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7.HK
NetDragon spins off education business

这家游戏和教育公司的中期业绩很像狄更斯的名作,而且同样有着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

重点:

  • 网龙2023年上半年收入下降13%,主要是由于教育业务在去年强劲增长后大幅下滑
  • 最新报告期内,该公司游戏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

  

谭英

大多数时候,当一家公司的收入下降时,股价也会随之下降。但网龙网络控股有限公司(0777.HK)这次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公司上周公布的中期业绩显示,截至6月底的六个月里,收入下降13%,利润下降12%。

尽管如此,市场却并未理会这个不利消息,而是对这家拥有24年历史、总部位于福州的公司表示了认可,它的股价在业绩公布后的第二天上涨9.3%。投资者似乎并没有关注业绩的下滑,反而受到了该公司游戏业务在疫情后强劲增长的鼓舞。他们可能还认可它针对教育领域制定的一份强有力的计划,这是公司的另一项主要业务,正在寻求扩大其教育设备在低端市场的份额。

其中国市场之外的教育业务即将被分拆,因为两年前的一场广受关注的整顿行动,投资者对中国教育科技行业持负面情绪,而分拆可能会消除这种情绪对网龙的拖累。

2023年上半年,网龙的收入从上年同期的42亿元下滑至37亿元(5.06亿美元),利润从5.65亿元跌至5亿元。教育业务上半年营收下降29%至17亿元,亏损2.49亿元,拖累了整体业绩。网龙的游戏业务表现较好,营收同比增长8%至19亿元,利润10.9亿元。

游戏业务的毛利率为97%,远高于教育业务的24%,这也是该公司急于分拆教育业务的原因,因为该业务拖累了它的盈利能力。

在业绩公布后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副董事长梁念坚开玩笑说:“上半年有点像狄更斯的《双城记》。”这部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投资者似乎认为网龙也会这样,因为网龙将通过分拆教育业务,回归游戏的老本行。

教育业务不仅拖累了网龙的利润,也影响了它的估值。游戏巨头网易(9888.HK)目前的市盈率为19倍,而美国巨头艺电(EA.US)的市盈率甚至更高,达38倍。相比之下,网龙的市盈率只有10倍,简直对不起它名字中的“龙”这个字 。

该公司是中国游戏行业的老将,成立于1999年,当时互联网和在线游戏在中国刚刚起步。该公司进军教育领域的举措在2014年,来看很明智,当时教育科技在中国势头强劲,游戏也透露出日渐成熟的迹象。

在做出这一战略决策后,网龙迅速聚焦教育科技硬件,2015年斥资1.3亿美元收购伦敦上市的普罗米休斯,两年后又收购了梦工厂动画的合作伙伴、总部位于洛杉矶的JumpStart。2022年普罗米休斯收购数字白板应用程序Expand Everything。

但2021年7月中国开始整顿大量营利性教育科技公司时,网龙的教育业务开始看着像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

不公平的惩罚

正是从这时候,市场开始对网龙进行不公平的惩罚。不同于它的游戏业务(该业务主要以软件为基础,主打中国市场),网龙的教育板块主要是基于硬件的国际业务。它以普罗米休斯品牌销售高端平板,并计划进军软件即服务领域(SaaS),在硬件销售的基础上增加利润率更高的订阅收入。

网龙认为,上半年收入下滑和教育业务亏损都是暂时性的。收入下滑是由于2022年上半年的基数太高所致,当时教育业务增长71.2%,达到24亿元,远超网龙游戏业务的18亿元。

梁念坚说,美国市场目前处于“暂停”状态,以便消化教育机构在2022年购买的大量设备,他还表示,该公司的业务继续以“大幅”快于整体行业的速度增长。分析界似乎很喜欢该公司的故事,11家分析机构中有9家给予了网龙“买入”或者“强力买入”的评级。

