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3.HK
CSPC Pharma weighs up diet drug for bigger bottom line

过去三年石药集团因成药业务板块增速放缓,以致整体业务增长乏力,今年首季石药迎来不错开局,证券界普遍看好其成药收入贡献超过预期,预计全年收入增长达一成

重点:                                                                              

  • 石药首季收入为89.83亿元,股东应占溢利为16.13亿元,两者均胜市场预期
  • 近日董事局重组,王庆喜博士及翟健文退任执董,由换入更年轻的姚兵博士及蔡鑫

罗小芹

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创新驱动型制药企业,公司有不少在研药物已取得美国或中国的临床试验批准,但这些创新药的商业化需时,且有可能未必通过第三期临床试验,所以最靠谱的估值仍是着眼其成药收入部分。

石药季绩显示,首季录得收入89.83亿元(12.4亿美元),同比增加11.5%,增长动力就是来自成药板块,这部分占总收入的84.2%,由于成药板块利润率较高,带动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加12.9%至16.13亿元,两者均胜市场预期。此外,管理层维持2024全年营收双位数增长、以及推出的10种药品总销售额达30亿元的指引。

季绩收入盈利双升

季内成药业务收入同比大增17.7%至75.61亿元,环比更增长20%,有扭转这部分收入近年增速放缓的趋势。数据显示,由2021至2023年间,公司成药业务收入分别为226.81亿元、245.2亿元和256.4亿元,同比增速为11.2%、8.1%和4.6%,连续三年下降。

除呼吸系统外,各个治疗领域的产品收入均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来自近年推出的新产品的贡献亦持续增加,在成药板块占比35.8%的神经系统药品收入增长更达27.4%。

在神经系统的药品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恩必普去年获批执行新医保价格,为石药提供新的增长空间,早年受医保改革限价影响,很多像恩必普一类旗舰药品的售价受压,变相令药企研发的机会成本大增,削弱药企创新的诱因。

除成药板块外,季内原料产品和功能食品及其他业务均录得同比跌幅,但两者合计只占总收入不足16%,未构成太大影响。其中,原料产品业务因维生素C和抗生素产品需求回落,收入减少8%至9.35亿元,功能食品及其他业务则主要受到咖啡因产品价格下跌影响,收入减少21%至4.86亿元。

多元平台研发新药

石药通过持续的投入,建立包括纳米制剂、长效注射剂、单抗、双抗、抗体药物偶联物(ADC)、mRNA、siRNA、PROTAC及AI药物设计在内的多项研发技术平台,虽然未必保证每个平台都能高效变现,但多元平台减低药物研发的不确定性,变相分散投资风险。

今年首季石药投入的研发费用为11.6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6%,约占成药业务收入15.5%。目前逾60个重点在研药物已进入临床或申报阶段,其中7个已递交上市申请,20个处于注册临床阶段。

今年3月石药研发的减肥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这是一款仿制由丹麦药厂诺和诺德(NOV.US)销售的减肥药Semaglutide的中国版本,虽然石药面对其他内地药企竞争,但减肥药的商机庞大,最终要看仿制技术及管理层的执行力。

自今年初至今,于中国有1款创新药(新增适应症)获批上市,获得16项临床试验批件,2 款仿制药(或称非专利药)获得药品注册批件,于北美地区有两款在研创新药物获得临床试验批准。

证券界普遍看好石药的季绩表现,纷纷上调石药的目标价。瑞银估计其成药业务收入的贡献将超过预期,将石药今年全年收入增长预测由原本6.8%上调至9.8%,同时对2024至2026年每股盈利预测相应提高6%、7%及8%。该行并重申石药“买入”评级,上调其目标价至10.1港元。

石药近日公布董事局重组,王庆喜博士及翟健文退任执行董事,由姚兵博士及蔡鑫接替,蔡鑫为主席、执行董事及主要股东蔡东晨之子,于2022年3月加入石药,现任执行总裁兼营销决策中心总裁, 主要负责本集团的销售业务,随着董事局成员的年轻化,公司未来的销售策略或许更加进取。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小牛电动次季销量按年增长36.6%

电动两轮车品牌小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NIU.US)上周五公布,第二季共销售电动出行产品350,090台,较去年同期的25.62万台增长36.6%。 其中中国市场销售318,719台,占总量约91%,较去年同期207,552台增长53%;国际市场方面,小牛电动第二季销售31,371台,较去年同期下降约35%。销售数据涵盖电动摩托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滑板车和电动自行车。 公司表示,于“618年中购物节”期间,小牛多款高端车型在天猫、京东与抖音平台均登上销售排行榜,有效巩固其于中国高端智能两轮市场的领导地位。 小牛电动股价周一一度升逾5%,收市报3.42美元,升1.7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绿城半年销售跌11% 前董事长港机场被带走

内房开发商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3900.HK)周一公布上半度销售数据,今年首六个月,集团合同销售金额803亿元,涉及的面积为229万平方米,归属于绿城的权益金额为53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08亿元下跌11.3%。 6月份绿城自投项目的销售金额为142亿元,同比下跌18.4%,但每平方米均价则上升6.8%至34,746元。 另外,多家内地媒体早前报道,绿城中国前执行董事及董事长张亚东,5月底时在香港机场准备飞往加拿大时,于登机口被带走,但具体因何事则未有披露。张亚东曾任大连副市长,2016年调往央企中交集团,至2018年被派往报掌绿城。至今年三月,绿城突然公布张亚东呈辞。 绿城周二平市报9.77港元,公司在过去一年的高位下跌27%。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泰国对中国游客吸引力下降

财新报道称,据航班管家的数据估计,今年七八月旅游旺季,中国航司计划执行中泰航线班次达12,800架,同比下跌22.6%,更较疫情前水平低40%。今年前五个月,中国赴泰旅游人次降至195万,同比减少33%。 财新指出,多重因素令中国游客望而却步,包括演员王星赴泰时被绑往缅甸诈骗园区。其他担忧还包括地震,以及泰铢对人民币升值,导致赴泰旅游成本上涨。 当中国游客对泰国兴趣减退之际,他们正涌向日韩等亚洲地区。中国航司计划,于七八月执行中日航线的航班达25,300架次,同比增长35.3%;中韩航线计划执行20,500架次,同比增长13.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ong Kong Robotics’ stock soars on robotics pivot, but does it have legs?

