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依賴授權引入藥物模式經營的中國藥企,看來正擺脫虧損隨收入增加的惡性循環

重點︰

  • 經常被市場詬病“收入越多,虧損越大“的再鼎醫藥,今年首季虧損大幅收窄了64.6%
  • 虧損減少原因是期內沒有授權引入預付款,令研發成本大減73.6%

葉天娜

在創新藥領域,前期研發投入是必要的成本,有的藥企靠自主研發,有的倚賴“授權引入”(License in),前者時間較長,後者可以快速實現商業化,然而要繳交高額授權費用。中國生物科技企業再鼎醫藥有限公司(9688.HK,ZLAB.US)便是授權引入模式的表表者,但公司過去一直陷入營收越多卻虧損越大的泥沼之中,直到今年第一季,投資者終於看到了曙光。

根據再鼎醫藥公布截至今年3月31日的第一季業績報告,收入比去年同期大增129%至4,670萬美元(3.17億元),虧損額由2021年同期的2.33億美元收窄64.6%至8,239萬美元,走出了收入與虧損成正比的惡性循環,成為扭虧為盈的一個重要信號。

參考公司研發開支,可見再鼎醫藥管理層從授權引入走向“授權引入+自主研發”的策略轉變開始奏效。今年首季,公司研發開支只有5,39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高達2.04億美元,意味一年間大幅減少了73.6%,當中最主要原因是期內沒有授權引入預付開支;如果撇除這個因素,公司研發開支其實上升近30%,主要用於正進行及新啟動的後期臨床研究費用,以及增聘研發人員以加強自主研發能力。

核心產品降價

再鼎醫藥一直被市場詬病過度倚賴授權引入,目前4款商業化產品則樂、愛普盾、擎樂及紐再樂,都是通過授權引入上市,並開始進入收成期。其中核心產品“則樂”是卵巢癌特效藥,第一季收入增長135%至2,960萬美元,佔總收入約63.4%;腫瘤電場療法“愛普盾”首季收入也比去年增長80.3%至1,280萬美元;至於胃腸間質瘤創新藥“擎樂”首季收入大升6.5倍至300萬美元;而去年12月才上市、用於治療細菌性肺炎等疾病的“紐再樂”,第一季收入有70萬美元。

2014年才成立的再鼎醫藥憑授權引入模式,僅花了4年便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對比其他仍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再鼎醫藥可以說是少有能快速商業化的生物科技公司,公司在紐約上市三年間,股價曾大漲超過三倍,並於2020年9月到香港第二上市。

然而授權引入的問題也漸漸浮現,公司收入雖然上升,但一直無法扭虧為盈,反而虧損越來越大,令市場失去耐性。其中一大原因在於高額的授權預付款,2020年再鼎醫藥的授權費共1.08億美元,去年更大增256%至3.84億美元,佔整體研發開支67%,加上核心產品“則樂”進入了中國醫保目錄,雖然銷售渠道有所保證,但官方帶量採購令價格下跌。藥價雖然便宜了,但授權費可不會減價,因此擠壓了產品毛利率,令再鼎未能受惠於收入上升,股價從去年1月份高位150港元,跌至季績公布當日的24.9港元,蒸發了83.4%。

再鼎醫藥管理層今年三月公布年度業績時,已經嘗試洗刷授權引入的市場標籤,強調公司是採用“外部合作+自主研發”的創新模式,並聲稱授權引入只是公司成立初期實現短期目標的方式。

自主研發需時

不過,再鼎醫藥自主研發產品目前只有11款,其中比較有進展的是用於治療慢性斑塊狀銀屑病的“Humabody ZL-1102”,將於今年下半年啟動全球的臨床二期研究,說明公司的自主研發進度仍處於早期階段,估計中短期內仍需要倚靠之前快速引入的產品。公司預計到2025年有超過15款產品可以上市,可望帶來更多收入,加上目前手上的約13.13億美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應有足夠的現金流支持自主研發費用。

然而,再鼎醫藥公布虧損收窄後,投資者仍然抱有懷疑,這從公司股價翌日大跌近20%便可見一斑;不過,投行摩根大通和美銀證券的報告都認為公司現價值得買入,一度刺激股價在本周一反彈18%。摩根大通認為,再鼎的產品管道風險較低,發展具有潛力,加上中國的監管和改革將推動行業發展,將公司今明兩年經調整每股虧損預測由6.87美元和3.88美元,下調至虧損3.55美元及1.1美元,並給予“增持”評級,目標價90港元,意味有兩倍多的上升空間。

至於美銀證券指出,再鼎的產品發展處於正軌,長遠銷售和行政費用會因商業化團隊擴充而增加,但提醒因上海封城導致短期銷售受影響,重申“買入”評級,但目標價由77.5港元降至65.5港元。

如果與同樣倚靠授權引入模式的百濟神州(6160.HK; BGNE.US; 688235.SH)比較,再鼎醫藥的市銷率(P/S)約18倍,百濟神州的港股市銷率只有14.4倍,估計投資市場或比較看好再鼎醫藥引入的產品能快速商業化,為公司帶來收入。

