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2.HK
MicroPort MedBot’s orthopedic robot is the first domestically developed device to be approved for both hip and knee surgeries.

這家醫療機器人生產商的膝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是首款獲批搭載自研機械臂的國產髖膝一體骨科手術機器人

重點:

  • 雖然新產品獲批,但中國手術機器人領域正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格局,前有已經佔領市場的進口產品,後有大量國產產品獲批
  • 微創機器人上半年收入僅4,760萬元,卻錄得5.45億元淨虧損,主要因為產品商業化路途艱難

 

莫莉

隨著科技進步,由機器人輔助進行手術早已不是新鮮事,它們不但可以輔助進行多種普外科腔鏡手術,還能進行關節置換、脊柱手術等。但是,由於手術機器人工藝複雜、集成難度高,該市場曾經長期被美國直覺外科(ISRG.US)等進口品牌壟斷。

近年,隨著政府大力支持,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天智航(688277.SH)及精鋒醫療等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開始崛起,產品上市獲批速度明顯加快。上週五,微創機器人宣佈,旗下鴻鵠骨科關節置換手術導航定位系統,正式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上市批准,成為首款獲批的搭載自研機械臂的國產髖膝一體骨科手術機器人,可以用於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TKA)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THA)。消息公佈後,微創機器人股價連續兩日上漲,累計漲幅為6.7%。

與傳統手術相比,鴻鵠骨科關節置換機器人能夠在手術中精準定位,更高效地進行截骨、磨骨和假體安裝,術後下肢力線矯正也明顯更佳,還能減少手術併發症,幫助患者快速康復,加上機器人的手術器械與傳統手術相似,也能幫助醫生縮短學習時間,以便更快進行手術。去年4月,僅適用於全膝關節置換術的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首次獲批上市,是中國第一款搭載國產機械臂的骨科手術機器人。

按照臨床應用分類,手術機器人主要分為腔鏡手術機器人、骨科手術機器人、泛血管手術機器人、經自然腔道手術機器人以及經皮穿刺手術機器人五大領域。微創機器人的業務已覆蓋這五大「黃金賽道」,三款旗艦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蜻蜓眼三維電子腹腔內窺鏡以及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均已獲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

商業化難題待解

中國手術機器人領域正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格局,不僅有美國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等已經在市場得到成熟應用的進口產品,還有大量新近獲批的國產手術機器人。據行業媒體億歐大健康的不完全統計,2022年中國共有15款手術機器人產品獲批,包括腔鏡機器人三款,骨科機器人10款,神經外科機器人兩款。

與一般的醫療器械不同的是,手術機器人廠商的收入來源分為三部分:系統、耗材及服務。廠商會以一次性的價格向醫院出售手術機器人,包括硬件以及配套的手術軟件系統;其次是手術過程中與機器人配套使用的耗材,例如機械臂、穩定器等專用產品;第三則是機器人的維修和其他售後服務等。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商業模式中,廠商前期通過系統銷售產生收入,中長期則通過提供耗材和服務持續獲利。

作為大型設備,手術機器人的設備採購費已高達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元,以達芬奇機器人為例,單台售價超過2,000萬元,一般只有大型三甲醫院才有足夠的患者數量及財力配備。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已經引進了達芬奇的醫院,可能並不想更換新的機器人,即使國產品牌試圖降價來擴大銷售,但其臨床價值尚未得到驗證,如果使用率不高,醫院也無法收回成本,廠家更難以通過耗材和服務收入進一步獲利。

微創機器人上月發佈的今年中期業績,顯示出國產機器人商業化進程的艱難。即使已有三款產品獲批上市,其上半年收入仍然只有4,760萬元。去年1月獲批的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機器人,直到今年上半年才實現了四台商業化裝機,去年4月獲批的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僅完成首台商業化裝機。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管道建設、市場教育投入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微創機器人上半年的銷售及行銷開支為1.26億元,按年大增196.8%,主要包括商務團隊的人員支出、培訓醫生和臨床驗證的費用開支。期內,該公司更錄得5.45億元淨虧損,比去年同期擴大,主要因為多款產品上市導致銷售開支大幅增加。

