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h-strapped Mirxes hinges its lifeline on the “blood-based cancer detection”

這家新加坡公司的產品能夠透過血液檢測篩查胃癌,「滴血驗癌」技術能否重獲市場青睞?

重點:

  • 胃癌血液檢測產品GASTROClear有機今年第四季在中國獲批
  • 公司先後兩次申港上市未成功,最近再遞交申請

李世達

當2018年美國Theranos公司被揭露造假後,「滴血驗癌」的概念立刻跌落神壇,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透過血液檢測癌症已非天馬行空。新加坡Mirxes Holding Company Limited(下稱覓瑞),便推出一款能夠透過血液檢測胃癌的miRNA(微小核糖核酸)檢測組,目前已成功商業化。

憑藉「滴血驗癌」的高科技光環,覓瑞近日遞表港交所申請上市,中金公司與建銀國際為其聯席保薦人。覓瑞曾於2023年7月25日、今年4月30日兩次向港交所遞表。

申請文件顯示,覓瑞於2014年在新加坡成立,是一家微小核糖核酸技術公司,專注於疾病篩查診斷解決方案。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公司擁有一種核心產品(GASTROClear)、兩種商業化產品(LungClear與Fortitude),以及六種處於臨床前階段的候選產品。

其中核心產品GASTROClear可基於血液進行胃癌篩查。公司稱,GASTROClear是全球首款也是唯一一款獲批准進行胃癌篩查的體外診斷醫療器材。該產品對一期胃癌的檢出率達到87.5%,高於傳統胃鏡檢查的66%。但缺點是特異性(specificity)僅有68.4%,低於胃鏡檢查的99.5%。低特異性意味著更容易將不是檢驗目標的其他東西鑑別為陽性。

目前,GASTROClear已於2019年5月獲得新加坡衛生科學局(HSA)的C類IVD(體外診斷醫療器材)證書並成功商業化,且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突破性醫療器械」稱號,同時也在泰國獲得批准。

除GASTROClear外,公司還有肺癌檢測產品LungClear、新冠肺炎檢測試劑Fortitude兩項商業化產品。

靠新冠試劑撐起營收

由於其核心產品的高技術含量,覓瑞吸引了包括Rock Springs Capital、高榕資本、Central Road及CR-CP Life Science Fund等青睞,他們共投資約1.7億美元(12.1億元)。其中持股22.03%的Central Road,背後實控人為淘寶原總裁孫彤宇。

不過,儘管擁有「滴血驗癌」的明星技術,公司仍陷入連年虧損的泥淖。申請文件顯示,2021年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分別錄得股東應佔虧損308.1萬美元、5,664.2萬美元、6,922.5萬美元及4,445.1萬元,虧損持續擴大。

收入方面,2021年公司為6,065萬美元,但2022年及2023年則僅有1,776萬美元及2,419萬美元,今年上半年錄得956.6萬美元,亦較去年同期下跌3.3%。

業績高開低走,主因是前期營收主要依靠新冠肺炎檢測試劑Fortitude帶動,隨著疫情趨緩,政府相關支持措施減少,Fortitude需求下降,公司營收相對下滑,在研發與營銷開支有增無減的情況下,虧損直線上升。

以Fortitude為主的傳染病業務,在2021年佔總收入比重高達89.6%,至今年上半年僅佔27.2%。與此同時,GASTROClear產品及服務的收入在今年上半年錄得267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1%,佔總收入比重從2021年的2.2%增至28%,反超Fortitude業務,顯示GASTROClear正在增長。

目前公司主要的收入,來自「精準多組學服務」(Multi-Omics),該業務是向生物製藥公司、政府機構或學校提供檢測方案,有關收入佔總收入約44.1%。而LungClear業務僅貢獻0.7%。

明年中國市場推售

目前,覓瑞的收入主要來自東南亞地區,去年佔收入比重逾七成。要將「滴血驗癌」變現,主要的關鍵仍在於能否進入更大的市場,尤其是人口龐大的中國。

在中國,GASTROClear已於2023年完成9,472例的前瞻性註冊臨床試驗,並已向中國藥監局遞交產品的註冊上市申請,預計於2024年第四季度可獲批。公司稱明年上半年可在中國市場推出。

若如期獲批,將有助緩解公司面對的資金短缺問題。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剩下278萬美元,較去年底的1,470萬美元流失了81%。而截至9月30日止的流動負債淨額則為1,487萬美元。糧草緊缺迫在眉稍。

截至目前,胃鏡檢查仍然是胃癌檢測的「金標準」(當前臨床醫學界公認的最可靠方法),血液檢測則更多是作為一個輔助手段,醫學界的信賴度尚未建立,目前還不足以完全取代胃鏡檢查。

對港股市場來說,癌症篩查題材並不陌生,2021年上市的諾輝健康(6606.HK)被視為「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股」,今年卻因被質疑銷售造假而審計延遲,於3月底停牌至今。停牌前股價較歷史高點跌去82%。

覓瑞似乎還未能證明其核心產品有能力帶來更多收入。能否獲得中國監管部門的許可上市,將是一項關鍵指標。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白酒消費減弱 珍酒李渡預告上半年少賺24%

中國白酒生產商珍酒李渡集團有限公司(6979.HK)周二公布,預計6月止六個月淨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23%至24%;收入介乎24億至25.5億元,預計按年下降38.3%至41.9%。 公司表示,業績下滑是由於經濟的不確定性及若干近期政策,致使白酒消費減少,尤其是在商務及社交宴請及送禮場合。公司於6月推出全新戰略性旗艦產品,並著力提升核心市場滲透率、加快渠道周轉,同時積極擴展中端及次高端市場,期望於下半年帶來銷售回暖。 珍酒李渡旗下擁有「珍酒」、「李渡」、「湘窖」和「開口笑」等白酒品牌,產品涵蓋醬香型、兼香型和濃香型白酒。核心產品「珍酒」去年銷量為12,284噸,為連四年下跌。 公司股價周三低開但隨後回升,至中午休市報7.09港元,升3.6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子不語中期盈利增逾三成

