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G.US
GreenTree returns to profitability

在7月因新增餐飲業務而帶動股價大幅上漲後,市場對格林的最新財務業績更為審慎

重點

•  格林酒店今年上半年收入增長12.1%,恢復盈利

•  儘管關停了64家餐廳,但近期的收購令2023年上半年虧損1,410萬元

     

譚英

隨著遊客和差旅人士在疫後重新上路,格林酒店集團(GHG.US)的酒店業務如日中天。其上周發佈的最新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這家中國第四大酒店運營商從2022年的嚴重虧損中恢復過來,實現盈利。

表現強勁的核心酒店業務,帶動了格林酒店的整體業務,包括3月通過兩次收購,從創始人手中收購的餐飲業務。在2022年上半年虧損後,格林酒店今年重回增長軌道。截至6月的中期業績,收入同比增長12.1%至7.94億元(1.09億美元),並以1.77億元的淨利潤扭虧為盈。

關於這家公司,近期的消息可謂好壞參半。

好消息主要來自格林酒店核心的酒店業務,在六個月內的收入同比增長23%至5.63億元,淨利潤1.92億元,扭轉了年前中國嚴格的疫情管控導下,導致3.61億元的虧損。

不太好的消息則來自餐飲業務,儘管格林酒店關閉了64家虧損的連鎖餐廳——其中大部分位於超市內,但餐飲業上半年仍虧損1,410萬元,營收2.32億元。

格林酒店的股價在業績公佈的第二天小幅下跌,但之後止跌回升,截至週三收盤,該股較業績公佈前上漲5.4%。有幾家分析機構關注該公司,7月和8月接受雅虎財經調查時,其中很多對該股給出了「持有」評級,不過到了9月,它們變得看好該公司了。

格林酒店市值4.58億美元,市盈率為22倍,顯然沒有像亞朵(ATAT.US)或華住(HTHT.US)等同行那樣受到投資者的青睞,這兩家的市盈率分別為62倍和84倍。然而,與市盈率同為22倍的全球市場領導者萬豪國際(MAR.US)相比,格林酒店看上去更健康。

但這裡我們應該注意,萬豪國際的市盈率可能反映了疫後全球旅遊熱潮的見頂。因為世界大部分地區去年就恢復旅行。相比之下,中國恢復出行的時間,比世界其他地區晚了大約一年,去年年底結束新冠疫情管控後才開始出現。

格林酒店公佈一季度業績後,收到了更為積極的回應,那時的業績顯示中國旅遊復蘇剛剛開始。在7月初公佈業績後的數周時間里,其股價漲幅超過20%,達到年內新高。但之後,隨著中國疫後經濟顯示出越來越多的放緩跡象,該股基本呈下跌走勢。

虧錢的餐飲業務

對於格林酒店來說,投資者熱情減弱,可能反映出他們對其餐飲業務持續虧損的擔憂。格林酒店還承認,後疫情時代消費趨勢正在發生變化。其新收購的兩家連鎖餐廳——大娘水餃和鹿港小鎮,此前均為格林酒店創始人徐曙光所有。他還擁有格林酒店83.9%的投票權。格林酒店表示,餐飲可以很好地和酒店互補,因為與酒店住宿相比,餐飲服務的需求更加穩定,受「酌情支出」的影響較小。

公司表示,問題在於消費者正在避開超市,並且越來越被餐飲獨立品牌吸引,而格林酒店的很多餐廳就開在超市內。超市裡人群擁擠和對傳染病揮之不去的恐懼,也可能是因素。格林酒店餐飲業務單店日均銷售額為6,213元,同比增長22.9%。儘管虧損同比收窄,但還不足以讓餐飲業務盈利。

格林酒店上半年關閉的64家餐廳,大部分都開在超市裡。徐曙光說,獨立店鋪更受消費者歡迎,但重組需要時間。他告訴投資者,雖然格林豪泰可能希望在2023年開設20到30家新餐廳,但它將「更加註重高質量增長,確保不會消耗大量現金,並確保我們能夠抓住消費趨勢」。

另一個讓投資者望而卻步的潛在原因,可能是格林酒店過去曾經多次調整業務方向。它與雅閣品牌的收購持續了三年,去年因一場至今尚未解決的糾紛而終止。2019年,它的第二筆收購是國內的一家連鎖酒店——都市酒店集團70%的股份,最終以一場不太激烈的分手告終,原所有者同意回購股份。

