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HK
Anta's Fila brand contracats in Q3

這家領先的運動服裝製造商稱,第三季度旗下高端品牌斐樂(Fila)的銷售額開始萎縮,而核心品牌安踏則繼續增長

重點:

  • 安踏稱三季度斐樂品牌的產品銷售額萎縮,因中國消費者越來越謹慎,轉而消費更便宜的產品
  • 儘管斐樂的業績放緩,但分析機構仍預計在其他品牌的支持下,公司下半年收入將增長16%

陽歌

既能以更低的價格從安踏或李寧等國產品牌買到同樣的產品,為什麼還要買耐克和斐樂(Fila)等高價外國品牌?

這正是困擾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2020.HK)的問題,上周四發布最新季度運營情況顯示,公司旗下高端品牌斐樂在三季度出現了下滑的跡象。更具體地說,截至9月底的三個月里,通過許可協議在中國銷售的韓國品牌斐樂的銷售額出現「低單位數」的下降。

斐樂三季度業績下滑這件事意義重大,因這是安踏最賺錢的品牌之一,利潤率比它核心的安踏品牌高。今年上半年安踏品牌佔公司銷售額近一半,斐樂緊隨其後,佔比近40%。剩下的大約14%來自迪森特和可隆等其他高端品牌。

斐樂三季度銷售額的下滑,與上半年收入增長6.8%的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即便是那時,斐樂的表現也相對落後於安踏的其他兩個主要品牌,上半年安踏品牌的產品收入增長了13.5%,「其他產品361度收入增長了41.8%。

投資者有點被最新公告嚇到了,安踏股價在週一,也就是公告發佈後的首個交易日下跌近9%。儘管如此,該股今年迄今仍上漲了20%,其中上個月在中國股票普遍上漲的背景下有30%升幅。

安踏是中國最大的運動服裝製造商,也是投資者的最愛,市盈率相對較高,達到18倍。相比下,排名第二的李寧(2331.HK)市盈率為13倍,而規模較小的361度(1361.HK)市盈率僅為8倍。

中國經濟放緩的背景下,消費者控制支出,所有零售商最近都面臨壓力。中國8月份零售額僅增長2.1%,7月份增長2.7%,遠低於過去經濟繁榮時的增速。

零售業放緩的一個支線故事是中國國內所謂的「消費降級」,指的是在各類產品中,消費者越來越喜歡更便宜,而不是昂貴的產品。這種降級影響著零售業的所有人,星巴克和耐克等高端的品牌,正被瑞幸和安踏等低價競爭對手搶奪業務。

星巴克7月份報告稱,截至6月的三個月內,中國業務的同店銷售額下降了14%,平均訂單金額下降了7%。同樣,耐克和阿迪達斯在內地的主要鞋履和運動服銷售商滔搏(6110.HK)上月表示,截至8月的中期業績,利潤下降了35%。公司稱期內收入也有所下降,原因是消費者信心低迷影響了整個零售業。公司補充說,其利潤率也受到了折扣和促銷,以及銷售放緩導致庫存積壓的打擊。

雙品牌記

瞭解這背景後,我們再回到安踏的故事,以及它原有的安踏品牌和斐樂之間的不同發展路徑。安踏在十多年前收購了斐樂的中國業務,在今年上半年的最新財報中,安踏稱斐樂「以高端時尚運動品牌定位,以廣泛年齡層的高端消費者為目標」。

根據最新的運營數據,斐樂三季度銷售額下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期內安踏品牌產品銷售額呈中單位數的正增長。在這裡,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即使是安踏品牌也面臨著經濟逆風,因為它的最新增速比上半年13.5%的同比增長有所放緩。

今年上半年,斐樂品牌產品的毛利率為70.2%,遠高於安踏品牌的56.6%,這反映斐樂的高端特性和對公司利潤的更大貢獻。這意味著,三季度斐樂銷售額的萎縮,可能會對安踏下半年的利潤構成壓力,尤其是如果該品牌的銷售額繼續下滑。

