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0.HK
Nayuki's revenue drops

今年上半年,这家奶茶连锁店收入下滑1.9%,直营店收入下滑8%,但大部分被新推出的加盟业务的增长所抵消

重点

  • 奈雪的茶今年上半年陷入亏损,因为随着消费者越来越谨慎,单店销售额大幅下降,公司利润率暴跌
  • 公司的股票估值远低于更激进的同行,后者采用加盟模式,门店网络更大

阳歌

中国过热的茶饮经济正在酝酿亏损的苦涩滋味,奈雪的茶控股有限公司(2150.HK)已成为首批陷入亏损的大品牌之一。

奈雪的茶最新财报充满危机信号,反映该行业目前竞争激烈的状态,随着中国经济放缓,消费者越来越谨慎,这种状态正在加剧。令人担忧的信号包括单店收入下滑,这部分是由于每笔订单的平均销售额大幅下降。

从公司上周发布的最新财报看,人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让情况雪上加霜,导致奈雪的茶门店经营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20.1%下降12.3个百分点,至今年上半年的7.8%。因此,奈雪的茶期内陷入净亏损4.35亿元,去年同期则有盈利6,600万元的局面。

公司将困境归咎于消费者需求疲软,加上2023年年上半年疫情限制结束,中国民众纷纷出门,用珍珠奶茶等小奢侈品庆祝,导致去年同期的参照数据异常高,因而令今年期内出现“基数效应”。疫情后短暂的欣荣泡沫早已破灭,目前消费者信心疲软,以及处于茶饮市场过度扩张的状态。

自2021年在香港上市后,奈雪的茶一度是近三年里国际投资者唯一的中国茶饮股选择。但这情况在今年4月茶百道(2555.HK)上市后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规模比它大得多的连锁店,与奈雪的茶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采用纯加盟模式,而奈雪的茶则主要采用直营店模式。

与此同时,其他几个茶饮连锁,包括行业领导者蜜雪冰城,以及古茗沪上阿姨等也都申请赴港上市。就门店数量而言,奈雪的茶属规模较小的一家,截至6月底门店约为2,000家。相比之下,茶百道通过加盟模式,将门店网络迅速增加到6月底的8,385家,同比增长21%。蜜雪冰城位于行业之首,截至去年9月拥有3.6万家门店。

投资者并没有大量涌入任何一家茶饮股中,今年只有茶百道成功上市﹐但其股价已下跌近60%,而奈雪的茶今年也下跌了56%。

在这两只股票中,投资者显然更青睐茶百道和它的加盟模式。这个模式也帮助茶百道保持了盈利,不过今年上半年利润下降约一半至2.37亿元。茶百道的市销率(P/S)为1.68倍,为奈雪的茶0.42倍的三倍。领先的中国咖啡连锁店瑞幸咖啡 (LKNCY.US)也利用加盟模式迅速增长,其市销率与茶百道相近,为1.58倍。

消费降级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研究一下奈雪的茶最新财报,里面几乎全是下滑的指标。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收入从去年同期的25.9亿元下降1.9%至25.4亿元,如果考虑到前文提到的去年同期的高基数效应,这个数字乍一看还不算太糟。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奈雪的茶直营店的期內收入实际下降了8%至21亿元。这个下降大部分被公司加盟业务的增长所抵消,这一块业务去年下半年才启动,到6月底已有近300家门店。

在竞争对手争相开新店时,奈雪的茶并没有坐以待毙,不过它的扩张速度要慢得多。截至6月底,公司的直营门店数量为1,597家,较去年同期增长1.5%,但如果算上新开的加盟店,其整体的门店增长幅度要高得多。

该公司的所有指标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每笔订单平均销售额和平均单店销售额的大幅下降。这两种趋势都反映出,过去一年中国消费者日益谨慎,因为人们担心工作不保和房价下跌等问题。

在此期间,电脑和汽车等大件物品受到的冲击最大,人们也不太愿意在高端茶饮等非必需品上大手花钱。这迫使奈雪的茶等公司降低价格,奈雪的茶传统上被认为属于高端茶饮,每杯的平均价格不低于20元。这也对蜜雪冰城等竞争对手有利,蜜雪冰城的产品以价格低廉而闻名,有时候的价格低至4到5元。

奈雪的茶称,因为更多人为了省钱而放弃了茶饮,上半年每笔订单平均销售额,从去年同期的32.4元下降了15%至27.5元。每家茶饮店平均每日订单量从去年同期的363单下降27%至266单。

虽然奈雪的茶单店收入在下降,但劳动力、租金和原材料成本却没有下降,这些成本占总收入的比例都在上升,这部分是由于加盟扩张所致。最终结果是利润率大幅下降,如我们前面所说陷入亏损。

奈雪的茶现在确实没什么值得兴奋,除非你认为它市销率低,可能是一个买入的机会。它正被竞争对手迅速超越,而且该公司很可能在未来至少一两年内继续处于亏损状态。与此同时,其他一些申请上市的同行很可能会在明年成功上市,令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金价上升销售策略奏效 六福预告中期多赚5成

