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生产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国企,将登陆港股市场双重第一上市

重点:

  • 金力永磁计划在港股市场筹资最多50.6亿港元,其招股价比A股折让最多39%
  • 市场分析认为,中美贸易纠纷的背景,可能限制该股上市后的表现

何仲尼

稀土金属,是元素周期表其中17种金属化学元素的合称,由于它们在地壳分布相当分散,不易被集中开采,但却被广泛应用于国防、通讯及机械等重要领域,因此是各国兵家必争之地。

拥有国企背景、生产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并于2018年在深圳上市的金力永磁(6680.HK;300748.SZ),上周五在港股市场招股,本周五(1月7日)中午截止,最多筹资50.6亿港元(41.3亿元),主要用于建设新生产基地与扩展全球产业链。虽然公司受惠各国政府扶持节能减排产业的大趋势,但面临客户过份集中及贸易制裁风险,加上港股市况疲软,其定价相对保守,或反映管理层对招股反应并非满怀信心。

什么是稀土永磁材料?它是部分稀土金属与其他金属组成的合金,经磁场充磁后制成的一种磁性材料,金力永磁生产的钕铁硼永磁材料,能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机与节能变频空调等产品。据招股文件引述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该公司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产量市场份额约为14.5%,排名全球第一。

需求持续增加

金力永磁表示,稀土永磁材料需求持续增加,全球消耗量由2015年的约14.6万吨增至2020年的21万吨,并预期到2025年进一步增至30.5万吨。公司收入因此受惠,从2018年的12.8亿元(2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22.9亿元,单是去年上半年已录得17.7亿元营业额。公司的毛利逐年递增,毛利率也相当稳定,过去三年半维持在21.1%到24.3%水平。

稀土永磁生产技术门坎高,有助维持客户黏性,但这同样是一把两面刃,就是过份依赖个别客户。从2018年起的三年半,首五大客户占公司的销售额67.6%到73.4%,当中最大单一客户销售比例占近三成。公司也坦承若合约届满后,一旦主要客户流失,将对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为解决这个痛点,公司积极“走出去”,2020年9月与电动车巨企特斯拉(TSLA.US)签署协议,为对方提供稀土永磁产品。成为特斯拉概念股后,预计会对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并减少对个别客户的依赖。

但是,透过海外客户分散风险,却可能招致另一风险。由于金力永磁在美国、欧洲与日本等地经营海外附属公司,即便近年海外收入只占一到两成,但鉴于这些地区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多变,其业务可能受到国际经济及财务制裁的影响。

对公司影响更直接的,是美国商务部宣布启动第232条款调查,以确定进口永磁材料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来可能导致美国对其进口材料征收额外关税或施加限制。

因应中国为全球最大稀土生产国,为减低依赖,美国及澳洲都致力发展稀土产业,澳洲总理莫里森表示,澳洲会积极促成可靠、有竞争力的供应链;而美国国防部及能源部亦从2019年开始资助稀土基础研究,并资助盟国进入稀土产业。

中国也于去年12月作出应对,宣布成立央企中国稀土集团,直接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以整合市场资源、增加科研投入及提升稀土产品附加值,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稀土巨企。

面对上述两大风险,金力永磁招股价偏向保守,区间为33.8港元到40.3港元,比上周五A股收盘价44.89元人民币(约55.1港元),出现最多近39%折让。

定价偏向保守

参考去年上半年经调整纯利、假设下半年维持不变,全年纯利约4.4亿元,若公司以招股区间中间水平37港元定价,H股市盈率约48倍。以同样方法估值,在港股上市的同业,唯一业务较接近的中国稀土(769.HK)市盈率约95倍;在A股上市的正海磁材(300224.HK)、五矿稀土(000831.SZ)与北方稀土(600111.SH),市盈率为47倍到109倍,反映金力永磁A股的64倍估值,是位列行业中间偏低水平。

