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预测其独立运营的儿童品牌在第三季度将有15%~20%的增长,领先于其他品牌“低双位数”的增长预期

重点:

  • 361度预测第三季度的收入增长为“低双位数”,比上半年有所减缓
  • 今年以来,公司股价在板块整体的反弹中大幅上涨,但与同行相比仍被低估

张劼

香港仅要求本地上市的公司每年只报告两次财务业绩,这意味着发布第一和第三季度报告是没有必要的,尽管这在大多数主要股票市场是标准做法。361度国际有限公司(361 Degrees International Ltd,1361.HK)是中国规模较大的本土运动鞋和服装品牌之一,该公司利用这一特殊的规定,发布了一份非常简短的第三季度报告,只有两页。

毋庸置疑,报告里没有几个数字。该公司说,其独立运营的儿童品牌零售额在第三季度同比增长15%至20%。公告说,其主品牌产品的增长更为缓慢,增长率在“低双位数”。

尽管信息量很少,但足以让投资者短暂兴奋。该公司的股票在10月20日,即消息传出的那一天,攀升了7.5%,尽管此后它已经回吐了所有的涨幅。然而,以周三收盘近3.77港元的价格来看,该公司的股价与一年前低于1港元时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即使是经过了反弹,与中国规模庞大的体育用品市场的主要同行相比,361度也不是那么受到尊重,这从其低估值就能看出来。

看一下该公司8月份发布的更为详细的半年报,就可以发现,它的增长速度与第三季度报告的相似。报告显示361度今年前六个月的收入为31亿元(4.866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它的利润增幅是收入增幅的两倍,为32.9%,达到4.01亿元。

虽然这些数字看起来还不错,但与一些更为知名的竞争对手相比,它们实际上相形见绌。行业领导者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Anta Sports Products Ltd.,2020.HK)在2021年上半年的收入为228亿元,增长55.5%。李宁有限公司(Li Ning Co. Ltd ,2331.HK)的收入增长为65%,达到102亿元。事实上,361度仅仅是超过了规模相近的特步国际控股有限公司(Xtep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1368.HK),后者收入增长12.4%,达到41亿元。

在经过几年的整顿之后,这一板块的股价在今年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此之前,许多“规模适度”的门店网络在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变得臃肿和低效。

特步的股价自1月份以来大约增长了两倍,而李宁公司的则增长了三分之二。规模较大的安踏是这一板块里相对落后的。它的股价现在比年初时略有下降,表明规模大并不总是有优势。

那么,是什么推动了今年的反弹?

深入细致的了解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这次上涨可以追溯到3月份左右,当时中美就新疆棉问题发生摩擦,导致一些中国消费者抵制西方连锁服装店和品牌,包括H&M、优衣库、阿迪达斯和耐克。这就促进了361度等本土竞争对手的业务。

当时,金融服务公司晨星(Morningstar)报告称,阿迪达斯和耐克天猫旗舰店的4月销售额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8%和59%。与此同时,李宁公司的天猫销售额在当月飙升了800%以上。

361度在4月份也制造了自己的新闻大事件,当时它签署了一项协议,从中国棉花协会(CCIA)购买了原棉、面料和其他材料。它还同意在其销售和营销材料中使用中国棉花协会的商标,相当于一个“购买中国”的倡议,以显示其对国内棉花种植者的声援。

中国品牌的股价随后在6月和7月达到了顶峰,然后随着零售消费习惯恢复到抵制发生前的水平,而回吐了部分涨幅。

缩小差距

据市场研究公司欧睿信息咨询(Euromonitor)的数据,2020年,361度仅控制了中国运动品牌2.6%的市场份额,远低于安踏和李宁的15.4%和6.7%。当时,耐克以25.6%的市场份额领跑该行业。

面对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像361度这样的公司要如何竞争?一些分析人士认为,通过把儿童品牌独立出来,361度可能在发出一个信号,表明它在这一领域看到了缩小差距的潜力。

根据其最新的半年度报告,361度儿童品牌上半年收入增长24%,至4.982亿元,远高于整体增长速度。在最新的报告期内,该品牌对整体营收的贡献从上年同期的14.9%增长至16%。它的毛利率也从一年前的36%增长到42%,成绩优于其他业务。

