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oss-making developer of cancer immunotherapies raised just enough financing last year to cross the valuation threshold for a Hong Kong listing.

這家2018年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去年5月引入唯一一輪融資,投後估值剛好達到在港交所上市的最低要求

重點︰

  • 盛禾生物的產品仍在研發或臨床階段,並末有任何產品及授權收入,去年虧損1.3億元
  • 市傳盛禾生物將集資5,000萬美元,比去年傳出的1.5億美元的集資額大減66.7%

 

裴梓龍

香港股市近年持續疲弱,新股市場更陷入寒冬,今年首季成功在港上市的新股只有12隻,總集資額僅47億港元,創2009年同期以來新低,全球排名更跌至第10位,跑輸印度和沙地阿拉伯等新興市場。

這兩年來,在美國持續加息的大環境下,市場「便宜錢」不再,導致靠燒錢發展的初創科技企業,尤其是創新藥企,比以往更難以在市場融資,只能靠消耗自有資本艱難維生。不過,內地開發免疫療法、包括用於治療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的抗體細胞因數的創新藥企業盛禾生物控股有限公司,正正在去年8月首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前獲得融資,引入生物醫藥專業投資機構倚鋒資本,以2.1億元購入14.89%股份,投後估值達到14.1億元,折合約15.3億港元。

正正是因為這筆「救命錢」,令盛禾生物剛好跨過港交所對未盈利生物公司申請上市的門檻。根據港股《上市規則》第18A章的要求,申請公司上市時的市值至少達到15億港元,同時其營運資金足以應付集團由上市檔刊發日期起至少12個月所需開支的至少125%。

雖然如此,盛禾生物首次上市申請卻無功而回,今年2月捲土重來,直到4月15日,終於成功闖關

事實上,盛禾生物去年8月首次申請上市時,市場傳聞公司會集資1.5億美元,然而這次捲土重來後,市傳的集資金額大幅縮減至5,000萬美元。雖然最終集資額仍要公司正式啟動招股時才公佈,但這個消息也側面反映在目前市場環境下,企業集資並不容易。

創新藥這個賽道曾獲資本力捧,雖然前期要靠燒錢研發,但如果有一兩款產品能夠成功商業化,因為有專利,就會成為「印鈔機」。但這也伴隨極高風險,萬一全部失敗,那投資就化為烏有。盛禾生物在招股文件首頁就有這麼一句︰「無法保證我們最終能夠成功開發和銷售我們的核心產品或我們的任何管線產品。」

根據盛禾生物的介紹,公司正在開發的9個管線中,有6個已經處於臨床階段,其中有三個屬於核心產品,包括兩個抗體細胞因數和一個ADCC增強抗體。據招股書引述的研究機構資料,盛禾生物旗下的三款抗體細胞因數,是全球治療癌症患者臨床進展最快的抗體細胞因數。

所謂抗體細胞因數,是由腫瘤相關抗原識別部分和細胞因數有效載荷組成的融合蛋白亞群,是近年較為新興的生物製藥方向。抗體細胞因數可為腫瘤細胞和某些白細胞(如T細胞和NK細胞)搭橋,類似於雙特異性抗體的功能。通過啟動免疫系統的各種成分,細胞因數分子以高密度固定在腫瘤病變處,抗體細胞因數進而顯示出強大的腫瘤殺傷作用。

集資用於臨床試驗

目前盛禾生物所有的產品都在研發或臨床階段,過去兩年的收入大多來自政府補助向銀行存款的利息收入,還有合約生產服務銷售收入,去年共錄得2,100萬元收入,但單單計算研發費用,過去兩年分別花了5,317萬元及4,304萬元,兩年用了約9,600萬元。根據時間表,盛禾生物有6款產品已進入臨床一期或二期,這也意味需要更多資金應付高額花費,這也正是急於上市的主因之一,公司也直言集資所得將全部用於三款核心產品的臨床試驗。

