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政策下,這家課外教育營辦商去年收入銳減八成,更大幅裁員6萬人,努力尋找讓公司生存下來的途徑

重點:

  • 新東方投身直播帶貨行業,創辦人俞敏洪更粉墨登場,向網民銷售農業產品
  • 俞敏洪拒絕把公司關閉,聲稱要對留下的5萬名員工負責

何仲尼

自從中國官方去年7月提出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簡稱“雙減”的教育政策,課外教育營辦商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作為行業龍頭的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9901.HK ; EDU.US)除了需要停辦學科類培訓課程,令股價跳水九成外,公司創辦人兼主席俞敏洪透露已裁減了6萬名員工,承擔近200億元(31.4億美元)解雇、員工補償與退租費用。

在摸索新路向的同時,俞敏洪更咬實牙關,粉墨登場投身直播帶貨範疇,向消費者推銷農業產品,投身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

中國教育部在12月底表示,自從雙減政策推出後,校外培訓治理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學科類培訓大幅縮減,其中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3.8%,線上校外培訓機構更減少84.1%,意味八成以上的培訓機構已被淘汰。僥倖留下的公司,部分已轉型為非營利性機構,實行政府指導價為群眾提供服務,難望獲取利潤。

以新東方為例,公司仍然存在,但全國所有學習中心在去年底前,已停止向幼稚園到9年級學生提供學科相關培訓服務,即K-9學科類培訓服務。公司的核心業務伴隨股價被砍掉一大半,新東方港股與美股本週二(1月11日)的股價,已分別比去年初的高位蒸發91%和90%。

成立89家新公司

對於公司面對的困境,俞敏洪周日在個人博客“老俞閒話”發表文章,披露新東方總部的各部門和子公司最近進行了工作述職,並部署2022大計;由於政策、疫情與國際關係等原因,去年營收同比大幅減少80%。

俞敏洪透露,曾經有朋友建議把整家公司關掉,但無論在情感或是實際操作上,也是不可能的事情;相反,對於公司餘下的5萬名員工,他們的生計是管理者需要承擔的使命和責任。因此,在教育業務方面,集團將轉型為“素質、素養、研學、營地教育”等,並加大在大學生市場和海外中文市場的投入。

另一方面,新東方也踏足其他業務分散風險,去年7月以來已成立89家新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文具、日用品與農產品銷售、人工智慧軟體發展,以及電影和藝術等,而最新涉及的行業是互聯網直播。

俞敏洪12月28日在視頻分享平臺舉辦了第一次直播活動,向網民銷售麵粉、蘋果和櫻桃等農產品,受惠名人效應,直播累計觀看人數達到186.96萬,商品交易總額為490萬元。

不代表公司觀點

承接良好反應,他在同一天宣佈推出自己的直播電商平臺,又表示新東方未來將會轉型為直播帶貨農產品,並透露有很多農業公司和地方政府希望和公司合作。但是,他坦承新東方之後的日均銷售額,只有“少得可憐”的幾十萬塊錢。

踏入2022年,新東方的走勢疲軟,其港股從首個交易日的16.16港元(13.2元),逐步下跌到上週五的14.26港元,跌幅約11.7%。俞敏洪的文章在上週末刊登後,新東方的股價反應不大,上週一小幅上升1%,翌日跟隨美股下挫4%,報13.84港元,或意味投資者還在懷疑公司最新的轉型故事。

值得留意的是,新東方在1月10日發表公告,表示最近多份有關該公司的媒體報導,包括引用俞敏洪自1月8日起在“老俞閒話”發表的個人文章,內容有關該公司的業務及財務表現,強調該等媒體刊物並未獲得該公司授權,而且不代表公司觀點。該公告是以俞敏洪的名義發放,未知他是否害怕“說錯話”,連忙把個人博客文章與公司劃清界線,避免影響公司被官方“盯上”呢?