大的政策环境看起来也相当不错。中国今年正式允许一对夫妇最多生育三个孩子,而之前的限制是两个,这为儿童用品市场提供了潜在的推动力。今年8月,中国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倡导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也推动了体育相关市场的整体发展。

361度能否搭上政策利好的顺风车,尚无法确定。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认为,该公司的收入增长和品牌在行业中相对落后,在中期内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惠誉指出,安踏、李宁和特步等核心品牌在2021年第一季度均实现了零售额40%~90%的增幅,而361度只有15%~20%。正如我们刚刚看到的最新数据,第三季度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至“低双位数的增长”。

投资者当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尽管最近股价上涨,361度目前的市盈率(PE)只有16倍。李宁有128倍,相当高,安踏54倍的市盈率看起来也很高,特步为29倍。相比之下,耐克和阿迪达斯目前的市盈率分别为43倍和33倍。

尽管处于劣势,361度仍设法引起了一些知名投资机构的兴趣。它的前10名机构股东包括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和贝莱德(BlackRock),尽管它们合计持有的股份相对较少,仅为3.1%。这表明该公司受到了一些基金的关注,这些基金可能认为该公司在目前的股价被低估了。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宝尊电商第三季度同比续亏损

电商软件提供商宝尊电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周二公布,随着核心电商服务重返盈利轨道,新兴品牌管理业务亏损又收窄,第三季度营收实现增长。 公司表示,截至9月的三个月内,营收同比增长4.8%至21.6亿元,经营亏损则从去年同期的1.15亿元收窄至2,560万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亦从去年同期的6,680万元收窄至4,020万元。 宝尊电商业务本季度实现经调整经营利润2,810万元,较去年同期2,980万元的亏损成功转盈。品牌管理业务(含在华运营Gap服装门店)的经调整经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5,530万元收窄至3,870万元。 财报发布后,宝尊纽约上市股票周二下跌5.8%,香港上市股票周三下跌4.9%。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诺亚控股上季纯利大增62.6%

财富管理公司诺亚控股私人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周二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收入6.329亿元(约8,890万美元),按年下跌7.4%,净利润达2.18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2.6%,经营利润1.719亿元,则较去年同期下滑28.6%。 截至9月30日,Noah注册客户数为466 ,153人,同比增长1.3%;活跃交易客户数为10 ,650人,同比大增35.5%。本季产品分销规模达170亿元,年增19.1%,其中海外产品分销86亿元,增11.2%。资产管理规模维持稳定,截至9月30 日合约管理资产为1,435亿元。关联公司投资权益变动的公允价值增加,则带动公司净利润增长。 公司指出,收入下滑主要受到一次性佣金减少、保险产品分销疲弱所致。本季度,公司取得了美国经纪交易商牌照,亦开始在各业务流程整合人工智能技术,以改善获客能力、提高效率,进一步强化全球布局与科技能力。公司表示,其强健的资产负债表为未来投资提供坚实基础。 诺亚控股港股周三早盘无涨跌,至中午休市报17.99港元,该股过去6个月累升约1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Qfin is a lender

