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G.US
GreenTree returns to profitability

在7月因新增餐飲業務而帶動股價大幅上漲後,市場對格林的最新財務業績更為審慎

重點

•  格林酒店今年上半年收入增長12.1%,恢復盈利

•  儘管關停了64家餐廳,但近期的收購令2023年上半年虧損1,410萬元

     

譚英

隨著遊客和差旅人士在疫後重新上路,格林酒店集團(GHG.US)的酒店業務如日中天。其上周發佈的最新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這家中國第四大酒店運營商從2022年的嚴重虧損中恢復過來,實現盈利。

表現強勁的核心酒店業務,帶動了格林酒店的整體業務,包括3月通過兩次收購,從創始人手中收購的餐飲業務。在2022年上半年虧損後,格林酒店今年重回增長軌道。截至6月的中期業績,收入同比增長12.1%至7.94億元(1.09億美元),並以1.77億元的淨利潤扭虧為盈。

關於這家公司,近期的消息可謂好壞參半。

好消息主要來自格林酒店核心的酒店業務,在六個月內的收入同比增長23%至5.63億元,淨利潤1.92億元,扭轉了年前中國嚴格的疫情管控導下,導致3.61億元的虧損。

不太好的消息則來自餐飲業務,儘管格林酒店關閉了64家虧損的連鎖餐廳——其中大部分位於超市內,但餐飲業上半年仍虧損1,410萬元,營收2.32億元。

格林酒店的股價在業績公佈的第二天小幅下跌,但之後止跌回升,截至週三收盤,該股較業績公佈前上漲5.4%。有幾家分析機構關注該公司,7月和8月接受雅虎財經調查時,其中很多對該股給出了「持有」評級,不過到了9月,它們變得看好該公司了。

格林酒店市值4.58億美元,市盈率為22倍,顯然沒有像亞朵(ATAT.US)或華住(HTHT.US)等同行那樣受到投資者的青睞,這兩家的市盈率分別為62倍和84倍。然而,與市盈率同為22倍的全球市場領導者萬豪國際(MAR.US)相比,格林酒店看上去更健康。

但這裡我們應該注意,萬豪國際的市盈率可能反映了疫後全球旅遊熱潮的見頂。因為世界大部分地區去年就恢復旅行。相比之下,中國恢復出行的時間,比世界其他地區晚了大約一年,去年年底結束新冠疫情管控後才開始出現。

格林酒店公佈一季度業績後,收到了更為積極的回應,那時的業績顯示中國旅遊復蘇剛剛開始。在7月初公佈業績後的數周時間里,其股價漲幅超過20%,達到年內新高。但之後,隨著中國疫後經濟顯示出越來越多的放緩跡象,該股基本呈下跌走勢。

虧錢的餐飲業務

對於格林酒店來說,投資者熱情減弱,可能反映出他們對其餐飲業務持續虧損的擔憂。格林酒店還承認,後疫情時代消費趨勢正在發生變化。其新收購的兩家連鎖餐廳——大娘水餃和鹿港小鎮,此前均為格林酒店創始人徐曙光所有。他還擁有格林酒店83.9%的投票權。格林酒店表示,餐飲可以很好地和酒店互補,因為與酒店住宿相比,餐飲服務的需求更加穩定,受「酌情支出」的影響較小。

公司表示,問題在於消費者正在避開超市,並且越來越被餐飲獨立品牌吸引,而格林酒店的很多餐廳就開在超市內。超市裡人群擁擠和對傳染病揮之不去的恐懼,也可能是因素。格林酒店餐飲業務單店日均銷售額為6,213元,同比增長22.9%。儘管虧損同比收窄,但還不足以讓餐飲業務盈利。

格林酒店上半年關閉的64家餐廳,大部分都開在超市裡。徐曙光說,獨立店鋪更受消費者歡迎,但重組需要時間。他告訴投資者,雖然格林豪泰可能希望在2023年開設20到30家新餐廳,但它將「更加註重高質量增長,確保不會消耗大量現金,並確保我們能夠抓住消費趨勢」。

另一個讓投資者望而卻步的潛在原因,可能是格林酒店過去曾經多次調整業務方向。它與雅閣品牌的收購持續了三年,去年因一場至今尚未解決的糾紛而終止。2019年,它的第二筆收購是國內的一家連鎖酒店——都市酒店集團70%的股份,最終以一場不太激烈的分手告終,原所有者同意回購股份。

