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6.HK
Buoyed by bumper earnings, the biotech has announced a share placement to raise HK$1.17 billion to invest in developing its portfolio of anti-cancer drugs.

康方生物對這次財報表現相當有信心,公佈第三日即宣佈再次配股融資,集資所得款項淨額將達到11.7億港元

重點:

  • 本年度確認的技術合作收入為29.23億元,協助康方生物實現盈利19.42億元
  • 該公司下一代值得期待的是產品是依沃西,是全球首個進入三期臨床的PD-1/VEGF雙抗

 

莫莉

在國產創新藥最「內捲」的PD-1賽道中,康方生物科技(開曼)有限公司(9926.HK)卻依靠差異化競爭成功突圍。受惠於授權收入的巨大貢獻和產品銷售的強勁表現,在2023年首次實現年度盈利。該公司上週一公佈2023年業績,全年實現收入45.26億元,按年增長440%。

康方生物的收入主要來自產品銷售以及技術授權,其中兩大獲批產品PD-1/CTLA-4 雙抗卡度尼利以及PD-1單抗派安普利帶來的銷售額為16.31億元,按年增長48%。另一部分則來自與美國藥企Summit Therapeutics(SMMT.US)達成的對外授權合作收入,本年度確認的技術合作收入為29.23億元。

在大額技術授權收入的加持下,康方生物實現盈利19.42億元。即使剔除技術授權及合作收入,其年度淨虧損也從2022年的14.26億元,大幅收窄至7.88億元,可見商業化道路已邁出堅實一步。

但是,財報公佈翌日,適逢生物醫藥板塊下跌,康方生物的股價單日下跌3.7%至49.95港元。投行花旗銀行的最新研報稱,為了反映最新的銷售趨勢,將康方生物2024和2025財年收入預測分別上調10%和6%,並看好PD-1/VEGF雙抗依沃西即將於二季度公佈的臨床資料和商業化前景。

康方生物顯然也對這次財報表現相當有信心。財報公佈後的第三天,康方生物宣佈再次配股融資,以每股47.65港元的價格,向至少六名承配人配售總計2,480萬股股份,該價格較前一交易日的收市價50.70港元低6.02%,預計所得款項淨額為11.7億港元。

對於這次集資,康方生物稱65%的款項將直接投入到研發中,包括推動多個臨床前項目進入新藥申請階段,開發先進的抗體藥物偶聯物(ADC)平台,以及加速卡度尼利等藥物的全球臨床試驗,另有25%的資金將用於卡度尼利和依沃西的商業化進程。

事實上,康方生物並不缺錢。截至2023年底,公司的流動資產總值為56.8億元,而全年的研發總投入為12.54億元,行銷費用為8.9億元。換言之,公司手頭資金至少可以支持未來兩到三年的營運。選擇此刻配股融資,或許是公司希望在股價位於相對高位時,及時將扭虧為盈的利好兌現,為之後更多的研發管線儲備「彈藥」。

自2020年4月在港交所上市以來,這已經是康方生物的第三次配股融資,加上上市集資所得,累計集資總額已超過50億元。在上市時,康方生物籌集了23.1億元資金,此後在2021年1月和2022年7月,通過配售股份的分別集資10.7億元和5.2億元。

盈利能否持久?

目前,康方生物的王牌產品卡度尼利是全球首個獲批上市的腫瘤免疫雙抗藥物,「單藥雙靶點」的特性,使其在療效上顯著優於PD-1單抗或PD-1+CTLA-4單抗聯用療法,同時不良反應又低於聯用療法。2023年實現銷售額13.6億元,按年增長149%。不過,這款藥物是2022年6月才獲批用於復發/轉移性宮頸癌的二線和三線治療,半年的銷售額就達到了5.46億元,2023年上半年實現銷售6.06億元,下半年7.5億元。銷售額的增速約20%,這可能與產品未進醫保,銷量未能快速上升。