新措施收紧规管 奇富科技业绩难复旧观

网贷服务商奇富科技公布疲弱的第三季业绩,并对全年展望转趋悲观,与2024 年强劲收官形成鲜明对比 重点: 公司第三季收入微跌0.2%,净利润下降17%,反映公司在疲弱的宏观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公司对全年发出悲观指引,主因是新监管措施将压缩其在网贷服务业务的盈利空间   梁武仁 过去一年里,网贷服务平台奇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QFIN.US; 3660.HK)经历了不少变化。首先,公司更改了名称,但更关键的是,在监管环境收紧及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之下,原本在逆风中表现颇具韧性的奇富科技,业绩开始受到明显冲击。 根据奇富科技上周公布的最新季报,公司第三季收入按年微跌0.2%至52亿元(7.31亿美元),为两年多来首次录得收入下滑;净利润则按年下跌17%至14亿元。更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对余下年度给出悲观指引,预计第四季净利润最多将下滑49%,即便在最佳情况下,2025年全年净利润也仅能录得约1%的增长。 这份展望与奇富科技年初时的乐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公司公布2024 年利润大幅增长,并预期2025年将有强劲开局。其后,公司由“启富”更名为“奇富科技”,或意在透过加入“fin”凸显其金融科技机构的定位。奇富科技原名“360金融”,2018年在纽约上市时,名称是为了反映其与网安软件公司奇虎360 的渊源。 比名称变动更具影响的,是中国自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全新金融业监管规则。新规的核心之一是大幅强化风险管理,意味奇富科技必须提高借款人门槛标准,从而牺牲部分放款增速,同时也需提高对潜在违约的拨备。这些要求均可能进一步压制公司的盈利增长。 奇富科技CEO吴海生在第三季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作为行业领先者,我们一向以最高的合规标准要求自己,这次也不例外。尽管相关措施可能在短期内影响放款规模与盈利能力,但我们相信,把使用者价值放在首位,最终将会增强他们对公司的信任,并支持我们实现更具韧性且可持续的长期增长。” 这次的新规只是中国民营金融业监管连串调整的最新一波,自疫情前几年起,相关行业便不断面临持续的监管变动。这也凸显了奇富科技及其同行所面对的现实──中国整体金融业的监管框架正快速演进,而监管层此举旨在防范市场过度放贷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中国经济当前的疲弱状态,也让民营与国有放贷机构均面临压力。随着企业与消费者收紧支出与借贷,贷方要扩展业务变得愈发困难。即便北京推出对部分消费相关行业提供利息补贴的振兴措施,全国银行贷款余额在10月仍较前一个月大幅收缩。 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转弱,也推升了违约风险,使得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无论监管是否加码都一样。 奇富科技第三季的表现清楚反映了这些压力,其信贷撮合与放款总额在第三季度按年仅增1%,按季更下滑1.4%。同时,逾期90天以上贷款比例自第二季的1.97%微升至9月底的2.09%。 拨备激增 随着经营环境恶化,奇富科技的坏帐准备金大幅飙升。理论上,作为连接借款人与银行的撮合方,公司并不需直接承担贷款违约风险,但现实并非如此。若奇富撮合的“重资本”贷款发生违约,公司需向原始放款方全额偿付所有未付本息。此外,奇富亦透过信托与子公司自有资金出借部分贷款,该部分信用风险由公司自行承担。上述两类贷款规模的同步上升,也让奇富不得不大幅增加拨备。 在电话会议中,奇富管理层表示,公司会根据宏观经济状况调整“重资本”贷款与无全额代偿义务贷款的比例。管理层并称,第四季度将提高后者(即无需提供全额代偿保证的贷款)占比,以降低公司的整体信用风险敞口。 当然,面临这些逆风的并非只有奇富科技。其竞争对手信也科技(FINV.US)上周同样公布第三季度交易额按年下滑,同时准备金亦增加。但与奇富不同的是,信也科技仍成功录得收入与净利增长,主要受益于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而这正是奇富尚未涉足的领域。 奇富科技依然是一家高盈利、拥有良好利润率的公司。其采用的先进技术有效降低营运成本,而依托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的服务能力,尤其能借助与奇虎360之间的技术连结,对银行机构相当具吸引力,使公司在与金融机构洽谈定价时具有一定议价能力。 例如,奇富正将一款AI信用审批代理整合进其Focus Pro平台。这项技术可利用大量数据与大语言模型能力,在数秒内完成借款人风险评估,大幅简化繁琐的贷款审批流程。吴海生表示,相关功能的试运行已获得客户「非常正面」的回馈。 尽管如此,市场对公司最新业绩的反应并不理想,奇富科技港股在四个交易日内大跌约18%。今年以来,该股已累跌逾50%,远远落后于恒生指数约32%的涨幅。目前公司市盈率仅2.7倍,甚至低于同样低迷的信也科技的3.3倍,显示投资者对这一整个板块的信心仍相当疲弱,尽管多数公司在艰难环境下仍能保持盈利。 奇富科技具备不少优势,但其高度暴露于监管与宏观经济变动的风险,显然让投资者却步,而这种局面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万国数据押注AI新周期 在扩张与去杠杆之间找平衡