网龙上半年利润下滑的部分原因,是与其教育业务剥离相关的高额支出,该公司正在将该业务注入美国上市的启今教育(GEHI.US),这笔交易最初是在4月宣布的。新公司将被命名为MYND.AI,教育业务可以自行筹资,并减少跟中国的关联。

网龙2023年上半年的行政支出同比增长22.8%,部分原因是分拆相关成本。公司的管理层表示,如果没有这些成本,管理费用的增涨只有10%。 “我们在美国的团队一直在夜以继日地完成这项工作,”梁念坚在谈到分拆时说道。 “我们已经进入了最后阶段。”

梁念坚表示,在疫情后中国游戏玩家热情高涨的推动下,网龙的游戏业务再次变得“令人兴奋”,它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图形内容,将效率提高了30%。此外,它还利用人工智能开发“非玩家角色”,即人格独立的NPC,改善整体游戏环境。

在人工智能为游戏业务注入新活力的同时,网龙公司的教育战略在未来也同样令人期待。该公司不再专注于高端产品以保持利润率,而是试图通过价格更低廉的ActivePanel LX(已于6月开始发货)进军低端市场,从而扩大吸引力。通过销售更多此类设备来提高市场份额,对于发展该公司的SaaS业务,即通过这些设备提供利润率更高的编程服务至关重要。

该公司的设备安装量已达170万台,它计划在今年年底前为教育业务推出Explain Everything品牌的软件订阅服务。它使用人工智能和大型语言模型帮助老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材料,并且迅速打入了中东等市场。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金沙中国第三季净收益按年升1.5%

博企金沙中国有限公司(1928.HK)周四公布第三季财务情况,净收入按年上升1.5%至2.72亿美元,经调整物业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为6.01亿美元,按年上升2.7%。 公司母企LVS主席兼行政总裁罗伯特·戈德斯坦表示:"我们财政实力及领先同业的现金流量,继续支持公司在澳门及新加坡两地的投资及资本开支项目。" 澳门威尼斯人期内娱乐场的净收益,按年下跌2%至5.43亿美元;澳门巴黎人跌13.8%至1.63亿美元,澳门金沙跌9.6%至6,600万美元;澳门百利宫更跌27%至1.32亿美元。旗下各娱乐场中,只有澳门伦敦人上升55%至5.25亿美元。金沙在澳门的酒店入住率跟去年同期相若,平均超过95%。 金沙中国周四开市升1.1%报18.63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跌逾一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TD Coffee