過去幾年一直依靠“外部勢力”的再鼎醫藥,要完全擺脫高成本的授權引入模式實在不容易,始終自主研發的賽道競爭激烈、而且前期投資巨大,但這份願意自主創新的勇氣仍然值得嘉許,投資者不妨花點時間,觀察這家轉型中的藥企能否蛻變成功。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Ele.me name to be retired

新聞概要:阿里巴巴整合餓了麼升級為淘寶閃購

在餓了麼借助GPS定位技術,徹底變革行業十餘年後,阿里巴巴將讓這一外賣品牌退場 陽歌 本周國內多家媒體援引未具名消息源報道,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BABA.US;9988.HK)將停止使用餓了麼品牌,對中國最早的餐飲外賣巨頭進行重塑,以迎接「閃送零售」新時代。消息源之一的新浪網披露,從12月1日起,阿里巴巴將正式將餓了麼APP更名為「淘寶閃購」。 新浪網稱,餓了麼龐大的騎手團隊——他們標誌性的藍色頭盔、工裝和送餐箱曾是中國大多數主要城市的街頭常見風景——現已開始承接淘寶閃送訂單。淘寶平台自身也運營著獨立騎手團隊,其亮橘色賽車風格工裝,正迅速成為上海等大都會街頭的嶄新風景。 阿里巴巴尚未對停用餓了麼品牌的計劃置評,此前阿里通過2018年分階段進行的一系列收購餓了麼,對其估值近100億美元。然而此後該品牌表現相對沈寂,市場份額遭競爭對手美團(3690.HK)蠶食,今年京東(JD.US;9618.HK)亦進入該領域。 隨著京東入局,三家公司陷入激烈價格戰,已引發監管層出手干預。 創立於十多年前的餓了麼,借助當時尚屬新興的全球定位技術,將外賣服務變得快速、高效且實惠,徹底改變了中國餐飲外賣業態。近期三家公司均在其服務中增設本地生活商品,競相角逐最快送達時效。 阿里巴巴今年4月底推出淘寶閃送業務,經過初期試點後,近幾周該服務正加速擴張。服務上線時阿里曾表示,該服務旨在以30分鐘至1小時配送生鮮雜貨、零食百等商品的時效能力,對餓了麼核心餐飲外賣形成業務補充。 阿里巴巴最新力推的「閃送零售」戰略,與近十年前馬雲提出的融合線下實體與線上購物的「新零售」計劃頗為相似。但該戰略最終產生的協同效應並不顯著,阿里巴巴最終出售了當時收購的大部分實體零售資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EnjoyGo operates robotaxis