因此,投資者可能會持觀望態度,想看看格林酒店究竟是認真對待它新的餐飲業務,還是一時之性。

與此同時,隨著國內旅客重新開始商務和休閒旅行,格林的酒店業務正處於最佳時機。該公司近90%的酒店都屬於中檔或經濟型酒店,不過它也在進軍更高端的市場。徐曙光表示,他預計在2023年將簽署600家新酒店合同,到今年年底將有420家新酒店到位。

格林酒店於2004年成立時,中國的旅遊熱潮尚處於起步階段,但在過去二十年里,這個行業迅速發展。預計今年國內遊客將達到55億人次,而格林酒店是該行業最大的企業之一,在全國擁有4,108家酒店,其中大部分位於城市核心地段之外的地方。

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的數據,在2022年的大部分時間里,由於嚴格的防疫措施,中國酒店行業遭受重創,但現已大幅反彈,預計到今年年底,至少將達疫情前水平的90%。

格林酒店今年上半年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revpar)比2022年增長35.8%,這是酒店業的一個標誌性指標。它在酒店領域的強勁表現能否吸引更多投資者,尤其是在中國後疫情時代復蘇放緩的情況下,仍是一個未知數。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ATRenew is a recycler

萬物新生提升回收效率 營收利潤雙雙增長

隨著線下門店網絡加速擴張,公司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32%,創兩年來最快增速 重點: 萬物新生營收增速創兩年來新高,二季度利潤逼近歷史高位 這家回收企業本年度股價上漲57%,當前股價在三年半以來的高點   陽歌 對二手交易而言,沒有什麼比親手觸摸和感受商品更重要了。 這正是萬物新生(RERE.US)創立14年來的心得之一,也是其打造中國頭部回收品牌的關鍵著力點。公司第二季度報告兩年來最快營收增長,同時實現連續第四個GAAP(通用會計准則)運營盈利季度。 萬物新生也啓動了全新的股東回報計劃,將通過股票回購、分紅向股東回饋持續增長的利潤。公司此前已實施回購計劃,但本次披露的股東回報計劃目標非常雄心勃勃——返還不低於60%的調整後淨利潤,預示著分紅可能為期不遠。 電商渠道對於新品銷售來說是不二之選,但消費者對二手交易更為審慎。所以萬物新生以品牌信譽來背書所售商品,除智能手機、個人電腦外,已拓展至奢侈品、黃金、名酒等多品類回收商品。 萬物新生同時洞察到,無論獲得多少保障,消費者仍傾向實地驗貨。為此公司快速拓展線下門店網絡,提供上門驗貨服務的履約團隊規模已經達到1,160人。 創始人兼董事長陳雪峰表示,在現階段,包括未來兩年,萬物新生需要做的核心事項,一是要盡可能地建設回收履約交付能力,包括門店和上門的能力,讓安全、便捷、價格好的回收服務更加觸手可及。另一個是把“國民第一回收品牌”愛回收這個C 端品牌打出去。同時持續拓展智能手機回收之外的業務版圖。 在加強消費者對二手產品的直接體驗之余,萬物新生近年持續強化核心能力以優化運營效率,包括:剔除中間商,從而直連消費者提升毛利率;開展商品翻新業務獲得高於原狀轉售的溢價收益;聚焦城市級市場運作,降低全國性運營成本。 沈寂數年後,萬物新生的股票也重獲投資者關注。主要機構股東包括Acadian資產管理(Acadian Asset Management)、瑞銀、摩根士丹利、景順及普信集團,多家通過新興市場基金持倉。公司股價年內累計上漲57%,近一月漲幅23%,觸及三年半以來的高點。 具有象徵意義的是,本輪上漲使公司市值突破10億美元大關,躋身科技「獨角獸」陣營。 營收增速創兩年新高 在同行深陷消費者信心趨弱的困境之際,持續強化的回收能力幫助萬物新生近年保持雙位數營收增長,近兩年更實現全面盈利。 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32.2%至人民幣49.9億元,創兩年最快增速。其中佔大頭的商品銷售收入增長34%至45.6億元,上年同期為34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高毛利的直營業務當季營收增速高達63.7%,推動該板塊在產品收入中的比重從上年同期的28.2%升至34.4%。 另一項重要業務,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5.4%至4.33億元,上年同期為3.75億元。CFO陳晨指出,2022年推出的非電子產品的「多品類」服務目前佔服務總收入近15%。 回收效率提升推動商品銷售毛利率從上年同期的12.1%增至13.2%。公司連續四個季度實現GAAP運營盈利,當季運營利潤達9,110萬元。淨利潤層面實現GAAP淨利7,230萬元,同比扭虧為盈(上年同期虧損1,070萬元)。 公司季度內新增206家門店,截至6月末門店總數達2,092家。較一季度淡季的新增25家顯著提速,同時也意味著下半年需開設569家門店來完成全年新增800家的目標。 線下門店在為顧客提供驗貨服務的同時,也成為品牌塑造的重要陣地。公司同步在小紅書、抖音等社媒平台開展營銷,並加強與其他消費品牌的聯動。 公司董事會8月18日通過新的三年股東回報計劃,承諾每年以回購、分紅或二者結合的形式返還不低於60%的調整後淨利潤。二季度調整後淨利潤約1億元,按全年估算約合5,600萬美元。上半年已執行約520萬美元回購額度,意味著下半年仍有充足空間推進回購及潛在的分紅。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億航次季虧損擴大 下調全年收入指引

