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8.HK

美妝品牌毛戈平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1318.HK)周二發盈喜,預料截至今年六月底止的中期業績,收入約25.7億元人民幣(下同)至2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0.4%至31.9%,實現淨利潤6.65億元至6.75億元,同比上升35%至37%。

公司沒有具體給出業績增長主因,只表示持續為美妝愛好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建立具競爭力的品牌價值。消費者對毛戈平作為高端品牌認可度的提升,正持續轉化為業務增長的長期動能,促使整體業績保持穩健增長。

周三毛戈平開市升3.4%報101.5港元,公司自去年上市以來,股價上升超過兩倍。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From ‘magic tea’ to dietary drugs, can Besunyen reclaim its glory days?

從「神茶」到減肥藥 碧生源能否重返榮耀?

從風靡全國的減肥茶,到連年虧損變賣資產,如今押注減肥藥業務的碧生源正走上一條崎嶇轉型路 重點: 今年上半年,公司錄得淨利1,240萬元,按年大增46% 碧生源藉減肥藥收入佔比升至38%,逐步擺脫對茶品依賴   李世達 「快給你的腸子洗洗澡吧」、「嗖的一下,不要太瘦哦」——曾經這些廣告詞充斥在中國各地電視廣告與公交車站,碧生源的名字幾乎成為減肥茶的代名詞。憑藉激進的營銷與時代紅利,碧生源控股有限公司(0926.HK)在2000年代創造了輝煌神話。 然而,這家昔日的明星企業如今陷入連年虧損,仍在進行艱難轉型,期望涅槃重生。。 據公司公布的中期財報,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碧生源收入按年增長1.8%,由去年同期的2.54億元升至2.58億元(3,600萬美元)。雖然收入增幅有限,但毛利率由68.2%提升至68.6%。同時,公司嚴控費用,期內營運開支下滑2.8%至1.65億元,為盈利釋放提供空間,帶動碧生源上半年錄得淨利1,240萬元,較2024年同期的850萬元按年大增46%。 這樣的業績表現說不上有多亮眼,但對碧生源來說,已算是很大鼓舞。 減肥茶第一股 將時間拉回十多年前,碧生源曾是港股市場保健品類股的明星代表。2010年,碧生源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減肥茶第一股」,市值一度攀升至52億港元。當時公司主打「常潤茶」與「常菁茶」,至2017年已累計售出43.5億袋,全盛期全國經銷網達13萬家,開創中國減肥保健品的黃金年代。 然而,轉折點來得突然。2016年,國家食藥監總局明文規定保健品名稱中不得含有功效性描述,「減肥茶」這一命名方式成為禁區。碧生源的核心產品被迫停產、改名重上市,失去了最強勁的品牌識別。同時,消費者對「神奇減肥」產品的認知趨於理性,飲品類保健品逐步被藥品與功能食品取代,市場份額不斷被瓜分。 品牌老化也是致命傷。在年輕消費群體認知中,碧生源屬於老一輩人使用的品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消費者需求變化,碧生源未能及時調整產品策略和品牌定位,逐漸在市場上被遺忘。 2010年上市以來,公司業績虧多盈少。2023年,碧生源全年收入下滑至5.43億元,同比大減32.2%,淨虧損擴大至2.99億元,是2012年以來最多。公司股價從2010年11月的歷史高點105港元下跌超97%。 藥品板塊逐漸成長 面對現實壓力,碧生源逐步調整發展重心。2015年,公司收購廣州潤良藥業,取得減肥藥奧利司他的中國代理權,正式進軍藥品市場,並將其定位為繼茶品之後的第二增長引擎。 雖然減肥藥的市場競爭激烈,但與茶品相比,其臨床依據與功效說服力更具優勢,在消費者心中亦具一定信任基礎。這一策略轉向,使藥品營收佔比從不到兩成逐步攀升至近年三至四成,成為碧生源抵禦茶品銷售疲弱的重要支柱。 2024年,在整體營收下降至4.84億元的情況下,茶產品收入下滑至3.26億元,減肥及其他藥品收入為1.58億元,兩者佔比分別為67.3%與32.7%。到2025年上半年,這一結構繼續變化,茶產品收入按年降2.8%至1.59億元,減肥及其他藥品收入則年增14.5%至9,924.5萬元,佔比進一步演變為61.7%與38.3%,顯示藥品板塊在公司營收結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此外,碧生源也積極變賣資產「止血」。近年碧生源多次出售資產,包括北京總部與旗下食品子公司,藉此維持營運與償債。 到2024年,雖然公司收入按年再跌10.8%至4.84億元,但得益於大幅削減營運開支,公司成功扭虧,錄得盈利1,680萬元。今年上半年,回穩情勢更加明朗,收入錄得升幅,盈利更按年大增近六成,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最新的業績表現也鼓舞了市場氣氛。績後首個交易日,碧生源股價大漲超25%至3.2港元,接近52周高位,今年以來漲幅達39.13%。目前市盈率約24.3倍,高於同仁堂科技(1666.HK)的11.6倍,屬於中等偏上估值區間,考慮到其盈利能力尚不穩定且規模相對較小,當前價格似乎缺乏支撐,市場對其藥品業務是否能持續、品牌重塑是否成功仍保持謹慎。若公司下一階段能在減肥藥業務或其他健康品類實現真正成長,並持續交出穩定盈利,或有望支撐更高估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Jinxin provides fertility services