為了快速拓展市場,微創機器人選擇同步拓展海外市場。鴻鵠骨科機器人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510(k)認證、歐盟CE認證、巴西ANVISA認證及澳大利亞TGA認證,成為首款同時於中、美、歐盟、巴西及澳洲五地獲批上市的國產手術機器人。

微創機器人於2021年11月以每股43.2港元在港交所上市,掛牌初期備受追捧,一度衝上73.45港元。但是,伴隨著港股以及醫療板塊的低迷,其股價一路下行,如今僅徘徊在20港元水準,市帳率約16倍,遠高於國內同業天智航的4.5倍,雖奠定了其國產手術機器人龍頭地位,但要讓投資者的信心更加堅定,需在商業化道路交出更佳成績。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了解更多資訊,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Sanhua refrigeration air conditioning infrastructure

簡訊:浙江三花獲證監會批准赴港IPO

中國證監會正式批准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002050.SZ)赴港上市申請,為這家制冷空調元器件製造商的IPO計劃掃清關鍵監管障礙。 根據證監會官周一網上的備案通知書披露,三花智控擬發行約4.77億新股。 該公司於今年1月遞交港交所上市申請,由中金公司與華泰國際擔任聯席承銷商。財務數據顯示,其去年首九個月營收同比增長8.4%至20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90億元有所增長;當期淨利潤從21.6億元增至23億元,增幅達6.5%。 三花智控已在深交所主板上市,該公司去年原計劃在瑞士二次上市,但最終由於市場環境變化而改道為香港資本市場。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北森控股去年度虧損收窄

人力資源管理雲服務(HCM SaaS)供應商北森控股有限公司(9669.HK)周二公布,預料截至3月31日止的2025財政年度,虧損將介乎約1.3億元(1,800萬美元)至約1.96億元,較2024財年的虧損約32.09億元收窄。 公司表示,虧損收窄主要由於公司可贖回可轉換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虧損,及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較2024財年減少所致。 北森控股預期,2025財年收入將介乎約9.23億至約9.66億元,按年增長約8%至13%,年度經常性收入預料介乎約8.9億至約9.27億元,按年增加約17.7%至22.5%。 公司股價周二低開0.5%報5.89港元,至中午收市報5.97港元,跌1.3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spire is a vaping company

霧麻科技的大麻電子煙美夢灰飛煙滅?

