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8.HK BABA.US

阿里巴巴前任董事会主席张勇突辞去在阿里云董事长职务,转而管理一个集团出资10亿美元支持的科技基金

重点

  • 阿里巴巴称前董事会主席张勇将辞任云业务负责人,去管理一个由该集团投资10亿美元的科技基金
  • 阿里云正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北京方面越来越倾向于让国有企业来处理敏感数据

     

阳歌

过去这几年,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BABA.US, 9988.HK)须应对一些极其动荡的局势,包括政府的严厉打压、疫情、经济持续放缓和一些重大的新竞争。现在,它必须在失去老资格的掌门人张勇的情况下继续前行。

公司周日宣布,辞任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张勇,再辞去在云业务部门的掌舵人职务。但他与阿里巴巴的关联不会断,将掌管前雇主出资10亿美元支持的一个科技基金。

目前还不清楚张勇的辞职,是真的像许多报道所说的那样是突然的,还是计划好的。多个信号似乎表明,从张勇决定离开到真的发布公告,可能至少有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

一方面,张勇在正式辞去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的同一天离开了阿里云智能集团,似乎表明此举是计划好的。阿里巴巴这么快就同意向他的基金投资10亿美元,从这一点也反映存在一定程度的计划。

但阿里巴巴没有准备好接管云业务的人选,这个事实也表明,事先准备的时间并不多。张勇在阿里云智能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职位将由吴泳铭接任,吴泳铭周日也接替了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的职位。

吴泳铭是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后来离开阿里,之后又回归,担任首席执行官一职。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随着阿里巴巴即将成为一家掌控六项核心业务的控股公司,他新的首席执行官头衔,可能很快就会变成象征性的。根据3月宣布的一份计划,六项业务正在被分拆出去,独立运营。

因此,分拆后,吴泳铭在阿里巴巴集團没有任何实际业务。这也说明,当阿里云任命新的管理团队时,他被任命為新任全職首席執行官。

咏竹坊在一封周二的致全体员工的信函中看到,吴泳铭重点谈到他担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的新职务,但没有提及其在张勇离开后,接任阿里云智能集团的新职务。“展望未来,阿里巴巴的两大战略重点将是‘用户至上’和‘人工智能驱动’,”他写道。“我们将围绕这两个核心战略,重新调整我们的运营,并重塑我们的业务重点。”

张勇离任的消息公布后,阿里巴巴股价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可见没有人对此举动感到非常惊讶或担忧。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周一下跌了3%,但其在纽约挂牌的股票只下跌了1.5%,反映了市场情绪,因为彼时这个消息已经广为人知。

前景暗淡?

那么,我们为何如此纠结张勇的离职是否是有计划的呢?这是因为这种重大变动可能会对云智能集团产生重大影响,这是阿里巴巴拆分后的六大集团之一。它被视为阿里巴巴最有前途的业务之一,尽管它的前景最近看来有些暗淡。

这令我们猜测,在该公司工作了八年后,张勇可能有点累了,包括他在2019年从传奇创始人马云手中,接过董事长一职后的最后四年期间争议不断。

阿里巴巴因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主导地位受到批评,早在2015年,在竞争对手京东(JD.US;9618.HK)指控其存在反竞争行为后,阿里巴巴受到了审查。这一争议在2021年4月达到顶峰,中国的市场监管机构对公司处以创纪录的180亿元(25亿美元)罚款,当时集团的掌门人是张勇。

就在这一重大打击到来的几个月前,阿里巴巴的金融子公司蚂蚁集团不得不取消了原定于2020年11月的大型IPO,这本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IPO。据报道,蚂蚁集团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马云对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批评惹恼了中国领导层,后者本就对蚂蚁集团的规模及其可能给金融体系带来的风险感到担忧。

这种动荡与张勇早前在阿里巴巴所获得的赞誉相去甚远,那时他被认为一手打造了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双十一”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中国的“黑色星期五”。

张勇所在阿里云智能集团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儿去,由于中国经济持续放缓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它正面临多重阻力。中国对数据安全日益加剧的担忧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它可能更愿意看到云服务和相关基础设施由国有企业来运营。

中国的三大国有无线运营商,凭借政府人脉和运营电信基础设施的经验拥有天然优势,都在加大在云服务领域的努力。Canalys的数据显示,阿里巴巴依然是行业领导者,占据着中国云服务市场约三分之一的份额。但阿里云智能在截至今年3月的季度收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不过在6月结束的季度又恢复了增长。

归根结底,如果张勇只是因经历了所有的争议,并且因未来将面临诸多挑战而想休息一下,我们真的不能怪他。他的退出给他带来了一顶很好的黄金降落伞,管理一支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科技基金,这个角色应该能让他在未来保持低调。

现在,他曾经不得不面对的许多挑战可能会落到吴泳铭身上,在将注意力转向重振云业务之前,吴泳铭似乎即将开启一场疯狂之旅,帮助阿里巴巴顺利完成分拆。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ithium makes storage devices

新闻概要:海辰储能有望继续推进香港IPO进程

这家储能企业的首次申请因六个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鉴于其国际业务与储能系统业务增长迅猛,公司有望于年底前更新申请 阳歌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请失效后,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内重启香港上市进程,此举旨在为其全球扩张计划融资并加速发展储能系统业务。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请因未能在六个月内完成IPO,于上月底失效——这是多数企业首次上市尝试的常见现象,而非失败征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储能企业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请也因同样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海辰储能有望于今年年底前重启香港IPO进程。 储能板块当前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亮眼,强劲的增长前景与政策红利引发投资者浓厚兴趣。海辰储能也积极把握全球市场机遇:随着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电站及发电设施加速建设,配套储能电池与系统的需求持续激增。这类储能设备通过高峰发电期储电、低谷期放电,构成新能源设施的关键环节。 根据海辰储能3月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随着需求扩张,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每年1,000吉瓦时。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为家庭、商业及工业用户提供储能电池与系统。公司以约11%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三。其2022至2024年间年发货量年均增速达167%,2024年实现35.1吉瓦时的交付规模。 近期海外储能需求激增帮助公司获得欧美及中东多笔国际订单,推动其2025年上半年储能产品出货量跃居全球次席。厦门、重庆两大生产基地自3月以来持续满负荷运行,山东菏泽新工厂亦在建设中以扩充产能。为对冲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其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新厂已率先投产——这使其成为国内储能行业首家在美建成投产的中国企业。 海辰储能去年营收达129亿元(约18.1亿美元),较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26%。其中高毛利的储能系统业务营收表现突出,从上年的19.7亿元增至46.7亿元,增长超过100%,在总营收占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业务拓展同样迅猛:海外销售占比从2023年的1%跃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与沙特电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达成价值约26亿元的重大供货协议,实现关键突破。在盈利层面,海辰储能去年达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实现经调整后盈利,全年录得3.1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