生育低迷資產減值 錦欣中期轉盈為虧

因美國及老撾業務的資產大幅減值及撥備,這家輔助生殖服務商今年上半年虧損最高達10億元 重點: 錦欣生殖今年上半年虧損最高達10億元,主要涉及美國及老撾業務的資產減值及撥備 減值及撥備表明,在全球生育率走低背景下,這家輔助生殖服務商的美國及老撾業務表現不及預期 梁武仁 全球生育率持續探底,對錦欣生殖醫療集團有限公司(1951.HK)正構成日益嚴峻的挑戰。 這家輔助生殖服務商上周五發布盈利警告,今年上半年將由盈轉虧,蝕最高達10億元(折合1.39億美元),而去年同期淨利潤為1.9億元。該業績預告基於初步測算,最終財報預計於8月25日前後發佈。 錦欣生殖將業績驟變歸咎於美國及老撾業務的若干商譽、無形資產及其他金融資產確認減值及撥備。雖未詳述兩地市場具體狀況,但此舉顯示其通過並購獲取的海外業務表現不及預期。 伴隨中國及全球生育率下行,錦欣生殖營收增速持續放緩,對主營業務聚焦生育需求的企業影響深遠。全球總和生育率,即平均每名婦女生育子女數,預計2050年將跌破2.1的警戒線,低於發達國家維持人口規模的最低基準。 貿易摩擦持續,全球經濟前景承壓,也對輔助生殖等高成本服務構成影響。更多育齡人群或收緊預算規避此類支出,且子女養育的長期巨額開銷恐加劇生育顧慮。 對錦欣生殖這類並購激進型企業,商譽可能成為額外財務負擔,在日益嚴峻的商業環境中加劇經營挑戰。當收購價超出標的資產公允價值時,差額將被計入資產負債表商譽項目。此後,企業需定期根據標的財務預測評估商譽減值風險。若確認減值,則需調減資產負債表商譽價值以降低總資產規模,同時在損益表計提相應撥備,從而侵蝕利潤。 錦欣生殖在美國的核心資產是2018年收購的HRC Fertility Management,該公司在加州運營連鎖診所。錦欣生殖定期評估並購產生的商譽價值,當前估值低於購入價值。 減值測試 減值測試通常基於HRC營收增速及毛利率等指標推算現金流預測。當關鍵指標未達初期假設時,企業將痛下決心計提減值。去年,錦欣生殖未對HRC計提減值,美國業務商譽及其他無形資產賬面總值約38億元。 2020年,錦欣生殖在老撾收購錦瑞醫療中心。該交易未產生商譽,但後者持有價值約4,000萬元的行醫執照類無形資產。 巨額淨虧損預警表明,主要由美國業務引發的減值準備恐已侵蝕其上半年大部分收入,同時揭示公司對美國子公司的原始現金流預測,與最新經營的預期存在顯著偏差。 錦欣生殖去年總營收僅微增不足1%至28億元,較2023年近18%的增速大幅放緩。更嚴峻的是,其毛利潤和淨利潤雙降。在其主力市場中國,儘管政府力推生育提振措施,但治療的周期下滑,導致營收萎縮。 國內政策面仍有一家支持效應,成都等省市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覆蓋範圍。錦欣生殖在年報中解釋,去年部分潛在患者,因等待年底醫保報銷目錄擴容暫緩治療,導致治療週期減少。不過,年輕群體生育意願低迷,尤其當前經濟疲軟下,或是其營收乏力的更核心誘因。 周五公告同時披露,公司CEO董陽將暫代CFO職能,似乎預示上任不足兩年的原CFO黃寒梅已離任。儘管未說明離職原因,但財務負責人更迭疊加盈利預警,對公司形象造成雙重打擊。 公告後首個交易日(本周一),錦欣生殖股價重挫近7%,次日小幅回升。目前該股市盈率(P/E)為27倍,市銷率(P/S)2.6倍,相比腫瘤專科海吉亞醫療(6078.HK)16倍市盈率及2倍市銷率,或醫院運營商康華醫療(3689.HK)0.3倍市銷率等醫療同業,該估值仍具相對優勢。 即便如此,相較2019年IPO時的股價,錦欣生殖市值已縮水近三分之二。當前,人口結構趨勢持續利空,若經營策略未作調整,股價上行空間恐將持續承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Refire makes hydrogen fuel cells