华丽转身股价狂飈 港仔机器人价高势危?

一家三四线香港上市公司,突然变身机器人公司,股价即如脱彊野马,一路狂奔 重点: 公司去年度业绩蚀1.4亿港元,已连续亏损五年 年初与达闼组成合资企业,摇身一变成为机器人公司 刘智恒 赶潮流,追风口,从来是股票市场的本质;要数今年的热门行业,肯定是机器人,地平线机器人(9660.HK)、越疆(2432.HK)及优必选(9880.HK)等,年初以来均升幅由五成至逾倍,但要说在港股上的真正赢家,港仔机器人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370.HK)的升幅才是王者,年初至今上升超过5倍。 公司近日公布一份不堪入目的年度业绩,收入大跌45.6%至1.16港亿元,亏损则续扩大5.3%至1.38亿元。应收贷款及利息减值亏损1,132万港元、商誉减值亏损2,182万港元、物业厂房减值及设备减值3,937万港元。 一遇达闼便化龙                              为何业绩表现乏善可陈,股价又能忽然爆升?原来一切缘于年初的一项合作协议!时间回到今年情人节,当时港仔机器人的名称仍叫国华控股(今年五月才易名),与内地的达闼机器人签订框架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国华占股51%,达闼占股49%,目标是开拓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民用产品。 国华在两年内协助合资公司募集足够资金,达闼则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授予合资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全资附属。 过去香港市场的一些三四线公司最擅长的伎俩,就是转型资本市场最热炒行业,通常透过收购或合并而进入风口市场,当股价被不断推升,往往会作出连串集资行动。港仔机器人的情况似乎有点类同,他们最终能否成功,暂时仍是未知数。 小米2023底发布首部电动车SUV7时,我们曾发表 “雷军造车,一往无前”一文,从小米的往绩,主事人的能力,及公司财力去分析,结论是雷军成功机会相当高。我们不妨按此框架,分析港仔机器人的成功机会。 国华业务强差人意 首先,不妨看看港仔机器人过往业务,当你翻开资料,大抵会吓一跳,竟然有多项主业,包括商品买卖、证劵及期货经纪、物业经纪、地热能供暖制冷、楼宇建筑承包、特制技术支援、项目管理、集中供热及融资租赁。 要知道,今年初国华控股市值还不到6亿港元,业务之分散,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可谓佼佼者,公司重点在哪儿?如何去营运及发展各业务?资源又怎样分配? 观乎去年业绩,除个别业务外,其余全部见红。部分业务更是问题多多,其中在运城的供热业务,因未能符合牌照要求,被勒令终止,结果公司要将该业务出售。 融资租赁方面,因未能履行监管要求,被政府部门禁止有关经营,最后要终止业务并出售。另外,今年亦公布将金融控股公司出售。 楼宇建筑承包业务,旗下的陕西江威涉及多宗诉讼,涉资达4,556万元,以致部分资产被冻结。至于公司的中介业务,旗下上海轩美房地产经公司涉及多宗诉讼,涉及金额106万元。从过往的业务看,公司的发展方针及经营管理似大有关题,现在转搞机器人公司,成功概率确实令人存疑。 达闼连年亏损 我们再看达闼机器人,说不定其有能力让港仔机器人迈向美好前景。事实上,达闼并非吴下阿蒙,反之曾是中国内地首屈一指的机器人企业,软银及富士康均是主要投资者,估值一度冠绝同行。 公司2015年由曾任职贝尔实验室及中移动通信研究院首任院长的黄晓庆成立,专注云端智慧机器人技术,2023年完成C轮10亿融资后,估值达到223亿元。 然而,人型机器人在商业市场仍属起步阶段,公司不断烧钱,2019年准备赴美上市,不幸被美国商务部列入管制黑名单,集资不成,苦苦支撑,近年屡传资金链陷断裂之危。今年4月在社交平台及媒体消息,公司在上海、北京及深圳等地,有数百员工被欠薪,位于广州的公司,更被断水断电。 达闼往绩也是乏善可陈,亏钱不是最大问题,最大问题似是看不到明天,以致原有投资者不愿再注资,公司已陷于危急存亡之秋,它又能为港仔机器人带来多少业务,何时才可扭亏为盈? 一场烧钱的竞赛 投资机器人行业,大部分企业在烧钱阶段,因此企业要有充裕的资本才能继续前行。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早前表示,人形机器人面临技术成本高企,远超出顾客愿付费用。其次是许多企业所谓的应用场景,实际是想象出来,并非实际需要。 港仔机器人长期亏损,截至今年3月底,手头资金只有5,000万港元,凭什么去支撑这场烧钱的游戏?虽然港仔机器人上月宣布签定四份合作框架协议,但靠一个香港市场,能为公司带来多少生意?相信投资者也别抱太大期望。 然而,在机器人热潮下,港仔机器人的概念相信会受到一定追捧,股价或再创新高,但何时能盈利就别太乐观。再者,股价经过一轮急升猛涨后,投资者现阶段追入,风险高值博率低。别忘记,股价大升后,未来公司很大机会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股价将会十分波动,投资者只适宜投机性买卖。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