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中国第二大非新冠疫苗制造商已完成招股,将于下周四挂牌

重点:

  • 艾美疫苖三闯港交所,终于获得上市机会,却仅仅发行总股本的0.8%,筹资净额只得7,001万港元
  • 公司上市前向主席发出9亿元巨额股权激励,导致去年由盈转亏

莫莉

港股过去一年市况不佳,生物医药板块首当其冲,龙头股普遍下跌,新上市公司则更为惨淡,股价“破发”者不计其数。面对降温的港股IPO市场和热度不再的外部融资,许多生物医药公司选择大幅缩减IPO融资规模,以极低的发行量上市。

润迈德(2297.HK)、微创脑科学(2172.HK),再到叮当健康(9886.HK),这些生物医药企业于港股上市时发行的股份,占公司总发行股本比例均不足3%。尽管这些企业上市后股价表现未有大幅下行,但每日成交额稀少,流动性极差,被市场人士笑称为“丐版IPO”。即将于10月6日上市的艾美疫苗股份有限公司(6660.HK)更将“丐版IPO”发挥到了极致,仅仅发行总股本的0.8%,是近期上市的新股中,发行比例最低的一家。

艾美疫苗的上市之路并不顺利,公司2020年率先寻求在中国科创板上市,之后没有进展,2021年6月转战港交所,但不到一个月被驳回,并且在网站上被公开“贴堂”,即被港交所明确反对其上市申请。同年9月,艾美疫苗再向港交所申请上市,但其后申请自动失效,今年4月公司三度闯关港交所,终于在本月通过聆讯。

艾美疫苗上周五启动招股,招股价为16.16港元,预计将筹资1.57亿港元(1.43亿元),比去年传出的8亿至10亿美元(57亿至72亿元)大幅减少。据市场消息透露,其香港公开发售录得的“借钱打新”金额,已相当于该部分的筹资额,但未如去年上市的多只生物科技股般,录得大量超额认购。

扣除上市开支后,艾美疫苗这次全球发售,预计仅获得约7,001万港元筹资净额,远低于2021年5月最后一轮融资时获得的5.1亿元,当时入局的高瓴资本、同创伟业等投资者,购入艾美疫苗的每股成本为23.5元(26.8港元),意味将于该公司上市时录得近四成账面亏损。

狂犬疫苗独力难支

以2021年非新冠疫苗的批签发量计算,艾美疫苗是中国第二大疫苗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为7.4%,远低于市场龙头国药集团子公司的35.5%。不过,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艾美疫苗技术实力不可小觑,是唯一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全部五种经验证人用疫苗平台技术的中国疫苗企业,包括细菌疫苗平台技术、病毒疫苗平台技术、基因工程疫苗平台技术、联合疫苗平台技术,以及mRNA疫苗平台技术,业务覆盖疫苗全产业链。

公司目前有8种商业化疫苗产品,覆盖6种常见的疫苗可预防疾病如狂犬病、乙型肝炎、甲型肝炎和腮腺炎等,但其九成收入来自核心产品──人用狂犬病疫苗和乙肝疫苗。2022年前四个月,人用狂犬病疫苗和乙肝疫苗分别贡献1.76亿元和7,742万元收入,占公司整体收入63.9%和28.1%。不过,由于新冠疫情今年第一季在中国多个城市再度爆发,影响非新冠疫苗的销售和接种,两大核心产品收入大跌,令公司今年首四个月收入缩水41%。

在中国人用狂犬病疫苗市场,艾美疫苗排行第二,以2021年的销售收入计算,占16.2%的市场份额。但随着其他新技术路线的狂犬病疫苗获批,预计艾美疫苗主推的Vero细胞人用狂犬病疫苗销量将逐渐下滑。

虽然艾美疫苗正研究新技术路线的人用狂犬病疫苗,但三款疫苗均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预计要在2025年之后才会推出,而竞争对手的产品已经进入临床试验,最早一款或会在明年推出,有望成为主流人用狂犬病疫苗,反映艾美疫苗顿失先机。

主席独享9亿元报酬

从去年开始,艾美疫苗收入下滑,同时由盈转亏,录得6.76亿元净亏损。公司解释,主要原因是支付了9.5亿元股份报酬开支,包括一次性股份报酬开支8.97亿元及其他股份报酬开支5,520万元,在此之前的2019年和2020年,股份报酬开支分别为780万元和2,350万元。