商業之路仍漫長 重塑能源業績暫難突破

這家氫燃料電池系統製造商報告稱,今年上半年收入持續萎縮,但降幅小於去年 重點: 重塑能源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約10%,較去年28%的跌幅有所收窄 公司財務審慎,資產負債率僅為0.52,現金儲備達10億元   陽歌 若政策紅利能確保成功,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570.HK)或將成為中國較成功的企業之一。 上周五發布的財報最大亮點是冗長的政策清單,羅列了中國政府扶持氫能的最新舉措。作為直接受益方,重塑能源上半年獲得政府補助2,700萬元(約376萬美元),較去年同期1,450萬元增長近一倍。 然而,投資者正對重塑能源及其同行失去耐心,這些企業當前幾乎僅依賴中國對氫能的宏大願景維繫經營。 重塑能源去年12月登陸港交所後備受追捧,其股價曾於今年3月飆升至283港元,較147港元發行價近乎翻倍。此後,股價大跌,但仍高於發行價約10%。氫能裝備商國富氫能(2582.HK)同樣經歷大起大落,去年11月上市後股價暴漲逾倍,隨後價值回歸,現略高於發行價。 投資者對重塑能源的最新財報及其中詳盡的氫能扶持政策,幾乎無動於衷,周一僅推高股價1.2%,這折射出市場對該企業及同業的信任危機加劇。投資者渴望更具實質性的業績回報,期待強勁營收增長及未來盈利曙光。 重塑能源最新財報未見上述積極信號,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約10%,從去年同期的1.19億元降至1.07億元。收縮態勢與行業高速發展預期雖背道而馳,但需指出,營收較2024全年28%的降幅已顯改善。 分業務看,核心氫燃料電池系統銷售額同比增長逾倍,從去年同期的3,180萬元增至7,680萬元,佔總營收72%。但需重申,增長基於2024年該品類銷售額近腰斬的基礎實現,反映諸多產品尚處實驗階段,導致市場劇烈波動。 公司當前主攻氫能重卡領域,此舉頗具前瞻性,因為氫能乘用車量產仍需數年。近期公司聯合製造商及旅遊企業,完成氫能旅遊巴士測試,並宣布兩台內地至香港跨境往返運輸巴士,已獲香港氫能源跨部門工作小組的原則性審批。 這意味著若推進順利(不確定性很高),未來一兩年或開展更大規模試運行。不過,距離商業運營仍有數年之遙,這解釋了為何投資者對這項存在數十年的技術正快速失去耐心。 客戶結構多元化 業務規模不足的現狀,導致重塑能源上半年銷售成本達1.2億元,形成成本倒掛。儘管前述政府補助可緩衝部分壓力,但一家企業終難永續依賴政策「輸血」。 略呈積極信號的是,重塑能源營收佔比超10%的核心客戶數量,從去年同期的1家增至4家。反映公司正拓展大客戶渠道,未來或將增強收入穩定性。 成本管控方面,重塑能源展現高度財務審慎性,0.52的超低資產負債率即是明證。截至今年6月底,現金儲備約10億元,較年初增加約20%。上半年行政支出同比腰斬,研發費用因股權激勵減少亦下降50%,令虧損從去年同期的4.66億元收窄至3.53億元。 公司未提及短期增長前景,預示未來一兩年難有大幅突破。即便恢復增長也非重大利好,因為目前營收規模仍然有限。 財報用大量篇幅贅述上半年國家政策動向,包括國家能源局《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強調「推動各地建立完善氫能管理機制。」 重塑能源還提及國家燃料電池示範城市群新增6個城市,並披露國家層面設立瞄准氫儲能等前沿科技的創投基金,以及能源局宣佈將遴選部分項目和區域,開展氫能試點工作的計劃。 公司在財報中稱:「隨著中國持續推動氫能產業政策接續發力,積極落實氫能納入能源管理相關工作,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制儲運用」全產業鏈將進入進一步快速發展的階段。」 儘管許多投資者對此類表述已感倦怠,但市場對重塑能源及同行仍持觀望態度。公司市銷率達18.6倍,相對較高(部分原因是營收基數小),高於國富氫能15.9倍,但二者均低於借助SPAC在美上市的氫能卡車企業司凱奇(SCAG.US)的27.9倍。 未來,上述公司的股價走向,或取決於商業化進程而非新政發布。若未來數季度無法實現兩位數實質增長,可能顯著減弱投資者熱情,進一步影響重塑能源股價表現。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Mounting challenges take the fun out of Playmates Toys