金力永磁定价稍低,并获得华润集团、中信保诚与高瓴资本等大腕支持,但公开招股反应冷淡,首两天只录得2亿港元〝借钱打新〞申购,仅及40%公开筹资部分金额,反映投资者对该股的独特概念并不买账。

香港股票分析师协会副主席郭思治认为,在中美贸易争端持续的情况下,恐怕美国未来会对进口稀土产品施加更多限制,金力永磁位处“风眼”,很难摆脱阴影。

对于该股的IPO定价,郭思治说,A股与港股不同步,前者存在溢价的现象由来已久,即便估值保守,不代表有空间收窄差距;他指出港股最近成交额与走势疲软,加上香港的新冠Omicron本地感染个案增加,投资者心态将会更加悲观,不利招股反应。

他相信金力永磁将以招股区间低端水平定价,而且有机会在首天破发,不宜视为炒短线选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AI Models

中国AI大模型应用如何驱动商业新范式?

大模型竞争正加速由模型层转向应用层,消费端与企业端市场各自展现出不同机遇与挑战,AI落地正深刻重塑产业格局与未来价值演进    头豹研究院 在AI大模型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创新焦点正从模型本身转向应用层,一场由模型驱动的应用革命正深刻重塑千行百业的商业范式与用户体验。 当AI能力从云端走向场景,如何精准捕捉用户需求、开辟商业化路径,并驾驭新兴的流量格局,已成为所有市场参与者面临的核心命题。头豹研究院近日发布《2025年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洞察白皮书》以消费端和企业端两大市场为切入点,深入辨析核心应用场景、流量格局及需求差异与竞争策略。 应用生态成型 报告指出,在AI消费端应用方面,大模型应用层产品按商业成熟度可分三类:较成熟的嵌入式应用、发展中的原生AI应用,以及萌芽期的智能硬件探索。嵌入式应用通过为既有软件赋能实现高效变现,成熟度最高;原生AI应用以模型为核心创造新服务,但商业模式仍在探索;智能硬件则结合物理交互,潜力巨大但挑战也最大。 三类应用的价值实现路径各异:嵌入式应用依托用户基础快速变现;原生AI则需在竞争中验证模式;智能硬件则面临成本、技术和接受度难关。 在全球范围内,面向消费者的网页端应用呈现头部集中效应。ChatGPT以近47亿次月访问量占据绝对领先,微软新必应以15.3亿次紧随其后,二者构成第一梯队。其后DeepSeek、Gemini、Perplexity、Character.ai、Claude等形成第二梯队,但与头部差距明显。 报告称,AI对话助手与AI搜索引擎是当前网页端AI应用的两大主导形态,合计贡献超八成流量,主要归因于信息查询和交互式问答是用户最高频、最基础的网络核心需求,AI搜索和AI助手恰好高效满足了这一点;同时,这两类应用场景通用性强,用户基数庞大,加之领先产品通过先发优势或整合原有入口已成功积累了大量用户并验证了其核心价值。 大模型应用在移动App端和网页端的核心区别体现在交互体验与功能集成上。网页端应用具备无需安装、跨平台访问便捷的优势,更适合信息快速获取和基于文本的交互任务。相比之下,移动App能够提供更流畅、定制化的用户界面,并且可以深度调用手机的硬件资源(如摄像头、麦克风),这使得App端AI应用能实现与移动场景(拍照美化、实时语音翻译)结合更紧密、更多元的交互方式。 产业格局重塑 网页与APP的形态差异显著影响了全球移动端AI应用的市场格局。尽管AI对话助手以近70%MAU占比保持主导,但其领先程度和用户规模较网页端有所减弱。更值得注意的是,AI搜索引擎份额较网页端下降,而AI图像编辑类应用则凭借契合手机影像核心场景的优势,异军突起占据近10%份额,显示出移动端独特的使用偏好。 大模型消费端应用在AI助手和办公领域展现了较强的渗透力,而AI创作和娱乐应用则面临粘性不足与活跃度增长放缓的问题。助手类应用已成为核心组成部分,深度语音交互和智能助理类产品增长显著,成为行业标杆。AI办公与创作应用也显示强劲发展,如WPS AI和AiPPT.cn在效率提升中与需求深度融合。相比之下,生活娱乐类应用粘性不足,虽有短期热度,但新鲜感消退后容易流失。 在企业级应用方面,大模型落地的关键在于能力与需求契合、ROI可量化,以及数据与算力资源的支撑,三者协同方能推动高效应用与持续价值释放。金融、医疗等行业已展示潜力,这些领域共同点在于拥有高价值专业数据与充足预算,且需求明确,能在自动化、预测与决策支持方面产生显著效益。 当前,中国企业从大模型应用中获得的回报主要集中在运营效率提升,金融、制造、零售等领域已有量化证据表明其在任务自动化、流程优化、研发加速等方面展现成效。随着技术成熟与场景拓展,大模型价值将由短期降本增效转向战略驱动与收入增长,从试点应用演进为深度融合核心业务的垂直化创新。 不过,大模型在企业落地仍面临精准适配的难题。调研显示,高达87%的企业认为现阶段模型在处理高逻辑复杂度任务时仍难以满足需求;62%的企业指出模型选择缺乏标准化依据;50%表示模型能力与业务需求不匹配;39%认为缺乏精调和部署工具影响效率。整体而言,要实现大规模可持续落地,仍需在精度提升、标准化、行业对齐与工具链支持方面持续突破。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TRenew is a recycler