另一項已上市產品是PD-1單抗派安普利,由正大天晴代為銷售。去年該藥物的銷售額僅有約2.73億元,按年下降56%,而2022年這個品種的增速是164%,在極為內捲的PD-1單抗賽道,派安普利的競爭力或已受到影響。

除此之外,康方生物下一代值得期待的是產品是依沃西,其在美國、加拿大、歐洲和日本的開發和商業化權益已授權給Summit  Therapeutics。依沃西是全球首個進入三期臨床的PD-1/VEGF雙抗,康方生物已經為其佈局肺癌、胰腺癌、乳腺癌、肝癌等16個適應症,正在進行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三期臨床試驗,並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三項突破性療法認定。

已經上市的卡度尼利,也在開展多項單藥及聯合用藥的臨床試驗研究,涵蓋胃癌、肺癌、肝癌、宮頸癌、胰腺癌等多個適應症,有6項研究處在三期臨床階段,未來如果有更多大適應症獲批,卡度尼利的銷量有望進一步拉升。

康方生物的這份收入暴漲440%的業績顯然足夠亮眼,但實現扭虧為盈離不開一次性的技術授權付款。從估值來看,康方生物的市盈率約為17.3倍,高於同樣深耕PD-1領域的復宏漢霖(2696.HK)的市盈率12.8倍。康方生物今年能否維持盈利狀態,還需產品銷售能否給予足夠支援。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

聯繫我們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籌3.5億港元

創新藥企業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擬配售2,420萬股新H股,約佔擴大後股本約5.61%,集資3.51億港元(4,500萬美元),每股配售價14.5港元,較前一日收市價格16.66港元折讓約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項淨額估計達約3.45億元,將用於為在中國進行IMM2510及IMM27M的單一療法及聯合療法的研發提供資金以治療實體瘤;為IMM01(替達派西普)的研發提供資金,以及為IMM0306的研發提供資金,補充營運資金與一般企業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提交IMM2510用於治療經免疫治療耐藥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三期臨床試驗的申請。 公司股價周四低開,至中午休市報14.46港元,跌13.21%。不過今年以來公司股價仍升18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微創機器人銷售強勁 今年股價爆升2.5倍

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團旗下的腔鏡、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產品的訂單量,累計超過170台。 當中集團的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的訂單已超過百台,全球裝機近80台,居國產品牌首位。公司強調,產品的商業化進程已進入全面加速階段。 圖邁是首個進入海外市場的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海外訂單突破60台,裝機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個國家及地區。 周四微創機器人開市跌近1%報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價升近兩倍半。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錯? 預製菜的中國式矛盾

