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422.SHE

由科伦药业分拆上市的科伦博泰,除了获得跨国药企默沙东的丰厚对外授权合约,更获对方斥资入股支持

重点:

  • 科伦博泰暂无商业化产品,去年收入大增是因为部分研发管线对外授权
  • 不到两年间,该公司的融资估值已翻倍,并获IDG资本、礼来亚洲及高瓴资本等资深医疗投资机构入股

 

莫莉

生物医药行业在经历一年多的“资本寒冬”后,近期已重获市场青睐,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也重新踏上冲击港股旅途。上周一,科伦药业(002422.SZ)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向港交所递交了主板上市申请,并由高盛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承销人。

科伦博泰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抗癌药的研发,现有33项正在研发的药物管线,13项已经处于临床阶段,进度最快的PD-L1单抗药物泰特利单抗注射液KL-A167,已于2021年向中国药监局申请上市,但仍然未获批。据招股文件引述的报告,科伦博泰是中国首批、也是全球为数不多已建立全面一体化ADC开发平台的生物制药公司。

根据母公司科伦药业1月公布的数据,科伦博泰亏损严重。2019年至2021年,其收入从1,101.7万元逐步增至3,341.2万元,但这三年的亏损额约为8亿至9亿元,累计达24.8亿元。不过,在去年前9个月,其收入突然大增至6.24亿元,亏损也明显收窄至3.21亿元。

不过,该公司仍然未有任何商业化产品,期内收入大增是与部分研发管线的对外授权(License-out)有关。迄今为止,科伦博泰已签署了9项对外授权合约。2022年,该公司与跨国药企默沙东(MRK.US)订立了三项与ADC研发管线有关的合作协议,涉及9项ADC资产,前期及里程碑付款合共高达118亿美元(812亿元)。同时,科伦博泰亦与英国药企Ellipses Pharma、和铂医药(2142.HK)分别订立合作及授权合约。

坐拥突破性药物

科伦博泰主攻的ADC药物领域,是2020年以来抗癌药物研发的热点之一。ADC药物由靶向特异性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是通过连接符(Linker)偶联而成,结合了二者高特异性靶向能力和强效杀伤癌细胞的优势,可以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高效杀灭,被称作“生物导弹”。

招股文件引述的报告显示,ADC的全球市场规模自2017年的16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5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5.9%,预计从2021年至2030年仍将以31.2%的复合年增长率高速发展。

科伦博泰的核心产品SKB264,是一种靶向晚期实体瘤的新型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hoblast antigen 2,TROP2)的 ADC药物,有望成为中国首款国产TROP2 ADC,于2022年7月获得国家药监局突破性疗法认定。TROP2经常在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卵巢癌等高患病率或难治愈的癌症中过度表达,因此成功靶向 TROP2的药物拥有巨大市场潜力,也是当前ADC药物研发领域最热门的靶点之一。

2022年5月,科伦博泰向默沙东授出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的SKB264独家开发及商业化权利。同年7月和12月,科伦博泰分别再与默沙东进行对外授权合作。在12月签订的合作协议中,默沙东同意向科伦博泰支付首付款1.75亿美元,未来里程碑付款总额最高为93亿美元。该合作是至今由中国公司获得的最大生物制药对外授权交易,按2022年交易金额计,也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合作。

默沙东高度看好科伦博泰的发展前景,在达成多项药物授权合作后,默沙东更投入真金白银入股科伦博泰。去年12月底,科伦博泰宣布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默沙东投资了1亿美元。在IPO之前,默沙东拥有科伦博泰6.95%的股权,是科伦药业之外的第二大股东。

最新估值百亿元

在多项药物对外授权的加持下,科伦博泰的市场估值快速上升,亦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入股。在2021年的A 轮融资中,资深医疗投资机构IDG资本、礼来亚洲、高瓴资本等加入,投后估值约为50亿元。在2022年生物医药行业资本寒冬中,科伦博泰成功完成了B轮融资,除了默沙东之外,还有IDG资本、国投招商等老股东跟投,公司的投后估值翻了一倍,达到100亿元。

科伦博泰背靠大树,获母公司科伦药业源源不断输血。截至2022年9月30日,科伦博泰从科伦药业借款达28.76亿元,今年初,科伦博泰将尚未偿还科伦药业的25亿元借款进行了“债转股”,意味当前所有借款均已偿付。科伦药业以输液业务起家,是中国输液行业中最大的生产商。