万物新生提升回收效率 营收利润双双增长

随着线下门店网络加速扩张,公司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2%,创两年来最快增速 重点: 万物新生营收增速创两年来新高,二季度利润逼近历史高位 这家回收企业本年度股价上涨57%,当前股价在三年半以来的高点   阳歌 对二手交易而言,没有什么比亲手触摸和感受商品更重要了。 这正是万物新生(RERE.US)创立14年来的心得之一,也是其打造中国头部回收品牌的关键着力点。公司第二季度报告两年来最快营收增长,同时实现连续第四个GAAP(通用会计准则)运营盈利季度。 万物新生也启动了全新的股东回报计划,将通过股票回购、分红向股东回馈持续增长的利润。公司此前已实施回购计划,但本次披露的股东回报计划目标非常雄心勃勃——返还不低于60%的调整后净利润,预示着分红可能为期不远。 电商渠道对于新品销售来说是不二之选,但消费者对二手交易更为审慎。所以万物新生以品牌信誉来背书所售商品,除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外,已拓展至奢侈品、黄金、名酒等多品类回收商品。 万物新生同时洞察到,无论获得多少保障,消费者仍倾向实地验货。为此公司快速拓展线下门店网络,提供上门验货服务的履约团队规模已经达到1,160人。 创始人兼董事长陈雪峰表示,在现阶段,包括未来两年,万物新生需要做的核心事项,一是要尽可能地建设回收履约交付能力,包括门店和上门的能力,让安全、便捷、价格好的回收服务更加触手可及。另一个是把“国民第一回收品牌”爱回收这个C 端品牌打出去。同时持续拓展智能手机回收之外的业务版图。 在加强消费者对二手产品的直接体验之余,万物新生近年持续强化核心能力以优化运营效率,包括:剔除中间商,从而直连消费者提升毛利率;开展商品翻新业务获得高于原状转售的溢价收益;聚焦城市级市场运作,降低全国性运营成本。 沉寂数年后,万物新生的股票也重获投资者关注。主要机构股东包括Acadian资产管理(Acadian Asset Management)、瑞银、摩根士丹利、景顺及普信集团,多家通过新兴市场基金持仓。公司股价年内累计上涨57%,近一月涨幅23%,触及三年半以来的高点。 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本轮上涨使公司市值突破10亿美元大关,跻身科技“独角兽”阵营。 营收增速创两年新高 在同行深陷消费者信心趋弱的困境之际,持续强化的回收能力帮助万物新生近年保持双位数营收增长,近两年更实现全面盈利。 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2.2%至人民币49.9亿元,创两年最快增速。其中占大头的商品销售收入增长34%至45.6亿元,上年同期为3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高毛利的直营业务当季营收增速高达63.7%,推动该板块在产品收入中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28.2%升至34.4%。 另一项重要业务,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5.4%至4.33亿元,上年同期为3.75亿元。CFO陈晨指出,2022年推出的非电子产品的“多品类”服务目前占服务总收入近15%。 回收效率提升推动商品销售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12.1%增至13.2%。公司连续四个季度实现GAAP运营盈利,当季运营利润达9,110万元。净利润层面实现GAAP净利7,23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亏损1,070万元)。 公司季度内新增206家门店,截至6月末门店总数达2,092家。较一季度淡季的新增25家显著提速,同时也意味着下半年需开设569家门店来完成全年新增800家的目标。 线下门店在为顾客提供验货服务的同时,也成为品牌塑造的重要阵地。公司同步在小红书、抖音等社媒平台开展营销,并加强与其他消费品牌的联动。 公司董事会8月18日通过新的三年股东回报计划,承诺每年以回购、分红或二者结合的形式返还不低于60%的调整后净利润。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约1亿元,按全年估算约合5,600万美元。上半年已执行约520万美元回购额度,意味着下半年仍有充足空间推进回购及潜在的分红。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简讯:亿航次季亏损扩大 下调全年收入指引