从提神到品味:中国即饮咖啡进入高质量竞争时代

中国即饮咖啡市场高速成长,从提神饮品演变为生活方式象征    头豹研究院 近年来,中国即饮咖啡市场呈现显著扩张趋势。在便利店、商超和电商渠道推动下,即饮咖啡逐渐成为年轻消费者日常生活的“随手饮”,从提神需求延伸至健康管理与生活方式表达。品牌纷纷在配方中融入低糖、低脂、功能化元素,迎合健康导向。 同时,精品化趋势加速渗透,产品从单一口味拓展至冷萃、拿铁、燕麦奶等细分品类,包装设计更具质感,满足消费者对品质与个性化的需求。中国即饮咖啡市场正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即饮咖啡是可直接购买并饮用的预制咖啡饮料,与速溶与现磨并列为三大类别。其市场的迅速成长反映出消费者行为的深刻转变——从社交饮品到日常必需品,再到生活方式符号,折射出中国消费结构的多元化。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即饮咖啡零售收入从2020年的120亿元增至2024年的2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高于饮料行业整体增速。线上销售成为主动能,占比由9%升至35%。 新世代消费力量正在重塑咖啡市场 抖音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咖啡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110%,带货品牌和带货商品数量分别增长142.9%和380.3%。直播电商降低尝鲜门槛,即时零售提升便利度,内容电商场景化营销激发需求,形成强劲的线上爆发力。 在竞争格局上,中国即饮咖啡正处于高速增长与激烈变革期,从国际品牌主导转向本土与国际多元混战。第一梯队为雀巢(NESN.ZU)与星巴克(SBUX.US),合计占市场六成;第二梯队包括农夫山泉(9633.HK)、统一(0220.HK)、可口可乐(KO.US)等品牌旗下的咖啡产品,以健康与性价比策略突围;新锐品牌则凭创新产品和数字行销快速崛起。 渠道策略呈现明显分化。国际品牌依赖商超与酒店渠道,本土品牌积极布局电商与会员制零售,如隅田川1L装在线上销量占比超六成,农夫山泉则深耕山姆会员店,反映消费场景的重构。 健康功能性延伸成为产品升级的主要方向。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即饮咖啡品牌纷纷加码功能性成分添加,推出满足细分需求的专业化产品。该类精准营养策略不仅提高产品溢价能力,还创造了与传统现磨咖啡的差异化卖点。 地域风味定制化体现了即饮咖啡本土化的深度发展。品牌结合区域饮食偏好开发特色口味,如云南小粒咖啡与本地水果融合款、花椒咖啡和冻梨咖啡等小众风味,使产品成为情感联结的载体。预计未来,具有地域特色的即饮咖啡产品占比将从目前的15%提升至30%,成为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包装形态与技术革新不断突破即饮咖啡体验边界。传统瓶装、罐装之外,咖啡粉、咖啡胶囊、咖啡浓缩液等多种形态竞相涌现。 无糖/低糖产品也已从市场差异化选项变为基础标配。叮咚买菜平台数据显示,87%的大瓶装咖啡销售来自无糖版本,三年前仅为50%左右。健康标配化趋势正在重塑整个即饮咖啡市场的基本格局,迫使传统甜味奶咖产品转型退出主流市场。 成分与配方创新反映即饮咖啡向专业化、精品化发展的趋势。品牌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咖啡+糖+奶基础配方,而是引入精品咖啡思维,强调豆种来源、烘焙度和萃取工艺。同时,成分配比也更加科学化,使用天然甜味剂替代人工甜味剂、添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在健康化与精品化双轮驱动下,即饮咖啡市场正迈向高品质竞争阶段,品牌唯有兼顾健康属性与品质体验方能脱颖而出。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老铺黄金折让4.5%配股筹27亿港元 用于增加黄金储备

珠宝零售商老铺黄金股份有限公司(6181.HK)周三公布,以每股732.49港元配售约371.18万股新H股,较前一日收市价767港元折让约4.5%,预期净筹27.07亿港元。此次配股占扩大后H股及已发行股份总数的约2.59%及约2.1%。 公司表示,筹资所得七成将用于增加黄金存货储备,以应对圣诞、元旦及春节等销售旺季;一成用于门店拓展及现有门店优化与扩建;余下两成则用作补充流动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包括人才引进与营运支出。 老铺黄金上半年收入同比大增251%至123.5亿元,期内利润同比增285.8%至22.67亿元。公司曾于5月配股筹资约26.98亿港元,截至9月底结余约1,000万港元。 公司股价周三低开,至中午休市报707.5港元,跌7.76%。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akala does payments

