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概股普遍下挫,但随着政策逐渐明朗,已开始吸引投资者重新关注

重点︰

  • 中美两国针对中概股的监管风暴看来已到尾声,去年大跌的中概股有机会修复估值
  • 港交所降低了第二上市门坎,可吸引美国上市的中型中概股到香港第二上市

叶天娜

对于一众中概股投资者来说,去年可说是惨痛的一年。在港股市场中,如果你投资了阿里巴巴(9988.HK;BABA.US),全年输了49%;买了腾讯(0700.HK)呢?表现好一点,也要蒸发21%;要是买了在美国上市的新东方(EDU.US)或好未来(TAL.US),那就更惨,全年要大幅亏本88.6%和94.5%。

对于中概股今年会持续跌势,还是否极泰来,有市场声音认为,中概股可望修复估值。“我相信今年会好一点,由于大数据法、反垄断法及个人信息法等中国监管政策已落实,而且上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一个信息,就是中央暂时不会推出更严厉的政策。目前像阿里巴巴和腾讯这类大型中概股,估值已经跌至十分便宜,市场正观望政策对它们业绩的影响,估计第二季就出现曙光!”光大新鸿基财富管理财略师温杰这样说。

事实上,两年前如日方中的中概股,去年受中央政策严重打击,股价在杀估值、杀业绩、杀增长逻辑的“三杀”的情况下暴跌,这从追踪美国上市中概股的中国金龙指数全年蒸发43.2%,便能略知一二。

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快速增长,中国企业站到了世界舞台,并到美国主要交易所上市,获得国际投资者垂青。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这些中国企业对内要面对加强监管,对外也受到美方的步步进逼,投资者只好大举撤离。

当中对美国上市中概股影响最深远的,是《外国公司问责法》要求三年内必须向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提供审计底稿,今年起如果PCAOB连续三年无法审查发行人的会计事务所,该股会被禁止交易并强制退市。

审计底稿涉及商业机密,大企业的数据或涉及国国家安全,中国证券法也规定境外监管机构无权在中国境内进行调查及取证。因此,中国亦制定《数据安全法》,限制企业数据外流。

中概股加速回流

中美你一拳我一脚,中概股陷入两难,尤其牵涉大数据的科网公司,不得不从美国回流香港或A股寻求避风港,仅去年就有百度集团(9888.HK;BIDU.US)、哔哩哔哩(9626.HK;BILI.US)、携程集团(9961.HK;TCOM.US)、微博(9898.HK;WB.US)、汽车之家(2518.HK;ATHM.US)等大型企业回港第二上市。

为迎接更多中概股回港,港交所(0388.HK)放宽第二上市要求,同股不同权公司不再需要是创新企业、市值门坎也降至上市五年达30亿港元(24.5亿元),或上市两年市值达100亿港元。中信证券认为港交所为被迫强制退市的美国中概股提供保护伞,今年将有更多中概股回流,目前符合第二上市的中概股比之前增加了43家,达到77家,估计每日优鲜(MF.US)和老虎证券(TIGR.US)等中型企业也会到香港上市。

另一方案是回归A股,科创板及创业板注册制试点已经推出,中概股可选择回到A股市场上市。中国投资者因为受到资本限制,过去难以投资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选择到A股市场挂牌,可以获得中国资金关注,并以更高估值募资,但坏处是欠缺国际投资者的资金,亦在国际舞台上缺乏曝光率。

国际投资者抄底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站在中美博弈风眼的科技股纷纷归来,但对于公司不太涉及中国敏感数据的企业,仍可选择到美国上市,例如轮椅生产商中进医疗器材(ZJYL.US)、医疗设备制造商美华国际(MHUA.US)和酒店运营商亚朵集团(ATAT.US),中进医疗器械更是在“滴滴除牌事件”之后,第一家使用“可变利益实体”(VIE)架构上市的中概股,引起市场关注

2021年绝对是中概股惨烈的一年。新一年,市场预计中央政策逐渐明朗,中概股将迎来“价值回归”。上海证券认为,中央政策的出发点是促进行业发展,而非抹煞龙头企业,由于市场回归理智,科网企业触底站稳,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科网企业长期向好态势不变。