公司上市前发出的巨额股权激励,到底流入了谁的手中?招股书显示,2021年度给所有研发人员的股份报酬为500万元,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周延的薪酬竟高达8.99亿元,其中2021年6月批准的一次性股份报酬开支为8.97亿元,其余6名董事的年薪合计仅为230万元。

周延并非艾美疫苗的创始人,但在生物制药行业拥有近十年投资和管理经验。在2012年至2015年期间,周延及其家人和朋友通过多次增资,逐渐入主艾美疫苗。完成全球发售后,周延个人持股16.53%,加上他控股公司的股份,合计持有已发行股本35.83%的投票权。

在2021年5月最后一轮增资完成后,艾美疫苗的交易后估值曾经升至271.7亿元,但以当前招股价计算,艾美疫苗上市估值只有179亿元。该公司的市销率约22倍,疫苖生产商康希诺生物(6185.HK)、康泰生物(300601.SZ)的市销率分别为3.4倍和7.5倍,可见前者的估值仍然远高于后两家已实现盈利的同行,也许说明了其招股反应稍欠理想的原因。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Luckin sells coffee

传瑞幸竞购Costa 挑战龙头星巴克

中国领先连锁咖啡品牌瑞幸咖啡,传出正与一家或多家银行洽谈,拟申请9亿美元贷款,用于收购由可口可乐挂牌出售的英国咖啡连锁品牌Costa 重点: 多家媒体报道指,瑞幸咖啡正考虑对Costa Coffee提出收购要约,并可能与其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方辰韬资本合作出手 一旦完成收购,瑞幸的全球网络将大幅扩张,门店总数将超过3.3万家、分布约 50个市场,规模逼近星巴克在全球的40,990家门店    阳歌 常被称为“中国版星巴克”的瑞幸咖啡(LKNCY.US),在中国本土的门店数量差不多是星巴克在华门店的三倍。如今,这家本土咖啡巨头似正寻求摆脱这个称号,借由一桩可能的大型收购,把战线从中国延伸至全球,向星巴克(SBUX.US)发起全面挑战,并一举将其全球版图扩展至50多个市场。 若瑞幸真的推进对Costa Coffee的潜在收购要约,这一切都有可能变成现实。Costa目前正由其母公司可口可乐出售。多家媒体报道指,瑞幸及其私募股权股东辰韬资本(Centurium Capital)可能联手,就潜在收购方案进行评估。Costa目前在全球52个国家拥有约4,000家门店。 这笔收购将大幅扩张瑞幸在海外的布局。现阶段,除中国大陆外,瑞幸仅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四个市场设有门店,而且在这些市场的门店数量仍然相当有限。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Costa拥有庞大的全球版图,其实际门店数量却只相当于瑞幸的一小部分。截至9月底,瑞幸门店总数达29,214家。若两者合体,合计门店将超过33,000家,规模将逼近星巴克截至9月底在全球的40,990家。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是瑞幸本身、还是由前华平投资高管李姓人士创立的中国私募巨头辰韬资本主导这一潜在要约,抑或两者共同出手。不过,无论最后由哪一方挂名收购,一旦交易成功,Costa的门店网络几乎可以肯定会被整合进瑞幸体系之中。 彭博的一则报道指,瑞幸与辰韬资本仍在考虑是否正式提出要约,而其他有意角逐的潜在竞标者,还包括贝恩资本及英国私募基金TDR Capital等。相关报道称,这桩交易对Costa的估值约为10亿英镑(约13亿美元),仅相当于可口可乐2018年,在英国惠特贝尔手中收购Costa所支付39亿英镑的四分之一。 另据《Mergermarket》报道,瑞幸正与多家银行洽谈融资事宜,拟申请9亿美元贷款以协助完成。对瑞幸而言,要获得这笔贷款并不算难事,因为公司目前现金创造能力强劲。截至9月底,瑞幸持有现金、短期投资及定期存款合计85.7亿元(约12亿美元),较去年底的57.4亿元大增近五成。 若把时间倒回五年前,以瑞幸当前高速增长和高盈利的表现,要在资本市场上融出这笔资金本应相当轻松。然而,另一个讽刺之处在于,如今瑞幸若要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恐怕并不容易,因为其股份目前仅在场外交易市场(OTC)买卖,使得多数大型机构投资者难以参与。 瑞幸在2019年上市后,最初于纳斯达克主板挂牌交易。但在翌年爆出重大会计丑闻,被揭发虚构数以亿美元计的销售额后,其股票在主板除牌,并降级至场外交易市场,同时公司两名最高管理层也因此被迫下台。 重返纳斯达克在望? 瑞幸首席执行官郭谨一本月稍早曾透露,公司正筹备重新在纳斯达克上市。不过在相关言论被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后,他随即收回这一说法。这样的态度转变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若瑞幸成功“回归”纳斯达克,将在华尔街树立一个重要先例——爆发类似丑闻的公司,即便事后痛改前非,一般也很难获得第二次机会。 在瑞幸的案例中,还多了一层地缘政治因素。近年来部分美国政治人物屡次呼吁将中概股从美国资本市场剔除,使得中国企业在华尔街面临愈发不友善的环境。市值约100亿美元的瑞幸,很可能已成为史上市值最高的 OTC 股票,理论上可以考虑追随其他中概股的脚步,赴香港交易所作第二上市。不过,港交所同样高度重视公司管治问题,为避免树立不良先例,也未必会轻易接受瑞幸的上市申请。 市场对这宗潜在Costa收购案的反应并不算热烈。相关消息见报后,瑞幸在美国场外交易的股份于周四下跌2.1%。尽管如此,该股今年以来仍累升46%。以估值来看,瑞幸目前约21倍市盈率,相比之下,被视为估值偏高的星巴克约为54倍,而在全球12个市场拥有53,000家门店的中国茶饮龙头蜜雪冰城(2097.HK)市盈率约27倍,瑞幸显得相对偏低。 有关瑞幸可能竞购Costa的报道,距其公布最新季度业绩不到一周时间。最新财报显示,公司仍维持高速扩张态势,季度收入按年大增50%至153亿元,当中约七成来自现制饮品。门店数量则按年增加37%,于9月底达到前文提到的29,214家,显示公司过去一年单店收入亦有所提升。 事实上,瑞幸第三季度自营门店同店销售增长14.4%,是公司在经历2024年一整年收缩后、于今年重返同店增长以来的最佳表现。这一强劲增长,部分反映出库迪咖啡主导、持续逾一年的价格战近期趋于缓和。库迪由当年因会计丑闻而被瑞幸开除的两名前高管创立。 不过,也有一个略令人担心的信号,瑞幸最新一季的外送费用按年增加两倍,达到28.9亿元,已占其营运开支总额的五分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外卖平台此前大举补贴、而近来开始收紧有关。当补贴缩水时,过去受惠于补贴的瑞幸及餐饮商家,便需自行承担更多配送成本。 与收入强劲增长相比,瑞幸的盈利表现则明显逊色。期内公司纯利反而微跌…

