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6.HK NIO.US
Nio gears up to produce its own EVs

蔚来汽车CEO李斌称,如果蔚来的汽车完全由自己制造的话,成本会下降10%

重点:

  • 蔚来已获得独立造车资质,并收购为其代工的江淮汽车的工厂资产
  • 公司最新公布的三季度财报还算亮眼,期内营收、交付量、毛利率、整车毛利率等指标均向好

     

郭凯文

相信要不了多久,“江淮”二字将从蔚来汽车(NIO.US; 9866.HK)各类车型的尾标中消失。原因很简单,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代表之一,该公司独立造车的大幕或将拉开。

12月5日,多家媒体报道,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出现在工信部的“车辆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中。据此推测,蔚来已获得独立生产资质。

5日晚间,江淮汽车(600418.SH)发布公告称,此前公开挂牌的乘用车公司三工厂及乘用车公司新桥工厂相关三个资产包已完成竞价,根据竞价结果,蔚来汽车成为资产一包、资产三包受让方,交易价格分别约为16.7亿元、14.9亿元,合计31.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江淮汽车本次出售的资产一包、资产三包,正是蔚来F1工厂和蔚来F2工厂。长久以来,这两个工厂专门为蔚来代工造车。

拿到独立造车资质,收购代工工厂,市场对蔚来的“组合拳”并不感到意外。今年10月,江淮汽车公告转让资产时,就有消息称蔚来是接盘方,有关其谋求独立造车资质的传闻随之甚嚣尘上。不过,双方当时都对此讳莫如深。

代工模式“红与黑”

分析普遍认为,将代工工厂收入囊中后,蔚来透过代工生产汽车的模式将就此落幕。

2015年被认为是“互联网造车”元年,以“蔚小理”(蔚来、理想汽车、小鹏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最初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代工模式。这是衡量现实利弊之下的理性选择:毕竟作为行业新手,没有生产地,制造技术能力欠缺,更重要的是缺乏生产资质。

现实中,获得工信部的生产资质的途径有两个:一是收购有资质的企业,二是独立申请资质。蔚来选择后者。

2016年,蔚来牵手江淮汽车,后者自此为其代工生产旗下车型。小鹏汽车(XPEV.US; 9868.HK)、理想汽车(LI.US; 2015.HK)、零跑汽车(9863.HK)等车企均一度借助具备资质的企业代工。代工模式让造车新势力在业内得以快速站稳脚跟。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没有弊端,最大的问题是在生产制造环节,委托方话语权的旁落。

与蔚来不同,近年来一些造车新势力相继通过收购获得资质。比如,小鹏收购广东福迪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获得生产资质;理想收购力帆汽车旗下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拿到资质;零跑收购福建新福达汽车拿下造车资质。

虽然当下危机重重,在竭力自救,但威马汽车是造车新势力中较早拿到造车资质的“幸运儿”。2017年,威马汽车收购了大连黄海和中顺汽车两家车企,两张造车资质落袋。该公司创始人沈晖曾对媒体表示:“只有自建工厂,才能从源头上控制产品品质。此外,在代工模式下数据无法形成闭环,车企数字化的优势也无法体现。”

独立造车的优势,蔚来汽车CEO李斌也直言不讳。在最近召开的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李斌称如果蔚来的汽车完全由自己制造的话,制造成本会下降10%。

三季成绩单向好

此番掷重金收购,蔚来差不差钱?是否存在资金压力?该公司最新公布的三季度财报给出了答案。就其目前的财力而言,可以说不在话下。

财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蔚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短期投资和长期定期存款为452亿元,较上一季度增加137亿元。

总的来说,蔚来交出的成绩单还算亮眼,数据呈向好趋势。数据显示,其营收达190.7亿元,环比增长117.4%,同比增长46.6%。

第三季度,蔚来毛利率为8%,二季度仅为1%;“蔚小理”中的另外两家企业,小鹏毛利率为-2.7%,理想毛利率高达22.0%。另一项重磅指标整车毛利率,蔚来重返两位数达11%,环比升4.8个百分点,同比跌5.4个百分点;小鹏整车毛利率为-6.1%,理想整车毛利率高达21.1%。

