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经济和中概股大事件

▷ 链博会在北京开幕

▷ 三季报拖累中概股

▷ 光伏产品价格暴跌

▷ Shein递交纽约上市申请

▷ 燕之屋即将上市

本周中概股评分:40/100

Portrait of Doug Young

主编,阳歌 Doug Young

》》宏观

把供应链留住

想通过种种蛛丝马迹解读北京政策的人们不需要太费心了,看看北京最近的盛大展会就行——11月28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链博会)在北京开幕——这就是北京最近的工作重心。在开幕式上,李强表示中方愿同各方一起加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任何行业都会有自己的供应链,而每个行业自身供应链的含义又各不相同,所以一般并不会有“供应链”这个博览会主题。总得来说,这个展会主要还是显示出北京希望更多供应链体系能够留在国内,而不是转移到海外。

PMI形势不定,GDP目标可及

官方11月PMI跌至49.4,连续第二个月保持在50以下的收缩区间;而财新PMI指数出人意料地从10月的49.5上涨至11月的50.7。

徘徊在荣枯线上下的PMI或许证明了近期的经济刺激措施正在起效。同时,央行表示中国今年能够达成5%的经济增长目标。而中国一般总是能完成中央制定的目标。

三季报拖累中概股

上周,中概股开始集中发布的三季报对股价造成了一定影响——大部分季报数据不够乐观,也反应出了中国最近的经济形势。而各大指数也反应出了类似的趋势,恒生H股指数上周下跌4.6%,iShares MSCI China ETF下跌3.1%,而恒生综指下挫4.2%。

对于我们一直关注的中概股公司而言,它们中的大部分在2023年日子并不好过。我们持续跟踪的3种指数,近一年来已经下跌了20%。虽然年初时候的政策和经济利好因素让股指有一个相当好的起步,但是4月份之后就渐渐失去了动力。

》》行业

沃尔玛,苹果继续供应链转移

尽管北京正在举行“链博会”,但是跨国企业还是在继续转移供应链。有报道称,沃尔玛目前“仅”有60%的供货来自于中国,而2018年这个数字是80%。同时,富士康准备进一步在印度投资16亿美元。 经历了疫情期间的严格管控之后,跨国企业为了降低风险而将供应链分散化的举措,可能让印度躺赢了。从中国转出的供应链,有很大一部分去到了印度。当然,越南和泰国也承接了大量的转移。

光伏大洗牌

年初的时候,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下滑,光伏行业一片欣欣向荣。不过由于供应过剩,光伏产品自身的价格也开始了下滑。光伏面板巨头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在目前的价格下,整个产业链都没法盈利,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

当中国开始统治某个新兴行业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很可能会发生,为了占领市场,整个行业都会陷入致命的价格战中。现在电动汽车行业可能也在经历一波类似的血洗,而早先智能手机行业也经历过一波,最终导致很多中小玩家的退出。

反贪风暴扫荡工行

中国持续进行的反贪腐工作一直有新消息出现,不过最近的新闻略微有点大。根据财新的报道,近期有多名工行前高管接受反腐调查。报道称,近期针对工行的行动是金融领域反腐工作的一部分。

其他行业也经历过多轮反腐调查,但是金融领域的影响力或许要大很多,因为中国的金融领域基本是被巨型国企垄断的。因为金融行业自身,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已经面临着诸多考验,加上反腐造成的动荡之后,肯定会雪上加霜。

》》企业

字节跳动告别游戏

随着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加上严格的监管,中国游戏公司的生存也变得越来越难。现在,字节跳动也给这种艰难加上自己的注解——计划关闭旗下的游戏子公司朝夕光年(Nuverse),从而基本完全离开了游戏市场。

对于小公司来说,放弃一项业务可能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对字节这样的巨型公司来说,面对已经投入的大量资金和招募的大量人才,要说放弃真的没那么简单。但是,要在游戏行业真正站稳脚跟,字节还需要更大的投入,所以公司最终决定把资源投入到其他更容易取得成果的领域。