简讯:游戏相关收入年增12% 网易第三季多赚近三成

网易股份有限公司(9999.HK; NTES.US)周四公布,第三季收入按年升逾8%至283.6亿元($13亿美元),增速较第二季增长9.4%放缓,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5亿元,按年升27%。 第三季度,游戏及相关增值服务收入按年升近12%至233亿元,续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当中在线游戏收入占分部总收入97.6%。有道收入16.29亿元,按年增加3.56%;网易云音乐收入跌1.8%至19.64亿元。创新及其他业务收入跌近19%。 网易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磊表示,未来将聚焦和持续投入现有取得成功的游戏项目,未来新作采精品化策略,避免资源分散于信心不足的新项目。他又指,已投入大量资源研究AI在游戏创新、开发及营运中的应用。 业绩公布后,网易美股周四收升0.40%,报133.95美元。年初迄今累升52.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

简讯:金价上升销售策略奏效 六福预告中期多赚5成

珠宝零售商六福集团(国际)有限公司(0590.HK)发盈喜,料截至今年九月底的中期收入,同比上升约20%至30%;盈利则大增40%至50%。 根据公司去年中期业绩,收入54.5亿港元,赚4.17亿港元;按此计算,即今年收入介乎65.4亿至70.9亿港元,盈利约5.8亿港元至6.75亿港元。 公司表示,收入上升主要是因有效的产品差异化及销售策略成功,带动定价首饰产品的销售大幅增长。此外,盈利上升主要受惠金价上涨、定价首饰产品销售占比增加,以及营运杠杆带动利润率的提升。 六福周五接近平报25港元,公司今年以来股价上升74%。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XJ International keep selling school assets