备受市场关注的交付量,蔚来为5.54万辆,环比增长135.7%,同比增长75.4%;小鹏交付量超过4万辆,理想交付更突破10万辆。

展望第四季度,蔚来预计交付量为4.7万至4.9万辆,同比增长17.3%至22.3%;预期总营收为160.8亿元至167亿元。

财报出炉后,蔚来美股、港股均录得两连涨,美股累计涨近6%,港股累计涨近7%。不过,今年迄今,其美股累计下挫25%,港股累计跌约24%。

海通国际发布研究报告称,蔚来拿到独立造车资质对新兴汽车OEM(代工)具示范效应,展示在汽车产能过剩且生产资质管控严格的环境下,通过获取独立生产资质而形成研产销闭环的路径。瑞穗证券维持蔚来“买入”评级, 将未来12个月目标价由18美元下调至15美元。

另据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作为实现公司盈利、降本增效的一部分,蔚来计划对电池制造部门进行剥离。该部门最早会在年底进行分拆,并将寻求外部投资者,估值待定。

蔚来尚未对此回应。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1月,长安(000625.SH)、吉利(0175.HK)两家车企先后加入蔚来的“换电联盟”。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果链巨头蓝思科技 上市首日午收升5%

手机玻璃供应商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613.HK,300433.SZ)周三在港挂牌,开市升近4%报18.88港元,之后股价窄幅上落,中午收市报19.06港元,升4.8%。 公司发售2.62亿股,每股以上限18.18港元定价,录得超额认购近462倍,国际配售超额16倍,集资净额46.9亿港元。 公司引入十名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1.9亿美元,当中包括有小米旗下的Green Better、Oaktree、UBS资产、Redwood Elite及世运线路版等。 蓝思科技是苹果的主要供应商,去年收入约699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年升28.3%,盈利升近20%至36.2亿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广汽与Stellantis合资车企广汽菲克正式宣告破产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2238.HK;601238.SH)与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STLA.US)合资成立的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广汽菲克),周二宣布已由破产管理人申请法院裁定破产。管理人表示,公司已无重整及和解可能,资产不足以偿还全部债务,无力清偿到期负债。 广汽菲克透过管理人微信公众号披露破产清算最新进展。该公司曾凭借Jeep车型本土化生产,在中国市场取得高峰,但随后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吸引力下滑,最终陷入长期停产。 2022年10月,广汽菲克因经营不善,且实际资产无法偿还全部债务,正式进入破产程序。随后近3年里,广汽菲克拍卖了超过3,000件标的物,包括模具、试验车等。至于土地、建筑物及生产设备等核心资产已五次公开拍卖,但因无人出价而全部流拍。虽然该公司曾招募投资者重整,但一直无人问津。 广汽集团表示,此为法院及破产管理人依程序推进的正常安排,集团将尊重并支持相关工作。Jeep品牌虽已停止中国本土化生产,但牧马人、大切诺基等高端车型仍透过进口方式销售。 广汽股价周三低开,至中午休市报2.96港元,转升1.02%。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 ‘Warring States Era’ for smart cockpits, Megatronix bets on modular approach

