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8.HK
EDA shares jump in trading debut

上周这家电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股价在首个交易日上涨84%,不过随后回吐了部分涨幅

重点

  • 受惠中国跨境电商对物流服务的强劲需求,EDA去年营收增长71%
  • 公司的“预售库存模式”或能为其带来优势,因竞争对手Temu和Shein使用的直邮模式在美国受压

阳歌

最近,Temu和Shein可能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因它们以极低的价格销售流行服饰和其他电商小物件,这些东西直接从中国的工厂邮寄给西方消费者。但新上市的EDA集团控股有限公司(2505.HK)为跨境电商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这个选择颇具吸引力,尤其是在Temu和Shein受到美国政客抨击的情况下。

上周,EDA的股票在香港上市,以每股2.28港元的价格出售9,760万股,筹集资金2.23亿港元,并在首日上涨逾80%。自首日上涨以来,该股已有所回落,但上周五收盘价3.44港元,仍比发行价高出51%。

EDA运营着一系列基于云的服务,为面向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销售产品的跨境中国电商提供物流服务。从中国境内的头程国际货运服务,到目的地国家的尾程履约服务,覆盖相当广泛。

按最新股价计算,公司的市盈率(P/E)为20倍,虽然还算不错,但也不是太令人兴奋,市销率(P/S)为1.16倍,同样也不错,但并不算惊人。其市销率低于微盟集团(2013.HK)的1.65倍,但远高于宝尊电商(BZUN.US; 9991.HK)的0.13倍,这两家公司都是中国国内电子商务商家的服务供应商。美国巨头Shopify(SHOP.US)和Salesforce (CRM.US)的市销率都要高得多,分别为10倍和6.5倍。

EDA市销率低于全球巨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因其规模相对小。即便经历了IPO后的大幅上涨,公司的市值仍相对不高,仅为15亿港元。根据公司2月首次提交的招股说明书,在同类公司中并不处于领先地位,按2022年的营收计算,公司在出口电子商务供应链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七。

近年,随着中国政府鼓励厂家直接向海外消费者销售商品,通过电子商务向海外销售中国商品的生意一直在迅速增长。根据招股说明书中的第三方数据,2017年至2022年期间,此类电子商务出口的B2C市场,按商品交易总额(GMV)计算每年增长28.4%,2022年达到3.22万亿元。未来几年,增长预计会放缓至每年13.4%,到2027年达到6万亿元。

快速增长导致对类似EDA的这种服务需求激增。2017年至2022年,B2C出口电商供应链解决方案市场年均增长率为28.8%,2022年达到4,020亿元。EDA表示,快速增长的部分原因是疫情,因很多商店关门,人们转向网上购物。公司还表示,预计2022年到2027年,年增长速度将放缓至9.1%左右。

预售库存模式

2014年,EDA成立于南方新兴城市深圳,在2021年被中国联塑(2128.HK)收购前,它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创始人刘勇控制的独立公司。中国联塑决定拆分EDA,好使更灵活开展从中国往东南亚的物流业务,包括自行筹资。

与Temu和Shein等知名公司不同之处,在于EDA采用的商业模式,公司将货物储存在最终销售地所在国的仓库中。这样的“预售库存模式”可以在客户下单后迅速交货。为了促进这模式的发展,EDA在美国与40家当地仓库运营商合作,在加拿大则有六家,在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共有七家合作单位。

相比下,Temu和Shein等公司采用的是直接从中国向买家所在国运送产品。这系统库存积压的风险较小,但交货时间太长,而且退货也不太方便。

最近,直邮模式也面临新的风险,目前Shein和Temu在美国销售跨境电子商务产品而无需支付进口关税,美国正在寻求堵住这个漏洞。如果堵上了,它们的商品价格就要上升,那就失去一个重要优势。这样将有利于EDA和其他使用预售库存模式的公司,因它们的所有商品都已经支付了进口关税。

在财务方面,EDA过去两年的增长看起来相当强劲,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它最新的市盈率和市销率看起来相对较低。去年,公司的营收从7.09亿元跃升至12.1亿元人民币,增幅达71%,再对上一年的增长率则只有21%。

与我们写过的许多新上市公司不得不依赖少数客户的情况不同,EDA因客户的高度多样化而显得相对有吸引力。在过去三年,公司的850家客户中,排名前五的客户仅占其收入的三分之一。每年最大客户约占营收的12%。

过去三年,公司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15%至16%之间,看起来倒是符合大家对物流运营商的预期,尽管EDA喜欢指出,它使用的是依赖第三方提供大部分物流的“轻资产”模式。公司的利润相对较高,去年实现利润6,940万元,似乎没有任何现金问题,过去三年每年都有正现金流。

归根结底,市场地位和专注于几个关键市场而言,公司看起来相对稳固。随着Temu、Shein和其他使用直邮模式的公司遭受指责,该公司也可能从中受益。对投资者来说,其规模较小可能是一个缺点,不过一些人可能会认为,由于增长潜力稳健,它可能应该获得更高的估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京东拟收购德国电子零售商Ceconomy