自動駕駛飛行器製造商億航智能控股有限公司(EH.US)周二公布,第二季入收按年增長44.2%至14.72億元(2,050萬美元),按季更暴增464%,主要受惠於EH216系列電動垂直起降(eVTOL)飛行器交付量增至68架,高於去年同期的49架。 期內公司錄得淨虧損8,100萬元,同比擴大13%,但經調整後淨利錄得94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120萬元大幅增加。毛利率則維持62.6%,與去年同期的62.4%持平。 第二季度公司獲得超過150架新訂單,已在中國及海外建立逾40個EH216-S運行場地,2025年上半年完成超過一萬次安全飛行,保持零事故紀錄。公司表示,由於今年戰略重點放在推進eVTOL商業運營及運行示範模式,需為長期擴張奠定基礎,因此將全年營收指引由原本的9億元下調至約5億元。 摩根士丹利將下調億航2025年交付量預測45%至220架,收入預測則下調46%,並將億航目標價由30美元下調至26美元,但維持「增持」評級。 億航股價周二下跌7.53%,收報16.45美元,過去六個月累跌34.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Keeta is Meituan's foreign food delivery arm

美團滴滴再起爭端 巴西外賣市場互訴

兩大中國互聯網巨頭,在南美最大國家就外賣業務的不正當競爭相互提起訴訟 重點: 美團與滴滴本月在巴西相互提起訴訟,雙方均尋求在當地拓展外賣業務 進軍巴西是兩家企業出海戰略的組成部分,旨在規避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   梁武仁 當中國企業為對衝本土競爭加劇、經濟疲軟及監管風險而開拓新市場之際,它們或許會將標誌性的殘酷競爭模式帶至海外。當前,行業龍頭美團(3690.HK)與網約車巨頭滴滴正以極為激烈的方式上演這般場景。 隨著兩大企業在拉美最大市場的外賣爭奪戰升級,雙方在巴西陷入複雜的法律纏鬥。據財新報道,這場商戰最新進展是:滴滴旗下巴西外賣業務99Food,上周二於聖保羅法院起訴美團海外品牌Keeta,指控其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不到一周前,美團指控99Food以預支貨款為誘餌,要求餐廳夥伴終止與Keeta合作。此番針鋒相對的過招,標誌本月剛開啓的法律交鋒驟然升級。 這場對決是日益增多的中國互聯網服務商,將高強度競爭模式移植海外的最新案例。另一相似案例中,快時尚平台Shein與拼多多(PDD.US)旗下跨境業務Temu在美國深陷連環訴訟,從版權侵權到脅迫供應商等指控不一而足。 美團與滴滴在中國外賣市場短暫交鋒後,轉戰巴西再起衝突。2018年,以網約車聞名的滴滴進軍外賣領域,挑戰美團霸主地位,推出類似Uber Eats的服務。不過,該業務未能持久,2019年滴滴退出市場。其後雖嘗試多種外賣模式,均未掀起風浪。 美團佔據中國外賣市場超三分之二份額,與阿里旗下餓了麼、京東(JD.US; 9618.HK)等資金雄厚的對手競爭,這一格局令滴滴等新入局者難有施展空間。 滴滴並未延續國內外賣市場的失勢之戰,轉而聚焦出海擴張,尤其看重城鎮化快速推進、年輕人口基數龐大且數字化服務普及加速的拉丁美洲。 滴滴涉足巴西外賣市場,始於2017年投資網約車初創企業99。次年全資收購該公司後,2019年推出99Food,卻在2023年關停業務。今年4月,該業務重啓運營。 