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8.HK
Lianlian is a payments company

這家數字支付服務提供商去年收入增長28%,全球支付網絡與客戶規模持續擴大

余特莉

連連數字(2598.HK)公布去年收入增長28%並實現經調整盈利,主要得益於其數字支付服務在境內外市場的滲透率強勁提升。隨著國內外電商業務持續升溫,更多客戶選擇其數字支付解決方案,公司年內持續拓展全球支付網絡並擴大客戶規模。

上周發布的年報顯示,公司2024年收入從上年同期的10.3億元增至13.2億元(1.82億美元),其中數字支付業務收入飆升31.6%至11.5億元,佔總收入約87.5%。其全球支付業務收入達8.08億元,同比增長23.1%;境內業務收入飆升57.1%至3.43億元。

公司去年達成總支付金額(TPV)3.3萬億元,較2023年增長64.7%。其中全球TPV增長63.1%,境內增幅為64.9%。

連連數字CEO辛潔表示:「在上市後,公司持續拓展全球牌照佈局、擴大合規能力優勢、提升產品服務能力並擴大客戶規模,推動了公司全球業務版圖的進一步擴展及公司業績的跨越式增長。」

基於非國際財務報告准則(non-IFRS),公司去年經調整年內业绩扭虧為盈,實現年度盈利7,870萬元,而上年虧損逾4億元。這一逆轉得益於支付平台的持續規模化運營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整合應用,使其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優質高效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按報告基準(包含股權激勵及上市費用等非經營性項目)計算,公司虧損額從2023年的6.54億元大幅收窄至1.67億元。

創立於2009年的連連數字構建了全球收付款網絡,服務客戶以電商為主。得益於境內外支付業務的協同效應,公司提供突破傳統全球支付限制的綜合性服務方案;在境內市場,其創新推出的企業錢包等產品,幫助客戶實現數字化轉型與全球化布局。

在跨境電商持續擴張的背景下,連連數字憑借創新平台與廣泛的支付牌照布局,已成為這個蓬勃發展行業的重要賦能者。

公司表示,截至去年底已在全球持有65項支付牌照,服務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90餘萬商戶,支持130餘種貨幣結算。連連數字持續拓展其全球布局——去年12月在中國香港獲得虛擬資產交易平台(VATP)牌照,將運用區塊鏈技術服務客戶;去年5月獲得盧森堡電子貨幣機構(EMI)牌照,得以向歐洲本土企業提供數字支付服務。

自一年前IPO籌集約5.5億港元(7,100萬美元)以來,連連數字的股價多數時間維持窄幅波動。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Shoe-making giant Yue Yuen wobbles, with first-quarter profit down 24%