Shein谋求纽约上市

最近两年以来一直没有大型中国公司在纽约IPO,而Shein看来要结束这一段“IPO寒冬“了。最新报道称,在线快时尚巨头Shein以保密方式在纽约提交了IPO申请,其目标估值约为900亿美元。如果上市成功,公司可能会募集超过100亿美元,很可能成为纽约明年规模最大的IPO之一。

Shein在中国创立,近期将总部迁至至新加坡。但是其绝大部分的供应链仍然在国内,通过国内巨大的供应链体系,Shein才能够实现迅捷的产品迭代。尽管理论上说,Shein已经不是一家中国公司,但是我们还是相信它的上市,将意味着更多大型中国公司将开始恢复进驻华尔街。

东方甄选甩脱“教育”标签

东方甄选的故事告诉所有人,即使教培行业受到打压,真正的创业家还是能找到其他方向。东方甄选原本是教培巨头新东方的互联网业务分公司,但是2021年之后,它和母公司的大部分教培业务都被下架了。

随后,公司迅速投身直播电商业务。最近,以15亿元的价格向其母公司出售教育业务后,东方甄选可说已经完成了华丽转身。不仅如此,东方甄选还向母公司配股融资15亿元,进一步充实其资本。尽管看上去俞敏洪是在左手倒右手,但确实为东方甄选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市的燕窝

尽管大部分外国人和很多中国人并不相信燕窝的营养价值,但是外国投资者却相信“燕之屋”的盈利能力。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燕之屋”即将走完上市前的最后一程,但产品营销费用高及“智商税”的疑虑、都让“燕之屋”的未来存在悬念。

在中国1万多家燕窝企业中,“燕之屋”是第一家成功获批上市的,而除了中国以外,恐怕不会有其他公司以燕窝作为主要产品而成功上市。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断言“燕之屋”将成为全球“燕窝第一股”。这可能是郑和下西洋带回燕窝后,燕窝又能再一次“回馈”全世界的机会。

新闻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ithium makes storage devices

新闻概要:海辰储能有望继续推进香港IPO进程

这家储能企业的首次申请因六个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鉴于其国际业务与储能系统业务增长迅猛,公司有望于年底前更新申请 阳歌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请失效后,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内重启香港上市进程,此举旨在为其全球扩张计划融资并加速发展储能系统业务。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请因未能在六个月内完成IPO,于上月底失效——这是多数企业首次上市尝试的常见现象,而非失败征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储能企业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请也因同样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海辰储能有望于今年年底前重启香港IPO进程。 储能板块当前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强劲的增长前景与政策红利引发投资者浓厚兴趣。海辰储能也积极把握全球市场机遇: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及发电设施加速建设,配套储能电池与系统的需求持续激增。这类储能设备通过高峰发电期储电、低谷期放电,构成新能源设施的关键环节。 根据海辰储能3月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随着需求扩张,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每年1,000吉瓦时。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为家庭、商业及工业用户提供储能电池与系统。公司以约11%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三。其2022至2024年间年发货量年均增速达167%,2024年实现35.1吉瓦时的交付规模。 近期海外储能需求激增帮助公司获得欧美及中东多笔国际订单,推动其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跃居全球次席。厦门、重庆两大生产基地自3月以来持续满负荷运行,山东菏泽新工厂亦在建设中以扩充产能。为对冲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新厂已率先投产——这使其成为国内储能行业首家在美建成投产的中国企业。 海辰储能去年营收达129亿元(约18.1亿美元),较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26%。其中高毛利的储能系统业务营收表现突出,从上年的19.7亿元增至46.7亿元,增长超过100%,在总营收占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业务拓展同样迅猛: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的1%跃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与沙特电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达成价值约26亿元的重大供货协议,实现关键突破。在盈利层面,海辰储能去年达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实现经调整后盈利,全年录得3.1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