因此,投資者可能會持觀望態度,想看看格林酒店究竟是認真對待它新的餐飲業務,還是一時之性。

與此同時,隨著國內旅客重新開始商務和休閒旅行,格林的酒店業務正處於最佳時機。該公司近90%的酒店都屬於中檔或經濟型酒店,不過它也在進軍更高端的市場。徐曙光表示,他預計在2023年將簽署600家新酒店合同,到今年年底將有420家新酒店到位。

格林酒店於2004年成立時,中國的旅遊熱潮尚處於起步階段,但在過去二十年里,這個行業迅速發展。預計今年國內遊客將達到55億人次,而格林酒店是該行業最大的企業之一,在全國擁有4,108家酒店,其中大部分位於城市核心地段之外的地方。

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的數據,在2022年的大部分時間里,由於嚴格的防疫措施,中國酒店行業遭受重創,但現已大幅反彈,預計到今年年底,至少將達疫情前水平的90%。

格林酒店今年上半年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revpar)比2022年增長35.8%,這是酒店業的一個標誌性指標。它在酒店領域的強勁表現能否吸引更多投資者,尤其是在中國後疫情時代復蘇放緩的情況下,仍是一個未知數。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丘鈦科技料上半年盈利增長150%

手機鏡頭製造商丘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478.HK)周四公布,預期於截至6月底止上半年綜合溢利,較2024年同期的1.15億元(1,600萬美元)增長約150%至180%。 該公司稱,預期綜合溢利明顯增長,主要由於期內應用於智能手機的攝像頭模組之規格繼續提升,令集團中高端產品的銷售比重繼續提升,並進一步改善毛利率。此外,集團指紋識別模組產品的銷售數量較同期增長約59.7%,銷售數量和產品結構的雙重改善令得指紋識別模組產品的銷售收入明顯增長,毛利率有所改善;以及一家聯營公司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業績有所改善。 今年6月,丘鈦科技攝像頭模組銷量達3,434.8萬套,按年增長4.1%,指紋識別模組銷量1,390萬套,按年增長7.3%。 公司股價周五高開4.22%,至中午休市報10.68港元,升2.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代幣化點石成金 德林股價一度狂飈

從事金融服務的德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1709.HK)周四公布集團資產代幣化的進展,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可完成合作框架與資產評估,並將向監管機構遞交申請,到明年第二季度起,平台可正式上線並開始長期監控。 集團上月公布,把持有的資產進行代幣化,涉及金額最高5億港元,首批的資產包括位於中環的德林大廈若干權益,以及三項由集團管理的基金資產。 德林表示,將資產代幣化後,將以分派方式贈予合資格股東、德林證券(香港)的合規用戶,以及「突觸科技」平台的認證用戶。透過實物分派,讓參與者能夠直接持有鏈上資產,享有更高的透明度與流動性,並參與新一代的數字金融生態。 德林股價開市升4.2%報4.18港元,過去一個月公司股價上升達42%。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aier-India