首季盈利大減24% 製鞋大王裕元步履蹣跚

這家來自台灣的製鞋大廠,雖已提早布局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卻仍要面對人力成本激增帶來的盈利壓力 重點: 首季度股東應佔溢利按年大跌24.2% 東南亞人力成本上升進一步壓縮公司利潤空間   李世達 當中國製造的運動鞋仍在跨越太平洋,送到美國消費者手中時,全球供應鏈的重塑並未停止。雖然中美暫時達成協議,大幅降低關稅,但對製鞋大廠裕元工業(集團)有限公司(0551.HK)來說,仍不能鬆一口氣。今年首季,「製鞋大王」面臨毛利率及盈利均雙雙下滑的局面,凸顯出代工廠商在全球供應鏈變局中的無奈。 裕元是Nike(NKE.US)、Adidas(ADS.DE)、Puma(PUM.DE)等品牌的運動鞋代工廠。根據首季度財報,公司收入按年增長1.3%至20.29億美元,收入表現尚能持平,利潤卻大幅縮水,同期股東應佔溢利按年大跌24.2%至7,580萬美元。毛利率與經營利潤率亦走下坡路。首季毛利率按年下滑2.2個百分點至22.9%,經營利潤率亦由去年同期的7.3%跌至5.4%。 公司表示,全球經濟格局動盪導致單位成本升高,廠區產能利用不均、人工成本激增,以及新設產線與鞋面加工廠的投產進度不如預期,導致整體效率未能提升。 成本增長 需求保守 其中,印尼與越南等地的人力成本變動對裕元影響深遠。美銀證券指出,印尼工廠今年初已實施薪資上調,第二季雖然將陸續轉嫁成本予品牌客戶,但毛利率短期內仍將承壓,預估全年僅能維持在18%至19%之間,較2024年仍有明顯回落。 儘管第二季訂單穩定,但管理層預期第三季出貨將因去年同期基數較高與客戶庫存策略轉趨保守而出現年減,意味短期恢復動能仍有困難,特別是在中國內地零售市場復蘇緩慢的背景下,品牌客戶對拉貨節奏更趨謹慎。 外部變數同樣對裕元形成壓力。面對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公司自2018年起已開始啟動產能重配,降低中國生產的比重,特別是輸美產品裡中國製造的比例,從高峰的85%已降至15%。以生產地區劃分,2024年,印尼、越南及中國大陸分別佔出貨量的54%、31%及11%,顯示產能重心已逐漸轉向東南亞。 事實上,和許多代工業者一樣,裕元本就是「遊牧民族」。 雖然裕元成立於1988年,但其母公司、台灣寶成工業(9904.TW)早於1969已在台灣彰化創立,初期主要從事塑膠鞋生產製造及出口,爾後開始專注於運動鞋及休閒鞋之研發製造。 逐利而居 分散風險 1980年代,台灣土地及環保法規更趨嚴格,加之勞工成本快速上升,寶成開始尋求外移生產基地,起初目標放在東南亞,隨著中國大陸開始「改革開放」,寶成也加入了台灣製造業的「西進潮」。 總部設於香港的裕元,於1992年在港交所上市,以港資企業身份進入中國大陸設廠,開始在廣東東莞、惠州、江蘇昆山等地設立製鞋基地。隨著產能擴張與中國出口快速成長,裕元的製造版圖迅速擴大,成為Nike、Adidas等品牌最重要的亞洲代工夥伴,巔峰期一年出貨量超過3億雙運動鞋。 裕元工業旗下還有一家上市公司寶勝國際(3813.HK),負責中國內地的體育用品零售與分銷。從股權結構看,裕元是寶勝國際的控股股東。裕元負責製造,寶勝負責銷售,多年來建立起橫跨中國、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地的製造銷售網絡。 然而,儘管裕元工業已提前部署應對地緣政治風險,但這些調整未必能立刻帶來成本優勢,反而在過程中推高營運負擔,部分新設產能效率不佳,導致加班成本增加。同時東南亞地區的勞動力情況與關稅環境也在時刻變化,加上中國經濟復蘇尚不明朗,品牌客戶策略保守,都為公司經營帶來壓力。 裕元股價近年長期徘徊在12至18港元之間,目前市盈率約6.5倍,低於九興控股(1836.HK)的10.3倍與豐泰(9910.TW)的20.8倍,反映市場對其前景並未抱持高度信心。 儘管公司基本面穩健,品牌關係深厚,但成長性卻略顯不足,除了寄望景氣好轉、訂單增加之外,尚看不出有其他具體策略,未來如果能在數位轉型、自動化製造與技術升級等方面有所突破,或許才能贏得更多投資人青睞。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hao Weiguo gets suspended death sentence