债务压力挥之不去 希教国际持续卖校求生

民办高教寒冬持续,债台高筑的希教国际再度出售资产求生 重点: 最新一宗交易虽仅作价1,000万元,但涉及每年1.2亿元贷款回收承诺 3.5 亿美元零息可转债已完成重组并全数赎回,外币债务风险正式解除    李世达 在中国民办高教投资热潮退却的当下,债台高筑的希教国际控股有限公司(1765.HK)仍在出售资产求生。最新一宗交易公告中,公司以1,000万元出售100%持有的西安倍诺思教育管理有限公司,买方更要负责为倍诺思教育偿还希教的3.8亿元借款。 但真正具意义的并非交易对价,而是买方承诺自2026年起每年向希教偿还1.2亿元本金与8%利息的股东贷款,等于替公司在未来几年锁定可预期的现金流,协助缓解持续紧绌的财务压力。 事实上,希教近两年来已多次出售资产,市场估算累计变现超过23亿元,涵盖江西、甘肃、云南、上海、苏州等多个教育项目,构成一条渐次收缩的资产处置路线。过往公告中,公司措辞高度一致:“聚焦优质核心资产”“改善资产负债表”“提升股东回报”。 若说过去的民办高教是以扩张换增长,如今希教则是以缩表换生存。 零息可转债拆弹 希教的财务压力说来话长,但最受关注的是2021年发行的3.5亿美元零息可转债。该债务曾于去年3月遭债权人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盘呈请,同年8月撤回,重组谈判即告展开。 今年6月,公司与持有逾56%本金的债权人小组达成原则协议,每1,000美元本金,公司将以610美元提前赎回,并于7月获95.94%未偿本金持有人支持通过,使方案具备约束力。重组已于今年9月11日正式生效,随后公司于9月25日完成所有尚未清偿债券的赎回,意味其外币债务风险基本解除。 然而,拆弹成功并不代表财务压力从此消失。根据公司截至今年2月的中期报告,公司净流动负债达56.27亿元,其中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11.3亿元,而手头现金仅约16.16亿元。 所幸在财务报表的另一端颇为亮眼。期内收入为21.17亿元,按年增长3.6%;股东应占溢利达3.07亿元,大增28.5%,经营现金流亦由上年同期的净流出转正至2.71亿元,公司运营层面似已重回正轨。 至此,化债仍是最重要议题,资产处置成为去杠杆进程中的核心组件。对此次公司出售的西安倍诺思,公告明言校舍规模与场地难以满足未来教学需求,若不出售便需额外投入改造资本。从财务角度而言,这是一场在增长与现金流之间的取舍,而在债务仍需时间化解的阶段,公司显然选择后者。 持续出售边际资产 今年以来,希教密集处置多项教育资产,从甘肃白银、江西南昌与樟树,到陕西西安及广西桂林的项目,市场估算今年至今涉及的现金回收与债务转移规模或超8亿元。 从已披露公告可见,被剥离的项目普遍具备明显共通点,包括盈利能力偏弱、部分连续亏损或资产净值为负,且校舍改造与办学条件提升需要持续资本投入,投资回收期较长等。 此外,多数项目位于生源增速放缓、民办本科竞争激烈的二三线地区,招生提升空间有限,难以为集团带来稳定现金流。出售此类边际资产成为公司降杠杆与修复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策略,将更多资源集中于具规模与学科优势的核心办学集群。 出售消息公布后首个交易日,希教股价下挫7.83%,收报0.2港元,今年以来仍录约37%升幅,跑赢大市。市场的定价逻辑亦相对清晰:在零息可转债拆弹后,公司不再面临外币债务违约风险,但能否持续推动资产处置回款,并有效用于补强资本结构,将决定估值能否修复。 希教目前追踪市盈率约3.6倍,仍低于民生教育(1569.HK)的6.7倍及中教控股(0839.HK)的27.4倍。这种折让反映市场对杠杆与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但若未来几次处置交易能顺利收回贷款及对价,尤其在流动性偏紧的周期下逐步改善负债结构,估值曲线仍可能出现修复空间。 对希教而言,出售资产只是漫长去杠杆的中场。在人口负增长、生源分流与监管审慎成为常态的背景下,民办高教再难以依靠复制校区达成估值提升,如何打造具学科壁垒、区位优势与稳定现金回收能力的资产,是获得市场定价主导权的关键。希教目前估值仍处低位,具一定情绪修复可能,但相信会是一场耐力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