力谋破局的拉卡拉 申港上市集资拓海外

这家支付服务提供商计划上市集资扩大海外业务,寄扭转营收与利润双降的局面 重点: 谋求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外拓展增长空间,深交所上市公司拉卡拉已提交赴港上市申请 为抵消本土市场营收及利润下滑的影响,这家支付领域公司正寻求新增长引擎   梁武仁 出海已成中国企业的重要命题。此类行动能否成功虽当别论,毕竟中国企业不仅面对中国同行的竞争,在陌生的海外市场难免碰到当地及全球老牌竞争对手。 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300773.SZ)正加入这一行列,拟通过赴港上市为海外扩张募集资金,提升国际声誉。在上周五提交的上市申请文件中,这家公司旗帜鲜明地表明,此次募资核心目标是构筑全球化布局。 拉卡拉谋划宏大的国际化扩张计划并非孤例。伴随中国经济承压,后疫情时代下,从制造业到零售、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众多企业正加速出海,以提振疲软增长。不过,海外扩张知易行难,需长期投入且耗资不菲,拉卡拉赴港募资之举正源于此。 拉卡拉表示,在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及中国香港设有子公司;这些海外业务实际创收不多,甚至还未产生收入。公司坦言因海外营收规模过小,无法在财报中进行区域细分披露。 然而,拉卡拉坚信局面可以扭转,寄望作为港股主力的国际投资者能理解其全球化愿景,并注资助其实现目标。 公司给出初步出海路线图,称将优先运用上市资金重点开拓中国香港、日本、东南亚、美洲及欧洲市场;实现在所有核心经济区域的战略布局。具体举措包含牌照申请、组建本土团队、设立新办事处及展开全域营销推广。 此外,拉卡拉计划强化技术实力,开发全球化产品;同时,物色有助于国际业务发展的并购机会。 作为中国元老级支付企业,拉卡拉在国内缺乏支付宝、微信及银联的知名度与规模效应。去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约3%至57.5亿元人民币(约合8.07亿美元);今年上半年颓势加剧,营收同比再降11%至26.5亿元,业绩表现凸显其本土市场困局。 盈利持续承压 盈利能力弱化对拉卡拉构成同等严峻挑战。公司毛利率在半年间,从去年同期的33%大幅收窄至约25%。毛利率恶化因向渠道合作伙伴提供的佣金费率不断上升,即通过渠道合作伙伴向商户推广POS终端设备支付的佣金占营收比例持续攀升。 今年上半年,拉卡拉的佣金费用同比降幅不足1%,远低于其同期10%的营收跌幅。差距如此 悬殊,原因或在于市场竞争白热化,迫使公司让利渠道合作伙伴,以牺牲利润空间换取合作。此类情形将导致盈利恶化及营收下滑的双重打击。 由此引发盈利持续滑坡,2023年以来公司利润连年下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大减41%,从去年同期的4.2亿元缩水至2.48亿元(约合3,500万美元)。 拉卡拉将海外扩张视为重振盈利增长的押注,同步推进的还包括,加强依托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向商户提供超越支付范畴的综合数字化运营解决方案。 这类“端到端数字化解决方案”当前营收贡献微乎其微,其主要收入仍源于银行卡及二维码支付手续费。但公司在其赴港上市文件中,大篇幅强调此类产品在全球各主要区域的增长潜力,似乎有意将其打造为海外扩张的核心支柱。 拉卡拉援引第三方研究指出,作为中企热门目的地的东南亚国家,其端对端数字化解决方案市场,由2025至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达15%,高于中国市场的10%。日本前景更为可观,年增长率预测值达18%。 自2005年作为支付服务先驱诞生至今二十载,拉卡拉正寻求破局。公司由现任董事长孙陶然和小米创始人雷军联合创立,并获联想母公司联想控股注资。 早年,拉卡拉借2002年银联成立推动的信用卡普及浪潮实现扩张,2008年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后迎来高光时刻,支付宝用户可通过遍布全国便利店的POS机进行账户充值,此项业务成为重要创收来源。2011年,公司跻身首批获颁第三方支付牌照企业。 怎料,智能设备兴起导致支付宝、微信主导的移动支付全面冲击POS终端。公司曾推出手机音频插孔信用卡读卡器应对,产品高开低走后,数次转型失利,以致到今天仍深度依赖银行卡交易手续费。 自2019年登陆深交所以来,拉卡拉股价缩水逾四分之一,但估值仍具相对优势,其市销率(P/S)达3.5倍,高于同样布局海外的国内竞争对手移卡(9923.HK)的1.2倍,也优于全球巨头PayPal(PYPL)的2.1倍。 为恢复营收及利润的增长,国际扩张似乎是拉卡拉迈出的重要一步,尽管成功的可能性依然不确定,赴港上市无疑成为破局之路的重要起点。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