貪腐被判死緩 趙偉國跌宕起伏的一生

曾風光一時的紫光集團前董事長趙偉國,上周因貪污罪被判處死緩 重點: 趙偉國上周因貪污罪被判死緩,其命運的沈浮與中國激進的晶片野心緊密交織,並顯出背後的隱憂 趙偉國構建晶片帝國紫光集團,在債務違約後進行了重組,目前的發展方向沒那麼激進    肖林 在平日,位於吉林省偏遠城市的法院,並不會引起太多關注,它日常審理的均是當地案件。但上周,隨著那裡宣布的一項判決,在國內外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位曾象徵中國大舉發展晶片產業的人物也悄然落幕。 趙偉國被判死緩,他的故事反映中國與西方從微波爐到超級計算機的微晶片競賽。但它也反映這場競賽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包括數千億美元的國家支持。 據多家媒體援引吉林省吉林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判決書報道,現年58歲的趙偉國,在擔任由國家支持的紫光集團董事長期間,貪污、為親友非法牟利,並使國家和上市公司遭受特別重大損失。 宣判當天的照片中,趙偉國在兩名警察陪同下出庭,神情顯得謙卑且憔悴——這與他昔日自信滿滿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曾幾何時,他主導的收購行動堪稱傳奇,甚至一度放言要收購全球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晶片代工企業台積電。 法院查明,趙偉國在2014年至2021年期間,利用職務之便,將業務和資產導向關聯方,損害公司和國家利益。導致超過4.7億元(6,500萬美元)的國有資產被非法侵佔,國家經濟損失超8.9億元,一家上市公司損失超4,600萬元人民幣。現實情況是,這些數字可能只是趙偉國任期內巨大貪腐和資源浪費的冰山一角。 依賴進口 全世界大部分電子產品都是中國製造,但中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的半導體晶片,這些晶片構成了產品的「大腦」。隨著近年中美緊張局勢加劇,中國在進口一些最先進的技術(包括晶片和晶片製造設備)時,面臨日益嚴密且協同實施的限制措施。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致力在這一領域實現自主可控,“中國芯”等口號集中體現了這一目標。 2014年6月,中國的晶片自主行動提速,並發布了發展半導體產業的藍圖,目標是到2030年達到先進水平。三個月後,中國成立了規模龐大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又稱「大基金」),扶持有助於實現獨立自主目標的公司和項目。現時,該基金已進入第三期,迄今已募集到高達6,800億元的資金,但貪腐和浪費現象卻屢禁不止。 趙偉國似乎是領導此類雄心壯志的理想人選,他來自新疆的一個小村莊,出身貧寒,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頂尖的理工科學府清華大學。 趙偉國多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作為電子工程專業的學生,自己是在讀了一本介紹硅谷以及蘋果和惠普公司創立的書後,受到啓發成為企業家。創業精神引領他先後在水泥廠、中國第一波互聯網熱潮、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領域創業,並於2000年代初創立了北京健坤投資集團。 2009年,趙偉國通過健坤集團收購了紫光集團的大量股權。紫光成立於1988年,旨在將清華大學的科研成果商業化。一年後,趙偉國出任紫光集團董事長。 多年來,紫光集團一直是一家平平無奇的國企,缺乏明確的戰略和突出的產品。旗下兩家子公司紫光股份和紫光國微分別於1999年和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但均未引起太多關注,基本屬於無人問津的小盤股。 踏上併購之路 為了提高公司的知名度,趙偉國開始物色收購目標,為此他經常瀏覽財經網站。2012年底的一天晚上,他發現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電信晶片製造商展訊通信,並最終於2013年以17.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這家公司。這標誌著紫光集團首次涉足晶片行業,開啓了一輪持續數年、涉及中外知名企業的收購狂潮。 2014年,公司收購了展訊通信的競爭對手銳迪科微電子,隨後將兩家企業合併。2015年,又出資約23億美元收購惠普旗下華三通信51%股權,以及這家美國PC巨頭在中國的服務器、存儲和技術服務業務。紫光集團最為人矚目的成就之一,是2016年成立長江存儲,該公司如今被視為中國存儲晶片領域的國家隊。 隨著紫光集團聲名鵲起,西方對中國獲取尖端技術日益警惕,該公司收購國際科技巨頭的嘗試接連受挫。2015年,紫光集團對美國領先的硬盤驅動器製造商西部數據和存儲晶片製造商美光科技的收購,均因國家安全考量遭美方否決。趙偉國對台灣頭部晶片封測企業的收購嘗試,也因類似原因遇阻。 激進的擴張和失敗的收購嘗試,使紫光集團迅速成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晶片企業集團。但這也讓公司背負了沉重的債務——即便它從各渠道獲得了大量國家資金,據報道,僅2017年它就從國家開發銀行和「大基金」獲得了1,500億元。 由於很多投資項目吞噬了大量現金卻沒有帶來豐厚的回報,公司的債務負擔很快變得無以為繼。2020年11月,公司第一筆債券違約,當時其已累計負債超過2,000億元。紫光集團被迫進行重組,由北京智廣芯控股有限公司牽頭的政府主導財團,於2022年獲得控制權,此時公司已經拋售旗下核心和非核心業務的股份。 當時,趙偉國的光環已經迅速褪去,中國針對晶片行業發起反腐運動,更給了他最後一擊,最後不僅他本人落網,還牽出了「大基金」及其他芯片企業的多名高管。 因如實供述罪行並退還贓款,趙偉國獲從寬處理,被判處死緩,最快15年後可出獄。但即便中國最終實現成為全球半導體強國的目標,紫光集團對資源的巨大浪費,以及給國家造成的巨大損失,仍將長期是中國晶片雄心的一個污點。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angzhou Tongshifu Cultural and Creative actively seeking a Hong Kong IPO amid Goods Economy, getting support from Xiaomi

