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I.US
Agora sees big things in AI

兩周前公司報告營收連續第七個季度萎縮,這家實時互動技術提供商宣佈管理層發生變動

重點:

  • 聲網母公司Agora表示,加入公司不到三年的首席運營官將離任,在營收萎縮近兩年後,公司正試圖讓業務穩定下來
  • 公司表示,人工智能最近的快速發展,可能會催生新一代使用其實時互動技術的應用程序

    

陽歌

高管離任卻無人在意,這意味著什麼?

最好的情況是,可能這位高管對公司來說無關緊要,他的離開並沒有改變什麼。或最壞的情況是投資者對你的股票不感興趣,以至他們都沒有注意到管理層的重大變動。

上周晚些時候,聲網母公司Agora(API.US)宣佈首席運營官兼首席戰略官魏珂的離任消息後,市場毫無反應,可能就是這兩種情況中的一種。之後的兩個交易日,該股幾乎沒有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因為魏珂2021年初才加入聲網,而其金融背景,似對公司為在線應用程序提供實時音頻,和視頻互動服務的關鍵產品並不重要。

但就在幾周前Agora公佈最新季度業績,顯示其營收在截至9月的三個月里連續第七個季度萎縮時,市場的反應要消極得多。該公司分別公佈了中國業務(名為聲網)和國際業務(名為Agora)的收入。

近兩年來,Agora的中國業務持續收縮,這是北京方面2021年整頓教培行業的結果,那些公司曾經位列Agora最大的客戶。不過當時其國際業務持續增長,直至今年第二季度,國際業務開始回落,截至6月的三個月里,國際業務收入同比下降5.6%,至11月21日發佈的最新財報顯示,三季度降幅加速至8.9%。

首席財務官王靜波在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國際業務下滑是由於宏觀經濟環境充滿挑戰,以及經濟狀況惡化,導致一些新興市場的使用量下降。我們首次看到近期的高利率似直接影響到一家公司的業務,由於借貸成本高昂,Agora的一些客戶被迫控制支出。

雖然首席運營官離任並未讓投資者感到擔憂,但發佈低迷的業績則不然。公告發佈後的第二天,Agora股價暴跌9%,之後繼續下跌。儘管Agora的市銷率(P/S)仍高達驚人的1.9倍,似乎表明投資者還沒有放棄該公司,但該股今年已下跌約三分之一。

事實上,通過為各種應用程序提供實時音頻和視頻互動技術,Agora在互聯網領域處境優越。其受歡迎程度體現在龐大的用戶群上,截至9月底,中國的活躍客戶數量同比增長6%,達到4,034位,國際活躍客戶數量同比增長26%,達到1,664位,儘管公司的收入有所下降。 Agora的創始人趙斌在實時互動領域也頗受尊重,他的履歷包括擔任Webex的創始工程師,Webex是一家網絡會議服務提供商,後被思科(CSCO.US)收購。

AI潛力

Agora的最新財報看來相當悲觀,儘管趙斌匆忙指出,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會在未來給公司帶來巨大機遇。他還說,在中國風靡一時的直播購物,如果在美國這樣發達的市場走紅,可能也會提供一個重大的新機遇。

我們稍候再來更詳細瞭解他的一些說法。但首先我們來看看它的最新財報,財報顯示,它的業務正停滯不前,不過尚不會很快面臨現金耗盡的危險。雖然有人或會認為,公司截至9月底持有的3.73億美元現金可謂手裡有糧,心中不慌,但有人則會想到,一家掌握著頗具前途的技術公司來說,也許過於保守。

Agora稱,截至9月的三個月里,取得3,500萬美元的營收,較上年同期下降14.6%。業務聚焦中國的聲網,營收下跌9.2%至1.41億元,佔公司總收入的57%。我們之前提到過,Agora的國際業務下降8.9%,至1,530萬美元。公司預計,四季度營收為3,550萬美元至3,750萬美元,按區間中值計算,較上年同期的4,010萬美元下降9%。

受益於高利率,該公司的利息收入幾乎翻了一番,達到490萬美元。營業費用削減了34%,部分原因是之前裁員。但這些都被巨額投資虧損所抵消,公司三季度淨虧損2,250萬美元,略好於去年同期的2,770萬美元虧損。

雖然這些數據都不是讓人特別興奮,但趙斌關於人工智能可能會帶來新需求的討論,或許會讓人對該公司產生長期的樂觀態度。最近,數據中心運營商秦淮數據(CD.US)也發出了類似的信號,該公司表示,數據密集型人工智能應用程序的爆炸式增長,可能會大幅提振對其存儲能力的需求。

