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云申请在港股市场“双重主要上市”,为其上市地位购买保险

重点:

  • 被美国证交会列入“确定摘牌名单”的金山云,已向港交所递交双重主要上市申请
  • 公司近年收入越多、亏损越大,更明言随着业务增长,成本将会继续上升,看来难以转亏为盈

裴梓龙

去年,港交所(0388.HK)迎来中概股“第二上市”热潮,但随着中美两地证券监管机构就中概股审计底稿问题仍未达成协议,愈来愈多中概股被美国证交会(SEC)列入 “预定摘牌”或“确定摘牌”名单,因此今年中国企业掀起另一波于香港及纽约“双重主要上市”的自保热潮。

一直传闻有意到港股双重上市的金山云(KC.US),终于在7月底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联席承销人为中金公司、摩根大通及瑞银。由小米(1810.HK)董事长雷军创立的金山云,是金山软件(3888.HK)旗下的云计算企业。

该公司2020年5月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当时的发行价每股17美元(115元),之后一度攀升至74.67美元,但其股价去年随着科技股的监管风暴而下挫,本周一仅收报3.07美元,比高位蒸发近96%。

面对“四朵云”挤压

投资者抛售金山云其实并非没有道理,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金山云以收入计算,市占率仅3.1%,并面对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及百度智能云──即“中国四朵云”的挤压。根据国际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跟踪报告》,去年第三季,“四朵云”便占据了80%市场,令金山云望尘莫及。

另一方面,根据金山云的初步上市文件,公司收入虽持续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39.6亿递增至去年的90.6亿元,亏损却同步扩大。过去三年,净亏损分别为11.1亿元、9.6亿元和15.9亿元。然而,对投资者更不利的是,金山云明言随着业务增长,成本会继续上升,需要大量投资扩大基础建设、改进技术及开发产品,相信难以在短期内转亏为盈。

其次,金山云收入依赖少数主要客户。截至去年底,公司有7,951名客户,覆盖视频、公共服务、医疗健康、游戏和金融等行业;过去三年,五大客户贡献了公司50.5%至65.7%收入,当中包括主要股东小米。

为了扭亏,金山云列出三大改进措施以说服投资者,包括优化服务组合,有效管理成本及提高经营效率;减少对小米及金山软件的依赖;以及加强与抖音母公司字节跳动和美团(3690.HK)等大型科网企业的合作。

列入“确定摘牌名单”

金山云这次以双重上市形式回港,最主要是规避遭美国强制退市的风险。与其他一百多家中国企业一样,金山云被美国证交会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被列入“预定摘牌名单”,最近更被转入“确定摘牌名单”,被强制在美国退市的风险非常高,因此申请到港股挂牌,为其上市地位买个保险。

事实上,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去年已开始作出准备,选择比较快捷的第二上市途径回港,或者先行私有化,再伺机重新到港股上市,但私有化需要的资金较多,而且股东未必接受,相对困难;至于双重主要上市与第二上市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把两个资本市场均列为为第一上市地,两地股票无法跨市场流通,所以股价将会出现差异,但如果在纽约被迫退市,其港股上市地位不会受影响,但这些公司申请到港交所上市的手续,会比第二上市复杂,而且必须满足上市规则对新上市公司较严格的要求。

至于第二上市是指公司在两地把相同类型的股票上市,通过国际托管和证券经纪来作跨市场流通,交易所的上市要求也较低。然而,第二上市的股份无法纳入港股通,在估值上没有优势,当主要上市地被迫退市,第二上市地的股票也会受到影响。

今年上半年,已经有再鼎医药(ZLAB.US; 9688.HK)、贝壳找房(BEKE.US; 2423.HK)和知乎(ZH.US; 2390.HK)等中概股在港完成双重主要上市,上个月再有金融壹账通(OCFT.US; 6638.HK)、涂鸦智能(TUYA.US; 2391.HK)和名创优品(MNSO.US; 9896.HK)加入双重主要上市大军。

至于两大科网巨头哔喱哔喱(BILI.US; 9626.HK)和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也宣布申请将香港的第二上市地位转换成双重主要上市,预计今年第四季完成,到时内地投资者便可以透过南向港股通,直接购买这些科技龙头的股票。

在国际形势风起云涌之时,中美角力持续,两地证券监管机构就审计底稿问题一直胶着,然而美国看来没有让步打算。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主席Erica Williams周一表示,该机构必须不受限制地调查纽约上市中国企业的审计底稿,因为这些公司能进入美国资本市场,是一种“特权”而不是权利,因此要享受这些特权,中方就要容许PCAOB不受限制地取得审计底稿。

由于中方认为这些审计数据属于国家机密,中证监更表明所有企业都需要遵守数据安全原则,恐怕两国将难以达成共识,甚至预期会有更多中概股被列入摘牌名单。

因此,金山云申请在港双重上市的决定可谓非常合理,即使被美国强制退市,仍可以凭借港股上市地位提供筹资渠道,协助公司持续发展。但它能否燃起投资者的兴趣,还看管理层能否明确定出一条扭亏路线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白酒消费减弱 珍酒李渡预告上半年少赚24%

中国白酒生产商珍酒李渡集团有限公司(6979.HK)周二公布,预计6月止六个月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23%至24%;收入介乎24亿至25.5亿元,预计按年下降38.3%至41.9%。 公司表示,业绩下滑是由于经济的不确定性及若干近期政策,致使白酒消费减少,尤其是在商务及社交宴请及送礼场合。公司于6月推出全新战略性旗舰产品,并着力提升核心市场渗透率、加快渠道周转,同时积极扩展中端及次高端市场,期望于下半年带来销售回暖。 珍酒李渡旗下拥有“珍酒”、“李渡”、“湘窖”和“开口笑”等白酒品牌,产品涵盖酱香型、兼香型和浓香型白酒。核心产品“珍酒”去年销量为12,284吨,为连四年下跌。 公司股价周三低开但随后回升,至中午休市报7.09港元,升3.6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子不语中期盈利增逾三成