獲小米支持 銅師傅趁谷子熱謀上市

銅師傅在內地銅質文創工藝產品市佔率達35%,挾龍頭一哥地位申請港交所上市 重點: 銅師傅去年純利大升近八成,股東包括小米 線上直銷佔比大,自研IP收入比例高   白芯蕊 谷子經濟股今年炒上,最具代表的泡泡瑪特(9992.HK),股價今年已急升逾倍,一度撲近200港元大關,布魯可(0325.HK)年初上市後亦反覆走高,同樣擁有谷子概念的杭州銅師傅文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也遞交上市申請文件。 主力生產銅質文創產品的銅師傅,由俞光在2013年3月創立,隨後引入基金北京光信、小米旗下的天津金米,及雷軍持股的順為等成為公司股東。據申請文件顯示,目前大股東為俞光,持股公司26.27%股權,小米則持有9.56%,順為及北京光信分別持有13.39%和6.06%股權。 曾計劃內地上市 申請文件中指出,銅師傅曾考慮在中國深交所創業板上市,但基於市況及戰略調整,以及香港上市有望接觸國際投資者,有助拓展海外,因此銅師傅終止內地上市計劃,轉戰香港掛牌。 受惠內容創作及消費數字化推動,全球銅質文創工藝產品市場銷售收入由2019年的45.73億元,增加至2024年的62.67億元,複合增長6.5%。隨著全球對精緻美學及具收藏價值的銅質工藝產品需求持續上升,估計到2029年銷售收入將擴至87.09億元,折合2024至2029年複合增長6.8%,當中中國銅質文創工藝產品市場有望達18.7億元,佔全球21.5%。 尤其是內地銅質文創市場比國際市場強勁,因「國潮」美學崛起,激發消費者共鳴和體驗兼增強參與度,配合中國政府相繼出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等政策,支持傳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業化開發,以及工藝產品產業現代化轉型,帶動市場持續增長。 銅質文創市場高度集中 中國銅質文創工藝產品市場高度集中,據調研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稱,去年龍頭首三間企業市佔率便達70%,其中銅師傅在總收入及線上收入更是行業龍頭,市佔分別達35%和44.1%。 銅師傅業務由直銷、經銷和代銷組成,佔集團2024年總收入分別76.7%、20.5%和2.8%。直銷之中,線上佔比最大,佔直銷收入91.9%,也佔集團總收入70.5%。所謂線上直銷,主要來自天貓、京東、抖音等旗艦店,同時實行統一線上零售定價政策,而銅師傅線上客單價平均高於750元。 此外,銅師傅也積極開拓線下渠道,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在中國新一線及二線城市的高流量商業區戰略要地運營9家直營店。 谷子經濟其中一個最大關鍵是產品IP(知識產權),銅師傅自研IP產生收入比例高,佔2022至2024年總收入的94.1%、88.3%及93.7%,同期亦創建300個、279個及456個新的原創產品IP,也與其他特許授權商合作,推出銅質擺件產品,包括《功夫熊貓》、《變形金剛》及《侏羅紀世界》系列等。 不過谷子經濟也分好淡季,銅師傅稱11月「雙11購物節」以及12月的「雙十二」等線上購物節、每年的新年及春節等送禮高峰期,以及第四季度國慶黃金周及中秋等,銷售都會特別暢旺。 銅價起跌主宰成本 整體來講,銅師傅去年增長強勁,收入按年上升12.8%達至5.71億元,純利升幅更快,按年升79%至7,898萬元。與此同時,營業成本佔比持續下降,由2022年和2023年67.8%及67.6%,下降至2024年64.6%,但公司產品原材料主要是銅,佔2022年至2024年營業成本的51.9%、47.1%及47.1%,未來全球對銅的需求大,特別是人工智能年代下,歐美電網殘舊需全面升級,全球新增產銅產量卻未有同步上升,或會推高銅價,變成集團利潤率有受壓風險。 參考全球IP公司估值,目前泡泡瑪特預期市盈率35倍,布魯可則達25.6倍,還有以Hello Kitty打響名堂的日本上市企業三麗鷗(8136.JP),目前預期市盈率也近30倍,意味全球谷子經濟股估值處較高水平,若果銅師傅能短期內掛牌,配合有小米光環照耀下,預計銅師傅力爭估值最少20倍預期市盈率上市,惟一旦超過30倍市盈率上市,股價炒高水位未必不多,值博率相對較細,投資者宜留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njoy makes frozen dumpling

