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药企计划回到上海科创板挂牌,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宣布通过诺诚健华的上市申请

重点:

  • 诺诚健华将成为第四家 “A+H”股两地上市的创新药企业
  • 公司现金流充裕仍频频在资本市场融资,旨在为新药研发储备资金

莫莉

自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2019年启动以来,未录得盈利的中国创新药企,在资本市场有了新的舞台。2021年,有33家医药生物公司登陆科创板,占科创板上市公司20%。不少在海外上市的创新药企在科创板上市后,获得国内资本热捧,加上能于科创板取得较高估值,也激励更多药企谋划回科创板上市。

4月12日,创新药企诺诚健华医药有限公司(9969.HK)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已获得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审核通过,预计下一步将递交注册,距离成功在科创板上市仅一步之遥。这是诺诚健华继2020年3月登陆港股市场后,冲击国内A股二次上市,如今成功首发过会,诺诚健华将有可能成为第四家 “A+H”股两地上市的创新药企业。

诺诚健华是一家专注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靶向药物研发公司,核心药物奥布替尼于2020年12月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2021年因此成为诺诚健华的商业化元年,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140万元上涨至2021的10.43亿元,大增超过700倍。

这主要得益于奥布替尼在2021年实现2.41亿元的销售收入,以及奥布替尼许可权授出的首付款1.25亿美元(7.96亿元)。2021年7月,诺诚健华将奥布替尼的全球独家权利授权给渤健(Biogen),可获得1.25亿美元首付款,以及有资格获得至多8.125亿美元的潜在临床开发里程碑和商业里程碑付款。

这笔高额的授权收入,使得诺诚健华2021年亏损额大幅收窄,从上一年的3.92亿元减少至6,670万元。不过,单一的授权收入难以持续带来业绩,财报显示,截至2021 年 底,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余额仍高达35.6亿元。

频繁募资

尽管诺诚健华营收已大幅提升,而且现金流充裕,但公司仍然频繁在资本市场募资。2020年3月,诺诚健华在港交所上市时净募集资金约为20.93亿港元(17亿元)。11个月后,公司通过定向增发股份进行募资,高瓴资本和维梧资本以每股14.45港元的价格认购了2.105亿新股,募得近30亿港元。同年9月,诺诚健华再次申报科创板上市,拟募资约40亿元。

诺诚健华现金储备丰厚,截止2021年12月31日,货币资金余额为59.7亿元,占公司资产总额的比率为80.51%。虽然如此,诺诚健华仍在招股书中表示,这次筹集的40亿元中,有12亿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对此,公司解释称:“这是为了以优化公司资本结构,满足公司经营发展对营运资金的需求。”

创新药企大多积极在资本市场募资,因为药物的研发及商业化需要长期的大量资金投入,诺诚健华也不例外。2019 年度、2020年度和2021年度,公司的研发费用金额逐年上升,分别为2.3亿元、4.2亿元和 7.3亿元。

除了已经商业化的奥布替尼,诺诚健华其他产品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其中有10款处于 I/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4至5款处于临床前准备阶段。大量在研药物陆续进入临床,也对公司研发费用构成压力。根据招股书显示,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中,有21.5亿元将用于新药研发,约占总金额的53.7%。

此外,诺诚健华在积极建设生产基地,目前广州第一期项目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奥布替尼片生产准备,预计今年上半年投产。

估值更高

诺诚健华的联合创始人为崔霁松和施一公,前者曾担任前纳斯达克上市医药研发外包机构PPD公司(PPD.US)旗下保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以及美国默克(MRK.US)的早期研发团队负责人;施一公是知名结构生物学家,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副校长,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西湖大学创始校长。

如今,诺诚健华即将在科创板上市,有望成为继君实生物(1877.HK; 688180.SH)、百济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以及荣昌生物(9995.HK,688331.SH)之后,第四家实现A+H两地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

