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上市中概股 价值回归迎反弹
去年中概股普遍下挫,但随着政策逐渐明朗,已开始吸引投资者重新关注
重点︰
- 中美两国针对中概股的监管风暴看来已到尾声,去年大跌的中概股有机会修复估值
- 港交所降低了第二上市门坎,可吸引美国上市的中型中概股到香港第二上市
叶天娜
对于一众中概股投资者来说,去年可说是惨痛的一年。在港股市场中,如果你投资了阿里巴巴(9988.HK;BABA.US),全年输了49%;买了腾讯(0700.HK)呢?表现好一点,也要蒸发21%;要是买了在美国上市的新东方(EDU.US)或好未来(TAL.US),那就更惨,全年要大幅亏本88.6%和94.5%。
对于中概股今年会持续跌势,还是否极泰来,有市场声音认为,中概股可望修复估值。“我相信今年会好一点,由于大数据法、反垄断法及个人信息法等中国监管政策已落实,而且上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一个信息,就是中央暂时不会推出更严厉的政策。目前像阿里巴巴和腾讯这类大型中概股,估值已经跌至十分便宜,市场正观望政策对它们业绩的影响,估计第二季就出现曙光!”光大新鸿基财富管理财略师温杰这样说。
事实上,两年前如日方中的中概股,去年受中央政策严重打击,股价在杀估值、杀业绩、杀增长逻辑的“三杀”的情况下暴跌,这从追踪美国上市中概股的中国金龙指数全年蒸发43.2%,便能略知一二。
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快速增长,中国企业站到了世界舞台,并到美国主要交易所上市,获得国际投资者垂青。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这些中国企业对内要面对加强监管,对外也受到美方的步步进逼,投资者只好大举撤离。
当中对美国上市中概股影响最深远的,是《外国公司问责法》要求三年内必须向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提供审计底稿,今年起如果PCAOB连续三年无法审查发行人的会计事务所,该股会被禁止交易并强制退市。
审计底稿涉及商业机密,大企业的数据或涉及国国家安全,中国证券法也规定境外监管机构无权在中国境内进行调查及取证。因此,中国亦制定《数据安全法》,限制企业数据外流。
中概股加速回流
中美你一拳我一脚,中概股陷入两难,尤其牵涉大数据的科网公司,不得不从美国回流香港或A股寻求避风港,仅去年就有百度集团(9888.HK;BIDU.US)、哔哩哔哩(9626.HK;BILI.US)、携程集团(9961.HK;TCOM.US)、微博(9898.HK;WB.US)、汽车之家(2518.HK;ATHM.US)等大型企业回港第二上市。
为迎接更多中概股回港,港交所(0388.HK)放宽第二上市要求,同股不同权公司不再需要是创新企业、市值门坎也降至上市五年达30亿港元(24.5亿元),或上市两年市值达100亿港元。中信证券认为港交所为被迫强制退市的美国中概股提供保护伞,今年将有更多中概股回流,目前符合第二上市的中概股比之前增加了43家,达到77家,估计每日优鲜(MF.US)和老虎证券(TIGR.US)等中型企业也会到香港上市。
另一方案是回归A股,科创板及创业板注册制试点已经推出,中概股可选择回到A股市场上市。中国投资者因为受到资本限制,过去难以投资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选择到A股市场挂牌,可以获得中国资金关注,并以更高估值募资,但坏处是欠缺国际投资者的资金,亦在国际舞台上缺乏曝光率。
国际投资者抄底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站在中美博弈风眼的科技股纷纷归来,但对于公司不太涉及中国敏感数据的企业,仍可选择到美国上市,例如轮椅生产商中进医疗器材(ZJYL.US)、医疗设备制造商美华国际(MHUA.US)和酒店运营商亚朵集团(ATAT.US),中进医疗器械更是在“滴滴除牌事件”之后,第一家使用“可变利益实体”(VIE)架构上市的中概股,引起市场关注。
2021年绝对是中概股惨烈的一年。新一年,市场预计中央政策逐渐明朗,中概股将迎来“价值回归”。上海证券认为,中央政策的出发点是促进行业发展,而非抹煞龙头企业,由于市场回归理智,科网企业触底站稳,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科网企业长期向好态势不变。
的确,中国龙头科企的估值已经跌至低点,阿里巴巴的市盈率只有14倍、腾讯只有22倍,经过一年暴跌,已有国际投资者开始抄底。比如股神毕菲特搭档芒格、高瓴资本、桥水基金已经增持了阿里巴巴;中国著名投资者段永平,也开始买进拼多多(PDD.US);高毅资产、景林资产亦增持了看准网(BZ.US)和贝壳找房(BEKE.US)等。
看到这里,难怪摩根大通全球股票研究主管Dubravko Lakos-Bujas上月接受访问时大喊︰“中概股的故事还没结束,市率盈和人气从极低水平回升的机会很大,大家应准备好迎接回升!”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