業績急升卻出售近半股權 海爾印度的資本博弈

在印度的收入快速增長之際,海爾仍決定出售近半數股權,以換取更多本地化發展空間 重點: 去年海爾印度收入超10億美元,按年增長超30% 海爾印度擬釋出2%股份予員工,並計劃於未來兩年啟動IPO    李世達 在全球家電巨頭中,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6690.HK; 600690.SH)是少數能在新興市場取得本地化成功的中國品牌。但令人意外的是,這家中國製造「出海標杆」企業,在其印度子公司年收入突破10億美元、南亞市場持續高速成長之際,卻傳出擬出售近半股權予印度本地企業,這一操作再次凸顯了中國資本在海外發展面對的困境。 據《商業旗幟報》、路透社等媒體報道,印度巴帝電信(BRTI.NS)創始人蘇尼爾·米塔爾(Sunil Mittal)的家族辦公室,正聯合美國私募股權公司華平投資,提出以600億盧比(7.2億美元)收購海爾印度49%的股份。目前海爾仍在評估此一交易,尚未做出最終決定。 此前,彭博社於5月份一則報道也透露了此一可能性,但當時傳出的估值為20億美元,最新報價折價幅度高達64%。路透社稱,估值縮水關鍵因素是海爾向印度子公司收取的高額品牌使用費和特許權費用,侵蝕公司未來的利潤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部投資者的估值預期。 製造業出海先行者 回頭來看,海爾集團可說是中國最早一批布局全球化的製造企業之一,從冰箱起家,逐步拓展至洗衣機、空調、廚電、電視等多元家電產品,並成功併購GE Appliances、Candy等國際品牌,成為全球智能家電領導者之一。截至2024年底,海爾連續15年蟬聯全球大型家電品牌市佔第一,海外營收佔比達52%。 早在2004年,海爾便已進入印度市場,是首批在印度設廠的中國家電品牌之一。2007年,海爾在普納(Pune)設立首座工廠,生產冰箱與洗衣機,並在2017年於大諾伊達(Greater Noida)興建第二座綜合工業園區。截至2024年底,海爾印度擁有近3,000名員工,當中技術與研發人員佔比達25%以上,實現研發、製造、銷售、售後服務四位一體的本地全鏈條運營體系。 根據2024年報,海爾印度收入首次超過1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30%,公司更訂下2027年達20億美元的目標,成為公司海外業務最大亮點之一,幫助公司去年度收入與淨利潤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今年第一季,南亞市場(主要是印度)收入年增超過30%,印度地區零售額與零售量市佔率分別提升0.6與0.7個百分點,對開門冰箱的市佔率更達到21%。 這樣的業務表現應當吸引母公司繼續增資擴產,卻為何選擇出售近半股權? 必然的妥協 從地緣政治因素來看,印度自2020年中印邊境爆發衝突以來,印度政府對中國企業的投資採取更高的審批標準。根據「Press Note 3」政策,所有來自與印度接壤國家的投資案皆需政府逐案核准,不適用自動通道。海爾印度曾於2023年申請100億盧比的直接投資計劃,用以擴建現有產能與建設新廠,但截至2024年底仍未獲批。 事實上,自印度總理莫迪於2014年提出「印度製造」以來,一直力圖將印度打造為全球製造中心,並減少對外資的依賴,尤其是家電、電信與半導體等敏感領域。對外資企業而言,若想在印度取得政策支持與市場拓展機會,通常需在股權、治理結構與供應鏈層面進行在地化調整。在此情形下,海爾勢必要降低「中國控制」的敏感標籤。 雖然交易後仍由中資控股,但透過讓渡49%股份給印度本地商界與西方資本,可形塑出一種「多元治理」、「間接本地化」的形象,降低在產能擴張與IPO等關鍵節點上被卡關的風險,在不喪失實控權的前提下,獲得更多制度操作空間與政策通融餘地。 這種「讓渡而不放權」的資本設計,或許是當前地緣政治環境下,中國企業海外求生的必然妥協。 根據路透報道,海爾印度還將釋出2%股份予員工,並計劃於未來兩年啟動IPO。此安排也有助強化公司在印度的「本地企業」形象,有利於說服印度監管層其治理結構符合在地利益。以目前7.2億美元收購49%計算,整體估值僅14.7億美元。若未來IPO估值回升至20至25億美元,母公司持有的51%股份市值也將回升至10億美元以上,加上品牌授權收入與潛在技術服務費,可實現實質收益放大。 不過,交易後勢必仍需面對嚴格的審批與資本回報限制,而高額的品牌授權費與技術轉移費若未調整,仍可能抑制海爾印度本地利潤,影響IPO估值表現,同時股權的讓渡也意味著治理複雜度提升。但對海爾而言,這仍然是一場值得下注的轉型賭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行業簡訊:多晶硅製造商擬設公司 收購業內陷困境對手

財新網周三報道,因多晶硅供應過剩,導致過去一年價格持續暴跌,中國有主要多晶硅製造商,計劃設立一家公司收購國內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以拯救被受產能過剩困擾的行業。 財新援引熟悉計劃的消息人士稱,參與該倡議的主要包括通威股份(600438.SH)和協鑫科技(3800.HK)。新公司將與較大生產商合作,以便更好地控制行業產出並支撐價格。 新公司的籌建談判始於今年初,目前參與方包括主要多晶硅製造商、潛在收購目標和金融機構,並已就推進方案達成共識。 大全新能源 (DQ.US; 688303.SH)的現狀折射行業困境,2025年首季度多晶硅銷售均價跌至每公斤4.37美元,較上年同期的7.66美元驟降43%。但大全在2025年首季度的平均生產成本達每公斤7.57美元,相當於每售出1公斤產品即虧損3.2美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