自动驾驶飞行器制造商亿航智能控股有限公司(EH.US)周二公布,第二季入收按年增长44.2%至14.72亿元(2,050万美元),按季更暴增464%,主要受惠于EH216系列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交付量增至68架,高于去年同期的49架。 期内公司录得净亏损8,100万元,同比扩大13%,但经调整后净利录得94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120万元大幅增加。毛利率则维持62.6%,与去年同期的62.4%持平。 第二季度公司获得超过150架新订单,已在中国及海外建立逾40个EH216-S运行场地,2025年上半年完成超过一万次安全飞行,保持零事故纪录。公司表示,由于今年战略重点放在推进eVTOL商业运营及运行示范模式,需为长期扩张奠定基础,因此将全年营收指引由原本的9亿元下调至约5亿元。 摩根士丹利将亿航2025年交付量预测下调45%至220架,收入预测则下调46%,并将亿航目标价由30美元下调至26美元,但维持“增持”评级。 亿航股价周二下跌7.53%,收报16.45美元,过去六个月累跌34.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Keeta is Meituan's foreign food delivery arm

美团滴滴再起争端 巴西外卖市场互诉

两大中国互联网巨头,在南美最大国家就外卖业务的不正当竞争相互提起诉讼 重点: 美团与滴滴本月在巴西相互提起诉讼,双方均寻求在当地拓展外卖业务 进军巴西是两家企业出海战略的组成部分,旨在规避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   梁武仁 当中国企业为对冲本土竞争加剧、经济疲软及监管风险而开拓新市场之际,它们或许会将标志性的残酷竞争模式带至海外。当前,行业龙头美团(3690.HK)与网约车巨头滴滴正以极为激烈的方式上演这般场景。 随着两大企业在拉美最大市场的外卖争夺战升级,双方在巴西陷入复杂的法律缠斗。据财新报道,这场商战最新进展是:滴滴旗下巴西外卖业务99Food,上周二于圣保罗法院起诉美团海外品牌Keeta,指控其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不到一周前,美团指控99Food以预支货款为诱饵,要求餐厅伙伴终止与Keeta合作。此番针锋相对的过招,标志着本月刚开启的法律交锋骤然升级。 这场对决是日益增多的中国互联网服务商,将高强度竞争模式移植海外的最新案例。另一相似案例中,快时尚平台Shein与拼多多(PDD.US)旗下跨境业务Temu在美国深陷连环诉讼,从版权侵权到胁迫供应商等指控不一而足。 美团与滴滴在中国外卖市场短暂交锋后,转战巴西再起冲突。2018年,以网约车闻名的滴滴进军外卖领域,挑战美团霸主地位,推出类似Uber Eats的服务。不过,该业务未能持久,2019年滴滴退出市场。其后虽尝试多种外卖模式,均未掀起风浪。 