在拉美其他地區,Didi Food於2019年初登陸墨西哥,至2022年已成為該國下載量最高的餐飲應用。目前,滴滴在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國及秘魯開展外賣業務,這些地區也提供其核心網約車服務。 美團也因國內外賣市場趨近飽和,及消費者支出趨謹而轉戰海外。創始人王興親自掛帥的出海戰略,始於2022年Keeta登陸中國香港,去年延伸至中東。今年5月,美團宣佈斥資10億美元布局巴西。該公司尚未在拉美開展運營,卻已與滴滴陷入激烈對抗。 美團小勝一局 美團本月起訴99Food通過購買關聯關鍵詞,在谷歌截流Keeta流量。聖保羅法院判令99Food三日內,停止該行為否則處以日罰金,美團暫獲小勝。美團還指控99Food以現金支付,要求商戶不與Keeta等競爭對手合作。此類排他性條款通常構成壟斷,曾導致阿里巴巴2021年在中國被罰創紀錄的280億元人民幣。 99Food在最新訴狀中指稱,Keeta外賣袋、網站界面的配色方案,以及字體等品牌元素與其過度相似,易致巴西消費者混淆。該公司要求賠償並禁止Keeta使用近似設計,美團回擊稱黃色作為品牌主色調已沿用超14年。 美團當前在中國的財務表現堪稱穩健:一季度營收同比增18%至866億元人民幣(合120億美元),毛利率改善驅動淨利潤飆升87%至100億元。 相較之下,滴滴一季度交易總額同比增13.5%至1,020億元人民幣,其中國際業務貢獻增長約28%,佔比近四分之一。該季度淨利潤亦現暴增,達上年同期兩倍。  2016年收購優步中國業務的滴滴,在網約車領域的統治地位堪比美團之於外賣市場。然而,其正面臨本土對手日益增強的擠壓,市場份額持續緩慢下滑。 此前,滴滴也遭遇國內監管重擊。2021年紐約IPO因未通過上市前數據安全審查,激怒監管機構,其應用遭國內商店下架,最終被迫從紐約退市,並因數據違規被處天價罰款。 此番際遇凸顯出中國企業(尤其敏感科技領域)在本土面臨的高監管風險,這正是眾多企業發力出海的動因之一。滴滴料將持續加碼海外佈局,正如美團及Shein、Temu等同行所為。這意味著更多企業或將在海外市場乃至法庭,陷入日益頻繁的衝突。 美團股價年內累計跌去20%,當前17倍市盈率雖遠高於京東的約9倍,但二者估值均未顯高位。這反映投資者對二者保持謹慎,原因是中國經濟放緩、監管風險以及出海可能面臨的類似問題。 美團股價下行,顯示投資者對其在華持續實現高利潤增長漸生疑慮,化解這一擔憂的最可靠方案是出海擴張,但包括勁敵滴滴在內的眾多企業也持此念。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期虧損收窄 曹操出行蝕4.7億

網約車平台曹操出行有限公司(2643.HK)周二公布上市後首份中期業績,收入同比大幅增加53.5%至94.6億元人民幣(下同),虧損收窄近40%至4.68億元,毛利率則上升1.4個百分點至8.4%。 期內各項營運指標均有所增長,上半年訂單量接近3.8億,同比上升49%,日訂單量為210.8萬,平均月活躍用戶達3,810萬,同比升57.4%,平均月活躍司機為55.4萬,同比升53.5%。 公司表示,未來計劃將自動駕駛的士(Robotaxi)的覆蓋範圍擴大至全國更多城市,截至今年6月底止,已在蘇州及杭州累計完成15,000公司的測試。 曹操出行周三開市升2.8%報83.5港元,公司自6月上市至今股價升逾9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