食品股蜂湧上市 安井有望先拔頭籌

冷凍食品製造商安井計劃赴港上市,並已獲得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的批准 重點: 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已正式批准安井食品的赴港上市計劃,此舉可與上海上市互補 這家冷凍食品製造商的收入在首季度開始收縮,毛利率也明顯低於其他很多領先食品公司 陽歌 隨著冷凍食品安井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3345.SH)的上市計劃獲得中國證券監管機構批准,距離實現上市目標又近了一步,香港的投資者可能很快將多一個投資選擇。 這家生產魚丸和各種包子等冷凍食品的龍頭企業,正投身於一場熱潮,越來越多在上海和深圳A股市場上市的公司選擇在香港二次上市。在這方面,公司正與領先的醬油和調味品製造商海天味業(603288.SH)競爭,欲成為中國首家擁有雙重上市的大型食品企業。  最近,食品股紛紛湧入香港,這可能讓投資者有點選擇煩惱,他們試圖找出哪些股票可能提供最佳回報。名單上包括鳴鳴很忙、三隻松鼠和溜溜果園等零食巨頭,它們希望加入衛龍美味(9985.HK)的行列,後者已在香港上市。還有其他食品巨頭,如大米銷售商十月稻田(9676.HK),以及方便面製造商統一企業中國(0220.HK)和康師傅控股(0322.HK)。 安井食品成立於2001年,與同行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明顯喜歡收購,而收購也助推了公司的增長。公司旗下許多品牌都是收購而來,如洪湖誘惑、新柳伍和功夫食品。公司在4月份提交給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第一季度財報中披露,在兩個月前,斥資4.45億元(6,200萬美元)收購了鼎味泰70%的股份,後者是魚丸等冷凍海鮮產品的生產商。 雖然收購可能是一個積極因素,但與同行相比,公司的毛利率相對較低,在上海上市的股票估值也相對偏低。毛利率較低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公司的配送成本較高,因為冷凍產品都需要冷鏈配送服務。 另一個可能讓投資者卻步的因素是,安井食品的收入從今年開始出現收縮。 安井食品1月份提交香港上市申請,高盛和中金公司是承銷商,表明上市融資額可能超過1億美元。所有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都必須獲得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SRC)的批准,而上週五該監管機構正式宣佈,對安井食品的申請予以備案,意味它拿到了批文。根據這份通知書,安井食品擬發行5,950萬股。 我們已經指出的,與同行相比,安井食品在上海上市的股票估值相對較低,市盈率(P/E)僅為16倍。這還不到海天味業A股市盈率36倍的一半,也遠遠落後香港上市的衛龍美味的30倍、統一企業中國的21倍和康師傅控股的18倍。似乎表明,投資者對安井食品的故事不怎麼感興趣,很可能是因為其利潤率相對較低。 收入收縮 瞭解上述宏觀背景,我們將在本文的後半部聚焦安井食品的財務表現。數據顯示,公司雖在中國龐大的冷凍食品市場佔據龍頭地位,但在某些關鍵盈利指標上卻表現滯後。根據安井食品在1月份的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場數據,它以6.2%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速凍食品行業第一。 公司在今年1月提交上市申請時,營收看起來相對穩健,2024年前9個月的增長率為7.7%。全年增速與這一數字持平,這家在上海上市的公司報告稱全年收入增長了7.7%,從2023年的140億元增至151億元。 但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之後公司收入出現收縮,從一年前的37.5億元下降4.1%至36億元。儘管去年隨著中國經濟放緩,許多公司都報告了類似的疲軟態勢,但該公司並未對突然下滑做出任何解釋。 公司將產品線分為三大領域,以魚丸和豬肉腸等速凍調制食品為首,這些產品在過去三年中貢獻了一半左右的收入。第二大類別是小龍蝦和蛋餃等速凍菜餚製品,收入份額從2022年的25%增長到去年的約30%。最後一個類別是速凍米面製品,如燒賣和饅頭,在公司收入中所佔的份額從2022年的約20%縮小到去年的16.5%。 整體收入萎縮雖令人略感擔憂,但在當前環境下並不意外。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安井食品去年毛利率較低,僅為23.3%,遠低於海天味業去年前九個月的36%,也低於統一企業中國和康師傅控股約33%的毛利率。部分原因可能在於高昂的經銷費用,也可能與多次收購後的整合難度有關。無論原因為何,若想在食品股選擇日益豐富的市場中贏得投資者青睞,安井食品需改善這一重要盈利指標。  安井食品去年淨利潤微增0.5%至14.8億元,增速遠低於收入增長。與收入趨勢一致,今年一季度淨利潤也開始收縮,同比下降10%至3.95億元,降幅超過收入下滑幅度。 歸根結底,一些投資者可能會喜歡安井食品,因為它是中國領先的冷凍食品公司,地位無可爭議。但是,面對眾多利潤率更高、估值更高的其他選擇,投資者可能需要更多理由才會把錢放在安井食品的購物車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