美团占据中国外卖市场超三分之二份额,与阿里旗下饿了么、京东(JD.US; 9618.HK)等资金雄厚的对手竞争,这一格局令滴滴等新入局者难有施展空间。 滴滴并未延续国内外卖市场的失势之战,转而聚焦出海扩张,尤其看重城镇化快速推进、年轻人口基数庞大且数字化服务普及加速的拉丁美洲。 滴滴涉足巴西外卖市场,始于2017年投资网约车初创企业99。次年全资收购该公司后,2019年推出99Food,却在2023年关停业务。今年4月,该业务重启运营。 在拉美其他地区,Didi Food于2019年初登陆墨西哥,至2022年已成为该国下载量最高的餐饮应用。目前,滴滴在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国及秘鲁开展外卖业务,这些地区也提供其核心网约车服务。 美团也因国内外卖市场趋近饱和,及消费者支出趋谨而转战海外。创始人王兴亲自挂帅的出海战略,始于2022年Keeta登陆中国香港,去年延伸至中东。今年5月,美团宣布斥资10亿美元布局巴西。该公司尚未在拉美开展运营,却已与滴滴陷入激烈对抗。 美团小胜一局 美团本月起诉99Food通过购买关联关键词,在谷歌截流Keeta流量。圣保罗法院判令99Food三日内,停止该行为否则处以日罚金,美团暂获小胜。美团还指控99Food以现金支付,要求商户不与Keeta等竞争对手合作。此类排他性条款通常构成垄断,曾导致阿里巴巴2021年在中国被罚创纪录的280亿元人民币。 99Food在最新诉状中指称,Keeta外卖袋、网站界面的配色方案,以及字体等品牌元素与其过度相似,易致巴西消费者混淆。该公司要求赔偿并禁止Keeta使用近似设计,美团回击称黄色作为品牌主色调已沿用超14年。 美团当前在中国的财务表现堪称稳健:一季度营收同比增18%至866亿元人民币(合120亿美元),毛利率改善驱动净利润飙升87%至100亿元。 相较之下,滴滴一季度交易总额同比增13.5%至1,020亿元人民币,其中国际业务贡献增长约28%,占比近四分之一。该季度净利润亦现暴增,达上年同期两倍。  2016年收购优步中国业务的滴滴,在网约车领域的统治地位堪比美团之于外卖市场。然而,其正面临本土对手日益增强的挤压,市场份额持续缓慢下滑。 此前,滴滴也遭遇国内监管重击。2021年纽约IPO因未通过上市前数据安全审查,激怒监管机构,其应用遭国内商店下架,最终被迫从纽约退市,并因数据违规被处天价罚款。 此番际遇凸显出中国企业(尤其敏感科技领域)在本土面临的高监管风险,这正是众多企业发力出海的动因之一。滴滴料将持续加码海外布局,正如美团及Shein、Temu等同行所为。这意味着更多企业或将在海外市场乃至法庭,陷入日益频繁的冲突。 美团股价年内累计跌去20%,当前17倍市盈率虽远高于京东的约9倍,但二者估值均未显高位。这反映投资者对二者保持谨慎,原因是中国经济放缓、监管风险以及出海可能面临的类似问题。 美团股价下行,显示投资者对其在华持续实现高利润增长渐生疑虑,化解这一担忧的最可靠方案是出海扩张,但包括劲敌滴滴在内的众多企业也持此念。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