珠宝零售商六福集团(国际)有限公司(0590.HK)发盈喜,料截至今年九月底的中期收入,同比上升约20%至30%;盈利则大增40%至50%。 根据公司去年中期业绩,收入54.5亿港元,赚4.17亿港元;按此计算,即今年收入介乎65.4亿至70.9亿港元,盈利约5.8亿港元至6.75亿港元。 公司表示,收入上升主要是因有效的产品差异化及销售策略成功,带动定价首饰产品的销售大幅增长。此外,盈利上升主要受惠金价上涨、定价首饰产品销售占比增加,以及营运杠杆带动利润率的提升。 六福周五接近平报25港元,公司今年以来股价上升74%。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XJ International keep selling school assets

债务压力挥之不去 希教国际持续卖校求生

民办高教寒冬持续,债台高筑的希教国际再度出售资产求生 重点: 最新一宗交易虽仅作价1,000万元,但涉及每年1.2亿元贷款回收承诺 3.5 亿美元零息可转债已完成重组并全数赎回,外币债务风险正式解除    李世达 在中国民办高教投资热潮退却的当下,债台高筑的希教国际控股有限公司(1765.HK)仍在出售资产求生。最新一宗交易公告中,公司以1,000万元出售100%持有的西安倍诺思教育管理有限公司,买方更要负责为倍诺思教育偿还希教的3.8亿元借款。 但真正具意义的并非交易对价,而是买方承诺自2026年起每年向希教偿还1.2亿元本金与8%利息的股东贷款,等于替公司在未来几年锁定可预期的现金流,协助缓解持续紧绌的财务压力。 事实上,希教近两年来已多次出售资产,市场估算累计变现超过23亿元,涵盖江西、甘肃、云南、上海、苏州等多个教育项目,构成一条渐次收缩的资产处置路线。过往公告中,公司措辞高度一致:“聚焦优质核心资产”“改善资产负债表”“提升股东回报”。 若说过去的民办高教是以扩张换增长,如今希教则是以缩表换生存。 零息可转债拆弹 希教的财务压力说来话长,但最受关注的是2021年发行的3.5亿美元零息可转债。该债务曾于去年3月遭债权人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盘呈请,同年8月撤回,重组谈判即告展开。 今年6月,公司与持有逾56%本金的债权人小组达成原则协议,每1,000美元本金,公司将以610美元提前赎回,并于7月获95.94%未偿本金持有人支持通过,使方案具备约束力。重组已于今年9月11日正式生效,随后公司于9月25日完成所有尚未清偿债券的赎回,意味其外币债务风险基本解除。 然而,拆弹成功并不代表财务压力从此消失。根据公司截至今年2月的中期报告,公司净流动负债达56.27亿元,其中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11.3亿元,而手头现金仅约16.16亿元。 所幸在财务报表的另一端颇为亮眼。期内收入为21.17亿元,按年增长3.6%;股东应占溢利达3.07亿元,大增28.5%,经营现金流亦由上年同期的净流出转正至2.71亿元,公司运营层面似已重回正轨。 至此,化债仍是最重要议题,资产处置成为去杠杆进程中的核心组件。对此次公司出售的西安倍诺思,公告明言校舍规模与场地难以满足未来教学需求,若不出售便需额外投入改造资本。从财务角度而言,这是一场在增长与现金流之间的取舍,而在债务仍需时间化解的阶段,公司显然选择后者。 持续出售边际资产 今年以来,希教密集处置多项教育资产,从甘肃白银、江西南昌与樟树,到陕西西安及广西桂林的项目,市场估算今年至今涉及的现金回收与债务转移规模或超8亿元。 从已披露公告可见,被剥离的项目普遍具备明显共通点,包括盈利能力偏弱、部分连续亏损或资产净值为负,且校舍改造与办学条件提升需要持续资本投入,投资回收期较长等。 此外,多数项目位于生源增速放缓、民办本科竞争激烈的二三线地区,招生提升空间有限,难以为集团带来稳定现金流。出售此类边际资产成为公司降杠杆与修复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策略,将更多资源集中于具规模与学科优势的核心办学集群。 出售消息公布后首个交易日,希教股价下挫7.83%,收报0.2港元,今年以来仍录约37%升幅,跑赢大市。市场的定价逻辑亦相对清晰:在零息可转债拆弹后,公司不再面临外币债务违约风险,但能否持续推动资产处置回款,并有效用于补强资本结构,将决定估值能否修复。 希教目前追踪市盈率约3.6倍,仍低于民生教育(1569.HK)的6.7倍及中教控股(0839.HK)的27.4倍。这种折让反映市场对杠杆与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但若未来几次处置交易能顺利收回贷款及对价,尤其在流动性偏紧的周期下逐步改善负债结构,估值曲线仍可能出现修复空间。 对希教而言,出售资产只是漫长去杠杆的中场。在人口负增长、生源分流与监管审慎成为常态的背景下,民办高教再难以依靠复制校区达成估值提升,如何打造具学科壁垒、区位优势与稳定现金回收能力的资产,是获得市场定价主导权的关键。希教目前估值仍处低位,具一定情绪修复可能,但相信会是一场耐力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中通快递第三季净利增长5% 下调全年业务量指引