預製菜讓餐飲變快,也讓信任變薄。從太二到西貝,工業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國食客吞下?    李世達 如今在中國吃飯,一道菜上桌太快,總會有人懷疑它是「預製菜」。 不少知名餐飲集團正面對預製菜的批評。西北菜餐廳西貝莜面村近日被揭發使用中央廚房製作的半成品,引發全網圍攻。餐飲行業的標準化神話頓時變成信任危機。中國人對預製菜的反感幾乎是條件反射,標準化、工業化的集體製造,是對中國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風向卻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培育發展預製菜產業」以來,預製菜被定義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帶動冷鏈物流與鄉村振興的「新質生產力」。廣東更在2025年1月起實施《粵菜預製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要求產品標示製作方式與加熱說明,並規劃多個產業園。對政府而言,這是供應鏈升級的縮影——從田間到餐桌,預製菜能縮短流程、穩定品質、減少浪費,還能創造新的就業與出口機會。 只是,政策的推廣似乎不對民眾的胃口。 當效率嚐起來像背叛 同樣引起爭議的還有紅極一時的太二酸菜魚,有消費者質疑,太二七分鐘能上三道菜,認為是使用預製的魚片與湯底,而非「活魚現殺」。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10%,淨利減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營店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9%。公司股價自年初以來已跌去40%。九毛九與西貝都否認使用「預製菜」——太二強調魚每日配送、店內醃製;西貝則辯稱中央廚房只是「前置加工」。 這正是行業的微妙灰色地帶:在官方定義裡,經過工業化烹調、包裝、加熱即食的才是「預製菜」;但在消費者眼中,只要不是「廚師現炒」,就是預製菜。這種認知落差,使標準化變成冒犯。 根據Wind數據與新浪報導,A股市場上31家公司被歸類為預製菜概念股,其中約60%的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出現業績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歸母淨利同比為降。而被稱作「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價已從高點回落約73%。 那麼為何中國仍堅持推動這項爭議性產業,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隨著餐飲人力成本上升、城鎮化推進與食安要求日趨嚴格,預製菜能提升效率、強化追溯、穩定供應。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是「現代食品工業」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車或智慧製造一樣,是生產力的升級。但問題在於:中國餐飲文化的核心是「現炒現賣」的煙火氣。當國家層面公開宣傳「預製菜上桌」,對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訴他:你吃的那碗麵,可能是中央廚房加熱出來的。這種「去現場化」的推廣,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線。 中國消費者並非一概排斥預製菜。許多人對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連鎖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為那種工業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視為值得稱道的特點。但若是一家自詡為「中國美食傳承」的餐廳,便會被視為對文化的背離。 這正是預製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國餐飲現代化的趨勢,卻也是中國消費文化最難跨越的情感邊界。如果有一天,企業能讓消費者在品嚐時忘記「預製」兩個字,那一天,預製菜或許才真正被「吃進」中國人的心裡。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ithium makes storage devices

新聞概要:海辰儲能有望繼續推進香港IPO進程

這家儲能企業的首次申請因六個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鑒於其國際業務與儲能系統業務增長迅猛,公司有望於年底前更新申請   陽歌 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請失效後,可能在未來三個月內重啓香港上市進程,此舉旨在為其全球擴張計劃融資並加速發展儲能系統業務。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請因未能在六個月內完成IPO,於上月底失效——這是多數企業首次上市嘗試的常見現象,而非失敗徵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儲能企業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請也因同樣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體透露,海辰儲能有望於今年年底前重啓香港IPO進程。 儲能板塊當前在資本市場上表現亮眼,強勁的增長前景與政策紅利引發投資者濃厚興趣。海辰儲能也積極把握全球市場機遇:隨著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電站及發電設施加速建設,配套儲能電池與系統的需求持續激增。這類儲能設備通過高峰發電期儲電、低谷期放電,構成新能源設施的關鍵環節。 根據海辰儲能3月招股書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場數據,隨著需求擴張,全球儲能市場規模預計到2030年將突破每年1,000吉瓦時。 海辰儲能創立於2019年,為家庭、商業及工業用戶提供儲能電池與系統。公司以約11%的全球市場份額位列行業第三。其2022至2024年間年發貨量年均增速達167%,2024年實現35.1吉瓦時的交付規模。 近期海外儲能需求激增幫助公司獲得歐美及中東多筆國際訂單,推動其2025年上半年儲能產品出貨量躍居全球次席。廈門、重慶兩大生產基地自3月以來持續滿負荷運行,山東菏澤新工廠亦在建設中以擴充產能。為對衝中美貿易摩擦風險,其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新廠已率先投產——這使其成為國內儲能行業首家在美建成投產的中國企業。 海辰儲能去年營收達129億元(約18.1億美元),較2023年的102億元增長26%。其中高毛利的儲能系統業務營收表現突出,從上年的19.7億元增至46.7億元,增長超過100%,在總營收佔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業務拓展同樣迅猛:海外銷售佔比從2023年的1%躍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與沙特電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達成價值約26億元的重大供貨協議,實現關鍵突破。在盈利層面,海辰儲能去年達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實現經調整後盈利,全年錄得3.18億元經調整淨利潤。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