如果捕捉到了早先的信号,认识到这样的行动可能会出现,可能已经赚到了一些快钱。

美国参议院在7月中旬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来自中国备受争议的新疆地区的产品。在这之前一个月,美国禁止进口可能使用了合盛硅业股份有限公司(Hoshine Silicon Industry Co.)所产原材料的中国电池板,这家总部位于新疆的企业是太阳能电池板生产所需的一种关键材料的主要供应商。

分析师说,此举本应影响到几乎所有的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因为这些企业很难证明产品不含任何合盛硅业供应的材料。但是,尽管禁令的消息得到了广泛宣传,对晶科能源的股票价格却影响不大,直到上个月确认它的太阳能电池板被美国海关扣留。

相反,投资者当时更关注晶科能源6月25日发布的第一季度业绩,该业绩显示公司的太阳能组件出货量同比增长33.7%,使该股当天上涨近14%。

下一个交易日,当晶科能源表示,其中一个主要子公司已申请在中国的科创板上市,可筹集60亿元人民币(9.28亿美元)时,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增强。科创板是在上海成立两年的证券交易板块,主要针对高成长型公司。这一消息引发了晶科能源的股价在一天内大涨23%,即使当时与新疆有关的风暴正开始形成。

在当前中美两国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中,这种二次“回国上市”已蔚然成风。通常同一家公司在中国上市也要比在美国上市的估值高得多。

晶科能源在纽约的股票目前的市盈率(PE)为25,这看起来很高,但实际上远远低于在中国上市的同行,后者的平均PE为64。天合光能(Trina Solar)于2017年从美国退市,去年6月在上海重新上市,现在的市盈率为77,大约是晶科的三倍。晶澳太阳能(JA Sola)比天合光能晚一年从美国退市,于2019年底在中国重新上市,其PE也接近75。

好消息?

在美国海关最近扣押晶科能源的太阳能光伏组件的消息传出来后,该公司上周宣布,与中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CATL)结盟,这种电池用于电动汽车,也越来越多低用于存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厂生产的过剩电力。或许,晶科能源本以为这是投资者喜闻乐见的好消息。

晶科能源这样的企业正在加大力度开发电力储存设施,帮助解决太阳能取代传统化石燃料的最大障碍之一。这个障碍的核心是,太阳能电厂在白天生产大量的电力,但在晚上却无法发电,这给电网运营商带来了麻烦,除非它们能够把高峰期产生的多余电能存储起来,供夜间使用。

虽然跟宁德时代结盟的消息听起来很好,却没能带动晶科能源的股价。

这可能是因为双方的合作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晶科能源在声明中列出了两家公司可能合作的几个领域,但没有透露太多细节。这些领域的核心是在产业链中实现碳中和,以及结合了太阳能和储能技术的产品相关的业务开发。

在讨论双方的合作时,晶科能源的首席执行官陈康平提到,宁德时代拥有“储能领域的先进专利技术和创新模式”,为双方结盟可能的方向提供了一些启示。晶科能源擅长生产太阳能光伏板,但缺乏技术存储它们产生的电力。

相比之下,宁德时代目前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储能行业的领头企业。它在上月底发布的半年业绩显示,其储能业务同比增长逾8倍,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营收贡献业务。一些观察人士认为,通过与晶科能源等企业的合作,该公司在未来几年可能还会实现巨大增长。

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过去一年里,储能已经成为了中国产业战略的热门话题。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加快推动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它设定了到2025年,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是22020年380万千瓦的8倍多。

鉴于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的领导地位,对于晶科能源而言,双方的合作是一个明智之举,尽管看涨股票的人士目前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情况确实如此,我们可能不得不再等一段时间,看看双方战略合作是如何发展的。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山东黄金首三季净利大增91%

黄金生产商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九个月,实现收入837.8亿元(118亿美元),按年增长25%,净利润按年大增91.5%至39.56亿元。 单计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70.17亿元,按年升27.3%;净利润为11.48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增68.3%。公司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黄金价格上升及销量增加。报告期内,公司统筹优化生产布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及营运效率,推动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提升。 截至9月底,公司总资产1,719.6亿元,按年增长7%;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约151.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9.1%。 山东黄金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33港元,升1.29%。该股过去六个月累升约44%。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alamove relaunches IPO