的确,中国龙头科企的估值已经跌至低点,阿里巴巴的市盈率只有14倍、腾讯只有22倍,经过一年暴跌,已有国际投资者开始抄底。比如股神毕菲特搭档芒格、高瓴资本、桥水基金已经增持了阿里巴巴;中国著名投资者段永平,也开始买进拼多多(PDD.US);高毅资产、景林资产亦增持了看准网(BZ.US)和贝壳找房(BEKE.US)等。

看到这里,难怪摩根大通全球股票研究主管Dubravko Lakos-Bujas上月接受访问时大喊︰“中概股的故事还没结束,市率盈和人气从极低水平回升的机会很大,大家应准备好迎接回升!”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诺诚健华授予Prolium双特异性抗体海外商业权

生物制药公司诺诚健华(9969.HK; 688428.SH)周一公布,其子公司北京诺城健华与康诺亚生物(2162.HK)子公司成都康诺亚以及两者的合资公司,与美国药企Prolium Bioscience Inc.签订独占许可协议,在全球非肿瘤领域以及除亚洲以外的全球肿瘤领域,开展ICP-B02(CM355),即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开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占权利。 北京诺诚健华和成都康诺亚将按各50%的比例合计获得1,750万美元(1.28亿元)的首期及近期付款,并根据特定临床、监管及商业化里程碑的实现情况,有权合计获得最高5.025亿美元(36.8亿元)的额外里程碑付款。同时,双方还将获得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且作为本次交易对价的一部分,北京诺诚健华和成都康诺亚还将有权获得Prolium的少数股权。 ICP-B02 (CM355)旨在结合肿瘤细胞上的CD20及T细胞上的CD3,重新定向及激活T细胞,通过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TDCC)消除肿瘤细胞。这种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学及非肿瘤学领域均显示出强大潜力。目前,ICP-B02 (CM355)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CM Research posts strong revenue growth

