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US
Hello Group's revenue declines accelerate

这家有被称作中国版Tinder“的公司一季度营收下滑9%,并预期下降速度会加快

重点:

  • 挚文集团连续了三年的营收下滑,其趋势延续到今年一季度,而且由于公司同时面临内忧外患,下滑速度正在加快
  • 这家约会应用程序运营商称,可能很快会得到政策支持,似乎是指中国最近为提高下滑的出生率所做的努力

阳歌

“中国版Tinder”的火焰终于熄灭了吗?

投资者可能开始有感觉,因挚文集团(MOMO.US)公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今年一季度它几乎所有的关键指标均持续下滑,尤其是旗下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约会应用程序之一的收入加速下滑。

周二公司公布最新业绩后,投资者纷纷抛售,致其下跌14%,达到一年半以来的最低点。第二天,该股略有反弹,反映投资者对公司的复杂情绪,由于在中国庞大的约会市场的领头羊地位,该公司仍然是一棵摇钱树。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在美上市的中国股票在被忽视两年多后,再次获得投资者青睐,推动中国ETF-iShares MSCI(MCHI.US)从1月底的低点上涨了超过20%,但挚文集团却落在了后面。

自2019年以来,公司的收入一直持续下滑,它的困境至少部分归因于超出其控制范围的因素。三年的疫控打击年轻用户对使用该公司旗下应用程序(包括行业领先的陌陌在内)的热情。自疫情结束以来,疲软的消费者信心继续抑制需求,因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年的繁荣后急剧放缓。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约会和结婚完全不感兴趣,这体现在中国的出生率不断下降。

鉴于有这么多不利的宏观因素,挚文集团难以找到并留住受众也就不足为奇。此外,还有该公司特有的因素,尤其是集团2018年收购另一款主要应用程序探探,损失惨重。探探曾被誉为未来关键的增长驱动力,但很快却变成了相反的角色,并且此后一直在快速下滑。2019年,挚文集团又遭遇监管问题,旗下广受欢迎的直播服务因含色情内容而受到政府审查。

公司试图通过向海外扩张来逃离中国本土市场的动荡,尤其是向土耳其和中东的扩张,是它近期财报中为数不多的积极消息之一。其中大部分来自挚文集团新推出的应用程序,包括Duidui、Hertz和Soulchill。

在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公司称,这些主要面向海外市场的新应用,在一季度的收入增长了51%,达到3.44亿元,占公司当期总收入的13%。这个增长与挚文集团的整体收入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从去年同期的28.2亿元同比下降9.2%,至25.6亿元。

最新公布的营收下降速度较前两个季度有所加快,前两个季度的降幅约为6%。更糟糕的是,公司预计二季度营收将下降约14%,意味下降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投资者有保留

尽管前景黯淡,挚文集团仍然盈利颇丰,部分原因是它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和严格的成本控制。公司一季度的成本和支出同比下降了12%,超过了营收的下降速度。因此,它在当季运营利润增长5.5%,至4.6亿元。

但公司的净利润却不太妙,从去年同期的3.9亿元骤降至本季度的520万元。但公司高管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解释,主要是由于当季的一笔一次性税收支出造成。如果不考虑这笔费用,公司的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增长8%,达到5.085亿元。

即使如公司所说剔除一次性支出后能有较高的利润,投资者信心的下降对挚文集团的估值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目前该股的市盈率(P/E)仅4.9倍。这还不到Tinder的所有者Match Group(MTCH.US)市盈率13倍的一半,可见投资者对挚文集团有多不看好。

尽管前景黯淡,但在挚文集团的最新财报中仍有一些令人鼓舞的事情。我们前面提到的全球扩张,正迅速成为这家增长乏力的公司的重要新引擎。

随着中国对出生率急剧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担忧,政策方面可能会出现另一个引人关注的推动力。中国已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人们结婚生子的激励措施,挚文集团暗示,这些措施最终可能会使公司受益。

“我们看到了一些积极的政策变化,”首席财务官彭晖在电话会议上表示,不过未做详细说明。“然而,这些政策变化将如何有效和迅速地渗透到消费者行为中,更具体地说,是渗透到我们平台上用户的消费中,我认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拭目以待。”

与很多其他科技公司一样,挚文集团也在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吸引用户。例如,公司高管在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正在试验人工智能,“通过分析潜在(约会)候选人资料页面上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向用户推荐打破僵局的话题。”

公司并未提及人工智能生成的虚拟灵魂伴侣,不过这或许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机构认为,挚文集团营收下滑的趋势不会很快扭转,预计今年的营收将下降11%,要到2025年才会最终重返增长轨道。事实上,它们最近更加看好该公司低迷的股票,5月份接受雅虎财经调查的16家机构中,有15家给出的评级为“买入”或“强力买入”,而4月份调查的14家机构中只有8家给出了同样强劲的评级。这或许这表明,随着这家备受冷落的公司努力寻求投资者的青睐,市场情绪可能正在转向支持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宁德时代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750.SZ)通过香港交易所上市聆讯,将成为港交所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新股发行项目之一。 宁德时代于周二向港交所网站上传了更新版上市文件,包括其2025年第一季度最新财务数据。数据显示,公司当季营收同比增长6.2%至84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98亿元实现增长;季度利润同比增长31.9%至14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13亿元显著提升。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并透过赴港二次上市,吸引全球投资者。据市场估算,其集资额可能在50亿美元至77亿美元间。若实际集资额接近区间上限,将超越快手(1024.HK)2021年62亿美元的上市规模,成为香港股市近年最大规模的新股发行项目。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博雷顿首日上市股价急升5成