趙斌指出,到目前為止,許多人工智能應用程序主要是基於文本,但開發出了ChatGPT的OpenAI最近推出了一款產品的測試版,允許人類用戶與人工智能模型直接進行語音對話。

「我相信我們有獨特的優勢,可以讓人類用戶和人工智能模型除了文本之外,還可通過視頻和音頻進行互動,這將改變各種應用,比如人工智能同伴、人工智能玩家的社交遊戲、學習語言的人工智能導師。」趙斌還表示,Agora最近也推出基於視頻的解決方案,以增強直播購物的體驗。

歸根結底,此類發展可能潛力巨大,並有可能讓Agora重回增長軌道。但進展需要時間才能發力,而該公司的保守立場,可能最終會導致它落後於更激進的競爭對手。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多點數智準備申請穩定幣牌照

零售軟件服務提供商多點數智有限公司(2586.HK)周四公告,公司正在籌備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並已通過公開市場HashKey Exchange購買比特幣,其資金來源爲本公司現有的現金儲備。 公司稱,已於今年2月與HashKey Group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公司將在HashKey Exchange開設交易帳戶,雙方將圍繞數字資產交易、Web3技術開發與應用、以及區塊鏈生態建設等重點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探索推出包括穩定幣支付在內的技術服務,並推動穩定幣在零售支付場景中的廣泛應用。 消息公布後,周四多點數智股價一度升近九成,收市報11.14港元,漲23%,成交額達18億港元(2.3億美元)。公司去年底以每股30.21港元上市,首日掛牌暴跌54%至13.8港元,之後股價持續下滑,最低見4.78港元,目前股價雖有回升,仍較上市價下跌63%,市值由上市首日最高的270億港元,跌至目前約100億港元。 多點數智主要為零售行業提供雲基礎數字零售SaaS平台服務,惟其客戶高度集中,近九成業務來自大股東張文中的物美集團系內公司。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淘寶啟動500億元補貼計劃

電商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旗下即時零售平台「淘寶閃購」周三宣布,啟動總額達500億元(69.76億美元)的補貼計劃,為期12個月,將直接補貼消費者與商家,藉此加速推動大消費平台建設與服務升級。 在商家端,淘寶閃購推出店舖補貼、商品補貼、配送補貼與免佣減佣等措施,保障利潤空間、促進訂單成長;在消費者端,則透過大額紅包、免單卡與官方補貼一口價商品等方式,強化購物吸引力。 淘寶閃購自5月上線以來成長迅速,官方指出目前日訂單已突破6,000萬單,並帶動全國店家訂單量月增逾100%。部分地區餐飲商家營業額較前一季翻倍成長,零售與花類商家亦明顯受惠,吸引大量新客。另外,數據顯示,中國整體即時零售市場日訂單亦從1億單成長至1.6億單,顯示競爭正持續升溫。 阿里巴巴港股周三逆市跌0.4%,報109.4元,美股則跌2.86%,報110.71美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首開即崩盤 撥康視雲午收勁跌30%

眼科醫藥公司撥康視雲有限公司(2592.HK)周四在港首日掛牌,開市股價即跌6%報9.5元,之後股價持續下跌,中午收市報7.04元,跌30%。 公司發售6,058.2萬股,每股定價10.1元,錄得超額認購78倍,國際配售並不足額,集資淨額5.22億元。 撥康視雲2022及2023年均未有收入,至2024年則錄得收入1,000萬美元,去年虧損9,913萬美元,按年收窄23%。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BM notches up another mega deal

和鉑醫藥獲6.7億美元BD大單 轉型之路能否久長?