美打压中国芯片发展 盛美半导体左右为难

这家总部位于加州的芯片生产设备制造商受惠于中国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但它与中国的紧密联系也变得越来越棘手 重点: 总部位于美国的芯片设备制造商盛美半导体与中国关系密切,预计2025年收入将高达9.5亿美元,快将达到其10亿美元的目标 尽管增长前景强劲,但美国针对中国芯片行业的限制,以及盛美半导体创始人的背景,对公司的运营构成了严重风险 陈竹 随着华盛顿继续收紧对中国获取先进半导体技术的限制,北京发展自给自足的芯片行业的努力,已从宏观战略变成了迫切需要。在数十亿美元的政府资金支持下,中国企业正争分夺秒地开发西方技术的替代品,寻求打破长达数十年的依赖,这种依赖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大软肋。 一些总部位于西方和其他亚洲国家,但在华拥有大量业务的公司,横跨这个日益严峻的分歧,令它们不得不谨慎行事,以免在这种较量中受到挤压。其中一家不太知名的公司盛美半导体(ACMR.US),似正乘着中国投资的巨大浪潮,将自己定位为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通过其上海子公司在中国开展广泛业务。 但盛美半导体可能会发现,要跨越日益扩大的美中分歧越来越困难,因为美国日益严格的限制措施影响它的业务,包括上个月盛美上海被列入华盛顿的实体名单。 这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生产商,制造用于微芯片的精密设备,被认为是该领域最有前途的中国企业之一。公司上周在一份业务更新中表示,随着中国对其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预计2025年的收入将达到8.5亿至9.5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 根据这份业务更新的数据,公司预计2025年的收入将从2024年的7.55亿美元增长到7.7亿美元,增长约18%。考虑到盛美半导体在2022年制定了实现10亿美元收入的长期目标,现在看起来几乎可以提前数年实现这一目标,这一增长轨迹尤其引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预计的9.5亿美元收入将是其2021年2.5亿美元收入的近三倍。 这种戏剧性的扩张,很大程度源于中国努力推动半导体供应链本土化,因为芯片制造商,越来越多地转向本土供应商提供的设备。虽然可能会吸引那些希望从中国的芯片投资狂潮中获利的美国股票买家,但这些人应该降低热情,因该公司不同寻常的结构,其处于美中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的交汇点。 盛美半导体于1998年由中国出生的美国公民王晖(英文名David)在加州创立。2005年,盛美半导体在中国成立了子公司——盛美上海(688082.SH)。盛美上海后来成为盛美半导体的运营基石,并于2021年在中国创业板上市,比其母公司201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晚了四年。自从在纳斯达克上市以来,随着业务的蓬勃发展,该公司的股价上涨了两倍多。 尽管盛美半导体保持着美国企业的身份,其高层管理人员中既有亚裔也有非亚裔,但公司几乎所有的业务运营都在中国进行。虽然盛美半导体没有披露地域收入的细分,但盛美上海在另外一份业务更新中披露,2024年的收入预计为56亿至58.8亿元(约合7.65亿至7.88亿美元),表明该公司绝大部分业务是由上海子公司产生。 清洁技术先驱 要理解盛美半导体的业务,一些关于芯片制造的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制造半导体需要一系列复杂的专门设备,从打印微观电路图案的光刻机,到去除材料层的蚀刻工具,以及在加工步骤之间消除污染物的清洁系统。   盛美半导体在1998年成立时,最初的目标是在化学机械平坦化(CMP)领域参与竞争,这是一项关键的工艺,用于平整和抛光雕刻芯片的精密晶片表面。然而,面对激烈的竞争,公司转向了晶圆清洗领域,并凭借空间交替相移(SAPS)等技术创新开辟了一片天地,与传统清洗方法相比,SAPS能更彻底地清洗晶圆表面的深窄沟槽。 经过多年发展,盛美半导体在清洁领域仍然落后于Screen(7735.T)、Tokyo Electron(8035.T)和LAM Research(LRCX.US)等全球领先企业。然而,根据开源证券最近的一份报告,盛美上海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清洗设备供应商,并成为中国第三大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收入仅次于北方华创(002371.SZ)和中微公司(688012.SS)。 虽然盛美半导体在2013年获得首个主要国际客户韩国SK海力士,但其大部分收入来自中国国内的芯片制造商。主要客户包括中国领先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和华虹,以及中国最大的内存制造商长鑫存储和长江存储。 中国的半导体制造能力预计将大幅扩张。开源证券的报告引用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芯片制造能力预计在2024年增长15%,达到每月885万晶圆,2025年再增长14%,达到1,010万晶圆,几乎是全球行业预测增长率的一倍。到2025年,中国预计将占全球半导体制造能力的约30%。   这种扩张表明,中国对新的芯片制造设备的需求巨大,国内供应商将从中国的本土化努力中受益。尽管如此,投资者评估在美上市的盛美半导体时仍应考虑几个关键风险。 也许最重要的是,就在上个月,盛美上海被列入了美国商务部的“实体名单”,限制其获得来自美国的零部件。尽管公司回应说,通过替代供应来源,影响将“最小化和可控”,但它面临的挑战可能仍然很大。 更复杂的风险源于盛美半导体独特的公司结构。作为总部位于美国的盛美半导体和盛美上海的董事长,王晖可谓中美的结合体,他出生于中国,但也是美国公民,拥有中国的永久居民身份,领导着一家主要为中国芯片制造商服务的美国公司。鉴于美国法规禁止美国公民支持中国半导体制造商,未来王晖继续领导一家中国大型半导体设备公司的能力可能会面临限制,这可能影响盛美半导体的运营。 总言之,盛美半导体为美国投资者提供投资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的独特机会,并有望从中国推动技术自力更生的努力中受益。然而,投资者还必须仔细权衡该公司面临日益增加的风险,包括美国出口管制、供应链限制和潜在的领导层复杂性。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保持技术竞争力的同时,应对这些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监管挑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顺丰同城盈喜 去年盈利增倍增

快递企业杭州顺丰同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9699.HK)周二发盈喜,预计2024年12月底止,全年盈利较2023年增长不低于100%,而收入同比增长不低于25%。 公司指出,餐饮及零售行业消费增长,对即时配送需求量增加,带动公司订单快速增长。同时,因持续提升数智化能力,市场份额及渗透率不断提升。加上进一步提高网络规模经济效应,提升产出效率,令毛利率上升,并能持续改善费用率。 顺丰同城开市升0.2%,报9.39港元。过去一年,股价由高位下调逾25%。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I development needs TSMC