新闻概要:拉拉科技实现两位数增长 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

这家物流服务供应商表示,将重启香港IPO,计划在进一步拓展中国同城货运市场的同时,加速进军全球物流市场   余特莉 物流巨头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Lalatech)27日提交的最新上市申请文件,显示上半年营收及关键运营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带动整体收入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延续稳健上升势头。 拉拉科技运营两大物流品牌: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采用Lalamove,中国內地市场使用货拉拉。公司采用平台模式,通过整合海量承运商资源在线连接商户与司机,满足即时或预约货运需求。其一体化“闭环”平台可管理从下单支付到匹配、追踪及结算的全流程交易。该模式使其成为全球闭环“商品交易总额”(GTV)最大的物流供应商,去年以53.3%的份额主导该细分市场。 公司最新招股书显示其上半年GTV同比增长17.7%,从2024年同期的约50.7亿美元增至约59.7亿美元。当期内全球履约订单量达4.55亿,较去年同期的3.39亿单同比提升34.3%。 拉拉科技上半年营收同样保持强劲增长,同比攀升31.8%至9.346亿美元,经调整利润达2.716亿美元。其海外营收同比增长34.3%至8,89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6,620万美元),占营收总额比例由9.3%提升至9.5%。截至6月末,平均月活商户数达1,970万,平均月活司机数为200万。 Lalamove于2013年在中国香港创立,次年即同步进军东南亚及中国内地市场。此后持续拓展其他海外市场,包括拉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截至6月末,公司业务覆盖全球14个主要市场逾400座城市,凭借行业经验成功在多地复制其商业模式。公司表示,东南亚及拉丁美洲仍是未来投资布局及提升市占率的核心区域,同时计划今年进军中东等其他市场。 以GTV计,2024年海外同城道路货运市场规模约为中国市场的三倍。据招股文件披露,东南亚和拉美市场2024年合计实现1,243亿美元GTV,预计将以年均4.1%的增速增长,到2029年达1517亿美元。 拉拉科技表示,作为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领域的先行者,凭借其技术基础设施优势,公司在深耕核心同城业务的同时,亦可拓展城际货运市场。截至今年6月,超过70%的首次使用城际货运服务的商户是使用其同城货运服务的现有客户。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美的第三季度盈收双升

家电品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升9%至118.7亿元。 今年首三个季度,累计收入3,631亿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亿元。 公司首三个季度,在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是306亿元、281亿元及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团开盘升0.06%报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达生物达成百亿美元BD  股价为何下行?

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 重点: 信达生物在核心资产IBI363上采取 “Co-Co”模式,共同承担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 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有望成为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莫莉 近期,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对外授权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从7月的荣昌生物到10月的诺诚健华、翰森制药等公司,多笔大额对外授权合作公布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普遍冷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信达生物制药(1801.HK )在上周三达成的超百亿美元重磅大单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后当天股价在高开后迅速走低,最终收盘下跌1.96%。 10月22日早间,信达生物公布一项被业内誉为“历史级”的BD协议:公司与全球制药巨头武田制药(Takeda International, 4502.JP)达成一项涉及三款在研产品的全球战略合作。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还包括武田制药认购的1亿美元的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协议日期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20%。 这笔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药是全球知名跨国药企,2024年营收达30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拥有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商业化经验。无论是首付款比例和总成交金额,还是合作方的过硬能力,信达生物这笔交易可谓货真价实。可是,资本市场却并不买单,消息公布后 信达生物的股价竟然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累计下跌2%。市场的矛盾表现背后,既有市场对BD交易结构的短期误读,也隐藏着当前生物医药板块整体面临的估值压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创纪录的交易组合的管线产品,信达生物此次将三款核心在研产品 以“打包”形式授权给武田制药。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剂之后,IBI363所在的领域被寄予厚望成为肿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疗法。IBI363已进入多项注册临床开发,包括一项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IBI363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向美国FDA申请加速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IBI363这一核心资产,信达生物并未采取大多数BD常见授权海外权益、收取销售分成的方法,而是采用“Co-Co”模式(共同开发),双方将按武田60%、信达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担IBI363在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尤其在美国市场,双方将进行共同商业化,并按同样比例分享利润或分担亏损。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信达生物将商业化权益授予给武田制药。 此外,信达生物还将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双特异性ADC IBI3001授权给了武田制药。CLDN18.2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领域最热门的靶点之一,竞争激烈,武田获得了IBI343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IBI3001尚处于临床I期早期阶段,临床前数据显示出广阔且高安全性的治疗窗口,武田则锁定了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市场担忧“共同开发”成本 股价下行的背后,或许反应了市场对于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担忧。有观点认为,信达生物仍需承担40%的海外开发成本,需要有持续的、巨大的现金流出,相较于直接将权益卖出、只收取销售分成的“轻资产”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释短期利润,显得“不划算”。 但是,市场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达生物重视的长远发展,董事长俞德超在电话会议中强调,在“Co-Co”模式中,BD金额不是首要的,未来走向会如何才是关键。这意味着信达生物并非被动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决策和执行,这对于一家志在成为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的企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适应症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开发成本的确定性较高,武田承担60%后也能缓解信达的现金流压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点也与共同开发模式直接挂钩,因为信达生物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这使其有望成为继百济神州之后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这标志着中国药企出海从简单的权益授权,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自身商业化能力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阶段。 回顾信达生物2025年中期财报,其营收达到59.5 亿元,同比增长50.6%,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下盈利8.34 亿元,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当前信达生物的市销率约为11倍,而创新药另一大巨头百济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销率约为7.5倍,显示前者已得到较高溢价。当12亿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达生物的财务实力将得到极大增强,为其他管线的研发和自身的商业化建设提供充足“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