在政策打擊下,新東方難望獲利,參考其收入大減八成,要計算最新估值,我們可以利用上一個財年收入的20%,來評估這個財年的收入,得出其預測市銷率(P/S ratio)為3.74倍;環顧同行,有道公司(DAO.US)最新市銷率是2倍,高途教育(GOTU.US)與一起教育(YQ.US)市銷率為0.34倍和0.47倍,瑞思教育(REDU.US)更只有0.18倍,反映大家同樣遭受政策打擊的背景下,新東方的估值仍然比同行高,也許這反映了它以前作為行業領導者的地位。

一項新政策,把一家大型學科培訓機構打得落花流水。回過神來,新東方在努力求存的同時,也要避免藥石亂投,在中國多變的監管環境下砥礪前行,尋求真正符合公司發展的路途。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

新聞

簡訊:陸金所任命新聯席CEO及首席營銷官

互聯網金融機構陸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US,6623.HK)周五宣布任命兩位新高管,公司正致力於恢復港交所股票交易,此前因審計機構與公司存在分歧而辭任。 由保險巨頭平安集團作為大股東的企業宣布,吉翔先生獲任聯席CEO,吳濤獲任首席營銷官。吉翔此前在麥肯錫咨詢公司任職十年,吳濤則曾擔任汽車交易服務龍頭平台汽車之家的CEO。一周前,陸金所才剛任命新的首席風險官。 因與審計機構產生糾紛,陸金所於2025年1月在港停牌,公司7月表示已新聘審計機構安永,此是恢復提交新財務報告前的必要步驟。 在美上市的陸金所仍持續交易,新任命公告後,周五股價上漲11.4%,股價年內累計漲幅達3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明略科技港股掛牌 半日升逾倍

營銷軟件製造商明略科技(2718.HK)周一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首日高開98%,其後維持升勢,至中午休市報286港元,較發行價升102.84%。 公司公布,是次全球發售721.9萬股A類股份,香港公開發售獲4,451.86倍超購,國際發售錄得12.93倍超購,發行價141港元,集資淨額9.02億港元。 公司計劃將所得款項淨額用於提升技術研發能力、豐富產品組合的產品開發、營銷、品牌推廣及銷售團隊擴充及營運資金。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約6.44億元,同比增長13.9%,經調整營運利潤約為2,688萬元,扭虧為盈。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eway makes seasonings