隨著今年醫藥股的回暖,和鉑醫藥上半年的股價上漲了350%,而同期恆生創新藥指數僅僅上漲58%,股價漲幅遠超行業水平 重點: 和鉑醫藥在創新藥業界有「BD之王」的稱號,已經完成了17次BD出海交易 由於和鉑醫藥沒有商業化產品提供穩定收入來源,業績容易出現波動    莫莉 從全鏈條重資產模式到以BD(Business Development)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輕資產商業模式,和鉑醫藥走出了一條與其他創新藥企業截然不同的發展之路。上周一,和鉑醫藥控股有限公司(2142.HK)宣布與大塚制藥株式會社(4578.T)達成全球戰略合作,以最高6.7億美元(48億元)的交易總金額將其自主研發的BCMA×CD3雙特異性T細胞銜接器HBM7020在大中華區之外的開發、生產和商業化權益出售給大塚制藥。 根據協議條款,和鉑醫藥在此次BD交易中將獲得總計4700萬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此外,在達成特定研發和商業里程碑後,和鉑醫藥還有權獲得高達6.23億美元的額外付款,以及基於未來產品淨銷售額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交易對象HBM7020是一款針對BCMA(B細胞成熟抗原)與CD3(T細胞表面抗原)的雙特異性抗體,可以有效激活T細胞並殺傷目標惡性B細胞。2023年8月,HBM7020獲批在中國開展針對癌症的I期臨床試驗。全球首個被批准上市的BCMA/CD3雙特異性抗體強生Teclistamab,被獲批治療多發性骨髓瘤。 和鉑醫藥在創新藥業界有「BD之王」的稱號,根據行業媒體醫藥魔方的統計,和鉑醫藥已經完成了17次BD出海交易,僅僅是今年上半年,和鉑醫藥就通過license-out、NewCo等方式完成了6筆交易。 除了與大塚制藥的合作之外,和鉑醫藥在3月21日與跨國醫藥巨頭阿斯利康(AZN.US)簽署總金額45.75億美元的全球合作協議,阿斯利康將與和鉑醫藥共同研發針對免疫性疾病、腫瘤及其他多種疾病的多特異性抗體,並獲得兩個臨床前項目的授權許可選擇權,及未來提名開發更多靶點的權利,為此阿斯利康向和鉑醫藥支付1.75億美元首付款、近期里程碑付款和額外新增項目的選擇權行使費,以及最高達44億美元的研發及商業里程碑付款,外加一定比例的銷售分成。 這是和鉑醫藥與老朋友阿斯利康的第三次合作了,早在2022年,和鉑醫藥以3.5億美元曾授權給阿斯利康一款CLDN18.2xCD3雙抗,2024年,和鉑醫藥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的一項臨床前單抗項目以超6億美元授權給阿斯利康。這一次的攜手合作,雙方的關係更加深入,阿斯利康不僅以真金白銀引進了項目,更是以1.05億美元認購了和鉑醫藥9.15%的新發行股份,雙方還將在北京共建一個創新中心。 跨國企業的認可,也讓資本市場對和鉑醫藥尤為偏愛。與大塚制藥的合作消息公布當日,和鉑醫藥的股價大漲了12.32%。隨著今年醫藥股的回暖,和鉑醫藥上半年的股價上漲了350%,而同期恆生創新藥指數僅僅上漲58%,股價漲幅遠超行業水平。 去年業績規模收縮 和鉑醫藥的股價暴漲,與其股價曾長期處於低位有關。在生物醫藥低谷期,和鉑醫藥一度砍管線、賣工廠,以求實現「斷腕重生」。2022年下半年,由於和鉑醫藥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又難以融資獲得現金支持,公司只能將核心產品巴托利單抗轉讓給石藥集團子公司,亦結束了一款重要產品的III期臨床試驗,還將位於蘇州的產業化基地轉讓給了藥明生物(2269.HK)子公司藥明海德,帶來6,193萬元虧損。 和鉑醫藥也在2022 年底成立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將利用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發的免疫細胞銜接器雙抗平台提供CRO業務,另一個子品牌和鉑醫療則將持續推進內部管線的全球臨床開發進程。這種雙輪驅動的輕資產運營模式,讓和鉑醫藥可以將資源集中於管線的開發。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勁松曾多次在媒體訪問中,將和鉑醫藥與通過技術平台驅動和BD合作實現商業化的再生元(REGN.US)進行類比:「我們希望通過與阿斯利康可能長達十年的深度合作,將我們的整個運營體系搭建在一個穩固且強大的平台之上,實現商業回報的穩步增長,進而加速轉變成像再生元這樣的世界級卓越企業。」 2024年,和鉑醫藥儘管實現了連續兩年盈利,但是期內的營業收入同比減少了57%至3,810萬美元,淨利潤為278萬美元,更是同比銳減88%。由於和鉑醫藥沒有商業化產品提供穩定收入來源,單純依靠BD模式,業績容易出現波動。和鉑醫藥當前的市盈率已經高達325倍,甚至遠超過再生元的市盈率13倍。儘管和鉑醫藥與醫藥巨頭的綁定讓其業績短期內的預期向好,但是長期發展仍取決於技術平台的創新力與對外授權項目的研發進展,投資者需注意其商業化缺位的潛在風險。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