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生物目前尚无任何产品成功商业化,在研产品距离上市仍需时日,但亏损已开始明显扩大

重点:

  • 因明生物未录得任何药物收入,而且研发开支与日俱增,因此有需要筹资上市,以补充资金缺口
  • 该公司研发的创新药能否获批,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令市场对公司的财务前景打上问号

斯年

自从港交所(0388.HK)于2018年批准仍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创新药企赴港上市筹资热情高涨,但前途普遍并不明朗。最近,广州因明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初步招股说明书,计划于主板上市,中金公司和瑞信担任联席承销人。

该公司为一家创新驱动型的生物制药公司,目前共有7种在研药物,其中6款处于临床阶段。自去年起,因明生物已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并获批三项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并向中国国家药监局提交四项药物临床试验申请,其中三项获批。

因明生物的在研产品只处于前期阶段,距离上市仍需时日,因此截至递交招股书,尚无任何商业化销售的产品。然而,不断上升的研发投入,加上录得金融负债公平价值变动,该公司近年亏损扩大,过去两年分别录得1.73亿元和7.69亿元净亏损,来到今年情况更坏,首四个月已经亏损4.17亿元。

新药研发是一个需要大量“烧钱”的过程,因明生物在递交招股书前,已经进行多轮融资,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去年3月和9月完成总值1.1亿美元(7.5亿元)的两轮融资,而截至今年7月的最后一轮融资,以科战贰号及太平医疗健康投资的以总代价1.3亿元入股3.15%股份计算,该公司的估值已达到41.3亿元。

得益于这些融资,因明生物手持现金明显增长,从2020年底仅不足3,900万元,增至去年底的5.09亿元,但参考单是去年已“烧钱”近2.9亿元的研发及行政开支,反映募资仍然需要持续。

热门领域

自从首家附属公司于2016年成立以来,因明生物合共自主研发了一款核心产品及六款其他主要在研产品,瞄准的管线包括眼科药物、重组蛋白肉毒毒素、肿瘤免疫药物及宠物免疫药物四大领域,大部分为突破性创新药物,而多领域布局或有利于平衡风险。

这些创新药均瞄准热门疾病领域,以核心在研药物QA102为例,该药具有治疗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潜力,今年5月开始在美国开展II期临床试验。

据招股书介绍,QA102具有首创潜力,是针对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候选药物中,唯一由中国公司开发、并获得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的在研药物,也是全球仅有的5款进入II期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之一。

据招股书引述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去年全球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人数为1.88亿人,中国相关患者人数已占3,480万人,两个数据预计在2030年将分别增至2.1亿人和4,380万人。由于全球目前尚无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有效治疗方法,这种疾病一旦患上,只能减缓进程,无法逆转或治愈,因此存在大量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在备受市场关注的医美领域,因明生物亦在开发重组A型肉毒杆菌毒素在研产品YY001,该产品在中国进行改善眉间纹的I/II期临床试验。公司招股书称,截至今年8月11日,YY001是唯一获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的重组蛋白肉毒毒素在研产品,具有明显独特性。

从市场潜力看,中国的肉毒杆菌毒素市场已从2017年的19亿元,以25.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去年的46亿元,并预计在2025年进一步增至126亿元,反映市场正在持续扩容,将来YY001一旦获批销售,市场潜力将相当庞大。

一场赌搏

但从整体看,因明生物7款候选药甚至尚无一款进入III期临床试验,获批前景还有较大不确定性,加上研发开支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不确定性。

其招股书在风险因素部分提到,生物制药产品的临床开发过程漫长、成本高昂,加上结果不确定,早期研究及早期临床试验结果,也可能无助于预测最终的试验结果,但公司的业务及财务前景,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及临床前阶段在研产品的成功与否。

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业化生产方面,因明生物除了与第三方合同定制生产机构(CMO)合作,也在同步自建产能。招股书披露,该公司已经在重庆兴建商业生产设施,设计年产能达到每年生产YY001冻干制剂200万瓶,预期年底投入使用,用于支持YY001的III期临床试验及商业化。但这也意味着,一旦产品未能成功获批,该厂房可能得物无所用。

由于因明生物未有任何产品收益,去年仅有的168万元收入主要来自银行利息,难以通过市盈率及市销率等财务指标,与其他生科技公司比较估值,对于欠缺参考指标的投资者而言,这更像是一场赌搏。

事实上,由于收入前景不明朗,同类公司今年在港股成功挂牌者寥寥,即使获批上市的企业,也普遍在疫软市况中破发收场。因明生物此次能否成功突围上市,获得投资者认可,仍然有待观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o-Young runs cosmetic surgery clinics