不管世界如何变 AI需要台积电

无法摆脱地缘政治压力的芯片大厂台积电,用亮眼的业绩证明了AI盛世仍在继续 重点: 台积电去年第四季度营收为268.8亿美元,按年增长38.8% 公司计划今年将资本支出增加到420亿美元新高   李世达 全球最大晶圆代工企业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2330.TW; TSM.US)近日举行业绩发布会,各界期待他们回答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AI)热潮是否还会延续?第二个问题则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之际,台积电是否正在变成“美积电”? 第一个问题主要来自近期AI概念股逐渐降温,以及台积电先进封装技术CoWos(Chip-on-Wafer-on-Substrate)传出被英伟达(NVDA.US)“砍单”的传闻。CoWos目前是台积电独家封装技术,全部产能都用于AI相关产品。近几年,台积电不断扩厂增加CoWos产能,为的就是因应AI需求。 对此,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在投资人会议上作出澄清,强调不仅没有减少订单,反而还在增加。英伟达执行长黄仁勋同日则在台湾另一活动受访时解释,英伟达 Blackwell架构芯片正由CoWoS-S逐步转移到更高阶复杂的CoWoS-L制程,整体订单仍在成长。 另一个证明,就是台积电持续刷新纪录的业绩表现。最新出炉的财报显示,台积电去年第四季营收按年增长38.8%至8,684亿台币(268.8亿美元),股东应占溢利年增57%至3,746.8亿台币(113.7亿美元),不仅超越外界预期,且均创下历史新高。同期毛利率按年增加6个百分点至59%;纯利率年增4.9个百分点至43.1%。台积电2024年营收总额达到900.1亿美元,也是公司上市30年来的新高。 过去一年,台积电股价上涨了81%,超过台湾加权指数28.5%的涨幅,也创下该公司自1999年以来的最大年度涨幅。去年前三季度,台积电在芯片先进制程的全球市占率高达92%。台积电的业绩,基本上能够反映当前半导体与AI领域的景气趋势。 看好未来 AI相关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去年第四季度,包含AI用途在内的高性能运算业务(HPC)贡献了公司53%的营收,环比增速达到19%。整个2024年,HPC业务占到台积电营收的51%,同比增速达到58%。在AI需求方面,包括AI GPU、AI ASIC和HBM控制器的AI加速器,其营收在台积电2024年总营收占比约15%至17%,公司预期今年会再增长一倍。 魏哲家在投资人会议上表示,受惠强劲AI相关需求及其他终端市场的温和复苏,整体半导体产业2025年将成长10%。 台积电也披露2025年一季度的营收指引为250至258亿美元,毛利率指引为57%至59%,在2025年营收增长24至26%的基础上,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能达到20%。 站在芯片制造技术的前沿,台积电计划在2025年将资本支出提升到380亿至42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台积电对前景乐观看好。 芯片小偷 台积电最大的不利因素,在于地缘政治风险。曾表示“台湾偷了美国芯片技术”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后将对半导体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苹果、Meta、Google和Microsoft在内的科技业巨头,都对特朗普就职典礼委员会高额捐款的情况下,备受关注的台积电既没有捐款,也不会派高层出席特朗普的就职典礼,保持一贯低调作风。 在此之前,美国总统拜登在卸任前夕公布最新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可能将现时的限制措施从7纳米级以下的先进制程技术,延伸至16纳米的成熟制程,势必再度限缩台积电对中国大陆供货的能力。 另外,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今年初已正式启动量产4纳米芯片,台经济部门官员表态,不会再对先进制程在美投资设限。不少分析认为,这意味着在特朗普可能的施压下,台积电会将更多先进产能搬迁到美国。令“台积电”成为“美积电”。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魏哲家的回答是:“门都没有。”即使更多先进产能到海外投资,最前沿的研发和最初的量产都必须在台湾才能实现。 芯片与小笼包 他用台湾知名餐厅鼎泰丰的小笼包作比喻,称小笼包是一种需要高技术水平和专注力的食品。鼎泰丰不尝试涉足所有餐饮领域,只专注特定产品,做到极致,他认为台积电的芯片也是如此。 他举例,美国光是要建4纳米厂产线就要比台湾多两倍时间,而且美国做不出来台湾所需的化学品等级,如果要做出来,价格是台积电原本购买价格的5倍。 他强调,台积电每两年半就技术就要改进一次,整个生产线设计就要改变,但是在美国,任何改变都要先停下来,把图画好,申请、批准之后再继续做。因此最先进的产能,必定会和研发一起留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