由於欠缺收入來源,盛禾生物過去兩年分別虧損約5,200萬元和1.33億元。事實上,在2022年底,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只剩下182萬元,根本無法應付開支,幸好去年獲得倚鋒資本2.1億元融資,才有足夠資金繼續營運。而截至去年底,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剩下1.25億元,到了今年2月底,再降至約1.02億元,流動負債總額高達3.98億元,當中有3.17億元是按公平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

今年以來,暫時只有專注於針對自身免疫及過敏性疾病生物療法的荃信生物(2509.HK)這家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上市時的市值近44億港元,上市首天股價大漲23.7%,表現相當不錯。不過,統計去年成功在港上市的7家尚未盈利生物科技股,只有科倫博泰生物(6990.HK)的股價目前仍錄得超過一倍升幅,其餘已全數跌穿招股價,跌幅達37%至69%,反映投資市場在目前高利率的大環境下,對生物科技板塊的前景不太看好。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超額7,557倍破港紀錄 大行科工首掛午收升21%

折疊自行車製造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2543.HK)周二首日在香港掛牌,開市即升36%報67.5港元,之後股價略回軟,中午收市報60港元,升21%。 公司發售792萬股H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每股售價49.5港元,錄得超額認購7,557.4倍,打破香港新股認購紀錄,國際配售超額20.65倍,集資淨額3.42億元。 集資所得三成用於生產系統現代化及擴大運營規模、三成用於強化經銷網絡及策略性品牌發展、另外三成用於研發,餘下一成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花旗銀行申請終止銀聯成員資格

中國銀聯近日公告,已終止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成員資格。銀聯方面證實,此舉為花旗中國主動申請,與其近年全面退出個人銀行業務相關。 據財新周五報道,花旗中國回應指出,隨著零售財富管理和信用卡業務的出售與關閉,銀聯成員資格已無必要,但對公業務的境內外支付和收款不受影響。該行強調,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專注企業與機構客戶的跨境銀行需求。 自2021年花期集團(C.US)宣布退出包括中國在內14個市場的零售銀行業務以來,花旗中國已將36億美元的財富管理資產出售予滙豐,並於2024年完成零售及信用卡業務剝離。與此同時,花旗集團今年6月宣布精簡其位於上海和大連的全球技術中心,裁減約3,500名員工。 花旗中國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總資產1,761.42億元(246.9億美元),同比下降1.4%,但營收按年增長20.5%至57.96億元,淨利潤亦大增53.9%至17.55億元。 花旗退出後,至此在華持有銀聯成員資格的外資銀行僅剩八家,包括滙豐、渣打、東亞、星展、瑞穗、德意志、三菱日聯及恒生。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lack Sesame challenges Qualcomm with homegrown chip substitution advantages