布局自駕賽道 上汽旗下享道出行衝刺港股

上汽集團旗下出行業務板塊申請赴港上市,藉此集資用於研發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及其他相關用途 重點: 上汽集團旗下出行服務平台——享道出行,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公司是中國眾多推進自動駕駛出租車商業化進程的企業之一   梁武仁 近年來,投資者在中國可選擇的自動駕駛出行公司已愈來愈多,市場領先的三家公司分別為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及百度,其次還有Momenta及如祺出行等後起之秀。如今,這些民營企業即將迎來一位國企對手的挑戰——享道出行(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準備加入競爭行列,期望依靠自動駕駛業務走向盈利。 上周二,上汽集團旗下的出行服務子公司——享道出行,已向香港交易所提交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上汽集團同時也是通用汽車及大眾汽車在中國的合資夥伴。享道出行表示,此次上市的目的之一,是為自動駕駛(Robotaxi)服務籌集研發資金。 目前,網約車服務仍是享道出行的主要收入來源。然而,這一市場競爭比新興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更為激烈,滴滴出行佔據主導地位,並面臨眾多中小型競爭對手的挑戰,甚至部分地方政府已警告該行業競爭「過熱」。儘管享道出行擁有上海這一「主場優勢」,且上汽集團作為當地最大國有企業之一,但其在該市場的佔有率仍然微小,且尚未實現盈利。 因此,公司顯然需要尋找新的、且具盈利潛力的收入來源,而它似乎認為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正是答案。這一判斷在某種程度上是合理的。首先,北京方面顯然決心讓中國成為全球自動駕駛技術的領先者,這一點從行業競爭日趨擁擠的現狀中可見一斑。而享道出行在這一快速興起的領域中,屬於技術相對領先的企業,這也為公司在未來的競爭中提供了一定優勢。 與母公司上汽集團之間的聯繫,是享道出行最重要的資產之一。母公司能夠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自動駕駛車輛,以滿足運營需求。由於上汽集團為國有企業,公司也有望在政策層面獲得多種形式的支持,協助國家及地方政府實現相關政策目標。 根據其提交的上市申請文件,享道出行引用第三方研究指出,公司是中國首個由汽車製造商支持的出行平台,並具備運營L4級自動駕駛出租車的能力——即在多數情況下,無需人工干預實現自動駕駛的技術等級。公司計劃於今年底,在上海浦東新區啟動自動駕駛出租車商業化服務,並預期於2027年前拓展至其他城市。 不過,短期內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所帶來的收入仍將有限。一方面,大眾對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性與乘坐舒適度仍需時間適應;任何重大事故都可能引發安全疑慮,令市場接受度迅速倒退。另一方面,該業務目前受限於運營區域,多數營運商在早期階段需透過高額補貼吸引用戶,導致盈利前景延後。 因此,享道出行在可見的未來,仍須倚重尚未實現盈利的網約車應用業務來維持收入規模,以向投資者證明其具備穩定營運能力。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4年公司按交易總額(GTV)計,在中國網約車行業中排名第五,市佔率僅為個位數。儘管其網約車服務已覆蓋全國超過80個城市,並擁有逾100萬名註冊司機,但主要業務仍集中於上海市場,在當地排名僅次於滴滴出行。 盈利能力改善 令人鼓舞的是,公司雖然營收出現下滑,但虧損幅度正持續收窄。2025年上半年,公司總收入按年下降約3%至30億元(約合4.21億美元);然而,隨著司機成本下降,公司毛利率顯著改善,由去年同期的6.6%升至今年上半年的11%。 儘管毛利率的提升值得肯定,但對一家線上服務公司而言,該水平仍屬偏低。作為對比,擁有更高製造成本結構的上汽集團毛利率亦在類似區間。而競爭對手文遠知行(WRD.US)截至6月止12個月的毛利率為28.5%,小馬智行(PONY.US)則為17.0%,顯示享道出行仍有相當大的追趕空間。 即使享道出行的網約車業務未來能實現盈利,考慮到行業競爭激烈,其短期內也難以成為主要盈利來源。公司目前還提供汽車租賃及二手車銷售服務,但這兩項業務收入規模相對有限,僅佔總銷售額的約20%,且看起來難以成為改變公司局勢的關鍵。 在這種情況下,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被視為享道出行最具增長潛力的核心動能之一。根據高盛的市場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有超過10個城市實現自動駕駛出租車上路運營,整體市場規模有望於2035年達到470億美元。 高盛進一步預計,到2035年,每輛Robotaxi每日可為營運商創造69美元淨收益,高於現時網約車平均每日28至56美元的收益,原因在於自動駕駛車輛可延長營運時間並降低人工成本。 儘管前景看似可期,但享道出行仍面臨眾多競爭對手的強勢夾擊,其中不少企業擁有先發優勢與雄厚資金。百度可利用其傳統搜尋業務產生的龐大現金流,支撐蘿蔔快跑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而文遠知行與小馬智行則在去年於美國上市後,正籌劃於香港進行新一輪大型融資。這意味著,儘管享道出行在上海具備一定的區位優勢,但其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的推進之路絕非易事。 無可否認,自動駕駛被視為汽車產業的下一個重大發展方向,無論在個人出行還是出租車領域皆然。這也部分解釋了市場對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的高估值:兩者的市銷率(P/S)分別高達100倍與55倍。雖然兩家公司目前仍未實現盈利,但如此高的估值,反映投資者對自動駕駛出租車潛力的高度期待。 享道出行也希望藉市場樂觀情緒受益,不過,由於進入賽道的時間相對較晚,即使擁有上汽集團的強力支持與上海「主場優勢」,能否同樣贏得投資者熱情,仍有待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吉利入股雷諾巴西 獲得本地化產銷資源

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00175.HK)11月3日宣布,與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團及法國雷諾集團(RNO.PA)簽署巴西戰略合作最終協議,吉利將收購雷諾巴西公司26.4%股份,並共享其工廠產能與銷售網絡。 據財新報道,雷諾巴西公司總估值約合135.84億元(19.1億美元),吉利汽車和吉利控股集團主要通過技術資產入股,對應估值分別約為33.45億元和9.44億元,吉利汽車僅需額外現金出資約5.85億元。 吉利控股集團是吉利汽車控股股東,按照此前發布的交易公告,吉利汽車和吉利控股在雷諾巴西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別為21.29%和5.11%。 雷諾集團稱,雷諾巴西公司已成為吉利旗下新能源汽車產品在巴西的經銷商,目前純電動車型EX5已通過雷諾品牌經銷商渠道全網銷售。雷諾集團還將採用吉利的一款新能源汽車架構,推出本品牌新能源產品,雷諾巴西公司的Ayrton Senna工廠將共同生產吉利品牌與雷諾品牌車型。 吉利汽車股價周三低開,至中午休市報17.42港元,跌0.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雅居樂10月銷售環比升同比跌

房地產開發商雅居樂集團控股有限公司(3383.HK)周二公布十月份銷售數據,全月預售金額為7.1億元人民幣(下同),較9月份上升54%,但與去年同期比較,則大跌49%。 10月份銷售的建築面積為8.3萬平方米,較9月上升48%,但按年則下跌30%。上月每平米均價為8,517元,環比上升3.3%,但同比則下跌37%。 今年首十個月,雅居樂預售金額累計為74.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35.6億元,大幅下跌45%。 雅居樂周三平開報0.425港元,過去一年公司股價從高位下跌近6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