盈收跌勢未止 彩星玩具四面楚歌

曾在玩具行業雄霸一方的彩星玩具,近年業務不濟,今年上半年業績續向下滑 重點: 集團中期收入按年勁跌近六成 美國關稅令集團業務雪上加霜   劉智恒 忍者龜玩具紅足三十多年,生產商彩星玩具有限公司(0869.HK)多年來倚靠單一產品賺到盤滿砵滿,唯近年業務流年不利,業績連續倒退,公司剛發出中期盈警。 根據公告,截至今年6月底止的中期,彩星玩具收入1.86億港元,相較2024年同期的4.45億港元,大幅下挫58%。收入勁插水之餘,更錄得虧損2,600萬港元,去年同期則有純利9,100萬元。 業績季季下挫 公司的業績走勢每況愈下,去年下半年開始疲態畢現,拖累全年收入下跌16%至9.3億港元,盈利跌幅更是嚇人,按年下挫41%至1.32億港元。今年首季度情況續走弱,收入只有8,500萬港元,按年跌61.5%,更由去年的6,500萬元盈利,變成虧損1,200萬港元。 對於上半年強差人意的業績,彩星玩具解釋2024年3月上映的「哥斯拉 X 金剛:新帝國」電影,帶動相關產品銷售,今年則未有電影推動銷售。同時忍者龜品牌又沒有大型娛樂活動推廣,以致產品系列需求放緩。 另外是配合推出新品,要投入頗大費用去進行產品開發,以及模具與媒體的製作。加上集團投資的上市證券,錄得未變現或已變現的收益下跌57%至900萬港元,而去年同期則錄得2,100萬港元。 由於彩星玩具的銷售,很倚賴其產品是否有相關的電影推出,就如2023年《忍者龜:變異危機》推出,票房達1.8億美元,帶動周邊商品在短時間內全球累計銷售超過10億美元。然而,今年市場沒有相關電影推出,自然難於推動彩星玩具旗下產品銷售,相信今年業績也難寄厚望。 寄望忍者龜打救 公司在今年3月公布2024年業績時也明言:「2025年將是我們進行過渡性發展的一年,期間並無任何大型娛樂活動支持「忍者龜 」或「Godzilla x Kong」產品系列。」 面對業績倒退,彩星玩具早已嘗試向市場拋出定心丸。公布去年業績時,已強調Paramount Pictures 及Nickelodeon Movies 正製作《忍者龜:變異危機 》電影續集,料於明年10月上映。之前也製作一套兩季的忍者龜外傳《Tales of The 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公司已積極開拓新產品,配合作品的推出。 彩星玩具亦與孩之寶簽訂協議,獲授權生產及分銷Power Rangers玩具。公司正開發「Mighty Morphin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