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目标是积极拓展城市级别的新回收模式,在未来四年内将GMV增加两倍

重点:

  • 回收专家万物新生的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超过1000亿元的GMV,大约是今年水平的三倍
  • 公司表示,预计明年将实现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盈利

阳歌

坐稳了啊。

专营电子产品回收、原来叫爱回收的万物新生(RERE.US)对外宣布,希望在未来四年里大幅提高其经手的二手商品总值(GMV)。更确切地说,这家公司在最新季度业绩报告中表示,它的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GMV超1000亿元人民币(156亿美元),是今年320亿元人民币的大约三倍。

让它设下如此宏大目标的“独门秘籍”,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该公司今年早些时候开始在两个城市对这一商业模式进行试验,试图在城市维度而不是全国维度进行更多的回收并进行管理优化。我们稍后会详细讨论这个新模式,它更加注重利用实体店进行销售,因为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他们往往喜欢在购买价值较高的二手手机之前先进行试用。

该公司目前很大一部分的回收业务在网上进行,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与电子商务巨头京东(JD.US)合作完成的,后者持有万物新生约34%的股份并助力其回收和以旧换新业务。

这种新兴的线上线下混合销售的方式对于高价位的消费品,尤其是可能存在隐蔽问题的二手商品,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正如我们之前的文章写过,万物新生主要关注的是二手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由于其规模和遍布全国的网点,它有能力作为所售产品的担保人来解决消费者的担忧。

该公司还有一个利好方面是,它与中国重视绿色发展的计划在许多方面相一致,这些计划包括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与政府举措保持一致是在中国成功经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它往往能确保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降低政策风险。

锦上添花的是,该公司还宣布,它即将实现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标准的盈利,过去一年很少有中国科技公司能够这么说。

虽然有着种种利好因素,而且分析师也相当看好这家公司,但投资者却更谨慎。自11月18日万物新生宣布最新业绩以来,它的股票已经下跌了约20%,现在的交易价格接近历史最低点,约为6月份IPO发行价14美元价格的一半。

从估值来看,该公司也显然没有得到太多投资者的尊重。它的股票目前的市销率(P/S)只有1.5倍,对于这种高增长的公司来说,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相比之下,美国二手车交易专家Carvana(CVNA.US)的市销率为2.1倍,而新上市的时装租赁商Rent the Runway(RENT.US)的市销率则高得多,为6.6倍。中国公司优信(UXIN.US)正逐步转型成与万物新生类似的模式,它股票的市销率值也高达7.3倍。

分析师群体则更看好这家公司,据雅虎财经显示,四位分析师中有两位将它评为“买入”,另外两位则评为“强力买入”。这些分析师认为这家公司明年将实现收支平衡或略有亏损,并给予其18.42美元的平均目标价,几乎是它当前水平的三倍。

一体化城市模型

对大背景有了了解后,我们就用剩下来的篇幅仔细看看该公司的“一体化城市”商业模式,并对它最新的财务状况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

一体化城市模型听起来有点专业,但主要意思就是,万物新生希望以城市为经营单元——从消费者手里收购二手电子产品、对它们进行测试和翻新,然后在当地重新销售。这种模式据信效率更高(因此利润也更高),因为它在城市维度进行业务组合,不依赖全国范围内的大量物品和人员流动。

这种模式依赖于强大的实体店回收与销售网络,而这正是万物新生一直在积极发力的方面。其实体店网络最近突破了1000家大关,公司希望到年底能达到1300家。扩大规模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与特许经营合作伙伴一起开店,这样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快的扩张。

今年早些时候,万物新生开始在河北廊坊和浙江湖州开始试验该模式,并计划明年将其扩大到50个城市,在未来三到四年内扩大到100个城市。这是我们前文提到的GMV 1000亿元这个宏大目标背后的推动力量。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公司的高层指出,两座试点城市在10月份的GMV增幅“明显超出”了公司的整体水平。他们没有给出更多的细节,但按季度计算,截至9月份的三个月里,万物新生的GMV同比增长56.6%,达到83亿元。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该公司第三季度更广泛的财务数据,包括近20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约48%。营收应该会继续以类似的速度增长,公司预计,第四季度营收同比增幅将在40%到43%之间,至23亿元~23.5亿元之间。

万物新生的大部分收入仍然来自二手产品销售,不过由于平台交易量以及增值业务的增长,其新业务在第三季度的增速更快,达到了67%,目前占其总收入的15.2%。

财报显示,万物新生在第三季度的净亏损为1.21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9420万元亏损有所扩大。在调整后的非通用会计准则基础上,不包括基于股票的薪酬以及与早先一次重大并购相关的成本,该公司亏损2250万元,而去年同期亏损2810万元。