對安踏來說,也不都是壞消息,在「其他產品」類別,包括一些更高端的外國品牌,在三季度實際上增長了45%至50%。這一數據表明該類別的增長速度,較上半年41.8%的增幅有所加快,安踏很可能在積極推廣這些高端品牌,如迪森特和可隆。

安踏在芬蘭的海外子公司Amer Sports (AS.US)也傳來好消息,這家公司旗下擁有威爾勝和始祖鳥品牌,並於今年早些時候在美國獨立上市。Amer此前報告稱,上半年收入增長14%至21.8億美元,大中華區銷售額增長52%,約佔總銷售額的10%,這得益於它與安踏的聯繫,從而在該市場實現增長。

自IPO以來,Amer的股價表現相當好,目前比13美元的發行價高出約50%。

雅虎財經對44家分析機構的調查顯示,儘管斐樂銷售額出現下滑,但得益於其他品牌的強勁表現,安踏下半年仍有望錄得大約16%的收入增長。這證明瞭該公司強大的管理能力,使其成為中國運動服裝市場的領導者。

憑借規模和強勁的利潤率,安踏的股價可能將繼續高於同行。但歸根結底,即便是安踏也無法阻止中國經濟放緩,以及消費者越來越喜歡更便宜的國產品牌,而非昂貴的外國品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大行科工招股集資近4億元

折疊自行車製造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2543.HK)周一公開招股,發售792萬股H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每股售價49.5港元,集資3.92億元,本月4日截止認購,8日正式掛牌。 公司的自行車銷量由2022年的148,956輛,上升至2024年的229,525輛,複合年增長率24.1%。今年首四個月,銷量93,398輛,同比上升46.5%。 公司的收入由2022年的2.54億元增至去年的4.5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33%,期內盈利則由3,140萬元,增至5,230萬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9.1%。今年首四個月收入及盈利分別為1.85億元及2150萬元,同比上升46.8%及69.3%。 集資所得三成用於生產系統現代化及擴大運營規模、三成用於強化經銷網絡及策略性品牌發展、另外三成用於研發,餘下一成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uxshare Precision, Apple’s primary mainland supplier, a 300 billion yuan worth empire built up from ground up