以市销率计算,同为两地上市的创新药企,A股的估值更高。君实生物、百济神州和荣昌生物在A股的市销率分别为19倍、17倍与14倍,而他们在港股的市销率分别仅为9倍、16倍和12倍。如果以前三者在A股市销率的中位数17倍计算,其在科创板上市后的市值有望达到177亿元,大约比其目前的港股市值高30%。

科创板一度对创新药企充满热情。2020年7月15日,君实生物作为中国创新药企第一梯队的企业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开盘后股价一度上涨三倍,首日大升172%,成为第一家市值破千亿元的创新药企。但A股的散户特征明显,股价波动剧烈,君实生物此后遭遇股价过山车,如今市值已下跌至770亿元。

如今,科创板与创新药企的蜜月期已过。3月31日,荣昌生物在科创板挂牌,开盘后随即破发,首日收盘下跌14.9%,难以再复制君实生物上市时的辉煌表现。在投资遇冷的大环境之下,有施一公加持的诺诚健华能否在科创板获得优异表现,仍待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YuHua runs educational campuses

宇华教育售泰业务 壮士断臂利润翻倍

这家总部位于郑州的民办教育机构,自上月以来股价飙升,投资者看好其转向职业教育和清偿债务的举措 重点: 宇华教育通过出售泰国的学校充实了资产负债表,以偿还2019年发行的可转债 这家民办教育机构的最新财务业绩表现亮眼,在截至2月底的六个月里收入增长7%,调整后利润更是翻了一番多   谭英 自2021年中国政府禁止面向小学生的课后补习,并整顿K-12民办学校,宇华教育集团有限公司(6169.HK)和多数中国教育企业一样陷入了低迷。 自彼时以来,行业尚未全面复苏,宇华教育亦未能例外。但上周发布的2025财年中期报告显示,这家从K12学校转向职业教育的企业,正在重新站稳脚跟。 2017年宇华教育赴港上市时,正是线上线下教育公司IPO热潮。得益于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自己,尤其是子女的教育投入巨资,公司增长强劲。这类教育股大多走势相似:在2020年见顶后,随着2021年行业整顿而暴跌。宇华教育从发行价每股2.05港元,最高涨至2020年的7.80港元,如今却已跌至0.50港元左右。 在将IPO及增发收益投入泰国和山东项目,并发行20亿港元可转债后,公司一度看似将因债务沉重和利润微博而倒下。一年前公司中期业绩惨淡,调整后净利润暴跌52.5%至2.295亿元(约合3,180万美元),收入仅微增5.4%至12.5亿元。 如今情况大有改观,截至2月底的2025财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增长7.2%至12.8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增长一倍多,至4.345亿元。 经过大幅紧缩开支,上半财年调整后净利润率达31.7%,几乎是去年同期16.2%的一倍。自4月底发布中期业绩预告以来,宇华教育的股价已飙升63%,投资者纷纷看好其持续好转的势头。 那么,发生了什么?2021年后,宇华教育将旗下原有的大量K-12学校转型为不受政策影响的职业学校。