德国电子产品零售商Ceconomy(CECG.DE)周四证实,正与中国电商巨头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618.HK, JD.US)进行收购谈判。据路透社报道,京东出价为每股4.60欧元,较周三股价溢价约23%,交易总值约22亿欧元(25.9亿美元)。 Ceconomy为欧洲最大消费电子零售商,旗下拥有MediaMarkt与Saturn两大品牌,于多个欧洲国家拥有约1,000间门店,员工人数约5万人。2023/24财年,该公司销售总额达224亿欧元,其中网店贡献达51亿欧元。 若交易落实,将使京东得以大举进军欧洲市场,借由Ceconomy庞大的线上与实体零售网络,扩展其在欧洲的电子商务版图。京东去年曾考虑收购英国零售商Currys,但最终未达成协议。 京东美股周四收跌1.36%,收报33.47美元,港股部分周五低开,至中午收入报130.2港元,跌2.33%。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维立志博一鸣惊人 首开爆升逾倍

南京维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87.HK)周五正式挂牌,开市即大升逾倍至72.4港元,其后升幅略收窄,中午收市报69.65港元,较定价高99%。 公司共发售3,686.25万股,每股介乎31.6港元至35港元,最终以上限定价,香港公开发售录得近3,494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超额认购近40倍。 公司集资净额11.79亿港元,65%用于产品的持续临床开发及监管事务、15%用于扩展现有的管线及优化集团的技术平台、10%用于提升生产能力,余下作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建滔中期盈利增长强劲

建滔集团有限公司(0148.HK)周四表示,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将录得强劲利润增长,原因是其制造和销售层压板及印制电路板(PCBs)的核心业务表现稳健。 公司表示,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飙升逾70%,从去年同期的15.1亿港元增至超过25.6亿港元。 建滔股价周五开盘上扬,并在上午交易中上涨9.2%,报HK$28.35。该公司股价年初至今已上涨约50%。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hida seeks to recharge its finances

资金告急 挚达科技三度递表求生

三度递表港交所的挚达科技,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电动车产业链的集体焦虑 重点: 首季虽融资得7,425万元,但至5月底现金余额已消耗逾半 首季亏损按年收窄,业绩似有反弹迹象    李世达 作为新能源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电动汽车充电桩制造商上海挚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之路却颇为坎坷。近日,该公司第三度向港交所递表,折射出其背后深层的营运压力与资金需求。 作为一家电动车智能充电解决方案供应商,挚达科技所处的产业恰好搭上新能源车全球快速普及的浪潮。根据市场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全球电动车销量持续增长,进而带动包括充电设施、能源管理系统(EMS)、后台云平台等相关基础设施需求高速扩张。挚达科技主攻的正是这个环节,其产品组合涵盖充电桩、EMS解决方案、云端后台平台,以及开发中的自动化充电机器人。 尽管需求存在,但公司的业务却是每况愈下。根据申请文件, 2022年至2024年间,公司收入由升转跌,分别为6.97亿元(9,700万美元)、6.71亿元及5.93亿元。同期净亏损则逐年扩大,分别为2,630万元、5,853万元及2.38亿元。 去年度净亏损大幅增加,主要来自经营开支明显增加,其中,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达1.15亿元,较2023年的9,046万元上升近27%。一般行政开支亦由7,366万元升至1.04亿元。反映出公司在拓展市场、投入研发及应对金融资产风险时所面临的沉重财务压力。 不过,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三个月,公司营收为2.17亿元,显著高于2024年同期的1.56亿元,亏损则从3,144万元减少至1,705万元,显示某种程度的复苏趋势。 不难看出,公司在经历2024年的调整与压力之后,正在尝试重拾增长轨道。其部分改善,来自产品组合的调整与市场布局的改变。 申请文件指出,挚达科技正积极拓展至特选海外市场,例如德国、荷兰、日本及新加坡等地,并将重点从传统硬件转向具有更高毛利潜力的EMS系统与先进充电机器人产品,以期提升整体利润率与收入稳定性。 手头现金快速消耗 然而,公司现金流状况仍令人担忧。2022年至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为净流出,2024年更由2023年的2,707万元大幅扩大至1.16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亦逐年下滑,从2022年的2.06亿元降至2024年的1.41亿元。尽管2025年首季公司透过融资活动获得约7,425万元资金,令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现金增至1.46亿元,但短短两个月后的5月底,手头现金又消耗逾半,只剩下7,441.2万元。 这种“融资即消耗”的资金结构,显示公司正急需进一步补充资本,支撑其在电动车充电解决方案市场的技术投入与国际扩张计划。 与同业相比,其市场地位与成长潜力便更显微妙。以国内龙头、特锐德(30001.SZ)旗下的特来电为例,其不仅具备自营运营网络与品牌优势,近年亦逐步涉足海外市场,与挚达科技构成正面竞争。此外,星星充电、云快充等业者则在平台运营与公私合营项目上更具经验与政府资源。 相较之下,挚达科技的优势仍集中在技术整合与产品组合多样性,例如EMS平台与自动充电机器人等创新技术,但即使能有效商业化,在细分市场也将面对一场场硬仗。 目前,全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快速扩张阶段。根据BloombergNEF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需要超过一亿个充电点,对应充电设备的总投资额预计超过2,500亿美元。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政府政策也强力推进“新基建”,支持充电桩与能源互联网建设,加上海外如欧盟、日本也提出碳中和目标并配套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整体产业处于高景气周期。然而,在高速增长背后,行业也面临激烈价格战与产品同质化的困境,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资本实力与市场拓展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若从估值角度切入,截至目前市场对类似公司的估值已逐步趋于审慎。部分已上市的同业如能链智电(NAAS.US)与特来电,市销率都在2倍以下。在全球电动车基础设施建设大势未变的前提下,公司所走的高技术、高毛利路线具备一定差异化优势,但现实挑战亦极为严峻:现金流吃紧、负债压力、利润难见,仍是刻在其成长故事上的巨大问号。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