开店愈多投资愈重 新氧科技暂难靠“轻医美”翻身

医美平台新氧科技在积极拓展“轻医美”实体诊所后,营收虽持续成长,但其传统平台业务快速萎缩,拖累整体盈利能力 重点: 在开出首家“轻医美中心”仅两年后,新氧科技第三季近一半收入已来自快速扩张的连锁诊所业务 即使诊所收入于本季度录得三倍增长,公司另一半核心业务却大幅下滑,最终导致季度录得净亏损   谭英 在中国快速变动的美妆市场,短短数年往往就像过了一个世代。近期的新氧科技(SY.US)正是如此,公司从原本专注美妆社交与电商的平台业务,转型为经营全国最大规模的“轻医美”诊所连锁。然而,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这一转型让公司持续出现亏损,外界也开始质疑其“双轨业务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 新氧科技于2023年8月在北京总部开设首家自营诊所,并此后迅速扩大布局。根据创办人兼董事长金星的说法,截至本月,公司已拥有42家轻医美中心,其中一家为加盟门店。 金星称,这也让新氧科技成为全中国规模最大的轻医美连锁品牌,公司有望在年底前达成50家门店的目标。他今年稍早也提出长期规划,未来8至10年内要在全国开出1,000家门店。 他表示:“未来我们会在严谨的策略下继续扩张医美中心网络,并透过更高标准的运营系统及更深的品牌价值,推动健康、可持续的增长。”他补充,新氧科技的新诊所截至9底已累计服务约60万人次。 这场转型显然正以极快的速度推进,但并非没有代价。随着新氧科技的线下诊所开始贡献营收,公司昔日的核心业务──为医美消费者提供的线上社群与内容平台──却持续流失动能。 投资者似乎认同这场转型的大方向,但仍未完全买单。尽管新氧科技的股价自今年初以来已累计上涨逾两倍,但公司公布最新业绩后的四天内,股价又下跌了23%,距离7月中创下的多年新高,更是蒸发了约一半市值。 公司未来走向,将决定投资者对其估值的态度。在第三季度的总收入中,来自其线下诊所的医美服务收入达1.84亿元,同比大增305%。但旧有线上社群的资讯与预订服务收入却下降34.5%至1.17亿元;此外,医疗产品与维护服务收入亦下滑25%至6,700万元。 加总各项业务后,新氧科技本季度录得总收入3.8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72亿元增长4%。 随着新诊所开业步伐全面加速,公司本季度由去年同期的2,030万元净利转为亏损6,430万元。现金储备也下降约四分之一,从2024年底的12.5亿元降至第三季度末的9.43亿元。不过,以目前连锁扩张的速度而言,这样的现金消耗也在预期之内。 线上起家 要理解新氧科技当前的转型轨迹,有必要回顾其发展历史。2019年上市时,新氧科技仍是一家电商平台,用户可在平台上搜寻并预订医美服务,连接全国 300个城市、约6,000家医美服务机构,活跃用户超过100万人。 新氧科技于2013年成立时,本质上是一个整形美容相关的线上社群。2014 年,公司开始与医美医院与诊所合作,正式切入电商领域。医美机构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透过平台投放广告、获得预订流量,新氧也从中抽取佣金。 公司在早期便开始销售肉毒杆菌、玻尿酸等“注射类”医美产品。董事长金星的母亲是整形外科医师,而金星本人也曾在新氧App上分享自己施打瘦脸针、植发以及注射玻尿酸的经验。 金星创立新氧科技的初衷,是让人们能更轻松找到医美手术与相关产品的资讯,尤其当时中国经济高速成长,消费者对医美服务的接受度快速提升。2021 年,新氧收购了医院用医疗产品制造商武汉奇致。自2023年起,第三方注射产品与武汉奇致的医疗产品,已成为公司一项独立且规模可观的收入来源。 然而,公司目前的业务结构存在一定矛盾──原本依赖新氧平台导流、并为此付费的独立医师与诊所,如今却与新氧自营诊所形成直接竞争。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项负面因素,因为这些独立从业者可能会对于与一个「同时身兼竞争者」的平台合作感到犹豫。 但自营诊所相较于与第三方合作,亦具备明显优势──新氧科技能以更高标准掌控服务品质。过去数年,中国医美行业出现大量小型诊所,其中不少服务品质参差不齐,也因此成为监管部门整治的主要对象。 金星近日接受彭博访问时表示:“随着我们提高门店密度,并将价格向韩国市场靠拢,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国内接受这些医美疗程。”他指出,新氧科技能保持低价,主要靠大规模采购策略,以及因品牌知名度高而能有效压低行销成本。 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速迅猛,其渗透率仍低于韩国、美国、巴西与日本。毕马威(KPMG)最新报告预测,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3,115亿元,成长至2030年的1.3万亿元,几乎扩大三倍。其中约38%属于非手术类医美,即新氧科技的核心细分市场。去年新进入医美市场的消费者中,56.9%为21至30岁,另有22%介于25至31岁之间。 随着业务重心从线上服务转向线下诊所,新氧科技不再需要与中国互联网巨头竞争订单导流与预订类服务。但公司同时也面临新对手,例如朗姿股份(002612.SZ),近期收购北京知名丽都医院,并与医美公司普门等合作开发新产品。即便今年股价大幅上升,新氧科技的市销率(P/S)约为1.45,仍略低于朗姿的1.59。 新氧科技向过去的核心业务告别,未必是坏事;今年股价的大幅上涨显示投资者多半对此方向表达认可。然而,从线上平台转向更重资本、管理更复杂的线下诊所领域,过渡过程势必仍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