這家與中國淵源深厚的美國電子煙公司,在截至3月底的季度收入下跌12.7%,正加緊在馬來西亞設新廠 重點: 為規避中美貿易戰帶來的風險,霧麻科技對業務進行重組,令最新財季收入下滑及虧損擴大 公司正仿效同業,加緊在馬來西亞設廠,將生產轉移出中國 陽歌 單看電子煙企業霧麻科技(ISPR.US)的股價,你完全看不出中美達成里程碑式貿易協定,推動在美上市中概股於週一暴漲。或許這正如其所願,因為它正極力讓投資者相信,自己是一家總部位於洛杉磯的美國公司,儘管它與中國淵源深厚。 事實上,霧麻科技仍然相當依賴中國,目前公司大部分電子煙硬件都由位於深圳的子公司供應。但公司正迅速減少與中國關聯,並在周一公布的最新季報中,詳細介紹大部分生產轉移至馬來西亞新工廠的計劃。 聯席首席執行官Michael Wang還表示,電子煙產品廠家普遍加緊將生產遷出中國,以降低在貿易戰中可能受到美國關稅影響的風險。他表示,霧麻科技的一些競爭對手試圖在越南設廠,而其他競爭對手則將工廠遷往印度尼西亞。 Michael Wang在截至3月底的第三財季業績的電話會議上表示:「在這個行業,兩年前基本上99.99%的電子煙設備都是1中國生產。」他續稱:「如今,原產國分布略微多元了一些,但仍然有超過90%的產品是中國製造的。」 除了貿易戰外,霧麻科技還受內部問題的困擾,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周一發布最新財報後,公司股價下跌了3%。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MSCI中國指數上漲3.4%,因為投資者都在歡呼,中美兩國大幅下調了90天內對彼此產品徵收的關稅,同時嘗試敲定一項新的長期貿易協議細節。 霧麻科技的問題包括收入下降、應收賬款高企、利潤率遠低於全球同行,以及不斷擴大的虧損。雪上加霜的是,早前公司大肆宣傳大麻電子煙市場的潛力,並預言相關產品的銷售,有望總收入在2027年達到10億美元,到2029年達到20億美元。 要達到如此驚人的規模,需要極快的收入增長,而霧麻科技在最新財報中卻未能如願。相反,公司報告稱,截至3月底的三個月內,其收入從去年同期的3,000萬美元下降至2,620萬美元,降幅12.7%——這使收入達到10億美元的預測顯得可笑。 公司在財報電話會議上介紹大麻業務的一些最新進展,包括與一家名為Raw Garden的公司合作,推出一款名為Sprout的新設備。但它沒有對該業務的收入給出誇張的預測,這或許是明智之舉。Michael Wang稱公司正處於「重組和生產轉型期」,包括將部分生產業務轉移到馬來西亞,並減少對低質量客戶的依賴。 回歸基本面 霧麻科技在之前的財報中,曾多次提及應收賬款增長的問題,這表明公司層面和投資者都對這一趨勢感到擔憂。在此背景下,公司表示最新季度達到一個里程碑,應收賬款首次下降。具體而言,截至3月底,應收賬款從三個月前的6,770萬美元降至6,040萬美元。 但需要指出的是,當前應收賬款仍超最新季度營收的一倍。不過,這一改善表明,霧麻科技已意識到不能繼續賒銷給無力付款的客戶,他們正蠶食公司的現金流。截至3月底,公司現金儲備從一年前的3,950萬美元驟降40%至2,350萬美元。 正如我們之前所指,霧麻科技的另一個重點,是繼續努力在馬來西亞建立新的生產設施,以降低地緣政治風險。聯席首席執行官Michael Wang透露,霧麻科技最近獲得在馬來西亞生產尼古丁產品的臨時許可證,並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獲得最終許可證。他還補充說,該工廠最終將容納多達80條生產線。 Michael Wang 表示:「我們在向馬來西亞轉移生產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有效降低當前地緣政治環境下的生產風險。」他續稱:「為提升運營效率,提高利潤率,第三財季已將部分日常職能遷至馬來西亞園區,預計每年可節省800萬美元的運營開支。」 成本攀升確實是其痛點:本季度公司毛利下滑21.3%,毛利率從20.4%降至18.2%,遠低於競爭對手霧芯科技(RLX.US)去年四季度的27%毛利率,這恰好表明霧芯科技仍需付出更多努力,提高效率。同時,季度內運營費用同比激增30.5%至1,540萬美元,公司將其歸因於股權激勵、壞賬計提及一次性遣散費。 營收下降與成本上升導致霧麻科技在最新季度的淨虧損,從上年同期的590萬美元擴大至1,090萬美元。 公司為投資者保留了一絲希望,稱佔營收三分之一的北美業務重組所帶來的效益,將在截至6月的下一份季報中開始顯現。 但投資者的耐心似乎正在耗盡,公司股價過去一年下跌約50%至低於3美元,不足2023年7美元發行價的一半。目前它的市銷率(P/S)僅為1.14倍,遠低於霧芯科技的6.94倍,和香港上市的思摩爾國際(6969.HK)的6.90倍。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小南國大折讓配股 集資不足900萬元

餐飲集團上海小南國控股有限公司(3666.HK),周一晚公布配股,將以每股0.02元,配售近4.43億股,較周一收市價0.024元大幅折讓16.7%,僅集資890萬元,集資所得用作一般營運資金。 小南國表示,配售可籌集額外運營資金、增強公司的財務狀況及擴大本公司的股東基礎,從而提高股份流通性。 曾經是上海餐飲龍頭之一的小南國,近年業務每況愈下,去年收入按年大跌30%至3.14億元人民幣(下同),虧損卻較2023年擴大80%至8,506萬元 小南國周二高開25%報0.03港元,公司過去一年股價由高位下跌33%。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