而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是,该公司表示即将实现盈利。

 “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盈利,”公司CEO陈雪峰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说道。“我们预计将实现非通用会计准则基础上的运营盈利,并且有信心在2022财年实现非通用会计准则基础上的运营盈利。”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Sungrow Power Supply

瞄准AI数据中心供电市场 阳光电源开启新征途

AI时代掀起能源革命,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阳光电源,以储能为核心切入AI供电市场,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重点: 公司在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占率25.2%,储能市占率11.9% 上半年储能业务收入占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    李世达 当AI带来算力革命,能源便成为新的黄金,也为中国光伏企业指明一条新道路。来自中国合肥的光伏巨头——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300274.SZ),正试图透过港股第二上市,拓展自己的能量边界。 成立于1997年的阳光电源,以光伏逆变器闻名全球。申请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以2024年出货量计,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在全球的市占率约为25.2%,连续十年全球领先,产品销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58.4%。 这家从合肥起家的企业,与中国新能源产业几乎同步成长。光伏逆变器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将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核心设备,相当于电站的“大脑”与“心脏”,同时负责系统保护与效率管理。然而,当光伏行业进入微利化竞争阶段时,从光伏走向AI供电与智能储能,似乎是必然的选择。 近三年,阳光电源收入由2022年的401.1亿元升至2024年的7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7%,2025年上半年收入进一步增至434.4亿元,同比升约40%。毛利率则由2022年的20.4%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2.9%,呈持续上升趋势。 从“供电”到“管电” 这得益于储能系统业务的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业务收入达178亿元,占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业务(占比降至35.3%),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这一转折标志阳光电源完成从“供电”到“管电”的升级,转向高附加值的储能与电力控制领域。 公司表示,其储能系统2024年全球市占率达11.9%,位居世界领先行列。目前公司在北美、欧洲与中东均已落地百兆瓦级项目,累计开发新能源电站规模超57GW。 与此同时,生成式AI的兴起让数据中心成为全球新增用电主力,“算力电力化”成为了能源产业的新叙事。从逆变器到储能,阳光电源正加速布局AI供电解决方案与储能系统业务的发展。 花旗估计,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计算需求将需要55GW的新电力容量,相当于2.8万亿美元的增量支出。这无疑是能源行业的必争领域。 布局AI供电 在技术层面,阳光电源于2023年底推出PowerTitan 2.0液冷储能系统,以高功率密度与模组化结构为特色。在2025年美国RE+大会上,阳光电源推出多款面向北美市场的新一代光伏与储能方案,包括模组化逆变器SG4800UD-MV-US及PowerTitan 3.0储能系统。后者为6.9MWh液冷整合型储能设备,采用碳化硅(SiC)功率转换技术,能量效率提升至93%以上,并支援快速响应与黑启动功能,专为AI资料中心与大型电网场景设计。 不过,储能业务资金投入庞大、回款周期较长,公司应收账款达291.5亿元,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流动负债占比逾八成,显示营运资金压力依然存在。经营现金流在2024年虽录得120.7亿元净流入,但今年上半年降至约34亿元。手头现金尚算充裕,截至上半年,仍有约179.1亿元。 阳光电源在A股的表现不俗,股价今年至今涨幅约120%,反映市场对其业务结构转型与AI供电叙事的期待。目前阳光电源市值3,350亿元,延伸市盈率约24.3倍。相比之下,港股同业如信义光能(0968.HK)约5倍、阳光能源(0757.HK)约3.3倍,估值存在明显分水岭。 由于港股市场对新能源股的整体估值折让幅度较大,若阳光电源上市定价仍参照A股水平,市场在初期可能出现估值消化或股价回调的压力。不过,考虑到其AI供电与储能业务的高速成长潜力,以及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新需求,长线仍有被重估的机会。 阳光电源赴港上市,是能源科技布局的延伸。当光伏行业进入成熟期,AI供电与储能正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对投资者而言,阳光电源正由“光伏制造”迈向“智能能源运营”。若AI资料中心电力需求如预期释放,这家合肥企业或将迎来第二个黄金十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京东物流拟收购母公司旗下两项本地配送业务

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与其母公司京东集团(JD.US; 9618.HK)达成协议,将以2.7亿美元,收购本地即时配送企业达盛与达疆。 京东物流表示,此项收购将完善现有业务矩阵、拓展运营版图,并增强末端配送能力。达盛与达疆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合并净利润7,52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61亿元。 京东物流称:“目标公司过去数月业务表现,均具备商业潜力及可进一步让我们拓展业务机会。” 受收购消息提振,京东物流股价周四收涨3.5%,公司年内累计涨幅温和。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