物流公司中通快递(ZTO.US; 2057.HK)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录得收入118.65亿元(16.66亿美元),按年升11.1%,净利润25.24亿元,按年升5.3%。 前三季度计,公司收入345.88亿元,按年升10.29%。净利润64.55亿元,按年微升0.33%。 第三季度,中通快递包裹量为95.7亿件,按年增长9.8%。期内包裹量增长及包裹单价增长1.7%,带动核心快递服务收入增长11.6%。受惠于电子商务退货包裹量的增加,由直销机构产生的直客业务收入增长141.2%。同期毛利率则按年跌6.3个百分点至24.9%。 此外,公司下调了年度指引,将全年包裹量预计由原本的388亿至401亿件,下调至介于382亿至387亿件之间,按年增长12.3%至13.8%。 中通快递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48.4港元,升0.6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enuine Biotech

对赌协议压顶之下 真实生物三闯港交所

核心产品阿兹夫定市场需求早已消退,与复星医药合作终止导致营收断崖式下滑,现金流濒临枯竭,还有一份仅剩7个月期限的上市对赌协议 重点: 2024年9月,真实生物收回阿兹夫定的商业化权利,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仅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 两年半累计亏损9.89亿元,公司的现金流也遭遇严重困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5,000.5万元    莫莉 曾几何时,新冠药物研发企业是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宠儿,然而,随着疫情红利消退,行业热潮迅速降温,这些曾经依赖“明星特效药”光环的企业纷纷面临严峻的转型考验。在这股寒流中,曾凭借首款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崭露头角的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25年11月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在此之前,真实生物曾于2022年8月和2025年2月两次递表,均未能在半年内通过聆讯。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真实生物的上市闯关堪称关乎生死存亡的“突围战”:核心产品阿兹夫定市场需求早已消退,与复星医药合作终止导致营收断崖式下滑,现金流濒临枯竭,还有一份仅剩7个月期限的上市对赌协议。 真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专注于治疗病毒感染、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创新药物研发、制造核商业化的生物科技公司,旗下拥有五款候选管线,核心产品是首款获批的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以及其余四款尚处于临床前期的管线。随着新冠疫情平息导致相关药物需求大幅下滑,真实生物正致力于开发阿兹夫定的联合疗法,希望将适应症拓展至肝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及HIV感染等重大疾病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阿兹夫定在2022年7月获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治疗新冠,一直面临临床研究时间短、数据不透明、疗效不显等一系列质疑。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附条件批准要求,阿兹夫定需在2026年前完成确证性临床研究,以充足的疗效和安全性证据换取正式批准,否则阿兹夫定的药品注册证将在2027年被被撤销,届时将退出市场。真实生物在申请文件中透露,预计将在2025年底前完成临床研究报告。 即便阿兹夫定获得正式批准,真实生物销售额的大幅滑坡趋势也难以逆转。申请文件显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44亿元、2.38亿元和1653万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暴跌92%,这一断崖式下滑主要源于与复星医药终止合作后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大幅减少。 2022年,真实生物曾与复星医药达成商业化合作,由复星医药产业获得阿兹夫定在内地的独家商业化权利,2023年和2024年真实生物的营收绝大部分由这笔合作贡献。但是,2024年9月,真实生物与复星医药产业终止合作,收回了阿兹夫定的商业化权利,公司选择聘用经销商进行销售,截至2025年6月30日,真实生物已与74家经销商订立经销协议,但是转型效果远不及预期,新渠道在2025年上半年仅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 财务状况严峻 真实生物的盈利表现同样不容乐观,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7.84亿元、4,004.2万元和1.65亿元,两年半累计亏损9.89亿元。与此同时,公司的现金流也遭遇严重困境,截至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5000.5万元,较2024年底的1.38亿元大幅减少。 研发投入也因资金压力被迫收缩。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38亿元、1.51亿元和5,405.2万元,呈现明显下滑趋势。截至2025年上半年,真实生物的资产总值减流动负债为负9.84亿元,显示公司面临严重的短期偿债压力。 真实生物面临的最大压力来源于即将到期的对赌协议。申请文件披露,公司于2021年和2022年完成两轮融资,累计募资7.13亿元。这些融资带来了附带赎回权的对赌条款,若真实生物上市申请被驳回或是或自首次递表后47个月内未能完成上市,投资者有权要求公司按年利率10%回购优先股。真实生物首次递表时间为2022年8月,至今已过去近40个月,这意味着公司仅剩7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上市。 2022年完成B轮融资后,真实生物的投后估值曾高达35.6亿元。但是,在核心产品营收一再下滑,其他管线仍处于早期临床阶段需要持续的大额研发投入的情况下,真实生物恐怕难以维持高估值。在若此次无法成功上市,真实生物还将面临巨大的赎回资金压力。资本市场是否会为一家营收下滑、亏损持续、现金流濒临枯竭的生物科技公司买单,仍是未知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