最強果鏈企業上市 立訊精密從零到3千億王國

果鏈三巨頭之一的立訊精密,近日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市傳集資200多億港元 重點: 2025年首三個月盈利增長31%至34億元 今年7月更成功收購德國的汽車線纜製造商萊尼   劉智恒 今年香港新股市場火熱,中國內地企業競相到港上市集資,蘋果在內地供鏈上的三大企業早對港股上市虎視耽耽,藍思科技(6613.HK,300433.SZ)率先於今年7月登陸港股,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002475.SZ)最近也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冀在熾烈的港股市場上集資,並取得一個具國際地位的融資平台。 立訊精密的故事,絕對充滿傳奇與勵志,1988年農民出身的王來春,不甘心只當一介農民,更不願在家鄉嫁人而過著平凡的生活,想讓生活更豐足,毅然跑到深圳追求新的人生。適藉富士康在深圳設立首座工廠,王來春加入成為一位流水線工人。 王來春做事認真肯拼肯捱,老闆郭台銘慧眼識英雌,十年間將王來春擢升為課長,管理千名員工。但一名工頭又怎能載得下王來春的雄心,1999年她與兄長王來勝一起創業,2004年成立立訊精密,那時主要客戶就是富士康,2010年時來運到,不光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更成為蘋果供應鏈廠家,自此公司業務蒸蒸日上,至今A股上市公司市值達3,000億元。 立訊精密是一家從事精密智造創新科技的公司,為消費電子、汽車電子、通信與數據中心的全球客戶提供精密零組件、模組到系統的垂直一體化開發,以及智造解決方案。 業績佳市佔率高 立訊精密的業績表現理想,過去三年拾級而上,2022至2024年間,收入分別是2,140億元、2,319億元及2,688億元,期間盈利為105億元、122億元及146億元。截至今年3月底止,收入為618億元,同比增長18%;賺34億元,同比增加31%。 公司預計2025年上半年的純利介乎64.75億至67.45億元,同比增長20%至25%。 另外,在市場佔有率方面,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4年銷量計算,在精密智造解決方案行業中,立訊精密排名全球第四,在中國內地排名第一。上市文件又披露,全球平均兩部智能手機、每三部智能可穿戴設備,以及每五部智能汽車中,就有一部使用該公司的產品。 布局完善邁向全球化 立訊精密近年在業務及地域布局上續見成效,於2016年在越南及多個國家設立生產基地,2019年擴大東南亞產能,完善全球化布局。早於2017年,開始從核心零組件及模組,邁向系統集成的垂直整合,2018年為客戶提供自動化解決方案,2022年深化醫療設備的發展。 公司更透過收購合併,壯大各方業務。今年7月完成收購聞泰的ODM業務,以提升消電子定製化的核心競爭力、優化產品組合,以及豐富業務與客戶結構。同期亦完成收購萊尼業務,該公司是具百年歷史的德國汽車線纜及線束製造商。 經營現金流走 不過,要注意是其經營現金流,過去三年均錄得正現金流入,唯獨今年首三個月卻出現流走66.9億元。公司解釋是預付款及其他應收款增加55.3億元,存貨及合同履約成本又增加34.1億元。今年開局似乎不大理想,經營活動若未能有現金流入,似乎有點不對勁,往後情況怎樣暫時未知,但投資者要多加注意公司公布的變動,究竟是短期還是持續發生的問題? 另外,公司的毛利率並不高,2022至今年首三個月,分別是11.9%、11.1%、10.1%及10.5%,而且有出現持續下滑走勢。公司指出,毛利持續走弱,是因產品及解決方案種類繁多,各產品銷售價及利潤率存在差異,而產品組合的調整,可能導致公司盈利能力出現波動。 雖存在一點問題,但總體而言,立訊精密正處於業績上升態勢,市佔率又具有一定優勢,同時日漸走向全球布局兼業務多元化,方方面面也展現出優點,公司在港具一定投資價值。7月時藍思科技在港上市,不足兩個月股價已升逾三成,目前市盈率約33倍;而立訊精密現時在深圳上市的A股,市盈率只是23倍,並非處於一個高水平,若香港上市估值維持相若,相信不難獲得理想反應。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aidu does infrastructure

簡訊:訂單量突破1,400萬 蘿蔔快跑領跑無人駕駛出租車市場並加速全球拓展

百度(BIDU.US; 9888.HK)上周三宣布,截至八月其蘿蔔快跑(Apollo Go)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累計已完成1,400萬單。這鞏固了其行業領導地位,未來基金(Future Fund LLC)董事總經理Gary Black近期亦稱該公司為「全球無人駕駛出租車領導者」。 財報顯示,僅第二季度蘿蔔快跑完全無人駕駛訂單超220萬單,同比增長148%。百度表示,其車隊迄今累計實現超2億公里無人駕駛里程,且保持優異的安全記錄。與此同時,谷歌Waymo截至今年五月累計付費訂單量達1,000萬單,並宣布其無人駕駛里程達1億英里(約1.6億公里)。 截至六月,蘿蔔快跑業務版圖已覆蓋全球16個城市,並逐步擴大公開道路測試範圍。八月,百度在迪拜和阿布扎比指定區域啓動中東路測。香港是蘿蔔快跑首個右舵車市場,近期測試已拓展至東湧和南區,推進商業區與住宅區更複雜路況的測試。 百度聯合創始人兼CEO李彥宏在上周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我們在那裡(香港)的經驗為進軍其他右舵車市場提供了寶貴的行業洞察,增強了我們在全球擴展蘿蔔快跑業務的信心。」 七月,百度與Uber達成多年期合作,計劃在亞洲和中東等多個市場部署數千輛無人駕駛車輛。八月又宣佈與Lyft在歐洲達成合作,首站覆蓋德、英兩國,加快推進無人駕駛出行服務的全球佈局。 阳歌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hina East Education