天味食品為香港火熱新股市場再添一味

菜譜式調料及火鍋調料製造商天味食品已申請赴港上市,致力成為中國龐大調味品市場的整合者 重點: 主打年輕消費者預拌調味料的四川天味食品,近日申請在港上市, 公司2022年至2024年收入年均增長約15%,但今年上半年出現收縮,公司歸因於農曆新年假期提前的影響   陽歌 在多數消費股缺乏亮點、估值平淡之際,調味品及香料製造商反而成為少數的例外。這些企業在經濟放緩時往往受惠,因為越來越多消費者減少外食、改為在家烹飪。生產菜譜式調料與火鍋調料的企業尤其佔優,迎合了重視便利、傾向簡化烹飪流程的年輕一代需求。 在這樣的市場氛圍下,四川天味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3317.SH)於上周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期望憑藉其即煮菜譜調料與火鍋調料業務吸引投資者青睞,補充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現有上市地位。此舉將使天味食品成為中國第二家同時在上海與香港兩地上市的主要調味品公司,僅次於今年6月於香港掛牌的海天味業(3288.HK;603288.SH)。 稍顯不利的是,海天味業的香港股票自上市至上周五,累計下跌約13%,與同期恒生指數上升約8%的走勢相反。然而,即使股價回落,海天味業的市盈率仍達24倍,而其上海A股的市盈率更高,約達32倍。相比之下,許多零售、餐飲與消費品製造商的市盈率,如今僅勉強維持在雙位數水平。 這樣的高估值近來已成為調味品類股票的共同特徵,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消費者日益謹慎,這些公司反而因具備逆周期特性而受惠。天味食品在上海上市的股票目前市盈率約為24倍;另一家調味品企業千禾味業(603027.SH)則約為28倍;而提供居家火鍋食材的鍋圈(2517.HK),市盈率更高達30倍,顯示投資者對該板塊仍維持強烈信心。 這一類公司普遍以中國內需市場為核心,天味食品便是一個典型例子。公司表示,目前超過99%的收入來自中國境內。因此,天味選擇赴港申請第二上市的舉動顯得有些特別;畢竟多數已在滬深兩地上市,再赴港發行H股的企業,通常是為了提升國際知名度,並籌集資金以推進海外擴張。 天味食品在申請文件中提到海外擴張的潛力,並指公司產品目前已銷往中國以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然而,多數中國調味品企業面臨的共同挑戰在於,其產品風味高度本土化、針對中國消費者口味而設計,因此通常只能在華人族群的市場銷售表現良好,在其他地區的滲透率仍然有限。 儘管如此,天味食品在國內市場仍具龐大增長空間。新一代消費者偏好正在轉變,他們傾向放棄傳統繁瑣的烹飪方式,轉而選擇可快速烹調的預拌調料包。此外,中國人對火鍋的熱愛依然強勁,不僅是外出就餐的主流選擇,家庭火鍋場景的普及也日益擴大。 天味食品的兩大核心產品為火鍋調料及菜譜式調料,後者涵蓋小龍蝦、魚類、香腸與臘肉等烹飪場景。申請文件引用的第三方資料指,中國火鍋調料市場規模於去年達269億元(約38億美元),預計未來五年年均增長率為9.1%;而菜譜式調料市場去年規模約216億元,未來五年預期年均增速將達12.5%,成長潛力強勁。 市場滲透率有限 推動此類產品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是中國預拌調料市場滲透率仍相對較低。在中國,許多50歲以上的消費者仍偏好以傳統方式烹飪,使用如醬油、辣椒碎等基礎調味品自行調配。然而,年輕一代的消費者更重視便利性,逐漸成為中國調味品市場的主導購買力量,帶動預拌調料的普及與需求上升。 公司稱,複合調味料在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的滲透率,約為整體調味品市場的 54%,是中國25.4% 滲透率的一倍以上。因此,隨著中國市場逐步追趕這些成熟經濟體,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天味食品成立於2007年,2013年正式進入食品業務領域,並先後於2015年及2017年推出菜譜式調料產品及火鍋調料產品。近年公司積極透過併購擴張業務版圖,其中包括在2023年以9.19億元收購四川食萃食品有限公司55%股權,該公司主要服務餐飲業客戶;以及於去年以1.54億元收購杭州加點滋味科技有限公司64%股權,後者在線上銷售渠道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這些舉措顯示,天味食品作為中國第四大複合調味料生產商,具備在高度分散的行業中成為整合者的潛力。 公司確實具備成為行業整合者的條件,畢竟其發源地四川以麻辣鮮香的「川菜」聞名,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菜系之一。 在經營層面上,公司的業務仍屬傳統產業類型。2022年至2024年間維持年均約15%的低雙位數增長,收入在2024年達34.5億元。不過,今年上半年收入按年下降6.2%,由上年同期的14.6億元降至13.7億元。公司將此歸因於農曆新年假期時間提前(2025年春節落在1月),而2024年則在2月。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天味業同樣受到假期時點影響,今年上半年仍錄得7.6%的收入增長。 天味食品的主要盈利來源為菜譜式調料業務,約佔公司總收入的三分之二;火鍋調料產品則構成其餘主要部分。公司的毛利率持續提升,從2022年的33.9% 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8%,與海天味業及千禾味業的水平大致相當。公司的盈利表現仍然穩健,但在2025年上半年,淨利潤按年下降25%至1.85億元,主要因為銷售與毛利率同時承壓所致。 總的來看,天味食品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仍屬相對穩健的投資目標,憑藉其聚焦家庭烹飪市場與預拌調味料這一高速成長類別,具備抗周期特性與長期成長潛力。若公司能持續推進策略性併購,進一步整合產業鏈,未來或有機會成長為類似美國味可美(MKC.US)與日本味之素(2802.T)般的全球調味品領導企業。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比亞迪上月銷售按年下跌12%

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1211.HK, 002594.SZ)周日公布銷售數據,十月份售出441,706輛新能源車,按年下跌12%,其中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只有214,297輛,按年大跌45%。 今年首十個月,公司累計售出3,701,852輛新能源車,按年上升13.88%,當中純電動車銷售理想,累計售出1,828,462輛,按年上升34.5%,但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則下跌2.7%至1,827,256輛。 另外,商用車上月的銷售按年大升128%至4,850輛,今年首十個月累售46,134輛,同比大增2.4倍。 周一比亞迪平開報100.6港元,公司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跌36%。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