人工智能点燃中国数据中心新一轮建设潮,万国数据一边将资产以REITs模式上市、一边抢搭AI算力快车,但这样的平衡能否持续 重点: 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8.87亿元,按年增长10.2% 资产注入C-REIT带来13.69亿元终止合并收益,期内录得净利润7.29亿元   李世达 对中国数据中心产业而言,2025 年很可能会被视为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人工智能训练与推理需求掀起新一轮基建周期;另一方面,中国首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Infrastructure REITs)上市,让这个向来高杠杆、重资产的行业出现新的财务工具。 这就是万国数据控股有限公司(GDS.US; 9698.HK)的写照,既受惠于大型科技公司新一波人工智能建设,也受制于多年积累的财务压力。 根据公司公布的最新财报,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万国数据录得28.87亿元(4.06亿美元)收入,按年增长10.2%,连续第二季维持双位数增幅。公司透露,今年前9个月新签订单达7.5万平方米,相当于约240兆瓦的新增装机容量,全年有望逼近300兆瓦,其中约65%与人工智能相关。 新订单增速放缓 这显示人工智能需求正在驱动新一轮算力投资,但企业本身其实并未完全掌控节奏。管理层在说明会中坦言,第二季之后的新订单步伐较前期缓慢,意味明年的收入增速未必会延续今年的强度。此外,续约谈判仍令单位收入每月下降约3%至4%,反映人工智能需求虽强,但传统互联网业务的降价压力并未消失。 尽管万国数据享受到人工智能点燃的需求红利,但供给侧过去几年的高速扩张,使得承载人工智能的空间不再稀缺,谈判力反而下降。 更重要的转折,是万国数据今年将一批项目注入中国首批数据中心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资产总额约24亿元。交易带来约13.69亿元的终止合并收益,使公司期内录得净利润达7.29亿元,实现由亏转盈。 生存模式改变 但REITs的意义不在于一次性盈利,而在于它完整重塑了公司的生存方式。万国数据过去十年依靠大量借贷、买地、建机房进行高速扩张,当信贷环境宽松时,这套模式行得通;然而,中国信贷收紧之后,重资产模式不再具备可持续性,杠杆开始反向压缩公司空间。REITs提供的,是一条能让万国数据既扩张、又不必完全依赖举债的现金流管道,维持规模循环。 这也为公司带来了财务结构的改善,财报显示,净负债与年化调整后EBITDA的比率,已从2024年底的6.8倍降至2025年第三季末的6倍,平均借贷成本下降到3.3%。在中国融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同时降低杠杆与利息成本并不容易,这更突显REITs对公司运作的重要性。 万国数据的业务模式高度依赖电力供应。公司目前拥有约900兆瓦具备电力指标的土地储备,这让它在人工智能需求爆发下仍能快速落地新项目。管理层也在说明会中点出:“具备电力指标的土地正变得极度稀缺。”人工智能确实带来增量需求,但供给端——土地、电力、审批、建设速度,正在变得更竞争、更受政策影响。 海外数据中心平台DayOne也是未来伏笔。该平台在亚太与欧洲虽具潜力,但今年第三季仍录得4.61亿元亏损,短期内仍会拖累整体利润。公司需要持续证明其开发、运营与出售资产的能力,而不仅仅依靠人工智能需求本身。 目前万国数据市销率(P/S)约为4.15倍,大幅低于Equinix(EQIX.US)的8.42 倍与Digital Realty(DLR.US)的9.31倍,但高于仍处于重组期的世纪互联(VNET.US)的1.99倍。这显示尽管中国市场更为波动,但万国数据的规模、客户质量与资本循环能力仍被看好。 今年以来,万国数据在港股累升约30%,与大市相若,但过去一个月有约 7%回调,股价30.1港元较52周高位48.9港元低约四成。在估值仍具折价、AI驱动需求未减的背景下,似乎存在合理布局区间。作为热门的AI基建标的,当人工智能需求维持强劲、REITs资产注入顺利时,相信市场愿意提高估值, 但仍须留意政策面的变化。简而言之,万国数据正在穿越一个全新的算力周期,随着估值与市场预期的提升,意味着已没有太多犯错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