它彻底放弃了K-9义务教育阶段的业务,转而聚焦10-12年级乃至更高年龄段,提供允许开展的业务,包括高考辅导服务,以及运营职业高中和职业学院,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职业技能学习需求。 向职业教育转型,使宇华教育从“问题学生”蜕变为“优等生”,因为其转型顺应了中国政府政策,这是在华经商成功的核心要素。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发展职业教育,以引导学生从传统大学转向职业路径,缓解就业压力。 民办教育巨头 2017年首次公开募股时,宇华教育是中国最大的K-12民办教育提供商,在位于华中地区的河南省拥有16个校区,共计48,220名学生,并运营着一所大学。据官网显示,如今学生总数已翻倍有余,达到14万人,分布在4所职业学院、1所专科学校和20所中小学。不过,公司最新年报中显示的学生人数略低,2024/2025学年招生人数为108,964人。 这家公司历经风雨。其2024财年营收为25亿元,较2020年增长24%,但2024年调整后净利润为5.007亿元,仅为2020年10亿元的一半。 2019年,宇华教育凭借IPO和后续2017年11月的9.37亿港元(约合1.2亿美元)股票增发获得充裕资金。2019年11月至12月,公司发行9.4亿港元可转换债券,随后回购并新发行了20亿港元可转债(2024年12月到期)。资金部分用于收购泰国和山东的资产,金额分别为6,370万元和14.9亿元。 包括获得泰国斯坦福国际大学(Stamfor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许可权与运营权的收购案,加上可转债发行的战略布局,很快开始反噬公司发展。泰国民办教育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至少和中国不相上下。泰国业务更像是"门面资产"而非盈利引擎,2020年以来它对宇华教育调整后毛利的年贡献始终停留在430万元。而据宇华教育2024年年报披露,山东资产在2022至2024年间产生了巨额升级改造费用,进而导致2023至2024年计提约1.68亿元商誉减值。 星展集团研究部早在2019年4月就指出可转债和泰国业务的风险,不过当时认为公司基本面增长依然强劲。2024年12月,宇华教育通过回购债券和以2.4亿港元出售泰国资产安抚投资者。 这些举措似乎让公司财务状况重回稳定轨道,凭借较高的利润率和相对稳定的营收,加之聚焦职业教育的战略转型,宇华教育看似熬过来了。公司市值20亿港元,远高于光正教育(6068.HK)的2.53亿港元,但两家公司的市盈率均处于2.7倍与2.56倍的低位。 公司估值水平明显落后于采用轻资产模式(通过在线教育和小型城市课堂提供服务,而非自建校区)的行业龙头。新东方(EDU.US;9901.HK)在经历2021年股价暴跌后已重振旗鼓,延伸市盈率达20倍;而好未来(TAL.US)的预期市盈率更是高达26倍。 雅虎财经调查显示,仅一家分析机构跟踪宇华教育,不过给予该股“买入”评级。对于这批自2021年教育行业整顿后,已淡出投资者视线的昔日明星股而言,即便如此有限的关注也显得弥足珍贵。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世纪互联首季亏损扩大