跨境電商企業子不語集團有限公司(2420.HK)周二稱,受惠於品牌影響力擴大及運營效率提升,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增長逾30%。 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9億元至20.5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4.6億元增長30%至40%。預計期內淨利潤達1億元至1.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9,140萬元上升10%至20%。 公司將強勁營收增長歸因於「深耕品牌和渠道建設」,並稱運營效率的持續優化也推動了利潤提升。 子不語集團股價周三平開報3.51港元,股價年內累計跌幅約3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博雅盈警料中期盈利最多跌3成半

網上遊戲商博雅互動國際有限公司(0434.HK)周二發盈警,料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業績下跌,盈利較去年同期跌25%至35%。若根據去年經重列盈利3.13億元計算,今年中期盈利介乎2億元至2.35億元。 公司表示,盈利倒退是收入較預期減少,以及因購買加密貨幣,令銀行存款減少,使期內的利息收入較預期為低。 博雅周三開市跌4.1%報7.5元,公司年初以來股價跌逾65%。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uishang is a bank

徽商銀行盈利背後的隱憂:競爭熾烈息差收窄

這家區域性銀行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增長3.8%,遠低於資產擴張速度,凸顯強烈的息差壓力 重點: 截至今年6月末,徽商銀行資產總額同比增長約17%,但營業收入僅微增2.2%,淨利潤上漲3.8% 中國央行為刺激經濟持續降息,銀行業面臨嚴峻息差壓力 梁武仁 在超長經濟放緩周期衝擊下,中國銀行業多重承壓。縱然使盡渾身解數,如今也難以交出亮眼成績單。以華東地區重要城商行徽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3698.HK)為例,該行上周五試圖通過盈利預告「解釋」最新利潤增長,但困擾全行業的沈痾痼疾依然待解。 這份公告讓投資者提前一睹今年上半年徽商銀行的財務表現,用「積極」字眼製造利好氛圍,似以巨額利潤增長相誘。 細讀公告,恐難掩失望。雖然截至6月末,該行資產總額較年初勁增約12%,較上年同期增約17%,主體貸款業務擴張迅猛,但上半年以貸款利息為主的營業收入,僅同比上升2.2%至210億元,淨利潤微升至93億元,漲幅僅3.8%。 徽商銀行以華麗辭藻「解釋」中報業績,將「向好業績」歸因於「始終堅守金融本源,全力服務實體經濟」,還羅列諸多成績。 資產擴張與利潤增速的巨大鴻溝昭然若揭:在央行連續降息刺激經濟的背景下,該行信貸業務息差承壓明顯。 淨息差壓力並非徽商銀行獨有。中國銀行業衡量利差的淨息差(NIM)指標已整體承壓多時。理論上來說,利率下行可降低存款成本以維穩息差,但同業白熱化競爭等因素正影響這種動態平衡。 經濟不振時,貸款需求趨弱,銀行間競相殺價爭奪優質客源。為吸引更多借款人,尤其是財務狀況良好的客戶,銀行會下調貸款利率,但這會侵蝕其利潤空間。自2019年(疫情前的最後一年)以來,競爭因素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日益加大。當年,監管機構引入了一套機制,使貸款利率與市場需求更加緊密地掛鈎。 去年,徽商銀行淨息差較2023年縮窄17個基點至1.71%,而2019年該指標高達2.51%,顯示已苦戰息差下行多年。 息差並非當下唯一痛點。經濟困境使貸款違約風險攀升,銀行風控承壓。這一方面,作為華中地區最大城商行的徽商銀行,資產質量指標優於中小同業。 截至6月末,該行不良貸款率僅0.98%,較去年末基本持平。相較之下,總資產規模為其一半的宜賓市商業銀行(2596.HK)不良率儘管逐年下降,去年末仍達1.68%。瀘州銀行(1983.HK)的不良率則為1.19%。 徽商銀行由十幾家銀行和信用合作社合併組建而成,其規模優勢或有助於在吸引大型、財務穩健企業的過程中,維持較低的不良率。該行主要面向企業客戶,而非個人借款人,後者本身風險更高。中國的國有銀行主要向其他國有企業放貸來維持較低的不良率,後者在還款出現困難時,通常可獲得地方政府或其他國有企業馳援。 借款方承壓 然而,財報暗藏隱憂。去年,對困境企業的貸款重組量同比增9%;且潛在劣變貸款,即關注類貸款大增62%,佔比升至1.13%,顯示客戶群經營壓力正持續累積。 2020年,該行曾因接管包商銀行四家分行引發關注。這家內蒙古銀行前年破產,成為二十年來首例被接管的商業銀行。這意味著,徽商銀行在疫情動蕩期既要化解自身風險,又需處置四家包商分行的遺留問題。遲至去年,該行仍向第三方轉讓約7.01億元包商系不良資產。 儘管盈利預告成色不足,公告後兩個交易日,徽商銀行股價仍漲超5%。眼下投資者對任何利潤增長都持「飢渴」心態,此輪上漲存在內在邏輯。 不過,徽商銀行的估值仍處窪地:市盈率(P/E)僅3倍,市銷率(P/S)1.3倍,市淨率(P/B)更低至0.3倍。該估值水平甚至不及宜賓市商業銀行——後者市盈率達21倍,市銷率5.2倍。 市場對徽商銀行前景的冷淡態度不難理解:只要經濟下行週期延續,任何利潤增長,尤其是疲軟增長引發的樂觀情緒,終將快速消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