跨境电商企业子不语集团有限公司(2420.HK)周二称,受惠于品牌影响力扩大及运营效率提升,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增长逾30%。 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9亿元至20.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6亿元增长30%至40%。预计期内净利润达1亿元至1.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9,140万元上升10%至20%。 公司将强劲营收增长归因于“深耕品牌和渠道建设”,并称运营效率的持续优化也推动了利润提升。 子不语集团股价周三平开报3.51港元,股价年内累计跌幅约30%。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博雅盈警料中期盈利最多跌3成半

网上游戏商博雅互动国际有限公司(0434.HK)周二发盈警,料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业绩下跌,盈利较去年同期跌25%至35%。若根据去年经重列盈利3.13亿港元计算,今年中期盈利介乎2亿港元至2.35亿港元。 公司表示,盈利倒退是收入较预期减少,以及因购买加密货币,令银行存款减少,使期内的利息收入比预期为低。 博雅周三开盘跌4.1%报7.5港元,公司年初以来股价跌逾65%。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uishang is a bank

徽商银行盈利背后的隐忧:竞争炽烈息差收窄

这家区域性银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3.8%,远低于资产扩张速度,凸显强烈的息差压力 重点: 截至今年6月末,徽商银行资产总额同比增长约17%,但营业收入仅微增2.2%,净利润上涨3.8% 中国央行为刺激经济持续降息,银行业面临严峻息差压力 梁武仁 在超长经济放缓周期冲击下,中国银行业多重承压。纵然使尽浑身解数,如今也难以交出亮眼成绩单。以华东地区重要城商行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3698.HK)为例,该行上周五试图通过盈利预告“解释”最新利润增长,但困扰全行业的沉疴痼疾依然待解。 这份公告让投资者提前一睹今年上半年徽商银行的财务表现,用“积极”字眼制造利好氛围,似以巨额利润增长相诱。 细读公告,恐难掩失望。虽然截至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较年初劲增约12%,较上年同期增约17%,主体贷款业务扩张迅猛,但上半年以贷款利息为主的营业收入,仅同比上升2.2%至210亿元,净利润微升至93亿元,涨幅仅3.8%。 徽商银行以华丽辞藻“解释”中报业绩,将“向好业绩”归因于“始终坚守金融本源,全力服务实体经济”,还罗列诸多成绩。 资产扩张与利润增速的巨大鸿沟昭然若揭:在央行连续降息刺激经济的背景下,该行信贷业务息差承压明显。 净息差压力并非徽商银行独有。中国银行业衡量利差的净息差(NIM)指标已整体承压多时。理论上来说,利率下行可降低存款成本以维稳息差,但同业白热化竞争等因素正影响这种动态平衡。 经济不振时,贷款需求趋弱,银行间竞相杀价争夺优质客源。为吸引更多借款人,尤其是财务状况良好的客户,银行会下调贷款利率,但这会侵蚀其利润空间。自2019年(疫情前的最后一年)以来,竞争因素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日益加大。当年,监管机构引入了一套机制,使贷款利率与市场需求更加紧密地挂钩。 去年,徽商银行净息差较2023年缩窄17个基点至1.71%,而2019年该指标高达2.51%,显示已苦战息差下行多年。 息差并非当下唯一痛点。经济困境使贷款违约风险攀升,银行风控承压。这一方面,作为华中地区最大城商行的徽商银行,资产质量指标优于中小同业。 截至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仅0.98%,较去年末基本持平。相较之下,总资产规模为其一半的宜宾市商业银行(2596.HK)不良率尽管逐年下降,去年末仍达1.68%。泸州银行(1983.HK)的不良率则为1.19%。 徽商银行由十几家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合并组建而成,其规模优势或有助于在吸引大型、财务稳健企业的过程中,维持较低的不良率。该行主要面向企业客户,而非个人借款人,后者本身风险更高。中国的国有银行主要向其他国有企业放贷来维持较低的不良率,后者在还款出现困难时,通常可获得地方政府或其他国有企业驰援。 借款方承压 然而,财报暗藏隐忧。去年,对困境企业的贷款重组量同比增9%;且潜在劣变贷款,即关注类贷款大增62%,占比升至1.13%,显示客户群经营压力正持续累积。 2020年,该行曾因接管包商银行四家分行引发关注。这家内蒙古银行前年破产,成为二十年来首例被接管的商业银行。这意味着,徽商银行在疫情动荡期既要化解自身风险,又需处置四家包商分行的遗留问题。迟至去年,该行仍向第三方转让约7.01亿元包商系不良资产。 尽管盈利预告成色不足,公告后两个交易日,徽商银行股价仍涨超5%。眼下投资者对任何利润增长都持“饥渴”心态,此轮上涨存在内在逻辑。 不过,徽商银行的估值仍处洼地:市盈率(P/E)仅3倍,市销率(P/S)1.3倍,市净率(P/B)更低至0.3倍。该估值水平甚至不及宜宾市商业银行——后者市盈率达21倍,市销率5.2倍。 市场对徽商银行前景的冷淡态度不难理解:只要经济下行周期延续,任何利润增长,尤其是疲软增长引发的乐观情绪,终将快速消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