智能座舱战国时代 镁佳盼借模块化突围

正申请在港上市的的镁佳股份,试图以“模块化+多域融合”为核心策略,证明他们有更好的盈利能力 重点: 公司收入在2023年大幅增长,去年小幅回落至14.2亿元 过去三年亏损持续收窄,但去年应收票据激增336%   李世达 在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驱动下,“智能座舱”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创新焦点之一。从过去仅止于语音控制与大屏幕显示,到如今结合AI语义理解、视觉识别、情境交互与远端OTA升级,智能座舱已逐渐从附加功能变为主机厂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场域。 这场由软件定义主导的新技术浪潮,不仅改变了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格局,也催生出一批介于博世、大陆等传统Tier 1巨头与模块零件厂之间的“Tier 1.5”供应商,它们以模块化架构、AI算法与可重复部署为卖点,快速抢占主机厂的下一代车型平台。 这股趋势促使了包括博泰车联网、四维智联(已通过上市聆讯)及佑驾创新(2431.HK)等智能座舱领域公司纷纷选择赴港上市,而2018年创立的镁佳股份有限公司近日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去年底上市的佑驾创新,其股价至今已上涨39%。 根据申请文件,镁佳股份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整合式的智能座舱+X产品理念。简单来说,该方案通过整合多种智能汽车功能,包括智能座舱、ADAS泊车、ADAS驾驶、车联网、OTA升级等,嵌入统一的实体域控制器,以用于置入车辆中。 镁佳称,其采用模块化、可重复的软件架构,使不同厂商可以快速集成至各自车型中,这种“预开发模块库”逻辑不需要在每次得到定点后重新开发,可以有效缩短开发交付时间至“以月为单位”,适合中国汽车市场当下“快周期、低成本”的需求环境。 主动放弃最大客户 截至目前,镁佳的客户包括奇瑞、长安、东风、长安马自达、日产和福特等头部车厂的多款车型。而自2022年首款搭载镁佳方案的车型量产以来,公司业绩也经历了强劲增长。 自2022年起,公司收入从3.88亿元(5,400万美元)跃升2.9倍至2023年的15.13亿元,2024年小幅回落至14.2亿元。同期公司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2.05亿元、8.02亿元和3.24亿元,占其收入约52.8%、53.0%和22.8%。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2024年初决定与过去两年的最大客户终止合作关系,该客户即中国智能座舱龙头德赛西威(002920.SZ)。退出合作之后,虽然当年收入有所下降,但毛利率却由2023年的12.1%大幅增长至21.8%。 当同行都在牺牲利润换规模时,镁佳选择反其道而行,虽失去最大客户,但提升了毛利率,降低了客户集中度,令其业务结构朝向更可盈利的方向优化。 截至2024年底,该公司已与12家车厂建立合作关系,累计获得48个车型定点,年交付量超过63万套,申请文件中称:“中国约每十辆搭载智能座舱域控系统的新车中,就有一辆使用镁佳股份的解决方案”。 不过,就如同中国汽车供应链上的其他产业,镁佳也处在亏损阶段。2022年至2024年,公司年度亏损分别为4.23亿元、3.57亿元及2.91亿元,呈持续收窄的趋势。公司称,亏损的收窄归功于零组件实现国产替代与供应链优化,以及更多高毛利的模块进入产品组合,同时模块化平台的导入,有效降低新项目开发的边际成本。 去年应收票据暴增 截至去年底,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87亿元,另有2亿元受限制现金,但去年公司应收票据从2023年的5,719万元暴增336%至2.49亿元,另外还有约6.49亿元的应收帐款。这意味着越来越多货款结算转向票据支付形式。票据支付延长了实际回款周期,往往达三至六个月甚至更长,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公司的运营压力。 在资本支持方面,镁佳自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多轮融资,至今年5月完成3,069万美元的D+轮融资后,估值达9.3亿美元,与博泰车联网传出的估值逾10亿美元相若。不过,镁佳盈利状况好过博泰车联网,前者亏损持续收窄,后者同期则扩大至5.4亿元。从毛利率看,镁佳的21.8%也好过博泰的11.8%、佑驾创新的16%。 当前智能座舱行业正从“烧钱创新”进入到“落地量产”阶段,镁佳股份凭借模块化平台与预开发策略,在技术交付与成本控制上展现出较强的系统集成能力。虽尚处亏损,但其毛利率改善及与头部车厂的合作基础,已使其具备进一步放量成长与平衡盈亏的潜力。 而随着佑驾创新等同业在港股市场获得积极定价,智能座舱的估值参照正在上升,为镁佳创造了有利的上市窗口。若未来能在客户结构、现金流与产品出海等方面实现突破,资本市场对其预期也有望随之抬升。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小牛电动次季销量按年增长36.6%

电动两轮车品牌小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NIU.US)上周五公布,第二季共销售电动出行产品350,090台,较去年同期的25.62万台增长36.6%。 其中中国市场销售318,719台,占总量约91%,较去年同期207,552台增长53%;国际市场方面,小牛电动第二季销售31,371台,较去年同期下降约35%。销售数据涵盖电动摩托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滑板车和电动自行车。 公司表示,于“618年中购物节”期间,小牛多款高端车型在天猫、京东与抖音平台均登上销售排行榜,有效巩固其于中国高端智能两轮市场的领导地位。 小牛电动股价周一一度升逾5%,收市报3.42美元,升1.7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