内地电机制造商博雷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33.HK)于周三在港挂牌,开市报29港元,较招股定价每股18港元高61%,中午收市报26.85港元,升49%。 博雷顿发行1,300万股,一成于香港公开发售,九成国际配售,集资总额2.34亿港元。公开发售录得超额198倍,国际配售则未能足额。 是次集资所得,约40%用于投资技术及开发新产品与服务,40%用于建立工厂及采购机器,10%用于扩大销售服务网络,余下作一般营运开支。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优步联手多家中国公司 加速全球自驾布局

网约车平台优步(UBER.US)近日积极扩大其在自驾出租车领域的布局,继宣布与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梦腾智驾(Momenta)合作,将于欧洲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后,又陆续宣布与另外两家中国自驾技术公司小马智行(PONY.US)及文远知行(WRD.US)分别展开类似合作。 优步公布,将于今年稍后在中东主要市场与小马智行合作部署自驾出租车,并逐步拓展至更多国际市场。首阶段车辆将配备安全操作员,未来将过渡至完全自主商业运行。 与此同时,优步也宣布扩大与文远知行的合作。双方计划于未来五年内,在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扩展自驾出租车服务。双方早前已于阿布扎比展开合作,并将进一步进军欧洲、中东等市场。 上周,优步亦宣布与自驾技术公司May Mobility、汽车制造商大众(VOW.DE)签署协议,分别在美国德州阿灵顿与洛杉矶推出自驾出租车服务。而去年,优步也扩大了与 Alphabet(GOOG.US)旗下Waymo的合作。 这些行动显示Uber正加快整合自驾技术资源,积极抢攻与Lyft(LYFT.US)及特斯拉(TSLA.US)等竞争对手在新兴自驾市场的主导地位。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stant Retail trigger second takeout war

即时零售如何引发“第二次外卖大战”?

中国外卖大战第二回合开打,这次争夺的不只是你的午餐,而是整个即时零售市场    李世达 当“买菜5分钟、送货30分钟”成为现实,中国电商已不再是那个只靠比价与打折吸客的世界——从美团(3690.HK)、京东(JD.US; 9618.HK)的补贴大战,到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推出的“闪购”服务,人们发现,这不只是另一场外卖大战,而是一个新兴零售市场——即时零售(Instant Retail)的争夺战。 即时零售泛指在一小时至数小时内完成下单、配送、收货的零售模式,结合传统电商比价和商品选择的优势,以及线下零售的即时可得性,对接“急需”与“便利”的需求。 简单来说,就像是电商平台物流与外卖配送网络的结合,是一种即时配送体系的新业态。消费者可以像点一碗炸酱面一样,在网上下单买一只iPhone,半小时后送到家门口。如果买什么都能这么方便,谁还会选择等个几天? 事实上,即时零售的概念早已存在,但一直到最近几年才真正引起广泛关注。美团在2018年推出“闪购”;京东更早于2015年就推出“京东到家”;至于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则于2022年推出“淘宝小时达”。 2023年,美团开始积极推动“万物到家”战略,在生鲜、药品、日用品等品类上深耕本地零售,并以强补贴、大量接入商超便利店建立“前置仓”网络,迅速扩张即时零售规模,今年4月推出“美团闪购”品牌,正式迎战即时零售大战。 京东则以其仓储与供应链优势切入,将“京东到家”、“京东小时达”整合成“京东秒送”,在家电、3C、日用品上推即时履约服务。今年初大手笔推出补贴战,明确与美团竞争“30分钟送达”体验,更推出超时20分钟免单的杀手锏。 至于阿里巴巴,也被迫在4月底将“淘宝小时”达升级为“淘宝闪购”,整合了旗下饿了么、高鑫零售、盒马等内部资源,加入即时零售战场。 美团本地商业板块CEO王莆中指出,近几年即时零售发展如火如荼,美团每日非餐订单已突破1,800万单,“让某些公司如芒在背”。他称,“即时零售的发展大势挡不住,将把那些大而无当的仓配体系扫进历史垃圾堆”。 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报告,2023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达6,500亿元(893.5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两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8%,远超同期网络零售的11%。 即时零售意味着消费习惯的改变。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IQ报告则指出,72%的即时零售用户在35岁以下,即时消费成为“95后”的日常。这意味着这些用户更重视“时效”与“体验”,而非价格,节省时间、即时可得,开始成为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 即时零售也意味着更深刻的物流变革。即时零售更依赖前置仓与就近商户供应,大幅提升履约效率,打破过去“中心仓—干线—末端”传统电商模式;同时,更多本地小店也将再度融入平台经济,如社区便利店、生鲜商超、各式零售店,都将受益。对平台来说,长期比拼的是仓储布局、商家整合、数据调度能力。 即时零售不只是配送速度的提升,更是整个电商模式由中心化向去中心化、本地化转型的表现,背后依赖的是高度密集的城市布局、完善的本地物流基础设施,以及用户对App购物的高度依赖。它改变了消费者的期待,也倒逼平台从“卖场逻辑”走向“需求场景逻辑”,重塑供应链与履约能力。这场从外卖延伸出的零售革命,正在重新定义中国电商的未来版图。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