数据中心运营商世纪互联集团(VNET.US)周三公布,首季度收入按年增长18.3%至22.5亿元(3.095亿美元),录得净亏损2.376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扩大27%。公司称,亏损增加主要由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所致。 批发IDC业务收入按年大增86.5%至6.732亿元;零售IDC业务收入增长4.8%至9.683亿元,得益于批发收入的增长,公司IDC业务收入按年增长27.8%至16.4亿元。非IDC业务小幅下降1.4%至6.048亿元。 首季度,经调整后EBITDA同比增长26.4%至6.824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后EBITDA利润率为30.4%,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 世纪互联周三下跌10.76%报5.39美元。过去六个月仍上涨39.64%。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赛目联手高德 发展智能平台生态系统

智能网联汽车("ICV")仿真测试技术的科技公司北京赛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71.HK)周三公布,与高德软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智能装备、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平台生态系统,合作期限为三年。 高德是中国专业数字地图、导航及实时交通信息服务商,向终端用户提供包括导航、打车、酒店预定、景点门票等一站式出行服务。 赛目科技表示,合作是可以充分发挥各自资源及专业优势,联手共同发展实现互补互利而达致共赢。 公司周四开市升3%报14.06港元,股价较今年初上市高约8%。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exin helps get credit

乐信盈利倍翻真相:拨备跌公允值升

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大幅增长,但受信贷中介业务疲软拖累,营收出现下滑 重点: 乐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收入却下降了4.3% 不良贷款拨备减少推动利润增长,表明乐信强化风险管理的举措已初见成效    梁武仁 数字有时候具有欺骗性,乐信(LX.US)的最新季度业绩就属于这种情况。 上周三,这家网络贷款中介平台宣布其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达到4.3亿元(约合6,500万美元)。在当前中国经济阴云密布的大环境下,如此强劲的盈利增长足以让公司大放异彩。但仔细审视财报会发现,其实际业务表现远不如净利润数字那般光鲜。 实际上,乐信当季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3%至31亿元,其中占营收超三分之二的主营信贷中介服务收入骤降17.3%。这一表现并不令人意外,因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很多消费者面临严峻的财务压力,尤其是该公司瞄准的年轻消费者。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给贷款机构带来了双重挑战:消费者钱包缩水,不仅减少支出,还因担心无力偿还而避免借贷;贷款机构在审批贷款申请时也更加严苛,以避免违约率飙升。双重夹击导致乐信这样的贷款中介陷入困境。反映在数据上,乐信平台一季度促成的贷款总额同比减少11%。 财报发布后的两天里,乐信股价下跌13%,表明投资者可能更关注上述负面因素,而非净利润的大幅跃升。他们或许还注意到,与乐信不同,其部分主要竞争对手当季实现了营收与放贷规模的双增长,标志着中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措施可能已显成效。 尽管主营业务增长放缓,乐信净利润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两项收益。公司的主要成本,即给贷款合作伙伴提供的贷款偿还担保拨备大幅下降18%。这类拨备在去年一季度相当于总营收的逾四分之一,但最新季度已降至约22%。 另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来自金融担保衍生品和贷款的公允价值变动,去年同期乐信在这一项上曾录得3.16亿元亏损,而本季度则实现7,500万元收益,一正一负之间是近4亿元的利润差额。 这两项改善均表明,使用乐信服务的借款人违约率不断下降,这可能是公司加强风险管理的结果。过去两年,乐信一直在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获客能力,精准定位优质借款人,从而避免受到大规模贷款减值的冲击。 “具体来说,我们专注于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优化风险策略体系、开发智能风控工具,并积极探索大模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乐信首席风险官乔占稳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 风险管理取得成效 其他指标也显示,这些风险管理举措正在取得成效。比如,乐信的逾期90天及以上的贷款比例(银行界定不良贷款的标准),从去年同期的3.6%降至今年3月底的3.3%。 然而,在这一关键领域,乐信仍有改进空间。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远低于2%,尽管有人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疲软,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在乐信的直接竞争对手中,信也科技(FINV.US)和奇富科技(QFIN.US)今年3月底的不良率均控制在2%左右,尽管两家公司一季度均实现了收入和交易量增长。 从收入增长来看,乐信一季度的亮点是科技赋能服务,收入跃升70%以上,成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约占总收入的20%。这些服务包括为机构合作伙伴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覆盖获客和信用评估等信贷服务不同阶段。 尽管如此,乐信的前景仍不明朗。刺激国内消费是中国当下的重点工作,决策者已出台一系列措施。其中许多措施针对家电、汽车等大件商品消费,这类消费通常需要贷款,理论上利好贷款机构和中介。 若这些政策见效,可能会为乐信的业务注入新的活力。但现实情是,信也科技和奇富科技等竞争对手,似乎已从刺激措施中受益,而乐信却没有,这一反差或许反映出乐信的策略相对保守。 乐信在一季度财报中宣布,自今年下半年起将派息比例从当前的25%上调至30%(这个比例刚在去年11月从20%提升至25%)。然而此举未能阻止股价下跌,这现象颇能说明问题,短期内连续提高派息比率可能表明,公司在中国及海外市场都面临投资机会匮乏的困境。尽管乐信在海外确有业务布局,但规模始终微不足道。 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乐信将不得不继续在中国疲弱的经济环境中艰难求生,发展前景愈发黯淡。根据雅虎财经汇总的四家分析机构的预测,公司今年的营收预计将同比下滑2%。 乐信目前的往绩市盈率(P/E)为7.3倍,市销率(P/S)仅0.7倍。相比之下,信也科技市盈率略低,为6.2倍,但市销率较高,达到1.2倍,不过也没什么吸引力。奇富科技的市盈率为6.58倍,市销率则高出不少,达3.06倍。 乐信若想重获投资者青睐,就必须证明自己既能严格管控,又能同时实现业务增长。然而最新财报数据表明,要在这两者间取得平衡,并非易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