受惠職教需求日增 中國東方教育盈收雙升

這家職業教育龍頭企業上半年營收增長10%,淨利潤飆升近50% 重點: • 中國東方教育今年上半年營收增長10%,較過去兩年的增長率翻倍有餘 • 公司受益於中國年輕人對職業培訓日益上升的偏好,且後者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陽歌 職業教育不僅助力中國青年應對嚴峻就業市場,更為中國東方教育控股有限公司(0667.HK)注入強勁動力。本週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公司幾乎所有核心指標均穩步增長,其中淨利潤增幅近50%。 對投資者更具意義的是,這家公司崛起,成為中國職業教育領軍者,促使此前低迷的股價強勢反彈,52周內累計漲幅逾200%,觸及近四年高位。不過,投資者跟風追漲前需注意,職教板塊已顯現分化格局,龍頭股表現強勁,中小同業則持續承壓,詳細分析見下文。 過往數年間,職教機構在中國龐大教育體系中一度遇冷,因資本競相追逐K-12學段服務,以及頂尖高校考生的高增長私營企業。2021年監管風波叫停多數K-12學科培訓服務,使前者幾乎清零;隨著中國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後者近期也明顯承壓。 此消彼長之下,專注烹飪、汽修、計算機維修等實用技能培訓的職教機構,反成民辦教育領域表現最佳的板塊。與觸碰監管紅線的K-12教培機構不同,職業教育正持續獲得政策強力支持。 政策紅利直接體現於財報:中國東方教育上半年政府補助金倍增至2,150萬元(折合300萬美元),上年同期為1,170萬元。金額絕對值有限,但顯著印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此類無須償還的資金既可衝減運營成本,更能直接增厚利潤空間。 近期關鍵政策突破在於,職教機構首獲頒發學士學位授權,這是原屬傳統高校的特權。除象徵高等教育類型平等化外,更具實質意義的是,職校畢業生由此獲得報考公務員及攻讀研究生的資格。 中國東方教育在財報中指出,為應對市場變局,其三年制長期課程的報名佔比持續攀升。為使日益趨近傳統高校模式的長期培養獲得更佳環境,公司正打造多個“職業教育產業園”。此概念實則暗合高校校園的職教版本。 新園區將與遍布全國的234個教學中心(主要是小型教學點)形成互補。目前,四川、山東、貴州、河南四省職教產業園一期已投入運營,江蘇、江西兩省同類項目也在規劃中。 公司強調:「本集團相信職教產業園,將成為增加學生對本集團教育服務需求的主動力,並可在未來達致成本協同效益。」 美容領域的大生意 財報深層數據進一步揭示,中國東方教育整體招生規模加速擴張,但當前疲弱就業環境下,各專業冷熱不均。時尚美業板塊表現亮眼之際,信息技術(IT)領域竟意外遇冷。 公司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10.2%至21.9億元(上年同期為19.8億元),相較過去兩年3%至4%的年增速顯著提升。期內新生註冊量同比增長7.1%至83,521人,學員月均總數增長5.5%至152,817人。 時尚美業作為五大業務板塊中的業績明星,營收幾近翻番,學員月均人數增長76%。但該板塊營收佔比仍較小,最新財報期僅貢獻總營收的4%。 烹飪技術作為核心創收板塊,貢獻近半數營收,該部門營收同比增長11%,學員月均人數增長8.3%。規模較小的西點西餐部門表現更優,營收增長14%,學員月均人數增長18.5%。 信息技術及互聯網技術板塊成為業績窪地,期內營收同比下降3%,佔公司總營收17%。該板塊學員月均人數同比下滑6.8%。 招生規模擴容的同時,營業成本基本持平,表明其實現了師資零擴張下的增量承接。由此推動毛利率從上年同期的53%升至57.3%,最終驅動淨利潤同比增長48.4%至4.03億元,上年同期則為2.72億元。 伴隨盈利提升,公司將去年的末期股息從2023年的0.2港元提高至0.22港元,該舉措也是投資者青睞度攀升的潛在動因。 需要重申的是,並非所有職教股均享行業需求紅利。中教控股 (0839.HK) 作為另一業內主要參與者,當前市盈率27倍,與中國東方教育30倍估值相近,但後者市值約為前者一倍。規模更小的新高教集團 (2001.HK) 估值僅2.4倍,民生教育(1569.HK)則幾近虧損邊緣。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