挑戰高通地位 黑芝麻擁國產替代優勢

黑芝麻研發的C1200系列晶片,能媲美高通高端晶片,屬業務發展的重點 重點: 黑芝麻的研發及銷售開支增,拖累中期業績見紅 公司的汽車晶片潛力大,並進軍機械人產業   白芯蕊 有中國輝達之稱的晶片設計商寒武紀(688256.SS),今年股價累升逾倍,加上國產替代憧憬下,引發市場對晶片股的熱情。在香港上市剛超過一年的自動駕駛晶片生產商黑芝麻智能國際控股有限公司(2533.HK),最近也公布業績,雖然業績見紅,但2025上半年收入增長快,按年升超過四成。 黑芝麻於2016年成立,為一家汽車計算晶片設計公司,專注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在2019年推出第一代華山系列系統級(SoC,即System On Chip)晶片,為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汽車提供高性能計算。到2021年黑芝麻通過武當系列擴大產品線,推出能夠集成多種汽車功能的跨域SoC晶片。 受惠輔助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銷售增加,黑芝麻2025上半年收入升40.4%至2.5億元,當中輔助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收入達2.4億元,按年升41.6%,佔整個收入93.6%。 儘管收入增長快,但集團2025上半年業績卻要見紅,由盈轉虧蝕7.6億元,但要留意去年錄得盈利主要是向投資者發行金融工具產生公允價值變動所致,該項目錄得19.3億元盈利。撇除上述影響,按非國際財務準則,黑芝麻2024上半年實質虧損6億元,至於2025上半年,實質虧損收窄8.3%至5.5億元。 研發開支高於收入 集團業績見紅,主要因研發開支巨大,上半年已達6.2億元,較收入高144%,還有輔助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銷售成本上升111%至1.9億元,最終令黑芝麻上半年業績錄得虧損。 不過,智能駕駛發展空間巨大,調研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便預測,2024年中國智能駕駛汽車市場規模為436億元,隨著滲透率提升,料到2030年便擴大至超過1,550億元人民幣,主攻汽車智駕晶片的黑芝麻,將會是重大契機。 尤其是現時全球智能駕駛只是起步階段,整體上智駕大致以L0至L5劃分,L0需由駕駛員操控,L5則是完全自動化,現時普遍處於L2有條件自動化至L4高度自動化階段。黑芝麻開發的晶片,目前涵蓋L1到 L3級別的自動駕駛為主。 整個智駕系統架構高度依賴晶片,細分可分為三個重要晶片系統,包括感知系統、決策系統及執行系統。感知系統透過車上的感應器,例如激光雷達或鏡頭,收集汽車行駛時數據,收集後交由決策系統,透過晶片算法計算出行車路徑,再將結果送去執行系統,根據決策的結果作出行車線路及速度控制。 黑芝麻生產的智能駕駛晶片,便是技術關鍵所在。目前智駕普遍用上SoC晶片,SoC晶片內包含多個處理器,包括CPU(中央處理器)、GPU(圖像處理器)、ASIC(專用集成電路),其優點是體積較細,將不同處理器整合在一枚SoC晶片內,因此只需要封裝測試一次,變相可壓低成本。 客戶全屬大品牌 現時黑芝麻主要客戶包括吉利、比亞迪、東風等,今年起產品已安裝在吉利銀河系列等多款車型。黑芝麻也進軍機械人領域,為人形機械人製造商傅利葉的靈巧手,提供模組的處理能力,還與小米、宇樹科技等合作。 雖然智能駕駛晶片發展前景大,但行業競爭激烈,除了輝達外,還有特斯拉(TSLA.US)的FSD系統、高通(QCOM.US)等等,國內對手則有華為及在香港上市的地平線(9660.HK)等。 不過,黑芝麻C1200系列座艙控制器晶片以7納米工藝設計,能夠處理多達12個高清攝像鏡頭輸入數據,對標高通現時主流的高通座艙控制器晶片,為內地僅少量能國產替代高端晶片之一,亦可佈局於機械人大腦及小腦系統,有望成為集團殺手鐧。 整體來講,目前黑芝麻雖然未錄得盈利,預期今年市銷率達9倍,估值處偏高水平,將限制股價表現,但由於與內地多間車廠合作,加上進軍藍海的機械人市場,只要收入維持高增長,在自動駕駛及機械人概念下,將有望吸引基金追入,值得長期關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對衝中美關係風險 傳奇生物擬第二上市

彭博社周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道,抗癌療法研發企業傳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LEGN.US)正考慮通過二次上市,潛在地點包括香港、新加坡及倫敦。 傳奇生物將成為赴港二次上市中概股的最新成員,多數企業選擇香港上市,以對沖中美關係風險。傳奇生物由金斯瑞生物科技(1548.HK)創建,後者至今仍持有其48%股權,總部位於美國新澤西州,業務遍及中國。 傳奇生物認為二次上市或可提升估值,尤其在香港市場,恒生生物科技指數年內累計上漲逾一倍。該公司美國上市股票周五收漲3.1%至36.08美元,年內累計漲幅約1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