值得一提的是,科伦药业刚刚推动了另一间子公司川宁生物(301301.SZ)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川宁生物去年12月27日上市,发行价格为每股5元,上市首日即大涨101%,最近仍徘徊在9元到10元水平,比发行价格高近一倍。

科伦博泰近期刚提交招股文件,暂无招股价、招股数量等具体信息,若以B轮融资的估值计算,科伦博泰的市销率为12倍,ADC药物研发企业荣昌生物(9995.HK; 688331.SH)的港股市销率则为12.9倍,反映两者估值相当。由于荣昌生物已有两款产品成功商业化,如果科伦博泰的研发管线能加速兑现商业化利益,当该公司获批上市时,或许投资者愿意给予更高估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Jinko does energy storate

新闻概要:举步维艰的晶科能源 寄望储能业务带来新动力

这家太阳能组件生产商第三季度出货量下降16.7%,但收入跌幅却放大逾倍,反映出该产业正深陷产能过剩与价格雪崩的困境    阳歌 太阳能组件制造商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JKS.US; 688223.SH)第三季度收入持续大幅下滑且深陷亏损,但其毛利率按季改善,同时储能业务的增长也为公司带来正面信号。 晶科能源及其同行在过去一年多一直面临严峻挑战,原因是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价格暴跌并令大多数企业陷入亏损。中国政府已尝试透过推动行业整合和关停落后产能来支撑市场,但目前尚未见到显著成效。 晶科能源在周一发布的最新季度报告中表示,第三季度电池片、组件及硅片出货量为21.57吉瓦(GW),按年下降16.7%。但由于价格疲弱,季度收入同比大降34.1%至162亿元(22.8亿美元),跌幅较第二季度的25.2%进一步扩大。公司第三季度净亏损达7.5亿元,而去年同期则录得2,250万元净利。 尽管收入下滑与亏损扩大,晶科能源第三季度毛利率为7.3%,虽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5.7%,但较第二季度的2.9% 和第一季度的负2.5%明显改善。 公司指出,第四季度出货量预期区间较大,介于18 GW至33 GW之间,反映目前行业波动性极高。 虽然核心太阳能组件业务仍面临压力,但公司向投资者释出一个亮点:其新兴的储能系统(ESS)事业有望成为重要收入来源。储能系统对光伏电站至关重要,可将晴天的富余电力储存,以便在夜间或阴天回售电网。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表示:“随着规模效应与竞争力的提升,我们预计储能业务将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引擎,并在2026年开始为公司带来盈利。”他补充,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已出货多于3.3 GWh的储能系统,预计全年出货量将达6 GWh。 晶科能源美国上市ADS股价在财报公布后周一上涨13.1%,今年迄今累计升幅达23%。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位元堂预告中期盈利按年跌近九成

中药零售及医疗保健产品商位元堂药业控股有限公司(0897.HK)周一发盈警,预计截至9月底止的中期业绩将录得净利润不多于约30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的2,370万港元按年大幅下滑87%。 公司称,零售端在报告期内受到消费意欲下降拖累,收益录得约7%跌幅,令毛利相应减少;同期出售物业收益净额亦大幅缩减,集团投资物业的公平值收益净额下滑,亦是盈利收缩的关键因素。不过,部分负面影响已由行政开支与融资成本下降所抵销。 位元堂股价周二平開,至中午休市报0.45港元,无涨跌。該股年初至今累升約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宏桥折让一成 配股集资净额115亿

铝生产商中国宏桥集团有限公司(1378.HK)周一公布,以先旧后新方式,配售4亿股,占已扩大公司股本约4.03%。 每股配售价29.2港元,较本周一收市价32.3港元折让9.6%,亦较之前五个交易日均价33.36港元折让12.46%,集资净额114.9亿港元。 公司计划,将集资所得用作发展及提升国内及海外项目,并偿还现有偿务以优化资本架构,以及用作补充一般营运资金。 周二宏桥开市跌7.7%报29.8港元,过去一年公司股价上升153%。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KE Holdings shores up its house with share buybacks, as revenue gains fail to impress

增收不增利业绩续下滑 贝壳靠回购撑股价

内地最大房地产中介贝壳的业绩持续下滑,集团不断回购力挺股价 重点: 公司第三季度盈利大跌至7.47亿元 今年已斥资6.75亿美元回购股份   刘智恒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意思是倾覆了的鸟巢,又怎可能有完整的鸟蛋。这句古语正好用来形容今天中国的房地产业,在疲弱的市场下,相关产业也难免受到波及,纵是内地房产中介龙头的贝壳控股有限公司(2423.HK,BEKE.US)亦难独善其身。 公司2024年的业绩开始回落,收入虽按年升20.2%至935亿元,盈利却不升反跌31%至40.78亿元。到今年上半年,收入上升24%至493亿元,但盈利按年仍要下跌7%至21.62亿元。 及至近日,贝壳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情况未见改善。期内收入231亿元,同比微增2.1%,可盈利却大幅下挫36.1%至7.47亿元。 收入增长而盈利下跌,原因是内地楼市持续下滑,公司主要盈利来源的中介业务受到相当影响。期内公司促成的存量房交易额达5,056亿元,同比虽增加5.8%,但为贝壳带来的收入则减少3.6%至60亿元。另外,新房交易金额下跌13.7%至1,963亿元,导致收入减少14.1%至66亿元。 成本上升佣金下跌 佣金的减少,一方面是贝壳对“贝联”(加盟“贝壳找房”平台的地产中介公司)收取的平台服务及加盟费,进行了激励性减免;另外,为稳定旗下品牌链家的中介人团队,贝壳提升了链家的经纪薪酬占比。还有,开发商负债累累,在市况不景下,也要将支付予中介的新房销售佣金压低。在这几方面影响下,挤压了贝殻的盈利。 面对困境,公司近年推行“一体三翼”新策略,一体是以房产中介为核心,包括促成存量房与新房的业务,三翼则涵盖了装修、租赁及房地产发展等三大板块。 不过,除了租赁服务的表现较佳外,装修业务在第三季收入43亿元,基本上与去年同期相若,而在新房成交减少下,装修业务未来的增长受到了局限。 物业发展是由旗下品牌“贝好家”负责,采用C2M(从消费者到制造商)的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精准的产品定位及设计。但物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较大,由发展到落成也需时,加上地产市况差,回报不太高,一旦楼市持续走弱,别说盈利,出现亏损也大有可能。 因此,贝壳业绩表现,很大程度还要倚重地产中介收入,但房产市场迟迟未见曙光,贝壳股价自然长期受压;即使今年港股表现亮丽,贝壳股价仍乏善足陈,过去一年从高位足足下跌了37%。 累计回购23亿美元 为提振股价,百无可施下贝壳只能祭出“回购”一招,自2022年9月开始至今年9月底,共斥资23亿美元购入公司股份,占回购前公司总股本约11.5%。单就今年回购金额已达6.75亿美元,而上季斥资金额更达2.81亿美元,创下近两年单季回购新高。 然而回购只属治标方法,业务上升带动业绩增长,才是支持公司股价的皇道之法。在楼市疲不能兴下,贝壳近几年的股价只是徘徊在30至50港元水平,若没有回购这救命法宝,股价跌幅或许更加惨不忍睹。 投资银行对贝壳的前景也不太乐观,瑞银本月初将其2025年至2027年的盈利预测,分别调低24%、29%及27%,并将评级由“买入”调低至“持有”,美股目标价由22.1美元下调至19美元,降幅14%。 潜力展现仍需时 贝壳目前的市盈率仍达34倍,延伸市盈率更高达39倍,足见现时的估值并不便宜,要股价有明显突破似是不切实际,只能偶尔因政府推出稳定楼市措施,才能推动股价短期上升,长远仍是要看楼市复苏情况。 事实上,楼市自2021年逆转回落后,贝壳展现强劲的抗跌能力,虽有个别年份出现亏损,大体表现仍算理想。近两年盈利虽然下跌,但收入持续上升,反映在市场的占有率日渐增加,只不过因楼市不景,佣金收入受到挤压。 我们认为,贝壳在逆境中仍能取得盈利,财务状况又十分健康,要捱过大市场的不景气应没问题;一旦楼市复苏,贝壳必然能率先受惠。长线来说,贝壳深具价值,问题是内地楼市何时见底转势,可能是两年,可能是5年,或许更漫长。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